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8:高质量发展中的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与贯彻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注意跨越‘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前一个是政治层面的,就是要处理好同美国等大国的关系。后一个是经济层面的,就是要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1]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进入新时代,约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发生了系统而又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供给侧的比较优势——要素成本低(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与自然资源价格,生态环境承受力,技术创新和进步的成本等)的优势已经发生深刻转变,需要通过创新培育新优势,转变新方式,转换新动力,调整新结构;需求侧的潜在广阔空间——长期经济短缺的市场格局根本扭转,需要通过创新驱动及能力提升以适应并引领市场需求变化。这些条件的历史性变化,为中国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形成新挑战,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明确的,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期,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2022年)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从2020年到2035年是在全面小康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的第一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再用15年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按照这一目标规划,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之后大体上就是中国实现中等收入阶段跨越期,自2010年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到2020年或稍晚,接近或达到高收入阶段的起点(2016年为12 235美元),大体上用10年略多时间(当代世界70多个高收入国家历史上跨越这一阶段平均用时12—13年,其中20个人口大国平均11—12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爬坡过坎的重要窗口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节点。”[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长期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拉美一些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达到上中等收入水平,但至今已过40多年,仍未能实现穿越,被称作“拉美漩涡”,西方学者的“华盛顿共识”起初就是针对其开出的药方;东亚一些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上中等收入水平后,至今30多年未能实现穿越,被称作“东亚泡沫”,“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就是2006年世界银行总结其教训概括起来的;西亚北非一些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达到上中等收入水平,至今20多年未能实现穿越,反而形成“西亚北非危机”。究其原因,一是创新力不足,技术创新力低下,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低,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不足,缺乏竞争力;二是制度创新不足,现代经济所要求的市场化不完善,政府与市场不协调,市场失灵,政府失效,公平竞争秩序难以保障,同时政府集权形成“寻租”的巨大空间和可能;三是法制建设滞后,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法治经济和法治化目标距离大,对市场竞争主体的私权缺乏足够的法制保护,对政府主体的公权缺乏必要的约束规范,市场经济缺乏法治支持,同时使“寻租”的可能成为普遍的现实,进而使资源配置不可能按市场竞争效率原则进行,而是按权钱交易的腐败强度配置,既不公平又无效率;四是道德秩序混乱,转型期传统的以“忠诚”为核心的道德秩序根本动摇,而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相适应的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秩序仍未形成,开放中自身民族传统文化受到根本冲击,而西方文明又缺乏植根当地的可能,道德领域出现“无序状态”,进一步加剧社会无序,加剧权钱交易的腐败,使腐败在经济和法制制度上缺乏约束的同时,在道德秩序上也缺乏约束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穿越“中等收入陷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地向前发展。”[3]如何迈过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4],“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5]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五大发展理念形成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新发展理念要求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总之,切实使发展、改革和开放命题统一于新发展理念。

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在质量改革、效率改革、动力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系统发展的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基础上,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怎样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十九大报告从六个方面做出了布置:一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竞争力、产业优化升级水平、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切实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四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区域间均衡发展;五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培育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竞争机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六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

如何在制度改革和建设上,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全面小康,穿越“中等收入陷阱”创造基础?重要在于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实施五大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全面深化推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机制的有机统一,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建设,推动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法治国家建设,维护市场经营主体私权,规范政府公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切实成为法治经济;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和完善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使发展、改革、开放具有健全的政治体制保证。事实上,许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之所以难以转变发展方式,重要的原因在于制度创新滞后,在经济制度上的市场化,法律制度上的法治化,政治制度上的凝聚力等方面严重不适应新发展阶段的要求,导致既无公平又无效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告别了贫困,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定能够使我们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两个百年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四个自信”,为解决人类问题进一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 习近平:“围绕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当前经济工作”,载《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89页。

[2] 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载《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06页。

[3] 习近平:“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时的讲话”,载《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8页。

[4]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载《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9—20页。

[5] 习近平:“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载《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