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PREFACE
本书是我工作以来的所思所行。重温这些困而求知的文字、勉而行之的实践,虽有些许时过境迁之感,也算勾勒出既往思行之路。职业路径是被动和偶然的,而读书做人则是主动和必然的。十年前的我,不会预知自己将以高校学生工作为起步职业,但我相信,对于在另一个平行时空中的我来说,这种困知勉行的过程仍是必然。
爬梳曾经的文字,是温故追怀,更是知新重构。回头来看,一些篇章略显稚嫩,甚至艰涩。但走出文字的牢笼,也可回溯出思行脉动。多年经济学的学习,塑造出的社会科学的认知理路,在思考德育问题上,既需充分利用,也需审慎扬弃。很多时候,我们需考虑的不仅是科学形式化的逻辑,还需深入理解道德实践、审美判断、话语模式、生活世界等。而学生们同我一样,既被学科塑造着,也被现实打磨着。外在表现虽多元,内在觉醒当一贯。随着思与行的展开,越发意识到育人先需育己,没有认知上的理论协调和逻辑自洽,谈不上对外讲述,更谈不上“知行合一”。
书名为“思行致新”,内容也主要围绕求知与致行两个角度展开。知的方面包括对两组关系的考量,一组是抽象的伦理和情感的认同,另一组是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行的方面也包括两组关系,一组是手段和目标,另一组是分工与协同。这四组关系一直贯穿在知和行的过程之中。
一、知:抽象伦理和情感认同
德育工作,德字当头。自身的明德和修身是首要任务。而当我问出“何为道德?”时,才发觉进入了一个千百年来智者上下求索而常为新的巨大领域。尽管我深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黄金法则,也理解“吃亏是福”之类现世报逻辑的劝善意义,但当我不满足于这些通俗的道德规范,而自不量力地去窥探伦理之本体时,才真切领略到“道德法则”犹如“灿烂星河”般深邃、庄严、令人震撼和敬畏。曾有一段时期,阅读和追问不少,但敢于讲述的不多;情感的投入量很大,但文字产出的勇气却很小。对道德哲学的涉足只能说是浅尝辄止,但也为思考德育问题提供了莫大的启迪。
作为北京大学的师生,以北大传统和历史精神为遵循,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切口。通过学习先贤在学问、道德和信仰上相统一的过程,回到历史现场,读原著、学真人、亲其师、信其道,便有了《蔡元培理论伦理学视角下高校道德建设问题与对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重温李大钊求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学思悟》两篇文章。前者介绍了蔡元培的伦理学,学习他是如何将理想、良心等通俗概念整合到道德法则的构建之中,并探讨了中国传统修身养德的技法。后文则力争认识一位有温度的李大钊,还原他在爱国之理和救国之道上的摸索甚至挣扎。深入了解先贤的知行过程后,我深感还原即拔高,真知生真信。
德育测评在工作中时常要面对,而又时常遇到矛盾。道德的本体属性和工具属性、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客观行为和主观评价、程序的选择等,各种张力集中出现。《德育测评及其模糊数学方法初探》对这一问题初步涉足,试图在各端张力之间找到平衡,并尝试通过数学工具进行刻画。
在社会主义大学的德育工作中,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是其重要内容。多年担任学生军训连队指导员,尤其是2013年担任学生军训团政委的工作经历,给予了我从如何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角度思考德育的契机。《集体主义视域下的大学生军训与高校实践育人》便是这一观察的梳理:主要从群体环境对个体心理影响的角度出发,初步理解集体主义的养成和影响环境。
二、知: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
100年前,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还在努力将经济学从“历史学帝国主义”中解放出来;100年后,经济学方法则以另一种“帝国主义”姿态,不断影响人们对历史和社会的认知。这折射出人们认知社会的两类“背反”的方法: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
逻辑的方法在这里主要指科学研究的形式逻辑,有笛卡尔开创的经“数学性”和培根开创的“实验性”两大传统,从19世纪末开始,不断推陈出新,从实证主义,到逻辑实证主义,到逻辑经验主义,到证伪主义等。这也是经济学独立后所主要遵循的学术方法。《网络社交的群体特征与高校青年的分类引导工作》就是尝试从这个理路出发,剖析网络社交,认知对象群体,但离严谨完整的数据处理仍有距离。
这种形式化的科学方法的优越性,突出体现在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而思政工作更需要树立“主义”的方法,培养相信的能力。相信的能力,指既立场鲜明,又能综合各方;既开放包容,又要自圆其说;既承认经验之有限,又要相信规律之普遍;既需要冷静的认知,又需要情感的投入。而这并非现代科学方法的优势,所需要的是辩证的、历史的、“三段论”式的说理方法,强调对时间、功能、价值等结构主义的解析。
《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成型的三个维度》试图从历史叙述中去理解和坚定“四个自信”。制度选择无法进行重复性科学实验,而选择宏观历史叙事的方法,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角度试着去理解,这也可以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90后”大学生的特征分析和高校育人工作的对策建议》通过对时代阶段和结点的梳理,尝试去理解一个青年群体。当然,这是9年前的文字,9年后的今天,“00后”已经开始“占据”大学的课堂,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时代课题。
三、行:过程与目的
以上内容在知的层面上展开,而思政工作的本质是实践性的,知而行之才是真知。行的方面,首先遇到的是过程和目的这组的对立统一。青年马克思“幸福属于千百万人”的事业理想,以及不满足于“解释世界”而要“改造世界”的实践态度,早已深入国人之心。而我们也无须否认,的确有一些青年人,努力寻找着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式的充实和幸福,这也是一种平凡人生的价值体验。介于两者之间,让人敬佩的则是李零教授笔下的那位孔夫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真诚而不自欺,通达又略带倔强,不为能否成功而决定做不做,而是应该做就去做,并始终保持内心的春暖花开。
先哲说,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思政教育更是如此,甚至需要给予青年自我唤醒的契机。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唤醒,无论是以马克思、孔夫子为选择,还是以西西弗斯为选择,都是良善社会的建设者和筑梦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里最大、最系统的实践育人工作,同时也是学生自我唤醒、自得其道的过程。青年学生独立走出象牙塔,走近社会百态,影响其三观塑造过程。学院的工作也十分重视这一点,尽管很难百分百把控社会唤醒导向,也全力以赴做好规划和设计,并在2012年推出了“沃土计划”品牌项目。《浅谈政治课改革方向与途径——基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探索》就是对该项目第一阶段的梳理。
在传统的社会实践中,学生更多的是以旁观者即“第三人称”的视角看社会。而沃土计划开展之初,我们积极通过院友资源,联系地方和企业,给予学生“挂职”村主任助理、车间主任助理、社区街道等主任助理的机会,引导学生们以“第一人称”的身份,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街头巷尾,用心体会国家最基层的鲜活生命力,建立与人民紧密的联系。在这么多暑期项目可选择的情况下,该项目从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50多人,几乎覆盖全年级,说明了学生对这一过程的认可。
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我们也逐渐意识到,除单向收获外,主动给予才能让青年学生获得更大的价值感,实践教育是从“得到”到“自得”的过程。于是,项目进一步迭代,由关心青年成长的资深行业领袖担任导师,从课堂讲授到实践报告撰写,都给予学生悉心陪伴并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为所到之处呈现了一篇篇高质量的发展报告。沃土计划得到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关注与欢迎,成为学院开展院地、院企合作的重要抓手,形成了“全员育人”的生动局面。《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创新实践与思考——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沃土计划”课程为例》就是关于“沃土计划”的第二阶段的总结。
最初“只问耕耘莫问收”的“沃土计划”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副产品”,改写了学生参与“挑战杯”系列赛事的模式。过去的挑战杯等赛事,大多是从目标倒排工作时间表,而现在学院不仅不需要刻意布置和规划,挑战杯等赛事的参赛作品更是从2015年的4份作品,跃升到2018年的38份参赛作品,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
如果说“沃土计划”是立足过程的思考和迭代的话,《浅析大学生支教活动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基于长期支教和短期支教结合模式的思考》一文,则是立足目的和效果,对手段和过程进行反思。大学生支教也是社会公益类实践的重要内容,但自发的短期支教活动也存在一些弊端,官方安排的长期支教工作也存在改进空间,现有的两类支教模式优势互补则是一个可能的方向。
四、行:分工与协同
专业分工带来高效率,而分工过度或不足都可能损失效率、提高成本。无论是为了过程还是目标,都需要工作团队合理高效的分工与协同。思政工作有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将思政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等高标准严要求,同时,在实际工作中,权责分属在各类具体的职能部门中,终会面临分工和协同这组的对立统一。分工和协同又分为组织间和组织内两种,前者存在不完全契约问题,后者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分工与协同经常在这两个问题的跷跷板上寻求平衡。
在大学层面,涉及思政工作的机构一般按照权责划分成教务和学工两大系统,各职能部门职责较为明晰,并在各个院系设置相应职能部门,条块共管,类似事业部制的矩阵模式。一般在学院层面,事业部的框架淡化,职能划分凸显。而我所在的学院,由于其商学教育的特征,反倒多以项目为主要工作单元。比如,普通本科、研究生、工商管理硕士、高级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公益管理硕士等项目分设,各个项目群体差异大,但在职能上均需与学校职能部门相对应。《以人为本,创建“枢纽型”学工办——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例》所梳理的,便是在学校的大矩阵组织模式下,基于学院特点,采取小矩阵的组织模式进行的尝试。
本书的大部分文章是针对在校生相关问题的思考,而潜在生源、在校学生、毕业校友其实最终是不可分割的。潜在生源选择学校时,首先考虑的未必是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而是成为校友之后与母校的互动和事业圈层。毕业校友对母校的情谊和支持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校期间的体验。2015年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研修活动,活动后的心得体会《赴日研修学习的收获》,很大程度上是籍他山之石,对校友工作进行的观察和思考。虽然国情不同,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制度的规定性不同,一些做法不能直接复制,但学生和校友的需求是类似的,以期作为工作的借鉴和启发。
除却本职工作的困知勉行,工作之余,我也偶尔撰些小文,主要围绕求学时关注的专业方向。其中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时俱进之理解,有针对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的阅读和思考,也有关于青年就业创业的内容,这些也都编入书中。有些与本职工作有别,但认知方法是一致的,也与本职工作相互增益。
书中的篇章无论是独立执笔还是合作撰写,都得益于与很多老师、同事和同学长期反复的探讨。尤其是涉及工作实践的内容,如果没有学院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协同,必将流于空谈,成为无本之木。感谢在整个知行过程中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领导和老师,感谢工作中携手并肩的同事和朋友。感谢中国经济出版社朱杰编辑的耐心、鼓励和敬业,为本书的出版所给予的大力支持。我也深知,文字一旦脱手,便不再属于作者,它渴望补续和浇灌,更期待商榷和修剪。愿与更多的朋友在读书做人的这条必然之路上一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