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三国:四千多万人哪里去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官二代诸葛亮的悲惨童年

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在古琅邪阳都城(今沂蒙山沂南县)。

阳都城可是个好地方,那里大河奔流,山川秀美,沃野千里,灵气十足,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关键是,阳都城深受楚文化和鲁文化的熏陶,人们温饱有余而知书达礼,文人墨客无不争相而至。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是兖州泰山郡的郡丞,郡丞是郡太守的助手,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地位不算低。其远祖诸葛丰是东汉元帝时的司隶校尉,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这是一个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兼公安局长的重要职务。诸葛丰刚直不阿,当时京城有民谣:“间何阔 逢诸葛。”就是说,那些小瘪三和飞扬跋扈的公子哥怎么突然躲得远远的呢?那是因为遇到了诸葛丰。为此,诸葛丰得罪了不少权贵,被免官归乡,死于家中,临终之时,传下遗训:“不为良吏,便为良医。”

生在官宦之家,诸葛亮理应有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是4岁那年,母亲章氏去世;12岁那年,父亲撒手人寰。从此,成为孤儿的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及姐姐、妹妹尽管被叔父诸葛玄收养。

毕竟是官宦世家,还是有些祖业,没有沦落为附民。所谓附民,就是为了逃避政府征税而把自己的田产挂靠在大户人家名下,当然,每年得向大户缴纳一定额度的挂靠费。所以,诸葛亮境遇尽管不如以往,但相对于平民百姓家的孩子来讲,他还是挺幸福的。

但是,厄运从他14岁那年降临了。

曹操为父报仇,一路杀奔徐州,阳都城尸横遍野,残垣断壁,一个富庶而饱经鲁文化和楚文化浸润的乐园变成了人间地狱。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身着官服,持剑怒目站立在大门口,保住了诸葛家幸免于难。

第二年,阳都城已经像废墟一般,中央军、郡县军、起义军、流民和山贼,一拨接一拨地过,田野荒芜,满目疮痍。

乡邻为了活命,发疯了,发狂了,开始抢掠,开始杀人,开始纵情享乐,于是山贼四起,给本来满目疮痍的阳都城再添新伤。然而,疯狂又怎样?杀戮又怎样?享乐又怎样?人还是照样死去,像野狗一般死去,到后来连埋都没人埋,曝尸荒野。活着的人每天都生活在惊秫战栗中,不知道灾难什么时候降临到自己头上。

诸葛家业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一大家人居然面临饥荒。更为悲催的是,曹操迁都许昌,很多机构莫名其妙地没了,哥哥诸葛瑾的单位不存在了,一大家子人口粮难以为继,哥哥只好带着继母、嫂子和侄儿去江东投奔孙权的姐夫弘咨。

诸葛亮还没有从去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兵灾的阴影中走出来,又与哥哥分离,整日里郁郁不乐,变得孤僻,少言寡语。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之际,叔父诸葛玄得到大世族豪强刘表和袁绍袁术兄弟的推荐,任豫章(现江西南昌市)太守。诸葛玄思量再三,认为豫章远离中原,相对安宁,便决定留下儿子诸葛诞守护祖业,带着诸葛亮、诸葛均和两个侄女赴豫章就任。

年幼的诸葛亮踏上了颠沛流离的旅途。一般说来,小孩子听说要出远门,都高兴得不得了。然而,道路上逃难的达官贵人、平民百姓、乞丐,络绎不绝,偶尔有村舍映入眼帘,但不是大门紧锁,就是被烧成断垣残壁。不时目睹一个走着的人突然倒下,再也爬不起来,其他的人几乎连看都不看一眼,顶多就是把倒下的人拖到路边。渐渐地,路边的尸体多了起来,有的被野兽啃食,肢体残缺不全,有的则已经腐烂,爬满蛆虫,散发出一股令人作呕的恶气……

人们没有吃的,那些身强力壮的,就抢,而那些体弱多病的,抢不到,就吃草根树皮,大道两边的草、树皮被拔得精光。人们的眼神是茫然的,不知道向何处去,反正随大流只顾机械地走……

可是,厄运再一次降临。

经过两个多月的跋涉,叔父诸葛玄一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豫章,诸葛玄不是朝廷任命的,而是袁术任命的,此时,朝廷已经委任朱皓为南昌太守。

现在看来,这种玩笑实在可笑。但在军阀割据的时代,这种黑色幽默,可能每天都在上演。

诸葛玄病倒,所带盘缠也用尽,他遥望北方,带着4个侄儿侄女回不了家乡了,便决定去找当年游学京城时认识的朋友、而今贵为一方军阀的荆州牧的刘表。

一个15岁的少年郎,这是怎样的一种经历啊!

我在想,假如这些经历搁在我身上,我会怎么样呢?有朋友信誓旦旦,要是他穿越过去,会比诸葛亮还诸葛亮。我说,非也非也,从山东走两个月你试试?你就是完爆当今所有知识又能怎么样?还不说一路上的饿殍遍野,鸡鸣狗盗之徒,凶神恶煞的土匪,数不清的毒蛇猛兽。

还好,我们绝大多数人不是官二代,生死有命,管他呢。

可以肯定,这一切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渐渐滋生着一种不安全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绪演化成一种情结,深深地植根于他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