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史专题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全国的反袁斗争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袁世凯登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标志着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史上以武装军人为主体的反动军事集团。

袁世凯一登上台,就开始千方百计地摧毁辛亥革命的成果。他在民国的招牌下,玩弄两面手法,蒙骗、拉拢孙中山、黄兴等人,造成思想混乱。

政治上,他一面唱着“发扬共和之精神”“谨守宪法”的高调,一面破坏责任内阁制。责任内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限制独裁专制所采取的一种政治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定,中央政权采取责任内阁制,大总统任命国务院总理及各部总长,须经由参议院同意。国务院总理是责任内阁的首脑,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经由国务院同意才能有效。但是袁世凯不经内阁同意,擅自发布命令,无视法定职权,使责任内阁形同虚设。1912年6月,他不经内阁总理唐绍仪签署就擅自将唐内阁任命王芝祥为直隶总督的决定改为任南方军宣慰使,公开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迫使唐绍仪和同盟会的几个阁员辞职。后来,袁世凯干脆任命他的爪牙赵秉钧为国务院总理,完全操纵国务院,责任内阁名存实亡。

军事上,他在“统一国权”“统一军令”“统一政令”的口号下,裁减各省军队。他制造流言飞语,遣散以黄兴为首的南京留守政府统率下的军队。他下大力气强化军事官僚机构,大力加强北洋军的军事实力。袁世凯利用外国货款,购买军械,大肆扩编嫡系武装,使北洋军的实力大大加强,成为袁世凯武力镇反和推行专制的支柱。他还建立起一套十分完备的特务警察系统,使朝野尽在鹰犬的监视与控制之下。

外交上,他则千方百计谋求帝国主义的信任和支持,甘心充当奴才,各帝国主义为此更加卖力地支持袁世凯。

经过一系列密谋策划,袁世凯终于建立起以自己为中心的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利益的独裁统治。

【国民党的成立与宋教仁被刺】 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同盟会内部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他们仍希望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跟袁世凯进行议会斗争,以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宋教仁极力主张以“政党政治”击败袁世凯,即在将成立的国会中占有多数席位,组织责任内阁,实行民主政治,想以“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为武器来挽回革命党人失去的权力,限制和架空袁世凯。为了取得国会中的多数议席,宋教仁联系几个小党派于1912年8月成立国民党,是当时势力最大的党。国民党改变了同盟会的领导体制,由总理制改为理事合议制,孙中山被推为理事长,黄兴、宋教仁等为理事,不久孙中山委任宋教仁代理理事长。

宋教仁为在议会中争取多数,拉拢了一批官僚、政客、名流甚至清朝的遗老遗少加入国民党,这一方面壮大了国民党的声势,另一方面也使得国民党成分更加复杂;又为迁就各个派别而降低政纲要求,删除了同盟会纲领中的革命内容。国民党成立后,虽然成为参议院中第一大党,但其革命精神已大为减色,成分更加复杂,组织更加涣散。

1912年12月至1913年2月,第一次国会进行选举,国民党大获全胜,在参政两院的870个席位中获392席,占绝对优势。宋教仁踌躇满志,亲自到长江流域各省发表演说、阐发政见,自以为选举获胜就可以出面组织责任内阁,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

国民党以成立责任内阁为目标,必然遭到袁世凯的忌恨。袁世凯绝不甘心让国民党组织内阁来干涉他的统治,于是他密令收买刺客于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车站暗杀了行将北上的宋教仁。宋教仁被刺宣告了“政党政治”幻想的破灭和中国议会民主制的破产。它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那一套是行不通的。

袁世凯在破坏责任内阁制,主使刺杀宋教仁的同时,还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以争取帝国主义的进一步支持。4月26日,袁世凯以盐税、关税为抵押同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2500万英镑,但扣除折扣、赔款外,实得800万英镑,而规定47年还清的本息达6789万英镑。“善后借款”被作为发动内战的军费。

【国民党人的“二次革命”及其失败】 “宋案”同时也使孙中山从血的事实中猛醒,他主张兴师讨袁,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挽救垂危的民国。以宋教仁案件和“善后借款”为导火线,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

孙中山从日本赶回上海,主张立即兴师讨袁。1913年孙中山发布宣言,号召国民党人合力反袁,促其辞职。7月12日,李烈钧首先在江西组织讨袁军,发布讨袁檄文,宣布独立。接着,黄兴在南京宣布独立,安徽、湖南、福建、广东、四川5省也先后宣布独立,揭起反袁旗帜。这就是在孙中山号召之下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

由于革命党人内部思想涣散、组织松懈,步调不一,加之没有发动群众,缺乏群众的支持响应,在北洋军优势兵力的进攻下,1913年8月,李烈钧从湖口败退。9月,南京被占,黄兴出走。江西、江苏失败后,其他几省也相继取消独立。孙中山、黄兴等国民党人被视为“乱党”而遭通缉,再度流亡日本。革命党人同袁世凯的这次较量不到两个月就完全失败了。北洋军阀的反动势力伸展到长江流域,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的地方政权全部丧失。

为坚持反袁斗争,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他被推为总理。中华革命党的成立,表明了孙中山等一部分国民党党员在革命失败后,没有悲观失望,仍然继续与封建专制统治进行斗争的革命精神。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变本加厉地破坏民主制度。1913年10月6日,在袁世凯的压力下,国会未等制定宪法,就匆匆忙忙进行了选举。由于一部分议员不愿遵从袁世凯的旨意,袁便派军官数千人包围会场,声称不选出符合公民期望的总统,就不许议员出门。从早8时到晚10时,连续进行了3次投票,袁世凯才勉强得到了当选的法定票数。袁世凯通过国会选举成了正式大总统。次日,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

接着他就向国会开刀,1914年1月,他下令取消8名国民党议员的资格,使国会不足法定人数而名存实亡,从而解散国会。5月,他又宣布废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把总统权力扩大到至高无上地步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使其拥有了专制皇帝的权力。12月公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10年,连任不受限制,还可推荐总统继任人。这样,袁世凯不仅成了终身总统,还能传子传孙,世袭下去。至此,辛亥革命建立的中华民国只剩下一个空招牌。袁世凯虽然还名为总统,实际上已同专制皇帝差不多了。但他并不满足,又演出了一场复辟帝制的丑剧。

当时,因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日本妄图独占中国,因而出兵占领青岛和胶济铁路,取代了德国在山东的地位。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为了得到帝国主义国家对帝制的支持,袁世凯于1915年5月9日与日本签订了空前卖国的“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的内容可大致归为五项:①承认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②承认日本在南满和内蒙古的特殊权利,并将旅顺、大连及南满、安奉两条铁路的租期延长为99年;③汉冶萍公司由中日合办,附近矿山不准他人开采;④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⑤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等顾问,中国警政及兵工厂由中日合办,允许日本在福建省有投资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及修建海港、船厂的优先权。“二十一条”妄图把中国的政治、军事、财政及领土完全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使中国成为日本的独占殖民地。袁世凯为取得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接受了除第五项以外的全部要求。

袁世凯一面谋求帝国主义列强对帝制的支持,一面大肆制造舆论。1914年他就恢复了祭孔祀天;1915年2月又通令全国学校一律恢复“尊孔读经”;8月,他贿买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鼓吹在中国实行君主制比共和制更适宜,为袁世凯称帝鸣锣开道。袁世凯的政治顾问、日本人有贺长雄也发表了《共和宪法持久策》,认为中国不适合共和制度,只有如日本那样实行君主制度,国家才不会分裂。袁世凯还指使一些政客组成“筹安会”,为复辟帝制大造舆论。

接着,杨度、孙毓筠等为帝制摇旗呐喊。各省袁派军阀、官僚遥相呼应,请求恢复帝制。从10月25日起,全国各地开始选举“国民代表”,进行国体投票,结果“国民代表”全部拥护君主立宪制,一致赞成恢复君主制,并向袁世凯献上《推戴书》,并一致“拥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在北京居仁堂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大加封赏。31日,他宣布从1916年元旦起,废除民国年号,改为洪宪元年,并预定于元旦正式登基称帝。

袁世凯的复辟倒退和卖国行为激怒了全国人民,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反袁护国运动的高潮。工人罢工、学生集会演讲、工商业者抵制日货,全国教联还规定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开展了反袁称帝的活动,并把主要力量放在武装讨袁方面。他在日本连续发表《讨袁檄文》和《讨袁宣言》,号召革命党人扫除专制,维护共和,促使护国运动不断高涨。在全国性的反袁斗争中,规模较大的是白朗领导的农民起义,曾转战于河南、湖北、安徽、陕西、甘肃等省广大地区,给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以沉重打击。全国性的反袁斗争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继续奋斗,促成了护国战争的爆发。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人发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袁,护国战争由此爆发。护国战争的重要发起者是云南都督蔡锷。蔡锷在辛亥革命时领导云南起义,后被袁世凯调到北京。梁启超及其进步党原是拥护袁世凯的,后看到帝制不得人心,转而反袁。蔡锷深受梁启超的影响,并在梁启超的帮助下,辗转回到云南。1915年12月25日,在蔡锷和广大滇军官兵的推动下,云南首先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在很短的时间内,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先后独立,反袁怒潮遍及全国。

此时,日、德、英、俄、法、奥等帝国主义对待袁世凯帝制的态度,因形势的变化从支持变为反对,日本及其他一些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再支持袁世凯称帝,提出“暂缓改变国体”的警告。与此同时,北洋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加剧,离心离德,袁世凯苦心经营的帝制活动既失去了帝国主义的支持,又得不到亲信的响应。

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的窘境下,无可奈何地于1916年3月22日正式宣布取消帝制。帝制取消后,袁世凯仍想继续做大总统。孙中山于5月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彻底推翻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全国各地也纷纷发通电,坚决反对袁世凯再做总统。袁见大势已去,气愤不已,得了急性尿毒症,于1916年6月6日在绝望中暴病而死。

护国运动虽然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迷梦,结束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但是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大小军阀随之而起,中国仍然处在黑暗之中。

(二)北洋军阀割据与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斗争

【全国范围的军阀割据与纷争】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陷入了群龙无首的混乱境地,于是帝国主义各自寻找和扶植一部分军阀充当自己的代理人。北洋军阀内部分为皖、直、奉三个派系: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得到日本的扶植,掌握了北洋的实权,控制了安徽、陕西、山东、浙江、福建等省;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是英、美的走卒,直接控制长江流域的江苏、江西、湖北以及直隶等省;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被日本所养,割据东北三省。此外,还有以阎锡山为首的山西军阀集团等。西南地区还有以唐继尧为头目的滇系军阀,以陆荣廷为头目的桂系军阀,分别以云南和广西为主要地盘,都以英、法为后台。这样,大小军阀,遍地皆是,相互之间征伐不断,战火频仍,中国出现了各派军阀割据与纷争的局面。

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各地军阀在各自统治的区域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通过各种途径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他们不但提高正常捐税,还挖空心思创造许多苛捐杂税。除了增加税收这种传统的敛财方式外,各地军阀还通过滥发公债、票券的方式搜刮百姓。其恶果是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困苦。

黎元洪继袁世凯之后任大总统,段祺瑞为国务院总理,段祺瑞事实上成为北京政府的首脑。1917年,在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上,黎元洪的总统府与皖系段祺瑞控制的国务院发生了“府院之争”。以黎元洪为代表的政治集团,后台是英、美;以段祺瑞为代表的政治集团,后台为日本。“府院之争”表面上看是段祺瑞与黎元洪对德国宣战与否的争论,实际上是日本政府和美国政府扶植各自代理人之争。它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参战,而在于由谁主持参战,以便从中捞到一笔帝国主义的借款,扩大自己的势力。斗争激化后,段祺瑞威迫黎元洪解散国会,黎元洪则下令解除段祺瑞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毫不示弱,立即指使一些军阀,宣布独立,并扬言要诉诸武力。

“府院之争”的白热化给张勋复辟帝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民国建立之后,全国人民均剪掉了辫子,唯独张勋和他的部队还留着辫子,人们称他为“辫帅”,称他的部队为“辫子军”。张勋为准备复辟,结成军事同盟,自命为盟主。段祺瑞为搞垮黎元洪,曾怂恿张勋进京复辟。张勋自以为得到段祺瑞的允诺,背后有德、日帝国主义的支持,便率“辫子军”北上进入北京,强迫黎元洪解散国会,紧接着又赶走了黎元洪。1917年7月1日,他们把13岁的溥仪又捧上皇帝宝座,恢复清朝旧制。张勋“被封”为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将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张勋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段祺瑞看到利用张勋驱逐黎元洪、解散国会的目的已达到,借全国反复辟的有利形势,转而讨伐张勋。12日段祺瑞攻入北京,张勋迎战失利,逃入东交民巷使馆,溥仪再次宣布退位,为时12天的复辟丑剧匆匆收场。

【段祺瑞的反动统治与护法战争】 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段祺瑞再度执掌国务院总理大权,开始了段祺瑞政权的黑暗统治。

段祺瑞重新登上国务院总理的宝座,掌握着中央大权,他继承袁世凯的反动衣钵,一上台就想建立以国务院为中心的军事独裁统治。他公开宣称“一不要国会,二不要约法”,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另组“临时参议院”,重建皖系军阀的独裁统治。在北京政府内部,段祺瑞独断专行,排斥傀儡总统黎元洪,引起黎的不满,两人势成水火。“府院之争”几起几落,段祺瑞主持参战。为大肆扩充皖系势力,段祺瑞向日本大量借款,寻求日本帝国主义的财政支持。他以参战为借口,向日本大借外债,总数多达5亿日元。他为了得到这些借款,不仅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而且把东北的铁路、矿产、森林抵押给日本。最后结果是日本支持的段祺瑞取胜,也显示出了日本对中国的操纵程度加深。日本侵略势力代替了沙俄在东北三省的地位,使中国面临着被日本帝国主义独占为殖民地的严重危险,加剧了民族危机。

段祺瑞的独裁、卖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孙中山认为,国会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的象征。当段祺瑞重新上台毁法时,孙中山又毅然举起了护法的大旗。他坚决反对段祺瑞的独裁统治,毅然举起了护法旗帜,揭露段祺瑞“以假共和之面孔,行专制之手段”,号召“拥护约法,恢复国会”。

1917年8月,孙中山召集了到达广州的原国会议员,因不足法定人数,故称为非常国会。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为元帅,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与段祺瑞的北京政权相对抗。

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通电全国,宣布段祺瑞叛逆。护法军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第一次护法战争爆发。护法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湖南,其次是四川。护法战争的烽火短时间内席卷了10多个省区。但是,军政府的基础并不牢固,由于护法运动的口号已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和脱离人民群众的实际要求,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响应,只是依靠滇桂军阀势力,而他们不过是以护法之名,行割据之实,致使护法战争半途而废。许多人给孙中山制造种种困难,1918年5月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后,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去上海,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从“二次革命”到护法战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再次证明,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已是穷途末路,革命已经陷入了绝境。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只不过是幻想。反帝反封建的艰巨任务呼唤新兴的阶级及其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