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同学一个个抛在后面
且说唐翔千随祖父逃出无锡后,先到镇江,再到奉化,后到广州,继而在香港呆了十几天。到他们从港岛乘船回到上海时,已经是七八个月后的事情 了。
这时,虽然上海已经沦陷,但由于美国及英法势力的存在,日军并未占领租界,唐家在兴业里找了幢房子安顿下来。兴业里在法租界,是具有上海风情的新式里弄建筑,那里花木繁茂,环境幽静,与上海的经典民居石库门相比,兴业里的房子无论外观造型还是庭院绿化,都已更为欧化,低矮的栅栏替代了高高的围墙,封闭的天井也变成了敞开式小花 园。
翔千在位于新闸路的上海实验中学念了一年书,完成了初中学业,之后进入大同中学读高中。当时,大同中学已迁至租界,在复兴路律师公会大厦继续上 课。
每天清晨,翔千吃过早饭就去上学了。他穿着一身普通的学生装,脚上是一双有点褪色的绿色球鞋。虽然家里有一部轿车,可以送他和弟妹们上学,公共交通也非常方便,坐上24 路电车,三五站路就可以直接抵达学校了,但翔千还是很少坐车,他经常一个人独步穿行过顾家宅公园(今复兴公园),一路上呼吸着清晨的新鲜空气,看看四周生机盎然的花卉树木;他也很喜欢穿过曲里拐弯的弄堂,欣赏两边各式各样的建筑,尤其是石库门那乌黑闪亮的大门以及叮当作响的铜 环。
翔千的学习成绩虽然谈不上出类拔萃,但他的文科底子很好,对古文颇有造诣。平时闲下来,他经常会背背四书五经里的一些名句:“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怯,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 穷”……
喜好中国文化,也是受祖辈的影响。在传统士绅家庭中,读书人的基本功就是能读古书、会写文章。为此,家里特地请来一位老先生教翔千读文言、念四书,这曾经是他每日的必修课。久而久之,古书上的那些名句,他自然烂熟于 心。
翔千念完高中以后,升入大同大学商学院,主修会计专 业。说起来,唐家与大同大学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大同大学的创办人胡敦复(1886~1978)是无锡人,早年在南洋公学、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学习,之后赴美国深造。回国后曾任清华学堂教务长,因不满清华办学方式,离开北京到上海筹办了大同大学。无锡胡家与唐家是亲戚关系,所以,翔千进大同大学念书是顺理成章的事 情。
翔千非常认同大同大学的办学理念,“不问政治,学术救国”这八个字,像磁石一样吸引了他,他也很适应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和教学方法。在大同大学,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文化程度,选读不同的课程,基础好的可以多选,基础差的可以少选一些,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困难学生亦可延迟毕业,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而不强求一 律。
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翔千也结识了一些好朋友。他们都很聪明,学习成绩在班里都名列前茅。与这些尖子同学交往,既给了翔千压力,也给了他动力。翔千的成绩,起先一直徘徊在中等水平以下。面对班里那些佼佼者,翔千被年轻人的好胜心搅得无法安宁,他反复质问自己:同样是张老师李老师教的,我的成绩为啥就不如他们,还相差那么一大截 呢?
这一日,翔千无意中翻阅到了一位朋友的笔记本,他顿时愣住了:那本笔记本上,几乎记录下了课堂上老师讲过的所有的话,有些字旁边打了红颜色的问号,有些字底下画上了粗粗的黑线,还有些字上画了黄色的圆圈,边上的空白地方则写满了这位同学的学习心得。——怪不得这位同学成绩名列前茅,他是把老师说过的每一句话,都细细品味、细细消化了 啊!
自此以后,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老师解题的每一道步骤,翔千都一字不拉地记录下来,回到家里之后,他原本总会与弟妹一起下下军棋、打打扑克,玩上一阵子。现在一进家门就直奔二楼,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翻出当天的笔记细细阅读,彻彻底底弄明白老师讲课的意 思。
皇天不负苦心人。这么坚持了几个月以后,翔千的成绩终于出现了变化,分数一个劲儿地往上蹿,班里的同学一个个被他抛在了后面。一些先前傲气十足的同学,纷纷放低身段与他商量,希望能够借他的笔记本参考参 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