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怪回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4章 夜路老鬼

东北的秋天,像是被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漫山遍野的树木都被染上了绚烂的色彩,红的似火,黄的如金,层层叠叠地铺展开来,美不胜收。然而,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李大山从城里回到了老家靠山屯,此时正值秋收时节,村子里弥漫着丰收的喜悦。他本在城里的工厂做工,可工厂效益不好,放了长假,他便想着回家帮父母收割庄稼,顺便享受这难得的宁静。

靠山屯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只剩下些老人和孩子守着这片土地。李大山的家在村子的最边缘,一座老旧的土坯房,周围是一片荒草地,再远处就是那片五彩斑斓的山林。

刚到家的第一晚,李大山就听到了一些奇怪的动静。半夜时分,他被一阵隐隐约约的哭声惊醒,那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却又仿佛就在窗外。他起身,披上一件薄外套,走到窗边向外望去,外面月光如水,洒在院子里,可除了随风摇曳的荒草,什么也看不见。

“许是听错了。”李大山嘟囔着,重新躺回炕上,可那哭声却像是缠上了他,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直到天快亮的时候,他才迷迷糊糊地睡过去。

第二天,李大山去村里的小卖部买东西。小卖部里聚着几个老人,正在热火朝天地聊天。李大山打了声招呼,便自顾自地挑着东西。这时,一个叫赵老头的人说道:“你们听说了吗?村后头那条老路上,又闹鬼了。”

“啥?又闹鬼了?不是前几年闹过一回吗?后来不没事了。”另一个老人惊讶地问道。

“谁说不是呢,可听二嘎子说,他前几天晚上走那条路,亲眼看见一个白影在路中间晃悠,吓得他撒腿就跑。”赵老头绘声绘色地描述着。

李大山听到这话,心里一动,忍不住插嘴道:“赵大爷,那条路我小时候常走,哪有什么鬼啊,说不定是二嘎子看花眼了。”

赵老头看了他一眼,哼了一声:“你这娃,出去几年,连鬼都不信了。那路邪乎着呢,打我小时候起,就听说有人在那路上碰到过不干净的东西。”

李大山笑了笑,没再说话,付了钱便离开了小卖部。可他心里却对那条老路充满了好奇,决定晚上去一探究竟。

夜幕降临,李大山瞒着父母,偷偷拿上手电筒,出了门。外面的月光很亮,把整个村子照得银白一片。他沿着村子后面的小路,朝着那条老路走去。越靠近老路,周围的气氛就越显得阴森,路边的荒草在秋风中沙沙作响,像是有无数双眼睛在暗处窥视着他。

终于,李大山来到了老路上。这是一条早已废弃的土路,路面坑洼不平,两旁是高高的土坡,土坡上长满了荆棘和枯草。他打开手电筒,光线在黑暗中显得有些微弱,只能照亮眼前一小片地方。

李大山小心翼翼地向前走着,眼睛不停地扫视着四周。突然,他感觉有一股冷风吹过,脖子后面凉飕飕的,他下意识地回头,却什么也没看见。“一定是自己吓自己。”他给自己壮着胆,继续往前走。

走着走着,李大山听到了一阵奇怪的脚步声,那声音像是有人穿着破旧的鞋子在土路上拖沓着走。他停下脚步,屏住呼吸,仔细听着。那脚步声越来越近,他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就在这时,他的手电筒突然闪了几下,然后熄灭了。

“操!”李大山低声咒骂了一句,慌乱地摆弄着手电筒。就在他手忙脚乱的时候,一个白影从他面前一闪而过。他惊恐地瞪大了眼睛,想要逃跑,却发现双腿像是被钉在了地上,动弹不得。

那白影慢慢地转过身来,李大山借着微弱的月光,看清了那东西的模样:一张惨白的脸,眼睛空洞无神,嘴角挂着一丝诡异的笑容,身上穿着一件破旧的白色长袍,在秋风中飘动着。

“鬼……鬼啊!”李大山终于喊出了声,他拼命地挣扎着,双腿终于有了知觉,转身朝着村子的方向狂奔。一路上,他只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和砰砰的心跳声,那白影似乎一直在他身后追赶着他,他不敢回头,直到看到自家那熟悉的土坯房,他才松了一口气,一头冲进屋里,把门紧紧地关上。

李大山的父母被他的动静惊醒,看着他脸色苍白,满头大汗的样子,忙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李大山结结巴巴地把在老路上遇到的事情说了一遍。他的父母听后,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儿啊,你咋这么不懂事呢,那条路邪乎得很,你去干啥?”他的父亲埋怨道。

“我……我就是好奇。”李大山低着头,小声说道。

“这下可好,惹上脏东西了。明天一早,我去找村里的刘半仙,让他给你看看。”他的母亲忧心忡忡地说。

第二天,李大山的父亲一大早就去找刘半仙了。刘半仙是村里有名的神汉,据说能驱邪捉鬼,治病救人。不一会儿,刘半仙就来了,他手里拿着一个八卦盘,围着李大山的屋子转了几圈,嘴里念念有词。

“这鬼的怨念很重啊,怕是不好对付。”刘半仙皱着眉头说。

“刘半仙,你可得救救我儿子啊,他还年轻,可不能被这脏东西害了。”李大山的母亲哀求道。

“放心吧,我会尽力的。”刘半仙说着,从怀里掏出几张符纸,贴在了李大山的床头、门上和窗户上,又给了李大山一个用红布包着的小物件,让他贴身带着。

“这是我开过光的护身符,你戴着它,那鬼就不敢靠近你了。”刘半仙嘱咐道。

李大山半信半疑地接过护身符,戴在了脖子上。这一天,他都待在家里,不敢出门。到了晚上,他早早地就上了炕,拉过被子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也许是那护身符起了作用,一晚上他都睡得很安稳,没有再听到奇怪的声音,也没有看到那个白影。

李大山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可没想到,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他又听到了那熟悉的哭声。那哭声比上次更加凄厉,仿佛就在他的耳边。他惊恐地睁开眼睛,发现自己的房间里弥漫着一股诡异的雾气,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而在那光影之中,一个模糊的白影正缓缓地向他靠近。

李大山想要呼救,却发现自己的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发不出一点声音。他拼命地挣扎着,想要从床上坐起来,可身体却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压制着,动弹不得。那白影越来越近,他甚至能感觉到它身上散发出来的阵阵寒意。

就在白影快要靠近他的时候,李大山突然想起了刘半仙给他的护身符。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把手伸向脖子,想要抓住那个护身符。就在他的手指触碰到护身符的瞬间,一道耀眼的光芒从护身符中迸发出来,照亮了整个房间。那白影似乎被这光芒吓到了,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然后迅速地向后退去,消失在了雾气之中。

随着白影的消失,房间里的雾气也渐渐散去,李大山终于松了一口气,瘫倒在床上。他的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心脏还在砰砰地跳个不停。这一夜,他再也没有睡着,一直睁着眼睛,直到天亮。

第二天早上,李大山决定去弄清楚这一切的真相。他觉得这所谓的“鬼”,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想起赵老头说过,这条路从他小时候起就闹鬼,说不定村里的老一辈人知道些什么。于是,他来到了村里最年长的张奶奶家。

张奶奶已经九十多岁了,身体还算硬朗,头脑也很清醒。李大山把自己遇到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张奶奶,张奶奶听后,沉默了许久。

“孩子,有些事情,本不该再提,可既然你遇到了,我就告诉你吧。”张奶奶缓缓地说道,“那条老路,以前是村里的一条必经之路,很多年前,村里有个年轻的媳妇,因为和丈夫吵架,一气之下在那条路上上吊自杀了。从那以后,那条路就经常闹鬼,有人说看到过那个媳妇的鬼魂在路边哭泣,也有人说被她的鬼魂缠上过,大病一场。”

“那后来呢?”李大山急切地问道。

“后来,村里请了好几个道士和神婆来做法,都没能彻底解决问题。再后来,大家都不敢走那条路了,时间一长,它就荒废了。”张奶奶叹了口气说。

李大山听了张奶奶的话,心里不禁有些疑惑。他觉得一个自杀的女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怨念,化作厉鬼来害人呢?这里面一定还有其他的原因。

从张奶奶家出来后,李大山决定再去那条老路看看。他相信,只要能找到那个女鬼的尸骨,说不定就能化解她的怨念,让她入土为安,也能彻底解决这个闹鬼的事情。

傍晚时分,李大山带着一把铁锹,再次来到了那条老路上。此时,夕阳的余晖洒在路面上,给这条阴森的老路增添了一丝诡异的色彩。他沿着老路,仔细地寻找着可能埋有尸骨的地方。

找了很久,李大山终于在路边的一个土坡下,发现了一处看起来有些异样的地方。那里的土颜色比周围的土要深一些,而且还有一些杂草长得格外茂盛,像是下面有什么东西在滋养着它们。

李大山深吸一口气,握紧铁锹,开始小心翼翼地挖掘起来。随着挖掘的深入,一股腐臭的气味渐渐弥漫开来。他的心跳越来越快,手上的动作也越来越快。终于,在挖到半米多深的时候,他看到了一具白骨。

白骨的脖子上还挂着一条破旧的麻绳,显然,这就是当年那个上吊自杀的媳妇的尸骨。李大山看着眼前的白骨,心里不禁有些难过。他轻轻地把白骨挖了出来,然后找了一个干净的地方,准备重新将她安葬。

就在他准备动手的时候,突然,一阵阴风吹过,他的耳边再次响起了那熟悉的哭声。他抬头望去,只见那个女鬼的身影又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不过,这一次,女鬼的脸上没有了之前的狰狞和怨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悲伤和无奈。

“你终于来了。”女鬼开口说道,声音空灵而又哀怨。

李大山虽然心里害怕,但还是鼓起勇气问道:“你到底有什么冤屈,为什么一直不肯放过这里的人?”

女鬼叹了口气,缓缓地说道:“我死得冤枉啊!当年,我和丈夫吵架,只是一时气话,没想到他竟然真的把我逼上了绝路。我死后,他怕担责任,就对外说我是自杀的。这些年,我的魂魄一直被困在这里,无法超生,我只是想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

李大山听了女鬼的话,心中一阵唏嘘。他对女鬼说:“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讨回公道的。你先安心地去吧,我会好好安葬你的。”

女鬼听了李大山的话,眼中流下了两行血泪,然后缓缓地向他行了一个礼,说道:“谢谢你,好心人。”说完,她的身影便渐渐消散在了空气中。

李大山看着女鬼消失的地方,心中感慨万千。他按照当地的习俗,将女鬼的尸骨重新安葬在了一个安静的地方,还为她立了一块碑。

从那以后,靠山屯的那条老路上再也没有闹过鬼。李大山也回到了城里,继续他的生活。不过,每当他想起那个秋天在老家的经历,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