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重建:“5.12”汶川大地震遗址区旅游开发研究及震后旅游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省龙门山构造活动断裂带(见图1),震中在汶川县映秀镇,波及带长度近300千米、宽度达45千米的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震级达到里氏8.0级,最大烈度达到11度,并带来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大量次生灾害。这次地震中,数万同胞不幸遇难,数百万家庭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园,几代人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四川旅游业遭受重创。截至2008年6月10日,四川省旅游业直接损失达4659214.93万元,其中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广元市灾情最为严重,损失最大,占全省损失的99%。

图1 龙门山构造活动断裂带在我国大地构造中的位置示意图图片来源:凤凰新闻。

毋庸置疑,“5·12”龙门山构造活动断裂带特大地震这场世纪大灾难使四川省的旅游业受到了重创,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灾难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了成都市和四川省,也给我们留下了世界级的灾害旅游资源。地震过后,被损毁的建筑物、路面、桥梁、工厂、山体等均可成为宝贵的旅游资源,而且其开发利用效用是其他旅游资源无法代替的。经过此次大地震,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空前觉醒,这对发展四川省的生态旅游也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因此,要充分利用地震资源,转害为益,使四川省旅游业重新获得发展。

受四川省旅游协会委托,成都理工大学的刘兴诗教授、傅广海教授等人组成的项目组,深入都江堰二王庙和青城后山,彭州银厂沟和小鱼洞,绵阳的北川县城,什邡的红白镇、蓥华镇和穿心店,绵竹的汉旺镇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在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5·12”汶川大地震使四川拥有“全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的成都市备受世人关注。成都市中心城区因其距震中映秀仅75千米而安然无恙,无任何房屋倒塌和人员死亡而为世人称奇。而同属成都市辖区的位于龙门山构造活动断裂带上的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大邑县和邛崃市,尤其是彭州市和都江堰市却遭受了重创,二王庙被震毁,银厂沟的大小龙潭不复存在。但此次地震产生的大量震记和震迹等地震旅游资源已成为继九寨沟—黄龙、三星堆和大熊猫之后四川拥有的又一个吸引世界人民目光的特色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全面开发,既能以此带动成都市乃至四川省其他旅游资源市场的蓬勃发展,又能为世界防震减灾做出巨大贡献。

位于龙门山成都段的彭州市、崇州市、都江堰市、大邑县和邛崃市五县(市)地处四川盆地的西部,生态环境条件优越,自然山水风光秀丽,四季景色宜人,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名胜古迹绚丽多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由于其正好处在龙门山构造活动断裂带上及其附近,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随着灾后旅游景区的恢复和重建,其震迹和震记将成为极具市场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国内外的历史事实表明,人类已不自觉地将某些曾经发生过巨大灾难的地区发展为现今闻名于世的旅游胜地。我国的唐山市已成为一座国际地震旅游城市(许林,孙祖桐,2000)。与唐山市相比,成都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经过“5·12”汶川大地震后更有理由成为21世纪的国际旅游城市。龙门山成都段处于距成都市核心区1小时车程的环城旅游带内,从都市核心区到达山前地带已开发旅游区的交通十分便捷。这一地带可进入性强,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优越,为地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国内外地震旅游市场的拓展奠定了极为有利的社会经济环境基础。

此次龙门山构造活动断裂带地震破坏极其严重的极重灾区在四川省境内有10个县(市),包括毗邻成都市隶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和隶属德阳市的什邡市、绵竹市,离成都稍远隶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隶属绵阳市的北川县、安县(今绵阳安州区)、平武县以及隶属广元市的青川县等。在开发龙门山构造活动断裂带地震旅游产品时,我们应突出其旅游功能,考虑旅游产品的组合特性、市场效应和交通的便捷性,强调灾害旅游资源的典型性和差异性,避免同质化。我们认为,开发龙门山构造活动断裂带沿线地震旅游产品在震后四川省旅游业恢复中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对于龙门山地震旅游产品的开发,本书以科学发展观和系统理论为指导,遵循大尺度旅游活动规律和区位理论,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地震旅游产品体系。

本书的写作目的如下:

(1)在“5·12”汶川里氏8.0级特大地震十周年来临之际,系统展示龙门山构造活动断裂带上的地震重灾区开发地震遗址旅游的巨大成就,以此悼念逝去的人们,缅怀抗震救灾英雄,铭记全国人民对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巨大贡献;

(2)系统地分析地震遗址旅游现状和社会经济效应;

(3)为地震遗址旅游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

本书的总体框架由傅广海提出并拟定。本书上篇“‘5·12’汶川特大地震遗址区旅游开发研究”由傅广海撰写初稿,杨晓宇辅助完成;本书下篇“‘5·12’汶川特大地震遗址区震后旅游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由王琴华撰写初稿,杨晓宇辅助完成。全书由傅广海统一修改完善并定稿。

傅广海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