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 走在前列:以新的更大作为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 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 《人民日报》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意蕴深远、内涵丰富、令人鼓舞,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盼,体现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广东要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进程中奋勇争先、积极作为、走在前列,为迈向创新型国家贡献“广东力量”。我们要将“三个第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捍卫改革、创新、发展的伟大成就,在新时代的号角下,努力拼搏、砥砺奋进、再创新局,谱写出一篇发展兴盛、创新强劲、人才集聚的宏伟华章。

(一)发展是第一要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是破解新时代的新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和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发展的成就证明了“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重要论断的科学性。新时代,广东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仍然需要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推动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

1.抓好发展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之策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证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时代,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然需要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这一重大判断引导全党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页。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373页。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上,邓小平同志又结合国际国内形势,提出只有依靠发展才能保证国内政局稳定;只有依靠发展才能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只有依靠发展才能维护国际和平,为国内发展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外部环境。所以发展“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0页。,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进一步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论断。进入21世纪,党中央强调以人为本,着力思考和解决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大问题,在努力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中,仍然始终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

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的现实基础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在发展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对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尽管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发展起来以后比不发展面临的问题更多,解决问题的难度更大,从综合来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挑战十分严峻,但前景十分光明。面对挑战和机遇,在对历史和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充分把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具备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条件”。在2018年全国“两会”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路虽然还很长,但时间不等人,容不得有半点懈怠。我们绝不能安于现状、贪图安逸、乐而忘忧,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这一号召来自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近现代史的深刻记忆;来自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性成就的经验总结。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是第一要务。

2.发展是解决新时代新矛盾新问题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要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就要准确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重大政治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没有变的基础之上,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变化,找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与关键,是党制定正确方针战略的根本依据。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与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是辩证统一的,主要矛盾决定中心任务,完成中心任务是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因此,进入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仍然需要抓紧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只有依靠发展,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以使生产力能够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升也使人民开始对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美好生活的概念是动态发展的,主要体现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个层面,这既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现实途径,也是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获得感是指要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和发展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幸福感是要保证人民获得利益的公平正义和发展性;安全感则是为人民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且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环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首先必须解决民生短板问题,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实现共同富裕。在此基础上,实现“共享发展”,为每个人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和自我实现价值,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

只有依靠发展,才能解决新时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提出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认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分不开的。“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 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使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无法有效提升。发展不充分则是某些地方、领域、方面还有发展不足的问题,还需要充分挖掘发展潜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体现在很多方面,从社会生产力来看,传统、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仍然大量存在,而且生产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衡;从区域均衡发展来看,各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从分配格局来看,贫富差距悬殊,全国尚有3000万贫困人口,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弱势群体。种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相互掣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较低,催生了许多社会矛盾,发展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些方面若得不到解决,人民的幸福生活就难以得到满足。

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来看,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依靠全面的、高质量的发展。“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12页。 应当充分认识社会主要矛盾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美好生活”不仅仅是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在于社会供给水平的平衡性和充分性,实现对人们生活的全面而有质量的供给。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是社会永葆生机的动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

3.抓紧“第一要务”,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和涉及的领域来看,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等诸多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任务已经超越了仅仅满足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具有了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特点,而且也更加强调除经济发展之外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但也更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具体而言,新时代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强国富民为取向,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发展;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发展;是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科技革命潮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发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

广东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勇敢地肩负起“试验田”“窗口”和“排头兵”的历史使命,锐意进取,务实创新,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实现了由落后边陲省份到第一经济大省的巨大跨越。1978年广东生产总值仅为185亿元,只占全国的5.1%,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广东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13.7%的速度增长。2001年全省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储蓄双双突破1万亿元;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2007年增加到约3万亿元,是30年前的168倍,占全国GDP的1/8;2017年已经逼近9万亿元大关。1985年至今,广东经济总量已连续29年居全国第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深化改革、“腾笼换鸟”,不断创新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对外开放层次,成为推进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东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里程碑。2017年,广东省的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接近9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突破8万元大关,首次超过高收入国家门槛。其中,2017年深圳的GDP规模达到22438亿元人民币,与香港的GDP规模相当;人均GDP接近3万美元,与韩国人均GDP水平相当。广东省的常住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一,达11169万人;流动人口规模超过4000万,位居全国第一;城镇化率达到69.85%,仅次于北京、天津和上海,城镇化发展迈入成熟阶段。2017年,广东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万家,位居全国第一,是全国高端人才聚集能力最高的地区;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65%,超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其中,深圳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13%,与世界排名第一、第二的以色列和韩国的水平相当。全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保持在全国先进行列,全省21个地级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比例平均为89.4%。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广东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经济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将持续提高。

进入新时代,广东省已经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地区,仍处于全面发展的机遇期和繁荣期,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推进,该区域将被打造成为覆盖人口规模达6500万的世界上最大的湾区城市群,成为世界上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的集聚区,以及中国参与高层次的国际合作和竞争的高地,为广东未来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在广东同样存在,地区发展严重失衡,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从2002年起,广东省城镇化水平已经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珠江三角洲成为全国著名城市群,2017年珠三角城镇化率达85%,非农产业占97.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州、深圳已成为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大都市,并正加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珠三角地区的面积占广东省23%, GDP规模占广东省80%以上,城镇化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广东东西翼和山区的城镇化率则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粤东西北地区拥有广东接近50%人口,但GDP仅占20%左右,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也较低。巨大的发展差异凸显了广东农村的发展质量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广东毗邻香港、澳门,以“前店后厂”的模式大力发展代工产业,其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属于初级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但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广东的产业升级困难重重。过去农村地区发展乡村工业,导致农耕丢荒,土地污染。但是,这些乡村工业在产业升级热潮中未能及时有效转型,逐步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村民生活质量逐年下降。初级加工业在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的过程中又受限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交通不便、资金来源不足等问题而屡屡搁浅。

新时代,广东必须抓紧发展是第一要务,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广东更需要走在全国前列,不仅要注重发展的全面性,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更要注重发展的平衡性,促进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内外源经济发展相协调。可以通过分类指导,以激励型财政政策、产业转移、倾斜公共投资、扩大招商引资等办法,加大对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的扶持力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要善于从纷繁多变的经济现象中把准运行的主脉,更要看清发展的大势,尊重客观规律,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的判断,基于经济增长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和物价基本稳定,在发展中使居民收入增加、生态环境改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广东的发展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性要点,找准广东发展的突出短板和不足之处,深挖发展潜力,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广东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使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正视当前广东省内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产业升级缓慢、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创新为主要推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增长点,实现广东经济新的跨越式增长,激发全社会的活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当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广东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应当建立由政府主动担任主导的战略发展体系,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推动广东工业从以加工装配为主向以研发制造为主转变,推动“广东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从参与初级分工向参与中高级分工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企业,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广东要抓住结构调整主线,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实施汽车、石化、能源、交通等十大工程,实现经济适度重型化和集约化,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在提高质的基础上实现量的新扩张。在2014年经济形势专家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中国经济要行稳致远,必须着眼提质增效,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打造升级版。既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发展,为它们“培土施肥”,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又要致力于传统产业‘挖潜开荒’,推动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促进“老树发新芽”。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究其根本,还在于创新能力的不足,必须着力提升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竞争力,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用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托举发展跃上新台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2017年,广东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2703.3亿元,其中省级投入994.72亿元,着重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底线民生、扶贫济困、教育发展、医疗卫生、就业创业、群众生产生活、污染治理、防灾减灾、基层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十件民生实事。广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践,展示了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美好前景。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的,我们最在乎的是发展背后的民生。持续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也是扩大需求、支撑发展的潜力所在。我们还要围绕促进收入正常增长、健全社保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等,研究推进涉及民生领域的重大改革和发展举措,用改善民生的新成果,兑现发展为民的理念和承诺。以改善民生为目的,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