曹妃甸野生植物大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稗草记

稗草,即稗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像稻,子实像黍米,是稻田的害草。但子实可以酿酒或做饲料,有时也当做一种作物来栽培。”——《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

稗子,拉丁学名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 这种和稻子外形极为相似的植物,长在稻田、沼泽、沟渠旁、低洼荒地及村落住屋周围隙地,喜温暖、潮湿环境。东北、华北稗草于4月下旬开始出苗,生长到8月中旬,一般在7月上旬开始抽穗开花,生育期76~130天。

曹妃甸区及周边区域农业种植以水稻为主,稗子因为与稻子争养分,争空间,争阳光,影响水稻的生长,是稻田中的第一大害草。尤其在生长初期的时候,和稻子长在一起极难辨认和根除,没有水田农活儿经验的人根本就分不清什么是稻子什么是稗子。稍微长大一点,二者特征会更明显一些:水稻秧苗叶片及叶脉颜色全为绿色,叶子比较粗糙,有叶舌、叶耳,在叶耳骨节(即叶舌)上长有细细的绒毛;而稗子叶片绿色较水稻深,叶脉白色,叶子比较光滑,无毛,无叶舌、叶耳。此时再拔就不至于连稻子一起拔掉。

长芒稗/李克东 摄

稗子干扰水稻生长招致农人的厌恶,所以自古以来其文学形象多不佳。元代方回作有《种稗叹》一诗:“农田插秧秧绿时,稻中有稗农未知。稻苗欲秀稗先出,拔稗饲牛唯恐迟。今年浙西田没水,却向浙东籴稗子。一斗稗子价几何,已直去年三斗米。天灾使然赝胜真,焉得世间无稗人。”此诗称得上是写稗的大全之作:起首二句写稗的外形特征,幼苗期与稻相似,极难区分;“稻苗”二句写稗先于稻秀穗的生长特征及可用于饲牲畜;后几句是说荒年可救饥,更借稗草喻人中之败类,害群之野马,这也是自古以来稗草最常见的文学意象。南宋洪迈《宝积经》说僧之无行者曰:“譬如麦田,中生稗麦,其形似麦,不可分别……而彼痴人,实非沙门,是名稗沙门。”“稗沙门” 即指破戒无行的僧人。民间流传的关于稗草的农谚也直言其“恶”,如:“好种出好稻,坏种出稗草。”“稗草拔光,稻谷满仓。”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笔下的稗草,因生长在野塘里,形象要轻松明朗得多:“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重叠辉映的葳蕤荷叶,相互依偎的丛丛菖蒲和株株稗草,使得湖光水色生动而多彩。

稗子作为一种艺术的形象,是较早进入艺术家视野的野生植物之一。中国著名摄影家李英杰的代表作《稻子和稗子》,就是一幅典型的以小见大、寓意哲理的摄影杰作。这幅小品的成功是在:作品构思深邃,构图清新,仅“低头弯腰”的稻子和那“昂首挺胸”的稗子,这形神兼备的形象、一高一低的主体,在明亮的背景中十分醒目地突出出来,简练的画面引导读者思考得很多很远。作品含蓄地告诫人们要追求真才实学,识别谦虚与狂妄虚浮,老老实实做人,不要自欺欺人。在这里,稻子和稗子,还象征着两种不同本质的人,一种人具有真才实学,踏实能干,虚怀若谷,默默奉献,回报社会;另一种人胸无大志,没有真本领,却装腔作势,趾高气扬,靠做表面文章邀功请赏,甚至危害社会。这便是小题材揭示的大主题,因此被载入摄影史册。

稗子的反面形象世界认同。《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收录有阿拉伯寓言故事《麦子和稗子》,耶稣把故事中仇人偷撒在麦田里的稗子解释为邪恶之子。

但稗子也并非一无是处。稗子适应性强,生长茂盛,饲草及种子产量均高,营养价值也较高,是马牛羊的极好饲料。用稗草养草鱼,生长速度快,肉味非常鲜美。亦可酿酒及食用。我国南方一些小镇仍保留着吃稗籽的习俗。收割水稻时把杂生其间的稗籽收集起来,或搜集野生稗草,将种子晒干,炒熟,研粉,加盐、猪油、味精等调料拌匀作馅,放在揉好的稗籽面团里,擀成圆饼状用油煎炸,煎至两面发黄时即可食用。这种“稗籽饼”香糯脆爽,味道独特。稗籽通过特殊工艺酿成的稗子酒,初品微苦,转口甘醇,饮后不头疼。湖南就有稗子酒为最好酒之说。其根及幼苗还可药用,能止血,主治创伤出血。茎叶纤维可作造纸原料。

曹妃甸算是对稗子有研究而且研究较早的地区。据张玉江老师回忆,当年的植保站第一任站长吕徳滋(张玉江是第四任站长)和中科院植物所的杨宝珍研究员,曾多次在柏各庄农场调查研究,为这里的杂草分类识别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20世纪八十年代合著《河北农田杂草志》,并撰写论文发表于《华北农学报》,把稗草分为5个变种——风稗、毛鞘稗、穿心稗、芒穿心稗和柔穗稗,但这个分类系统未被广泛采纳。近几年他着手实地调查当地野生植物,认为本地稗子应该有3种2变种——长芒稗、水田稗、稗及稗的变种无芒稗和西来稗。此外,还有一个栽培种——食用稗(湖南稗),本地有少量种植,其籽主要用于喂鸟。

稗/李克东 摄

无论人们态度如何,是喜是厌,是种是拔,坚忍而顽强的稗子都会高高昂起那骄傲的头颅,继续履行它维系生命繁衍的自然重任。

李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