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特湾海战:史上最大规模海战,最后的巨舰对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译本序

1944年10月的莱特湾海战颇有一种收官之战的意味。

从参战舰艇的吨位、战斗的时空跨度、胜利和失败的规模等几个角度考量,它堪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虽然最著名的四场交锋集中在1944年10月24日和25日两天,但整场海战的体量显然不止于此。

从10月22日到10月28日,美日双方的近400艘主力水面舰艇、近2000架作战飞机卷入其中,舰艇总吨位超过200万吨;仅10月25日的苏里高海峡海战和恩加诺角海战两场战斗就东西横跨160英里、南北纵贯800英里,覆盖了至少12万平方英里的海域,而整场莱特湾海战覆盖的面积则超过了45万平方英里;经过六天的博弈,美军赢得了决定性胜利,击沉日军3艘战列舰、1艘舰队航母、3艘轻型航母、6艘重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和11艘驱逐舰,总吨位高达305452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4艘日本航母是在一天之内沉没的,这样的战果在海战史上实属罕见。

对美军来说,这场胜利的意义不言而喻。它榨干了日本海军的剩余战力,这支曾经的“世界上最好的海军”再也无法构成一支战略力量,从此沦为可悲的海岸防卫部队。也正因为如此,莱特湾海战是二战中最后一次完整规模的舰队行动,它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终章的序幕。

除此之外,莱特湾海战的头衔中还有两个“最后”和一个“第一”。它是人类历史上的最后一场战列舰对决,此役之后,抢T字头、战列线对轰的海战样式彻底成为历史。它还是二战中最后一场航母之间的较量,在可预见的未来人们将很难看到类似的海空对决。另外,10月25日,在萨马岛外海,日军发起了太平洋战争中第一次系统性的“神风”自杀攻击,成功地刷新了疯狂和绝望的底线。

70多年后,世界格局和战争形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审视这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能够获得什么启示呢?作者在书中至少提到了两点。

首先,实力与野心,或者说能力与志向必须相互匹配。日本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它的实力支撑不起野心。用作者的话来说,日本为了实现政治和外交上的“宏图大志”,进攻了世界上唯一一个与之相制衡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能打败它的国家,因此遭到对手的碾压。当然,这是对整场太平洋战争的总结。

其次,优势不会自动转化为胜利,胜利必须要主动争取,其过程可能艰苦卓绝。即便在开战之前对海上控制权的争夺就已经尘埃落定,即便在数量和质量上拥有绝对优势,美军还是付出了沉没1艘轻型航母、2艘护航航母、2艘驱逐舰、1艘护航驱逐舰,伤亡约3000人的代价,可以说世上没有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的胜利。

对喜欢连贯叙事的读者来说,作者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和处处用典的英式表达可能会令人不太习惯。不过本书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独到眼光和真知灼见,和行云流水般的叙事相比,这些无疑才是更加难能可贵的。读者朋友如果想理清莱特湾海战的基本脉络和基本事实,可以参考一些叙述性更强的作品,但是如果想对莱特湾海战乃至整场太平洋战争有更深刻的理解、聆听独有千秋的一家之言,本书就是不错的选择。

本书第一章至第五章正文和注释、第八章正文和注释,以及参考文献中的二手资料部分,由马哈拉什维利执笔翻译;第六及第七章正文和注释、附录,以及参考文献中的一手资料部分,由何国治执笔翻译。没有他们的付出和努力,这部充满英式智慧的作品就无法与读者朋友们见面。

为了提供原汁原味的阅读体验,我们尽最大努力保持了这本著作的原貌,书中所述并不代表本出版社的观点,请读者朋友在阅读时保持批判的眼光。

闲言少叙,让我们把目光转向70多年前西太平洋上的那片辽阔海域,一起来重温这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最后的舰队行动、最后的战列舰对决、最后的航母较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