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二千年史(卷五 明清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五 明清四

(十三)戊戌变政

(1)康、梁之维新运动

(甲)康有为之学说

康有为之师朱次琦,治学平实,兼综汉、宋,而归本于经世,与有为行径不类。嘉庆中,治经者喜今文家微言大义之说,庄存与、刘逢禄、宋翔凤,皆言《公羊》;龚自珍、魏源,论时事,亦主今文。海通以后,外患日深,策时务者,若汤鹏著《浮丘子》、孙鼎臣著《刍言》,效之而有作者,无虑数十种,各抒其所见,渐趋于维新。光绪初,廖平传王闿运之学,有为与廖平为友,熟闻其绪论,以《公羊》改制,足为变法张目,自号“长素”,比于孔子之素王。且倡孔教,欲传之于世界,著《新学伪经考》,力攻刘歆窜改经文,而致疑于尧舜之有无,所以震撼一世,破其守旧之习,习知民权之说,主开国会立宪,较他人所言为得其要。当甲午前后,稍有知识者,无不日盼富强,而有为遂为之魁率。

康有为字广厦,号更生,原名祖诒,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少从朱次琦游,博通经史。好《公羊》家言,言孔子改制,倡以孔子纪年,尊孔保教(《清史稿》列传二六○《康有为传》)。

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十九岁。是年,应乡试不售,愤学业之无成。邑有大儒朱九江先生,讳次琦,号子襄者。……乃请从之学。先生硕德高行,博极群书。……而其学,平实敦大……特重气节。……其教学者之恒言,则曰“四行五学”。四行者,敦行孝弟,崇尚名节,变化气质,检摄威仪。五学,则经学、史学、掌故之学,性理之学,词章之学也。先生……强记博闻,每议一事,论一学,贯串今故……发先圣大道之本……扫去汉、宋之门户而归宗于孔子。……既从先生学……日读宋儒书,及经说、小学、史学、掌故、词章,兼综而并骛。……盖余家小有藏书,久好涉猎,读书甚多,但无门径。及一闻先生之说,与同学简君竹居(名朝亮)、胡君少恺(名景棠)日上下其议论,即涣然融释贯串。……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二十二岁。……正月,遂入樵山,居白云洞。……编修张延秋先生(讳鼎华),与朝士四五人来游樵山,张君素以文学有盛名于京师者,至是见之……由是订交焉。……自是来城访张君谈,则竟夕申旦,尽知京朝风气,近时人才及各种新书,道、咸、同三朝掌故,皆得咨访焉。……吾自师九江先生,而得闻圣贤大道之绪;自友延秋先生,而得博中原文献之传(《康南海自编年谱》)。

光绪十六年(一八九○年)……三十三岁。春,居徽州会馆。……既而移家羊城之云衢书屋。……三月,陈千秋来见。六月,来及吾门。八月,梁启超来学。陈通甫,又字礼吉。时读书甚多,能考据,以客礼来见,凡三与论《诗》《礼》,泛及诸经。吾乃告之以孔子改制之意,仁道合群之原,破弃考据旧学之无用。礼吉恍然悟,首来受学(《康南海自编年谱》)。

梁启超字卓如,号饮冰,广东新会人。光绪十五年举人,从康有为受学,能属文。有为主维新,设保国会,启超为之奔走最力。二十四年,以六品衔办理译书局事务。事败,由日本人保护赴日本,设《新民丛报》,鼓吹立宪。辛亥革命军起,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以启超为学部副大臣,不赴官,而应召归国。初,有为主保皇,与世凯寻仇;而启超主立宪,设进步党与世凯合,遂与有为离。……卒于民国十八年,年五十六(《松堪小记》)。

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年)……二十七岁。……秋冬,独居一楼,万缘澄绝,俯读仰思,至十二月,所悟日深。因显微镜之万数千倍者,视虱如轮,见蚁如象,而悟大小齐同之理。因电机光线一秒数十万里,而悟久速齐同之理。知至大之外尚有大者,至小之内尚包小者,剖一而无尽,吹万而不同。根元气之混仑,推太平之世,既知无来去,则专以现在为总持;既知无无,则专以生有为存存;既知气精神无生死,则专以示现为解脱;既知无精粗、无净秽,则专以悟觉为受用;既以畔援歆羡皆尽绝,则专以仁慈为施用。其道以元为体,以阴阳为用,理皆有阴阳,则气之有冷热,力之有拒吸,质之有凝流,形之有方圆,光之有白黑,声之有清浊,体之有雌雄,神之有魂魄,以此八,统物理焉。以诸天界、诸星界、地界、身界、魂界、血轮界,统世界焉。以勇、礼、义、智、仁五运论世宙,以三统论诸圣,以三世推将来,而务以仁为主,故奉天合地,以合国、合种、合教一统地球。……浩然自得,然后莫往莫来。因于所遇,无毁无誉,无丧无得,无始无终……生死示现,来去无数,富贵贫贱……皆所已作。故无所希望,无所逃避,其来现也,专为救众生而已。故不居天堂而故入地狱,不投净土而故来浊世,不为帝王而故为士人,不肯自洁,不肯独乐,不愿自尊,而以与众生亲。为易于援救,故日日以救世为心,刻刻以救世为事,舍身命而为之。……日号于众,望众从之,以是为道术,以是为行己(《康南海自编年谱》)。

《新学伪经考》,经林乐知译成英文,传于欧美。英国李格附会其说,日本亦效之。盛言疑古,其意在否认中国为四千年文明首出之国家。后二十年,疑古之风盛行于中国,则为倡导新文化。然是时,康有为对于前此所说,多已自加否定矣。

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年)……七月,《新学伪经考》刻成,陈千秋、梁启超助焉(《康南海自编年谱》)。

始作伪乱圣制者,自刘歆。布行伪经,篡孔统者,成于郑玄。阅二千年……咸奉伪经为圣法,诵读尊信,奉持施行,违者以非圣无法论,亦无一人敢违者,亦无一人敢疑者。于是夺孔子之经以与周公,而抑孔子为传。于是扫孔子改制之圣法,而目为断烂朝报,《六经》颠倒,乱于非种。……以孔子天命大圣……蒙难遘闵,乃至此极,岂不异哉?且后世之大祸,曰任奄寺、广女色、人主奢纵、权臣篡盗,是尝累毒生民,覆宗社者矣,古无有是,而皆自刘歆开之,是上为圣经之篡贼,下为国家之鸩毒者也。夫始于盗篡者,终于即真;始称伪朝者,后为正统。……习非成是之后,丹黄乱色,甘辛变味,孤鸣而正易之,吾亦知其难也。然提圣法于既坠,明《六经》于暗曶,刘歆之伪不黜,孔子之道不著,吾虽孤微,乌可以已!窃怪二千年来,通人大儒,肩背相望,而咸为瞀惑,无一人焉发奸露覆,雪先圣之沉冤,出诸儒于云雾者,岂圣制赫暗,有所待邪?不量绵薄,摧廓伪说,犁庭扫穴,魑魅奔逸,雺散阴豁,日黋星呀,冀以起亡经、翼圣制,其于孔氏之道,庶几御侮云尔(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卷一)。

(乙)运动之经过
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三月)十二日,偕卓如、梁小山入京。将至大沽,日人来搜船,当颇愤。……时旅顺已失,朝廷震动。……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于二十八日,粤、楚同递。……台湾举人,垂涕而请命,莫不哀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康南海自编年谱》)。

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呈请代奏事:窃闻与日本议和,有割奉天沿边及台湾一省、补兵饷二万万两,及通商苏、杭,听机器、洋货流行内地,免其厘税等款。此外尚有献俘、迁民之说。……天下震动……都人惶骇。又闻台湾臣民不敢奉诏,思戴本朝。……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何谓鼓天下之气也?……伏乞皇上,近法列圣,远法禹汤,时下明诏,责躬罪己。……激厉天下,同雪国耻。使忠臣义士,读之而流涕情发;骄将儒卒,读之而感愧忸怩,士气耸动,慷慨效死。……而岂有闻风哗溃者哉?……故罪己之诏宜下也。……凡辅佐不职……主和辱国之枢臣……丧师失地之将帅……辱国通款之使臣……守御无备之疆吏,或明正典刑以寒其胆,或轻予褫革以蔽其辜。……其余大僚尸位……咸令自陈,无妨贤路。……此明罚之诏宜下也。……然后悬赏功之格,为不次之擢。……凡有高材,不次拔擢。天下之士,既怀国耻,又感知遇,必咸致死力以报皇上,故求才之诏宜下也。……苟三诏既下,赏罚得当,士气咸伸,天下必距跃鼓舞,奔走动容,以赴国家之急,所谓下诏鼓天下之气者此也。何谓定天下之本也?……方今旅顺已失,威海既隳,险阻无有,京师孤立。……故今日大计,必在迁都。……以今事言之,吾所以忍割地弃民者,为保都畿、安乘舆也。……夫王者有都,以治天下耳,岂有割天下以保都城,而恃为至计哉?……皇上既讲明利害,远之防诸国之联镳,近之拒日本之胁制,急断乃成。……即日移驾,奉皇太后,巡于陕西。……择亲藩之望重者,留守旧京。……日人虽欲轻兵相袭,数日乃抵津沽,而我大兵云集都畿,犹可一战。……以二万万之费,改充军饷,示之以虽百战百败,沿海糜烂,必不为和。日本既失胁制之术,即破旧京,不足轻重,必不来攻,都城可保,或俯就驾驭,不必割地,和议亦成。即使不成,可以言战矣。故谓迁都以定天下之本者此也。何谓强天下之势也?……兵者国之甲胄也……大国练兵至百余万。……而我犹守大一统之旧制以待之,不训兵备,至有割地款和之事。今日氛未已,不及精练,然能将卒相知,共其甘苦,器械精利,壮其胆气,亦可自用,选将购械,犹可成军。……今请更练重兵,以待敌变。……宜选精于制造、操守廉洁之士,专购英黎姆斯枪十数万,以备前敌。并广购毒烟空气之炮、御敌之衣,庶器械精利,有恃无恐。……所谓练兵以强天下之势者此也。然凡上所陈,皆权宜应敌之谋,非立国自强之策也。伏念国朝法度,因沿明制数百年矣,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变之之法,富国为先。……夫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今奇穷之余,急筹巨款,而可以聚举国之财,收举国之利,莫如钞法。令天下银号,报明资本,皆存现银于户部,及各省藩库。户部用精工制钞,自一至百,量其多少,皆给现银之数,而加其半。……巨商乐借国力,富户不患倒亏。以十八省计之,可得万万。……上下相通……要需可以立办。……钞票通行,可扩商务。……此钞票宜行一。可缩万里为咫尺,合旬月于昼夜,便于运兵,便于运械,便于赈荒,便于漕运,便于百司走集,便于庶士通学,便于商贾运货,便于负担谋生,便于通言语、一风俗……莫如铁路。……此铁路宜行二。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此机器、轮舟宜行三。……美人以开金、银之矿,富甲四海;英人以开煤、铁之矿,雄视五洲……而藏富于地,中国为最。……宜开矿学,专延比人教之。且为踏勘,购械器以省人工,筑铁路以省转运……选才督办而无滥私人,则吾金、银、煤、铁之富可甲地球。此矿务宜开四。……自濠镜通商,洋银流入中国……每岁运入约数百万,进口无税,八成夹铅,而换我足银,市价涨落……多方折耗,是谓大漏卮。……今广东已开局铸银。……请饬下户部,预筹巨款,并令各直省,皆开铸银局……改铸钱两,令严而民信,可以塞漏卮。……此铸银宜行五。我朝公牍文移,谕旨奏折,皆由塘驿汛铺传递,而军务加紧,又有驿马遍布天下,设官数百,养夫数万,岁费帑三百万两,而民间书札不得过问。……查英国有邮政局,寄带公私文书……而岁入一千六百余万。我中国人四万万,书信更多,若设邮政局以官领之……而进坐收千余万之款,退可省三百万之驿。……此邮政宜行六。此六者,国不患贫矣。然百姓匮乏,国无以为富也。……养民之法,一曰务农,二曰劝工,三曰惠商,四曰恤穷。……吾地大物博,但讲之未至,宜命使者,择其农书,遍于城镇,设为农会,督以农官……比较则弃楛而从良,鼓舞则用新而去旧,农业自盛。若丝、茶为中国独擅……宜设丝茶局,开丝茶学会,力求振兴。……其余东南种棉蔗、西北讲牧畜……以及沙漠可以开河种树,海滨可以渔网取鱼……宜有以鼓劝之。此务农宜行一也。……宜令各州、县咸设考工院,译外国制造之书,选通测算学童,分门肄习。……凡有新制绘图贴说,呈之有司,验其有用,给以执照,旌以功牌,许其专利。……劝工之法,莫善于此。此劝工宜行二也。……宜特设通商院,派廉洁大臣长于理财者,经营其事。令各直省设立商会、商学、比较厂,而以商务大臣统之。上下通气,通同商办,庶几振兴。……然后蠲厘金之害以慰民心,减出口之税以扩商务。……故惠商宜行三也。……其余穷困无业、游散无赖,所在皆是,京师四方观望,而乞丐遍地。其他孤老残疾,无人收恤,废死道路,日日而有。……恤之之法:一曰移民垦荒。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移有三:曰罪遣。……曰认耕。……曰贸迁。……二曰教工。……宜令州、县设立警惰院……凡无业游民,皆入其中,择其所能,教以艺业。……其乞丐之非老弱残疾者,咸收于外院,工作如之。……三曰养穷。鳏、寡、孤、独、疲癃、残疾、盲聋、喑哑、断者、侏儒,民之无告。……宜令各州、县、市、镇、聚落,并设诸院,咸为收养。……民心固结……故恤穷宜行四也。……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今宜改武科为艺学,令各省、州、县,遍开艺学书院,凡天文、地矿、医、律、光、重、化、电、机器、武备、驾驶,分立学堂,而测量、绘图、语言、文字,皆学之。选学童十五岁以上入堂学习,仍专一经以为根本,延师教习,各有专门。学政、有司,会同院师,试之以经题一论,及专门之业,通半中选,不限名额,得荐于省学,谓之秀才。……五年不成者出学。省学、书器益多,见闻益广,学政、督、抚会同其院师,每岁试其专门之业,增以经一论史一考,掌故一策,通半中选,不限名额,贡于京师,谓之举人,五年不成者出学。京师广延各学教习,图器尤盛,每岁总裁礼部会同大教习试之,其法与省学同,不限名次,及半中选,谓之进士,三年不成者出学。……其文科童试,即以经古场为正场,自占经解一、专门之学一;二场试《四书》文一、中外策一、诗一,亦及格即取,不限名额。……其乡、会试,头场《四书》义一、《五经》解一、诗一,纵其才力,不限格法。……但在讲明义理,宗尚孔子。二场掌故策五道,三场问外国考五道,及格者中,不限名额。殿试策问,不论楷法,但取直言极谏、条对剀切者入翰林。其文科、艺科,愿互应者听。其有创著一书,发明新义,确实有用者,皆入翰林,进士授以检讨,举人授以庶吉士,诸生授以待诏。如是……则人才皆可胜用矣。……而今官制太冗,俸禄太薄,外之则使才未养,内之则民情不达。……至于鬻及监司,而吏治坏滥极矣。今请首停捐纳,乃改官制,用汉世太守领令、长之制、唐代节度兼观察之条,每道设一巡抚,上通章奏,下领知县,以四五品京党及藩臬之才望者充之。其知县升为四品,以给御、编、检、郎、员及道、府之爱民者授之。其巡抚之下,增置参议、参军、支判,凡道、府、同、通,改授此官。其知县之下,分设公曹、决曹、贼曹、金曹,以州、县进士,分补其缺。其余诸吏,皆听诸生考充。渐拔曹长,行取郎官,其上总督,皆由巡抚兼管。……三老之乡官,各由民举。……其京官,则太常、光禄、鸿胪可统于礼部,大理可并于刑部,太仆可并于兵部,通政可并于察院,其余额外冗官,皆可裁汰,各营一职,不得兼官。章京领天下之事,宜分以诸曹。翰林为近侍之臣,宜轮班顾问。部吏皆听举贡学习,以升郎曹。通政准百僚奏事,以开言路。骈枝既去,宦途甚清。以彼冗糜,增此廪禄,令其达官有以为舆马、仆从之费。……其小吏有以为仰事、俯畜之用。……若用魏、隋之制,予以世禄之田,既体群臣,庶多廉吏。……今宜立使才馆,选举贡、生、监之明敏有才者,入馆学习,其翰林部曹愿入者听,各国语言、文字、政教、律法、风俗、约章,皆令学习。学成,或为游历,或充随员,出为领事,擢为公使,庶几通晓外务,可以折冲。……夫中国大病,首在壅塞。……伏乞特诏,颁行海内士民,令公举博古今、通中外、明政体、方正直言之士,略分府、县,约十万户而举一人,不论已仕未仕,皆得充选,因用汉制,名曰议郎。皇上开武英殿,广悬图书,俾轮班入直,以备顾问,并准其随时请对,上驳诏书,下达民词。凡内外兴革大政、筹饷事宜,皆令会议于太和门,三占从二,下部施行。所有人员,岁一更换,若民心推服,留者领班,著为定制,宣示天下。……天下鼓舞奔走,能者竭力,富者纾财……君民同体……中国一家……合四万万人之心以为心,天下莫强焉。……何至含垢忍耻,割地款于小夷哉!及今为之,犹可补牢,苟徘徊迟疑……因循守旧……则诸夷环伺……迟之期月,事变必来。……近日土耳其为回教大国,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历鉴覆辙,独奋乾纲,勿摇于左右之言,勿惑于流俗之说,破除旧习,更新大政,宗庙幸甚!天下幸甚!……(举人)等草茅疏逖,何敢妄陈大计,自取罪戾?但同处一家,深虞胥溺……用敢竭尽其愚,惟皇上采择焉(康有为《公车上书记》)。

公车签名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强学会—保国会

中国风气向来散漫……思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合群,非开会不可。在外省开会,则一地方官足以制之,非合士大夫开之于京师不可,既得登高呼远之势,可令四方响应,而举之于辇毂众著之地,尤可自白嫌疑。故自上书不达之后,日(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一八九五年〕五月)以开会之义,号之于同志。……沈子培刑部、陈次亮户部,皆力赞此举。七月初,与次亮约集客,若袁慰亭(世凯)、杨叔峤(锐)、丁淑衡(立钧)及沈子培、沈子封兄弟、张巽之(孝谦)……即席定约,各出义捐,一举而得数千金,即举次亮为提调,张巽之帮之。……举吾草序文及章程,与卓如拟而公商之。……于是三日一会于炸子桥嵩云草堂,来者日众。翰文斋愿送群书,议开“书藏”琉璃厂,乃择地购书,先属孺博出上海办焉。……时英人李提摩太亦来会。……英美公使,愿大助西书及图器,规模日广。乃发公函于各督、抚,刘坤一、张之洞、王文韶各捐五千金,乃至宋庆、聂士成,咸捐数千金。士夫云集,将俟规模日廓,开书藏,派游学游历。……于是大学士徐桐、御史褚成博,皆欲劾奏,沈子培、陈次亮皆来告,促即行。乃留卓如办事,而以八月二十九日出京(《康南海自编年谱》)。

九月……十五,入江宁。……说张香涛开强学会。香涛颇以自任,隔日一谈,每至夜深。香涛不信孔子改制。……与黄仲弢、梁星海议章程,出上海刻之。而香涛以论学不合背盟,电来属勿办,则以会章大行,不能中止告,乃开会赁屋于张园旁,远近响应。而江宁一切不来,处处掣肘,即无杨崇伊之劾,亦必散矣。……吾以十二月……急须开报,以用孔子纪年及刊上谕事,江宁震动。适有京师劾案,遂藉此停止(《康南海自编年谱》)。

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乙未十二月初七日……言者以城南强学会为结党敛钱,大干法纪。有寄谕,令都察院封禁,盈廷之是非如此。……十四日……沈子封来,南城因封禁强学会,众汹汹有烦言(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

时欲续强学会之旧,先与乡人士开会,曰粤学会,于(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丁酉)十二月十三日,在南海馆创办,京友集者二十余人。……乃令丁叔雅,佐寿百福,成知耻会(《康南海自编年谱》)。

(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有为立保国会于京师(《清史稿》列传二六○《康有为传》)。

以公车咸集,欲遍见其英才,成一大会,以伸国愤。……李木斋亦来言开会事,卓如新在湖南开南学会极盛。时扶病来京,幼博(康广仁)以医卓如故,同寓三条胡同金顶庙。乃定于(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二日,开保国会于粤东馆,为草定章程,士夫集者数百。……二十五日,再集于崧云草堂。二十九日,再集于贵州会馆。人皆逾百数。是时各省人士,应时开会,保滇会、保浙会继起,人数皆逾百数。当是时,公车如云,来见者日数十,座客填塞,应援不暇。分日夜之力,往各会宣讲。……吏部主事洪嘉与者……三来拜,不得遇,阍者忘其居址,又不答拜,洪以为轻己。……乃草驳保国会议,谓吾将欲为民主教皇,刻数千本,遍投朝贵,于是谤言益沸,乃停会。而四方之士,投书预会者纷纷,于是李盛铎参保国会以求自免。四月初七日,潘庆澜附片,劾吾聚众不道。上曰:“会为保国,岂有不善?”……时御史黄桂鋆,劾保滇会、保浙会,并及保国会,皆洪嘉与为之云。于是谤言塞途,宾客至交,皆避不敢来。……与三月时,成两世界矣(《康南海自编年谱》)。

自胶州、旅顺既割,京师人人震恐。……于是康有为既上书求变法于上,复思开会振士气于下,于是与□□□等开粤学会,与杨锐等开蜀学会,与林旭等开闽学会,与杨深秀□□□等开陕学会。……于时会试期近,公车云集,御史李盛铎,乃就康谋,欲集各省公车,开一大会,康然之,是为保国会议之初起。康复欲集京官之有志者,李不谓然。后卒从康议,于三月二十七日(《康南海自编年谱》作二十二日),在粤东会馆第一集,到会者二百余人。时会中公推康及李及□□□□□□等演说,而李以事后至。是日,公拟《保国会章程》三十条,今录于下:一、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名为保国会;二、本会遵奉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上谕,卧薪尝胆,惩前毖后,以图保全国地、国民、国教;三、为保国家之政权、土地;四、为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五、为保圣教之不失;六、为讲内治变法之宜;七、为讲外交之故;八、为仰体朝旨,讲求经济之学,以助有司之治;九、本会同志,讲求保国、保种、保教之事,以为论议宗旨;十、凡来会者,激厉愤发,刻念国耻,无失本会宗旨;十一、自京师、上海设保国总会,各省、各府、各县皆设分会,以地名冠之;十二、会中公选总理若干人、值理若干人、常议员若干人、备议员若干人、董事若干人,以同会中人多推荐者为之;十三、常议员公议会中事;十四、总理以议员多寡,决定事件推行;十五、董事管会中杂事,凡入会之事及文书会计一切诸事;十六、各分会每年于春秋二、八月,将各地方入会名籍寄总会;十七、各地方会议员,随其地情形,置分理议员约七人;十八、董事每月将会中所收捐款登报;十九、各局将入会之姓名、籍贯、住址、职业随时登记,各分局同;二十、欲入会者,须会中人介之,告总理、值理,察其合者,予以入会凭票;二十一、入会者若心术、品行不端,有污会事者,会众除名;二十二、如有意见不同,准其出会,惟不许假冒本会名滋事;二十三、入会者人捐银二两,以备会中办事诸费;二十四、会期有大会、常会、临时会之分;二十五、来会者不论名位学业,但有志讲求,慨予延纳。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患难相恤,务推蓝田乡约之义,庶自保其教;二十六、捐助之款,写明姓名、爵里,交本会给发收条为据。本会将姓名、爵里、学业、寄寓,按照联票号数,汇编存记。联票皆有总理、值理及董事图章;二十七、来会之人,必求品行、心术端正明白者,方可延入。本会中应办之事,大众随时献替,留备采择。倘别存意见,或诞妄挟私,及逞奇立异者,恐其有碍,即由总理、值理、董事诸友公议辞退。如有不以为然者,到本会申明,捐款照例充公,去留均听自便;二十八、商董兼司账,须习知贸易、书籍情形及刷印文字者充其选,必须考查确实,一秉至公。倘涉营私舞弊,照例责赔。经手之董事会友,凡预有保荐之力者,亦须一律议罚;二十九、本会用项,概由值董核发。如有巨款,在千数百金以上者,须集齐公议,方准开支。收有成数,择殷实商号存储,立折支取。如存数渐多,亦可议生利息。发票之期,按几日为限,由值董眼同经理;三十、总理、董事,均仗义创办,不议薪资。将来局款大盛,须专请人办理,始议薪水。惟撰报、管书、管器、司事、教习、游历、司账,酌量给予薪水(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新政建议

今行世戊戌奏议,多足以表其所见。然自撰或他人代撰,或已上或仅为拟稿,则未分别注出。

尚书李端棻、学士徐致靖、张百熙、给事中高燮曾等,先后疏荐有为才,至是始召对。有为极陈四夷交侵,覆亡无日,非维新变旧不能自强,变法须统筹全局而行之,遍及用人行政。上叹曰:“奈掣肘何?”有为曰:“就皇上现有之权,行可变之事,扼要以图,亦足救国。唯大臣守旧,当广召小臣,破格擢用。并请下哀痛之诏,收拾人心。”上皆韪之。……命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特许专折言事。……有为连条议以进(《清史稿》列传二六○《康有为传》)。

请勿下部议,特发明诏,立废八股,其乡试、童试,请改试策论。……俟学校尽开,徐废科举……并罢试帖,严戒考官,勿尚楷法(《南海先生戊戌奏稿》)。

乞立下明诏,停止弓刀石武试……广设武备学校。……派……学生就学德、日兵校……归教兵学,且统戎旅(《南海先生戊戌奏稿》)。

请皇上统筹全局,商定政体……草具纲领条目。……特御乾清门,大集群臣……布告天下……革旧……维新。……开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任之。皇上亲临,日共商榷(《南海先生戊戌奏稿》)。

请……乡立小学,令民七岁以上皆入学。县立中学,其省府能立专门、高等学、大学,各量其力,皆立图书仪器馆。京师议立大学(《南海先生戊戌奏稿》)。

请在京师设译书局。……日本佳书,可大略皆译也。……派游学……欧美……县二人,骤得三千游学生(《南海先生戊戌奏稿》)。

请……议奖创造新器、著作新书,寻发新地,启发新俗。……成大工厂以兴实业,开专门学以育人才(《南海先生戊戌奏稿》)。

请裁汰绿营,选改营勇为巡警。更仿照东、西国兵制,大练新军(《南海先生戊戌奏稿》)。

乞设立教部教会,并以孔圣纪年。……所有淫祀……皆以改充孔庙(《南海先生戊戌奏稿》)。

请停废漕运。……应发俸饷……每石折给四两……岁余三千八百万两……专用以兴筑铁路(《南海先生戊戌奏稿》)。

设巡警、整土田、行自治、举邮政、开学校、定法律、改判狱……内政办成,略需一万万两。……陆军……七十万人……须一万万两。……海军……须一万万两。……铁路……分筑三大干路……须三万万两。臣统合计之,应须六万万两。……则可大借公债……先办国家银行以募之,分立银行于纽约、伦敦。……以此六万万存贮于总银行,而改定金币,发行公债纸钞,增其倍数。听民间银行,以实业押款(《南海先生戊戌奏稿》)。

请建……十都。……自新京及北京、盛京、兴京外,请建武昌为中京……成都为西京……广州为南京……兰州或长安为西北京……拉萨……为藏京……伊犁或迪化……为西域京(《南海先生戊戌奏稿》)。

请断发易服……改元为维新元年(《南海先生戊戌奏稿》)。

请裁撤厘金(《南海先生戊戌奏稿》)。

请定立宪,开国会(《南海先生戊戌奏稿》)。

中国向用朝号……伏惟今定国号,因于外称,顺乎文史,莫若用中华二字(《南海先生戊戌奏稿》)。

顷承恩命,以臣进呈所著各书,编写有劳,特赏给银二千两,微臣拜受。……臣窃闻礼部侍郎阔普通武奏请开国会,皇上欲毅然行之。大学士孙家鼐谏曰:“若开国会,则民有权而君无权矣。”皇上曰:“朕但欲救中国耳,若能有益于国民,则无权何害?”臣伏闻之,流涕感泣曰:“大哉圣人之言也!”……今欧、日之强,皆以开国会、行立宪之故。皇上翕受嘉谟,毅然断行,此中国之福也。……请即定立宪为国体,预定国会之期,明诏布告天下。然宪法、国会条例至繁,尚待选集,取资各国。今未开国会之先,请采用国会之意,一曰集一国人才而与之议定政制,一曰听天下人民而许其上书言事。……伏乞皇上,特下明诏,令群臣各荐才俊,府必一人,不问已仕未仕,概行征集阙下,大开懋勤殿,令入直行走。……分列百政,各设专科,派以鸠集东西、斟酌今古,编纂政法,以备施行。日轮二十人置之左右,以备顾问。……其有大政……与之商略,或发与议定。……其外僚微末、士庶专门,各有专长。……故各国议院、学校、农工、商矿之人,皆预选焉。今未开国会,一时难集,请明诏特下,许令天下人民上书,听其所言。……则国才咸集,下情无壅。……其于维新致治,必有大益(《南海先生戊戌奏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