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县级医院系列实用手册:康复科医生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正常发育规律

(一)生长发育分期

人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根据人体发育的规律以及自身形态、生理和社会环境变化特点,可以将人体生长发育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前,通常为40周。

(2)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至生后28天,此期实际上也包含在婴儿期内。

(3)婴儿期:

自胎儿娩出至1周岁以前。

(4)幼儿期:

自1周岁到3周岁前。

(5)学龄前期:

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

(6)学龄期:

自入小学前6~7岁至12~14岁进入青春期前。

(7)青春期:

从出现第二性征到生殖功能发育成熟、身高停止生长的时期。男孩13~14岁至19~21岁,女孩11~12岁至17~18岁。

(8)成人期:

指青春期以后,又分为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二)人体发育的一般规律

通常遵循以下规律:生长发育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即各阶段只能依次连续发生,且各阶段生长速度并不一致;生长发育具有不均衡性,即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顺序有先有后,快慢不一;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如胎儿形态发育,先发育头部,然后依次为躯干和四肢)、由近到远(如运动发育的规律是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由粗到细(如从全手抓握到手指抓握)、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先会画直线,再会画圆圈和图形);由于受遗传、营养、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人体发育具有个体差异。

(三)体格生长

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包括:体重、体长、头围、胸围等。

体重:

是衡量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最重要的指标。我国正常新生儿平均出生时体重为3.20~3.30kg,一般男婴比女婴重100g。婴儿出生后头三个月生长速度最快,增加的体重约等于后9个月增加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体重的增长逐渐减慢,是一个非匀速生长过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且具有个体差异。临床上估算儿童体重的公式,一般是为了便于医务人员计算用药量和体液量。

儿童体重估计公式

身高:

是头部、脊柱和下肢长度的总和,与体重增长规律一样,年龄越小身长增长越快,也同样有婴儿期和青春期2个生长高峰。通常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12个月时平均身长为75cm,2~12岁时身长可以按照以下公式计算,身长(cm)=年龄×7+75。进入青春期后,身高增长明显加速。

头围:

是指自眉弓上缘最突出处经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新生儿出生时头围为34cm,1岁内增长迅速,1岁时达46cm,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2岁时为48cm。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意义,头围过小常提示脑发育不全,头围过大常提示脑积水和佝偻病后遗症。

胸围:

为自右或左乳头下缘,经两肩胛下角回到起点的长度,可反映胸廓与肺的发育情况。通常出生时胸围平均为32cm,比头围小1~2cm;胸围在第1年发育最快,1岁时头围和胸围相等,1~1.5岁时超过头围,第2年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平均增长3cm,此后每年平均增加约1cm直至青春期。

(四)与体格生长相关的发育

1.骨骼发育

(1)颅骨:

与脑的发育关系密切,新生儿出生时头顶部有两个骨性间隙,额骨与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称为前囟,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称为后囟。囟门闭合情况反映颅骨骨化过程,若囟门闭合早,则要警惕小头畸形;若囟门闭合晚,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呆小病等。

(2)脊柱:

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发育,1岁内生长快于四肢,以后生长速度落后于四肢。在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脊柱形成三个生理弯曲,当3个月抬头时出现颈椎前凸,6个月会坐时出现胸椎后凸,1岁左右会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坐、立、行走姿势不正确和骨骼病变都可引起脊柱发育畸形,如脊柱侧弯、驼背和鸡胸等。

(3)长骨:

其生长主要依靠干骺端的软骨骨化和骨膜成骨作用,干骺端骨骼融合则标志着其生长结束。正常儿童的成骨中心随着年龄增长按一定时间和顺序先后出现和变化,X线检查成骨中心的多少以及干骺端的接合情况可以粗略判断骨骼的发育年龄。

2.牙齿的发育

牙齿生长与骨骼有一定关系,是骨成熟的一个粗指标,但由于两者胚胎来源不完全相同,牙齿与骨骼的生长并不完全平行。大多数婴儿在6~7月开始出牙,顺序一般为下颌先于上颌,由前向后依次长出。6岁时萌出第一颗恒牙,6~12岁阶段乳牙依次逐个被同位恒牙替换。

3.脂肪与骨骼肌的发育

脂肪组织的发育主要表现为脂肪细胞数目增加和体积增大。脂肪细胞数目增加从胎儿中期开始至1岁时达到高峰,以后数目增加速度减速,至2~15岁可增加5倍。皮下脂肪约占全身脂肪的50%以上。测量皮下脂肪可以反映全身脂肪量、体成分、体密度以及肥胖与营养不良的程度,实际工作中多测量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处皮脂厚度,具有误差小、实用性强的优点。

骨骼肌的发育同样也主要表现为细胞数目和体积的增加,胎儿骨骼肌组织发育较弱,出生后随着活动增加,骨骼肌才逐渐发育,基本与体重增加平行。

(五)神经心理发育

1.脑和脊髓的发育

胎儿期神经系统发育领先于其他各系统,尤其是脑的发育最迅速,7岁时已接近成人脑重。新生儿大脑通常已有全部主要的沟回,但皮质较薄、沟裂较浅,神经细胞数目与成人相同,但树突与轴突少而短。3岁时神经细胞分化已基本完成,8岁时接近成人。神经纤维到4岁时完成髓鞘化。胎儿的脊髓发育相对较成熟,初生后即具有觅食、吸吮、吞咽、拥抱、握持等先天反射。随着年龄的增长,脊髓下端在胎儿时位于第2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新生儿和婴儿腱反射较弱,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不易引出,到1岁时才稳定,3~4个月前屈肌张力较高,凯尔尼格征(Kernig sign)阳性,2岁以下巴宾斯基征阳性也为生理性现象。

2.感知发育

在视觉感知方面,12~18个月幼儿能区别各种形状,对展示的图片有兴趣。2岁后的幼儿,两眼辐辏调节较好,能够注视小物体及图画达50秒钟,并能区别垂直线与水平线,目光能跟随移动物体而转移。在听觉感知方面,18个月幼儿能粗略区别响度不同的声音,到2岁时,对声音的区别更为精细。味觉感知方面,在胎儿7~8个月时味觉的神经束已经髓鞘化,出生时味觉已发育完善,新生儿时期能对不同的味道产生不同反应。新生儿7~8个月时嗅觉已经发育很灵敏,1岁以后可以区别各种气味。皮肤感觉包括触觉、痛觉及温度觉,新生儿痛觉较迟钝,温度觉和触觉比较敏感,其中触觉特别敏感的部位有嘴唇、手掌、脚掌、前额、眼睑等。随着动作发育,婴儿的手逐渐在触觉发育中占主导地位,2~3岁时能区分物体的软、硬,5岁能分辨重量不同但体积相同的物体。

3.运动发育

包括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两部分,一般粗大运动发育在先,精细运动发育在后。粗大运动主要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等运动,粗大运动通常按照“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二岁跑和跳”顺序发育。精细运动主要指手的运动,通常1个月内婴儿双手呈握拳状,原始握持反射通常在3个月内消失,4~5个月能伸出双臂用手掌尺侧取正前方物品,6个月能用全掌抓住脚趾玩,7个月时能将一只手中玩具转换到另一只手中,8个月能用桡掌或桡指抓握,10个月时能拇、示指对指抓握,12个月时能灵巧地捏起小丸,并且会轻轻地抛球,多会搭积木,14个月时能用力乱画。

4.语言发育

主要包括发声、表达、理解。发声和表达方面,新生儿出生时会哭,2个月会笑出声和发单元音,3~4个月可以发辅音,6个月能发出“bababa”、“dadada” 等连续叠音,8个月会无特指地说“baba”、“dada”、“mama”,且会模仿发声,10个月时会叫爸爸妈妈,1岁能说2~3个字,2岁简单句子,3岁能报全名,5岁基本掌握汉语普通话的基本发声,6岁时能流利地说话。理解方面,初生时对声音有一定的分辨力,8~9个月的婴儿可以理解成人的一些简单言语,1~1.5岁时能理解物品名称,1.5~2岁能理解身体部位名称,1.5~3岁能理解不同动作的词语,2岁以后能逐步理解从简单到复杂的问句。

5.认知发育

主要包括记忆力、注意力、思维、想象、情绪等几个方面,具体如下:

(1)记忆力方面,5~10岁儿童的短时记忆逐步改善,5岁时能记住单个呈现一系列数字中4~5个数字,10岁儿童能记住6~7个数字。学龄中期儿童能够逐渐使用更多的策略加强记忆,如记笔记、背诵等。

(2)注意力分为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婴儿期以无意注意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有意注意,并且在注意的稳定性(集中注意的时间)、广度(同一时间注意多个对象)、分配能力(同一时间将注意力分向更多不同对象)及转移能力(将注意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方面均会得到不断发育。

(3)思维发育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1岁以后产生思维,3岁以前只有初级思维,3岁以后开始有初步抽象思维,6~11岁以后开始学会综合分析、分类比较等抽象思维。

(4)想象的发育也是从新生儿无想象能力开始,1~2岁儿童有想象萌芽,学龄前儿童以无意想象为主,学龄儿童出现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5)情绪的发育是从婴幼儿时短暂、易变化、外显而真实,到儿童时对外界刺激耐受性、情绪自控力增强,再到青春期时情绪极不稳定、内向与外显共存、情绪内容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