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杂志风”的育儿误区
结婚、妊娠等神圣的领域被商业化后,存在极大的弊端,因为那些对当事人有害的信息已在不知不觉中泛滥且难以分辨。
当前,在女性杂志或相关书籍中四处可见诸如“35岁开始的妊娠”“年近40的安产”“时髦的职妈(职业母亲的略称)”等醒目的标题。很明显,想要提升杂志销量,出版方当然得这么做。对于“高龄妊娠、分娩也没关系”“成为职场上的时髦妈妈”等观点,不应片面予以否定。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这种以某些名人、大企业成功人士为范本,巧妙利用读者心理需求进行的宣传,不过是商业手段。
杂志中经常报道并美化艺人、名人在35岁以后40岁之前,甚至40多岁时纷纷产子,产后很快复出的事件,普通女性深受这类大众媒体的影响,自觉“我也没问题吧”。然而,不能忽略的是,高龄分娩的最大风险是母子生命同时受到威胁。
处于产后育儿期的女性,都会经历谈不上时髦或漂亮的时期。然而,优雅的母亲形象备受追捧,一些父母显然将孩子视为时尚的一部分。即便只是买件衣服,考虑的也不是宝宝或小孩穿着是否舒适开心,而是一味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他们,并用名牌予以强化。家里有了小孩后,此前的生活也为之一变。本来我们应该重点考虑与孩子的共同生活,也必须思考如何维系以孩子为轴心的、父母与孩子能够共同成长的家庭与社会,时下却出现了将孩子放在次要地位,视母亲为主角的支援育儿期女性的NPO法人。
这些NPO法人的设立宗旨是专门支援产后女性。LOGO上设计有外国人模样的母子,穿着高跟鞋的母亲陪在宝宝身边。以“美丽的母亲”为主题,在全国展开宣传,取得名企支持,同时举办面向职场母亲的沙龙,与妇产医院、助产院合作,开办瑜伽教室等,总之广泛开展了各项事业。
它们的主要项目是健身课程,即针对产后喜欢待在家里的女性进行形体恢复训练。一套课程含4次训练,约2万日元。此外,母亲可带上宝宝参加“产后教室”的课程,这项课程最多可同时接收10组母子。
笔者为收集素材而体验了“产后教室”课程。当天,教室里有3组母子。其中两人自愿做全职主妇,剩下一位是教员,取得了长达3年的育儿假。她们都住得与娘家很近,可谓备受眷顾,据说还同时参加了肚皮舞教室。由于是需要使用较大平衡球进行的有氧运动,得完全调动平时不怎么运动的肌肉,因此人人都大汗淋漓,一边笑着一边体味健身的爽快感,然而这种氛围始终令笔者感到别扭。
如果宝宝出生超过210天,母亲就不能带着宝宝参加健身课程了。产后211天以后,绝对禁止带宝宝上课。该NPO法人的宣传负责人解释了原因:“当宝宝开始牙牙学语后,带着他们上课会很危险。宝宝出生211天后,希望妈妈们将宝宝寄养在可靠的人家,独自来上课。虽然第一次寄养宝宝,多少会有些不安,但宝宝也有宝宝的私密时间,不能总是被大人占用。”总之规定便是如此,坚决禁止出生211天后的宝宝跟着妈妈来上课。
倘若患上育儿神经衰弱或产后抑郁,母亲需在一定时期内与孩子分开生活,上述规定大概情有可原,但是,能够在白天将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参加健身课程的母亲,只限于所谓的“获胜组”罢了。事实上,就像为了证明这个推测,笔者问了不少参加者,果然她们基本都是家境优渥的女性。
如今,不懂得如何和婴幼儿相处的母亲本就在增加,这是一个更容易遭遇母子孤立的时代,因此确保母亲带着孩子享受愉快的时间,花心思为她们提供细致周到的支援显然更有必要,不是吗?单纯将母亲和孩子进行隔离的支援方式,任何人都能提供。实际上,所谓的为职场母亲提供支援的宗旨,已经与能够参加NPO法人开办活动的母亲们相去甚远。作为NPO法人举办的活动,听起来似乎不错,而作为民营企业,难道不应该避免把招揽顾客和销售作为活动的目的,努力为那些被挤出消费群体的职场母亲提供支援吗?上面一类NPO法人并非个例,翻开育儿杂志,会发现有不少关于宝宝手语会、宝宝按摩、宝宝香熏疗愈的指南和课程介绍。从宝宝0岁开始教授英语会话的课堂或补习班也很常见。
针对这类现象,圣玛丽安娜医科大学名誉教授堀内劲(新生儿科医生)提出忠告:“受杂志影响的父母所培养出的‘跟风宝宝’正在增多,这种方式是无法培养出孩子的自尊的。”堀内教授表示,所谓的“韧性”,是指当人置身逆境时克服困难的力量、承受压力的力量、积极接受人生描绘未来的力量、灵活调整情绪的能力,以及对外界保持多样化的趣味与关心,它的培育需要婴幼儿与特定他人进行相互交流,置身于通过身体接触实现的“接触爱”的世界,建立能够获取关爱的关系,他还强调:“脱离了婴幼儿自身意志的早期英语教学等方式,对韧性的培育并无益处。”
当前,我们能够从充斥着各种信息的网络、育儿书籍、杂志等获得育儿知识,为此不少妇产科医生与儿科医生提醒说:“包括不孕、孕期生活相关常识在内,网上的信息大多不足为信。与育儿有关的杂志,多是以贩售婴幼儿用品为目的,各位妈妈千万不要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