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塘里村 忠孝传家天性真
永康市石柱镇塘里村,位于永康市东南部。村庄坐西朝东,背山面水。后山源自于方岩、魁山一脉,山势蜿蜒奔腾数十里,到塘里时打了个旋,呈屈曲环抱之形,占回龙望祖之势。村前有大塘,宛若砚池,有“春漾碧波、夏纳凉风、秋映明月、冬收瑞雪”的美誉,“塘里”之名由此而来。明代监察御史、永康进士谢忱有诗赞曰:胜日寻踪秋官第,犹似银盘坠青山。一泓清塘庠泮水,万枝阙里杏坛花。
塘里村是孙权后裔的聚居地,自孙权后裔孙袆迁居塘里后,繁衍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据《永康县志》记载,三国赤乌八年(245),吴帝孙权的母亲吴国太体弱多病,孙权便命第六子孙休陪同祖母来到乌伤县进香,祈求“永葆安康”。在前往乌伤古刹灵岩寺的途中,祖孙二人见一处清塘碧波荡漾,塘后群山绵延曲折,便下车游玩。看到如此美景,吴国太不禁感慨,说道:我们虽然是皇族,但是难免盛极必衰。如果什么时候世事变迁,我们后人不妨迁居此地,也可保孙氏血脉延绵不绝。吴国太祖孙二人所经过的地方正是如今的塘里,孙休也将祖母的教诲牢记在心。吴国太在永康进香之后,身体逐渐康复,孙权大喜,赐名“永康”。不过正如吴国太所说的那样,孙氏皇族并没有恒盛不衰,虽愿“永葆安康”,还是不可避免地衰落了。而孙休这一支的后裔孙袆,因塘里“背山面水,廉贞发租,重重穿账,曲曲活动。庚龙入首,金牛去水。形如紫燕结窠。是肇吉蕴秀之地”。决定迁居塘里,也完成了先人的愿望。后人为纪念吴国太,在村两头造了两座门,分别取名为“上车门”和“下车门”。
迁居塘里之后,孙氏后人人文蔚启,长盛不衰。谱载宋代孙氏为官者就有十五人,明代《永康县志》记载,塘里由乡贡以上而入仕者有二十多人,郡庠生、邑庠生更是有数十人。据史记载,孙权以孝治国,自己也是一个大孝子。塘里孙氏在七百多年的历史中人才辈出,“忠孝”始终是他们面对挑战勇往直前的法宝,村中也流传着诸多忠孝故事。
明永乐辛卯年(1411),孙氏后人孙克文因为刚正不阿,被诬陷入狱。孙氏族人虽然颇为震惊,却一筹莫展,全族上下竟然没有一人可以为克文公请命申冤。特别是克文公的儿子,此时年纪尚幼,更是无能为力。就在这时,克文公的侄儿年仅二十岁的孙文正站了出来。危难之际,文正公主动要求进京周旋。到了京城之后,文正公遍访名流,提交诉状,四处求人。在他的努力下,克文公终于获释出狱,并官复原职。
原来,文正公自幼丧父,兄弟三人除了靠母亲章氏辛苦拉扯,全靠叔父克文公帮忙。小时候,叔父克文公对兄弟三人十分严厉,如同亲生父亲一样,如有犯错一定用鞭子抽打。文正公长大成人之后,身为长子,对待母亲极为孝顺,对待叔父也是毫无怨言。当叔父克文公含冤入狱之后,他想起叔父的恩情,便奋不顾身地来到京城,为叔父请命。
而且,文正公也继承了克文公的良好品行。虽然克文公官至刑部主事,但文正公从不要求叔父更多的帮助,全凭自己的努力勤劳致富。文正公教育子孙非常严厉,如同克文公当年教导自己一样,如有过错一定严厉训斥。不过,文正公对待他人却是非常真诚,乐善好施,经常捐出巨资,兴办村中公益事业。
在塘里村的大塘角,有一座本保殿,相传始建于元朝,到明朝永乐年间初具规模。殿内供奉木雕本保殿王一尊,是村民祈求平安的场所。在本保殿旁有一株古樟,相传植树的是塘里村另外一个大孝子孙良夫。孙良夫,名瑢,号静庵,人称静庵先生。孙良夫从小熟读经史,精通典史义理,一生隐逸不仕,设馆授徒多年,著有《静庵集录》《通鉴年谱》《语句》《静庵诗稿》等。孙良夫与松溪程文德等交谊甚厚,其门生故吏显赫者甚多。
明嘉靖年间,良夫公赋闲在家。一天晚上,他梦见本村本保老爷来到床前对他说:“你们祖先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定居,就因为这里地形像燕窝一样,是藏风聚水的宝地。只可惜村中水口没有屏障,所以要在这里建造本保殿以镇水口。然而这还是不够的,你可以在殿旁边再种植一棵香樟,可以永葆子孙万代昌盛。”良夫公醒来后觉得很奇怪,就依梦里的话在本保殿旁种了一株香樟。因为这棵樟树是本保殿王托梦所植,所以就取名为:保王天樟。从此,“保王天樟”成了塘里一景。
几百年沧海桑田,“保王天樟”仍散发着勃勃生机,它犹如一把擎天巨伞,荫泽后人。每当炎炎夏日,人们坐在香樟树下品茗聊天、娱乐嬉戏,不亦乐乎。微风徐来,令人顿觉神清气爽,暑意全消。古人曾有诗赞道:
避暑人归不谓热,
埠头云锦盖天凉。
爱渠清风爽入骨,
省我一夏买扇钱。
或许是由于保王天樟的庇佑,或许是由于对良夫公孝义美德的传承,几百年来,孙氏后人一直保持着忠孝家风。
民国时期,塘里村由于人口较少,不够办学资格,所以村中并没有设置学堂,村中学子上学都需要到邻近的厚莘学堂就读。学生们每年除要交不菲的学费以外,还需担租于对方,致使很多学子因为家贫而辍学。为了能让村中学子人人有书可读,村中乡贤肖贤先生回乡筹资兴办义学。肖贤先生在本保殿的后面又新盖了三间后殿,并将前殿开辟成临时校舍,形成了现在两进三开间的规模。肖贤先生承诺,所有来塘里学堂读书者不论本村还是外村人,全部免费入学。在肖贤先生的努力下,本保前殿一时间坐满了学子,可谓是祖德遗风。
追溯先祖的德范,细思天地万物之至理,给予孙氏后辈深深的启示和教导:为人当以道德为根本,行孝行善,其福泽荫庇方能长润后世。本保殿旁那棵苍劲挺拔的保王天樟,根深叶茂,充满活力,已成为根植于塘里人心中的一种力量。透过它的枝干,把正直、坚强、忠厚、智慧传递;透过它的叶脉,将忠诚、仁义、宽容、善良撒播。祖先将世世代代人生体验的精华,浓缩在一篇篇训诫中,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是文明的源头活水。后辈们唯有秉承祖志,矢志不移,才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品读着塘里悠久浓厚的历史文化,更为塘里村在新时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折服。大塘清波、老庙晨曦、仙塘春色、乐耕田心、上宅长歌……移步换景,一步一景,或恢宏大气、或典雅精致、或古色古香、或清新淡雅,无时无处不彰显着塘里村独特的乡村田园风情。极目美景可用一诗概之:“深柳荫中锁画楼,一堤春晓似杭州。水光近衬山乡景,黛色遥连草木稠。”
(文:王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