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NICU医院感染
院内感染是指住院患儿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住院期间内受染出院后发生的感染。新生儿在院内产时或产后受到的感染均为院内感染。随着新生儿急救及监护技术的提高,新生儿特别是重症监护室(NICU)内的危重新生儿,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也在增加,这不仅严重影响着抢救的成功率及存活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是造成医患纠纷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病因
1.新生儿免疫系统的不成熟
新生儿身体抵抗力差,易受到病原菌的入侵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新生儿期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如皮肤、黏膜薄嫩,易于破损,脐部创口易受细菌侵入;胃酸分泌较少,杀菌能力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作用差,消除力较低;血液缺少抗体、补体,因而使白细胞吞噬过程中的调理、趋化及吞噬作用降低,易于发生感染而导致败血症;血脑屏障功能较差,出现败血症又易诱发脑膜炎。
2.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在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临床问题。既扰乱了新生儿刚刚建立的正常菌群,也能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一些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杀灭后,另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得以机会迅速繁殖。这些细菌有的原来致病力较低,属于条件致病菌;有的原来并不致病,如表皮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耐药菌株的产生,使一些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抵抗力增强,为控制院内感染增加了难度。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也易导致真菌类的繁殖,并发如新生儿鹅口疮这样的白色念珠菌感染。
3.治疗监护手段的增加
近年来,随着医疗护理手段的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监护技术的进步,许多新的急救技术的应用,也给新生儿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如呼吸机的使用、气管插管、气管内冲洗及吸痰、静脉留置针的应用等,都增加了皮肤黏膜的损伤机会,使细菌侵入的条件得以增加,护理、操作频繁者感染机会增多。
二、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是指感染源的致病菌通过传播媒介或传播因子传染到易感者的传播过程。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途径主要有接触感染、空气传播的感染、共同媒介物传播的感染和媒介生物传播的感染。
1.接触感染
可分为直接接触感染和间接接触感染。
(1)直接接触感染:
是指感染源的致病菌直接传染给易感的接触者(新生儿)而不经过中间媒介的参与所形成的感染,如输血引起的感染和母婴传播的感染,像新生儿淋病和梅毒。
(2)间接接触感染:
是指感染源的致病菌经过中间媒介物的传递作用而产生的感染。最常见的类型是感染源→(医护人员的)手、医疗护理用品或设备、病室内的物品→易感的接触者(新生儿)。医务界公认:医护人员未经刷洗的手是传播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媒介。有人曾对洗手前后的带菌情况进行调查,洗手前后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70%和30%。
2.经呼吸道通过空气传播的感染
是以空气为媒介,感染源的致病菌播散到空气后,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搭载,随着空气流动,经过呼吸道所形成的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性疾患。
3.共同媒介物传播的感染
是指由共同媒介物被病原菌污染所引起的感染。院内共同媒介物常见有水、食物、血液或血液制品、各种药物制剂、医疗护理器械和设备。院内共同媒介物受到病原菌污染常可引起院内感染的暴发。
4.媒介生物传播的感染
由媒介生物如鼠、蚊子、虱子、跳蚤、螨虫、苍蝇和蟑螂传播引起的感染。在环境卫生较差的医疗机构中容易出现。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特征
原来病情趋于稳定的患儿突然出现症状加重,面色转为青灰,烦躁、嗜睡、抽搐甚至昏迷,体温不稳定,拒乳、腹胀,皮肤硬肿、黄染并有呼吸暂停及出血倾向,体重下降或不增。
2.感染部位
发生在新生儿室的感染,主要是体表感染,如脐炎、臀炎和化脓性皮肤感染、口腔感染(如鹅口疮)及结膜炎,一般都表浅而较轻。在新生儿病房及重症监护室(NICU)的感染最常见的是血行感染(如败血症)和肺部感染(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可占新生儿院内感染的50%左右。消化系统的感染虽相对不多,但可有暴发性流行,如肠道病毒及沙门杆菌感染等。其他类感染比较少见。
四、预防
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首先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应有独立的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组织机构,并配备有专职的感控人员负责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日常监督、监测及管理工作。还要建立健全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诊疗、护理的各项操作规程;同时还要提高全体医护人员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预防意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要设一名专职护士,负责NICU抢救仪器设备的日常消毒监管工作。
五、治疗
1.消灭病原菌
针对病原菌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表2-1)。一般先静脉滴注每天2~3次,每12小时或每8小时1次。
2.支持疗法
表2-1 新生儿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剂量表
细心护理,注意保暖并纠正缺氧,供给足够的热量,保证液体的供给及水、电解质平衡,根据病情可输新鲜血液,静注丙种球蛋白。
六、护理要点
1.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是防止新生儿院内感染最重要的一环。
(1)所有在新生儿病房及NICU工作的人员,自身必须没有感染性疾病,医院应建立健康体检,保存工作人员的健康体检记录和疾病报告,工作人员每年至少要健康检查一次。凡患有呼吸道、皮肤黏膜、肝脏、胃肠道或其他可传染的感染性疾病者,均不得在新生儿病房和NICU工作,以限制带菌的工作人员接触患儿。
(2)提倡上岗前洗澡,常修剪指甲。进入新生儿病室前应穿无菌工作服,最好穿短袖洗手衣,戴无菌工作帽,换专用鞋,禁戴手表、戒指、手镯,以便于洗手。手卫生是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措施中的非常关键一环。医护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病室前,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并用消毒纸巾擦干双手。每次接触患儿前后,无菌操作前,或接触血液体液后,接触周围环境后,均应进行手卫生。
(3)诊疗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并覆盖住整个口鼻,如作外科操作前还应戴手术帽、穿手术衣。医护人员离开病房到院内其他地方,应更换外出服,换下专用鞋。回到病室时,脱下外出衣,换上病室内专用鞋,重新手卫生再进入病室。
(4)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在严格遵守上述原则之外,还应做好督促工作,严格要求每位进入新生儿病室的工作人员洗手、换鞋、穿隔离衣。
2.病房环境
新生儿病室内必须阳光充足,空气流通,配备空气消毒设施。
(1)每天通风换气,室温应相对恒定在22~26℃,室内湿度应在55%~65%。室内安装空气消毒机或循环风式紫外线消毒机,每天开启1~2次,每次1小时。另外,在查房、交接班、治疗护理较集中时段人员流动大时增加开启消毒机次数,更能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2)地面清洁消毒,拖布分别标记,分区使用。地面采用湿式清扫,保持清洁。消毒液拖擦地面,每天2次。拖布每天使用后在500mg/L健之素的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后彻底清洗,晾干后备用。门窗、墙壁、桌椅、台面、电脑键盘、病例夹等先用清洁抹布擦净,再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3)新生儿病房内应划分清洁区(治疗室、办公室、洗手更衣间、值班室、患儿洗澡间、哺乳间、配奶室)和污染区(污物间、厕所、走廊等)。清洁区的清洁用具要分开,进出清洁区必须更衣换鞋。
(4)新生儿病房中的床间距应大于1m,新生儿床、保温箱、开放式抢救台、新生儿推车、治疗车、输液架等每天用清水擦净后,再用25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如保温箱、开放式抢救台内有患儿,擦拭外壳即可,但至少每周应更换1次清洁消毒过的保温箱。
(5)新生儿病室内不留陪护,并减少探视,少数特殊情况而其父母又无感染性疾病者,可让其父母更衣换鞋入室。
3.新生儿的清洁
对刚出生的新生儿应用无菌棉球蘸液状石蜡将皮肤皱褶处的胎脂及血渍擦净。每天晨间护理时,病情较轻的新生儿及恢复期的患儿用流动的温水洗澡,重症监护室的患儿应给予床上浴。晨浴后应做一次全身检查,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如果眼睛分泌物多,应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将分泌物擦净,再用泰利必妥眼药水滴眼;如发现口腔有溃疡或鹅口疮,应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再涂以加有制霉菌素的维生素AD油。脐部用75%酒精消毒并保持干燥。皮肤皱褶处涂以四合粉。臀部涂以鞣酸软膏,换上清洁的尿布、衣服。每次喂奶后如有吐奶,应及时擦净奶渍,并换上干净的衣服。每次排便后均应做臀部清洁,擦洗后换上清洁消毒过的尿布。
4.合理选择常用消毒剂
见表2-2。
表2-2 常用消毒剂比较表
(姜红 李蓬 魏克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