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弃中的“思维链”[1]
超前思维与传统意识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二者具有辩证否定的关系。超前思维的生长受传统意识的影响,超前思维的形成过程正是对传统意识中落后观念的否定过程,也是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发展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扬弃中的“思维链”。
一 传统意识与落后意识
尽管传统意识同落后意识一样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沉淀下来的意识,都具有滞后因素,但在其内容、形式和滞后的程度上却明显不同。传统意识中同时也包含着现时代所需要的、体现民族优点的东西。
(1)在内容上,传统意识良莠并存,而落后意识则完全是一种过时的、阻碍社会进步的意识。
作为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包含在传统意识之中的。中华民族有许多优良的传统被继承下来,融会在传统意识之中。譬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至今仍然被许多优秀的领导干部奉为座右铭,遇事先替他人着想,自己甘于清苦。还有“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思想,凡事“三思而后行”的思想;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承袭下来,至今仍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传统意识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过时的、被时代所抛弃了但仍然顽强地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意识。譬如,封建社会承袭下来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官贵民贱”的思想,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行为,以至于造成一些地方“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一人说了算”的不民主现象。其后果正如前苏联的一位作家所说,当一个人代替大家思考的时候,大家就都不去思考了。再比如,当前阻碍改革发展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意识、“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的思想、“知足常乐,不求进取”以及“求稳怕乱”的观念,都是传统意识中落后因素的表现。
(2)在形式上,传统意识往往是相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的,而落后意识则具有社会的广泛性。
各国有各国的传统意识,如同东方人和西方人的传统意识存在着差异性一样。传统意识所表现的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文化作为人创造出来以适应和表现自己情感和形象的东西,本来是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的。例如保守,有时会被人称赞为谨慎,有时又会被指责为愚昧。尽管如此,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力,却有着不同的结果,在这些结果中,“好与坏”、“进步与落后”却是分明的。
历史的规律有时并非通过人民的明智和公平,而是通过狂乱和偏激表现出来,到头来,规律还是规律,进步与落后还是会有一条界限的。基辛格说,中国人在精神上和政治上的痛苦远远超过技术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说,中国人受传统意识的束缚太深,特别是传统意识中落后的东西严重地阻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人们总是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往前走,所以步履维艰。可是,当国门被打开的时候,人们在接受西方的一些进步思想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一些落后意识。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意识,这些落后意识同中国传统意识中的落后意识一拍即合,为改革增加了许多难度,为社会平添了几分灰色。
可见,传统意识和落后意识在对社会发展的滞后程度上也是有区别的。传统意识既有进步的因素,也有滞后的因素,而落后意识对社会发展只有滞后因素,不存在进步因素,因此说,落后意识比传统意识更具有滞后性。
如果把传统意识当做落后意识,采取一味否定的态度,中华民族的根基就要动摇,民族精神就不能发扬光大,超前思维也就丧失了生命的源泉。
二 进步意识与落后意识
进步意识与落后意识之间充满了很多戏剧性的因素。昨天的进步意识有可能成为明天的落后意识。
(1)传统意识中的落后意识,在当时产生的历史条件下有超前思维的成分。
历史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在封建制度下,对于人与人之间贫富差异很大的极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来说,不能说没有进步意义,不能说不是一种超前思维。而且这种超前思维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动员工人、农民和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起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特别是对于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到了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时期,这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就成了一种落后意识。这种落后意识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进步和提高。这种“大锅饭”思想,造就了一大批懒汉。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实施的时候,一些人怀疑甚至诅咒改革。因为他们可以接受大家一起穷的现实,但不能接受差别,这就是传统意识中曾经是进步的、超前的落后意识。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的超前思维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其中大部分都会变成明天的落后意识。
(2)传统意识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保留下来,经过加工、改造而成为超前思维的颗粒。
如上所述,传统意识中有许多精华,这些精华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作为有价值的东西被保留下来,这就是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思想。诸如,艰苦奋斗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格、乐观主义思想与集体主义观念等等,都为我们今天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对明天充满自信奠定了基础。
就拿艰苦奋斗来说,尽管它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它仍然为我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注入了生机。在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的精神被视为小米加步枪、吃皮带啃树皮、忍饥挨饿打游击,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才打败了武装精良的日本帝国主义和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艰苦奋斗的精神被视为一种不怕困难、勇于开拓进取的思想。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思想,我们才坚定地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设计出了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尽管在我们面前还有许多困难、许多难题,甚至还有许多阻力和障碍,但是,只要我们不放弃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就能够战胜暂时的困难,取得改革的成功。目前,中国的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企业破产、职工下岗的情况愈来愈严重。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干部下岗、离职待业的情况也愈来愈普遍。如果用传统意识中“塞翁失马”的观念来理解,这种情况必然随着改革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而得到缓解和好转。事实上,今天的下岗为明天生活得更好创造了条件。虽然这种代价很大,但我们应该相信,有所失才有所得。经过了这么沉重的考验,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三 困惑与超越的冲突
超前思维与传统意识之间具有本质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传统意识是一种从总体上落后于现实或者已经被现实证明了的意识,而超前思维则是一种从总体上超越于现实或者尚未被现实证明的意识。
既然叫传统意识,就说明这种意识往往是经过了一代人或几代人留传下来的意识。这种意识尽管在它一开始的时候曾经是进步的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仍然具有超前思维的颗粒,但由于这种意识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因而从总体上是落后于现实的。这种落后是相对于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现实而言的。这种传统意识不论好与坏、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都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意识。一种意识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是真理还是谬误就会不辩自明了。
相反,超前思维则是超越于现实的一种意识,它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把握其发展趋势而在客观事物尚未出现时产生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由于超越于现实,同现实具有不同步性,因而是尚未被现实证实,或者说是尚待实践证实的意识。譬如,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世界首脑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就体现了一种超前思维,这种超前思维所指向的是人类在21世纪的命运,所以这种超前思维不可能被实践检验。但是,可以预料,由于它符合生态发展规律,迟早会被实践证明它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这种价值和意义,包含在未来的发展和未来的现实中。
这种超前思维同我们改革之初确定的“温饱型生活水平”目标是有区别的,虽然这个目标在当初也是以超前思维的方式体现出来的,但随着这个目标的实现,“温饱型的生活方式”已经被实践证明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这种“温饱式的生存方式”也随着“小康生活方式”的渴望而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意识。
(2)传统意识是一种既定的形成了一定的框架并被多数人接受、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的意识,而超前思维则是一种尚未确定的、没有形成框架并且没有被多数人接受、暂时还没有强烈的社会影响的意识。
超前思维并非人人都有,否则它就不称其为超前思维,而是传统意识。拥有超前思维和善于超前思维的人是孤独的,或者更确切地说,那些关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人、那些善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那些喜欢独辟蹊径自己走路的人,他们所具有的大视角的、高层次的超前思维往往在一开始的时候,是不被人们所理解、所接受的,他们的孤独恰恰体现了一种超越,即对现实、对观念、对自我、对传统乃至对生命的超越。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程度不同地拥有一份孤独和困惑,作为一个文化人都渴望一种生命的解脱,以实现一种自我的超越,当困惑与超越交织在一起,让人产生一种矛盾体验时,个体必然或迟或早、或深或浅地唤起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当代现实生活的基本特征从文化结构上看,就体现着当代人内在的文化困惑与自我超越的矛盾冲突。
大凡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超前思维的人,最初都有一种孤独感。可以说,这种人肯定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或许是孤独孕育了他的超前思维。学者的孤独在于自甘寂寞。爱因斯坦声称自己是一个“孤独的旅客”,也许正是他的孤独感,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相对论及普朗克量子论的问世;荷兰印象派画家梵高也称自己是世间最孤独的人,他把全部的灵魂都融于他的画中,所以他的画才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高尔基在论及罗曼·罗兰的孤独感时曾经说过:“一个人越是不同凡俗就越伟大,也越孤独。……对于罗曼·罗兰这样的人,孤独是使他更加深刻、更加明智地观察生活的高度。”20世纪50年代,当马寅初提出“人口理论”的时候,中国人正沉浸在“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自我欣赏中。因此,马寅初是孤独的,他甚至为这种超前思维付出了代价。而他关于人口问题的超前思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才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真正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反响;社会所付出的代价要比他本人所付出的代价要多出几百倍、几千倍。
显然,只有当一种超前思维成为一种被多数人所认同的思维,才能使超前思维的价值真正得以实现,而当这种超前思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一种思维模式时,就已经离传统意识不远了。
所以说,传统意识代表一种习惯势力,超前思维则代表一种新生力量。
四 扬弃中的“思维链”
超前思维是对传统意识的一种否定。这种否定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由超前思维变为传统意识,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过程;而由传统意识发展到超前思维,反映了思维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超前思维对传统意识的辩证否定过程或扬弃过程。
黑格尔认为,扬弃和被扬弃是哲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到处决然反复出现的基本规定,它由规定性而来,因此它自身还有规定性。被扬弃的东西即是被保存的东西,只是失去了直接性而已,但它并不因此而化为无。传统意识只有与超前思维在某一方面相统一时,才被扬弃。比如,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历来把“人口众多”视为我们的一大优势而引以自豪。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环境与发展问题越来越引起人类的重视,中国人渐渐懂得了人口与资源的反差。所以抛弃了过去在人口问题上单纯重视数量的做法,进而重视人口的质量,特别是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94年3月,国务院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展示了一种超前思维,而这种超前思维恰恰是通过对传统意识的扬弃而实现的。
从传统意识到超前思维,再从超前思维到传统意识,体现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具有未来走向特征的过程。
从传统意识到超前思维,是一种意识的发展,是一种思维的进步。它随着社会现实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的进步而进步。从传统意识到超前思维是一个质的飞跃。这种质的飞跃,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意识的认识深化过程,是对这种传统意识的量的积累过程。正因为传统意识中还保留着供超前思维选择的有价值的意识,所以超前思维才能通过否定传统意识中落后的意识,而将其有价值的意识经过加工、改造使之成为超前思维的内容。
超前思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超前思维逐渐也会变成一种传统意识。这个过程,是由思维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由传统意识到超前思维,再由超前思维到传统意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过程,而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就是说,每次循环并非前一阶段的简单重复,而是上升到一个新的领域,具有了新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种超前思维与传统意识之间的辩证否定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思维链的性质。
思维链是思维数学的概念。思维主体每进行一次信息加工,由一种或数种信息得到另一种信息,称为一个思维环节;思维所涉及的信息称为思维元素;“输入”和“输出”分别称为思维起点和思维终点。通过对思维链长度、阶、新颖度、跨度、拐度、辐射度、非平凡辐辏度、伪度和陡度的分析,可以深入研究思维的发展特征。这里所指的长度即链中所有思维环节的个数,阶即链中所含创造性思维环节的个数,新颖度即链中各个思维环节的新颖度的算术平均值,跨度即链中人的思维元素所涉及的系统套的子元的个数,拐度即链中所含由系统套的一个子元到另一个子元的转折点的个数,辐射度即链中各个思维元素所引发出的思维元素的个数的最大值,非平凡辐辏度即链中具有统摄性的思维元素所聚集的思维元素的个数的最大值,伪度即链中所含逻辑思维环节(即进行逻辑思维的思维环节)中不合逻辑者的个数与所有思维环节的个数之比,陡度即思维起点到链中各个思维元素的相对距离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
总之,思维链从整体上反映了思维发展的环节,通过对思维环节的计算,可以看出超前思维与传统意识都是思维中的一个环节,那些如阶、新颖度等体现了超前思维的形式,而那些如长度、跨度、拐度等所表现的则是思维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这个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自始至终体现出从传统意识到超前思维的运动过程,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超前思维对传统意识的辩证否定过程。
[1] 本文发表于《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