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之美:名诗妙句说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词搜索

作者:唐·崔颢

题目:《黄鹤楼》

亮点:不拘常规,气概苍莽。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佳作。诗人登上黄鹤楼,观景而生情,一时诗兴大发,脱口而出,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特别是这首诗打破了律诗“不犯重”的用词传统,却依旧让人感觉自然流畅,意味悠长。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走,这地方只留下这座空荡的黄鹤楼。飞走的黄鹤一去不复返,唯有楼头那悠悠白云千年依旧。晴朗的汉江平原上,是一片片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浩渺的大江令人生出忧愁。

李白这么爱作诗,就这么放弃和崔颢一较高下了吗?



传说一向爱题咏山水的大诗人李白登上黄鹤楼,本也想题诗一首,结果目睹此诗,大为折服,感到自己的构思立意没有超过崔颢,便断然放弃了作诗的念头,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在作诗上心高气傲,自然不会就这样“甘拜下风”,在黄鹤楼咱比不过你没办法,换个地方重新来过。于是李白便写了两首类似《黄鹤楼》句式的诗歌,一首是《鹦鹉洲》,诗歌前四句:“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还有一首《登金陵凤凰台》更是明显摹学此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不过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品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可见李白的《鹦鹉洲》和《登金陵凤凰台》最终还是没有胜过崔颢的这首诗啊。

崔颢,盛唐诗人。

盛唐是一个盛产诗人的时代,似乎蹲在街角看蚂蚁搬家的三尺黄口小儿都能掸掸衣服上的灰尘、擦擦流出的鼻涕,站起身来,朗声吟出一首惊世骇俗的诗歌。

《黄鹤楼》名扬天下,凭借这首诗,即使在人才辈出的盛唐,崔颢的知名度也应该很高,但为什么唐书里他的传记只有区区四五十个字呢?旧版的《辞源》对他的注释中有这么一句:唐诗人,有文无行。终司勋员外郎。但怎么个“无行”,却并无记载。

崔颢二十岁不到就考中了进士,可以说是才华横溢,前途无量,但一辈子只混到一个不起眼的小官,越发让人想知道他到底是怎么个“无行”法。

原来崔颢年少时狂傲轻浮,歧视女性。相传道德、文章名重一时的文坛老前辈李邕曾邀请他去家里喝茶,估计崔颢也有点受宠若惊,去的时候先献上了自己新写的一首《王家少妇》(有人题作《古意》),写的是女子闺房之乐的内容,顿时惹恼了方正君子李邕,被直接赶了出去。而正是因为得不到有力人士的推荐 ,崔颢虽得中进士,却也只能远离京城浪迹江湖。

崔颢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特别是他的东北边塞之行,虽然品行未改,依旧风流成性,对女子薄情寡义,但因游览山川,历经边塞而视野大开,诗风一改早期的轻浮艳丽,变得雄浑奔放、热情洋溢、风骨凛然,令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