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顶尖寄宿高中100校(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Preface

少年强则中国强

一、历史的渊源

1872年的8月11日,晚清的上海港,30位头上梳着辫子的中国少年登上了奔赴美国旧金山的航船,同时也开启了中美教育交流的历史之门。

140多年前的晚清幼童留学美国中学、美国大学,归国后影响着渐醒的近代中国:詹天佑(第一批留美清童,中国铁路之父,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蔡绍基(第一批留美清童,天津北洋大学校长)、邝咏钟(第二批留美清童,福建水师振威舰二副,牺牲于中法海战)、唐国安(第二批留美清童,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校校长)、唐绍仪(第三批留美清童,中华民国首任总理)、沈寿昌(第四批留美清童,北洋海军“济远”舰帮带大副,牺牲于甲午海战)……他们修铁路、建电报、开报馆、练海军、织布纱……开中国近代诸业之山门,他们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缕新风。

美国的菲利普斯安多福、菲利普斯艾斯特、韦伯拉汉梦森等中学在140多年前张开双臂迎接着这些大清幼童。140多年后的今朝,这些学校依然一如既往接纳着我们的学生。

二、历史的教训

近代的晚清被西洋舰炮轰开了自锁的关门,近代的日本也被美国佩里海军准将洞开了闭国之关锁。

1861年,日本开始派出学生留洋。1871年,日本随政府代表团向欧美派出50多名留学生。1872年,中国开始幼童留美。派员留洋,日本比中国早了近十年;学生留美,日本也比中国早了一年。

1873年,日本已经派出留学生上千人,而中国这时仅仅派出两批共60名留美幼童,就是四批留美幼童加一起也才120人,加上赴欧洲留学海军的十数人,也还是不过百十位。日本留学人数比中国多了几十倍。

日本留洋起自各籓首领,多为籓府子弟。值得一提的是,明治天皇还曾亲自慰勉9岁的幼童津田梅子留美。中国学生留洋,虽经朝廷准议,但清朝官宦不为所动。走出国门的是以商家居多的平民子弟,其中没有一个八旗子弟身影,也没有一个汉人高官儿孙。且留美幼童于1881年中断学业,被召回国。日本留洋起自国家中枢,自上而下,内力强劲,影响广泛。中国留美幼童来自平民阶层,没有触动上层社会,影响有限,不成气候,且十年召回,中途夭折。

日本不仅派幼童留美,还引入美国教育制度,并由天皇颁诏实行。既输出又输入,大步朝天,迎头赶上。中国则仅派出留美幼童,既要西技长进又须不忘本国规矩,小心翼翼,踯躅前行。出国前,朝廷即赐予留美幼童“生员”身份,归国则“分别奏赏顶戴官阶差事”,全然置于科举制度之下。中国幼童留美是体制内潜行,缩手缩脚,裹足不前。日本幼童留美致教育制度改革,维新终兴盛家国。

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这何尝不是中日双方的留洋生之战。日军司令官坪井航三留美,“吉野”舰长河源要一留德,“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留英,“秋津”舰长上村彦之丞留美。北洋海军“定远”舰长刘步蟾留英,该舰副管驾李鼎新留英,该舰参谋吴应科为二期留美幼童,该舰鱼雷大副徐振鹏为三期留美幼童;“镇远”舰长林泰曾留英,该舰枪炮大副曹嘉祥为三期留美幼童;“济远”舰长方伯谦留英,该舰帮带大副沈寿昌为四期留美幼童;“广甲”舰长吴敬荣为三期留美幼童,该舰帮带大副宋文翙为二期留美幼童;“广丙”舰长程璧光在美国长大,该舰帮带大副黄祖莲为四期留美幼童;“致远”舰帮带大副陈金揆为四期留美幼童。

日本甲午海战之胜,可以溯源于摹效西法。明治维新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上自政府,下至民间,从经济到文化,涉及社会方方面面。西学理念深入人心,西方新生事物比比皆是。就是天皇也穿上了西服,打上了领带,平民生活随处可见西洋之景。这是整个国家的新气象,这是整个社会的新动力。

清朝甲午海战之失,也可以寻根于西学未竟。甲午年间,留美幼童已经成长为中国海军的中坚力量。有人已为一舰之长,是高级军官,多人成为舰艇大副,是中级军官。但是幼童留美虽为大清西学之策,但不成风气,面对中国之大,则如纤尘式微。大清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教育未有结构性改变,守旧封闭,腐朽窒息。甲午惨败是大清王朝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教训。

三、历史的机遇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春风拂绿960万平方公里大地,开放国策泽披五千年悠久华夏。

在开放自费留学政策的同时,国家相继出台了公派留学生、自费留学生公助、千人计划、春晖计划等十数项利好政策,营造出了新时期留学教育事业的新氛围、新气象。

留学海外再次成为学子报国的新选择。在留学大军的浩荡队伍里,逐渐增多着留美清童般的身影——这就是美国高中留学生。

四、历史的责任

昨天的历史无法改写,今天的时光可以把握。洗刷耻辱,汲取教训,中华腾飞,这是民族重托,这是历史责任。

两个甲子后的今日中国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祖国的希望。改革开放带领我们走进崭新的时代,走出国门留学海外,报效祖国,复兴中华。

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