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儿科急诊医疗体系
救护是从及早发现问题到院前、院内治疗以及康复医疗等一系列的医疗过程,及时恰当有效的儿科紧急救护关系到危重儿童的生命和功能恢复。因此,儿科紧急医疗救护和急诊医疗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的建立必须纳入国家、地区和社区紧急医疗救护体系中。儿科急诊医疗体系包括三个环节,即院前急救、急诊室抢救和重症监护。院前急救是紧急救护的启动和基础,为抢救赢得时间与机会;急诊室抢救为危重患儿院内急救的开始,为危重患儿稳定生命体征提供抢救场所;重症监护作为危重患儿系统监测和全面治疗提供设备精良的抢救条件,是危重病抢救成功的有力保障,使在院前急救和急诊室急救后的患儿赢得进一步的加强治疗。
一、院前急救
随着急救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兴起与发展,重症监护与ICU的建立已有30余年的历史,急诊室的规范化建设也受到了重视,但院前急救尚处于萌芽状态。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资料表明,仅60%的人口可以拨打急救呼叫电话,真正能得到这种服务的病人则更少,从事EMS-C的专业人员也很少,受到现场急救训练的普通公众奇缺。目前现场急救意识不够,第一目击者急救能力较低,许多急诊患者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获得较好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能否改善预后尚不清楚,随着医疗技术和交通、信息等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危重患儿开始获得这种服务。但提供这种服务的儿科专业人员较少,儿科急诊救护的技术装备也不足,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目前城市急救以120或999为主要呼叫方式,以救护车转运为主,但未形成一种特定的双向联络机构,无论从转运数量、质量和安全性等方面均存在不稳定因素,因此,建立区域性急救网络十分重要。
附:重症儿童院际间三级转诊专家建议(祝益民,钱素云.中华儿科杂志,2015,8)
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把握儿童疾病的特点,建立区域性急诊与重症患儿的三级转诊体系,因地制宜开展重症儿童转运,是保障儿童健康和生命的关键。
重症儿童转运分为现场转运、院内转运及院际转运。现场转运是通过公共急救电话呼叫开展的转运;院内转运是指在同一医院不同医疗区域间的转运;院际转运是指在不同医疗单位之间的转运。本建议指南旨在为各级医院提供重症儿童院际转运的基本原则。
一、转诊指征
根据国家医院等级标准和条件,积极开展分级诊疗,建立三级转诊体系,将重症儿童及时向上一级有救治条件的医院转诊。
1.一级医院(乡镇、社区医院)急性起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需转二级及以上医院儿科治疗。
(1)发热:年龄小于3个月;超高热;持续高热伴精神反应差或伴惊厥者;发热时间超过3天仍病因不明者。
(2)肺炎:伴有呼吸、心率增快;精神反应差;出现并发症(心力衰竭、呼吸功能不全、中毒性脑病、胃肠功能障碍等)或合并症(胸腔积液、脓胸、肺不张、气胸等)。
(3)腹泻病:治疗后临床症状未见好转并有加重,或出现下列症状之一者:①腹泻或频繁呕吐;②大便带血或伴有腹胀、腹痛;③不能正常饮食,明显口渴、无泪、尿少等脱水表现者;④持续发热、精神反应差等。
(4)意外伤害:包括急性中毒、烧烫伤、咬伤、窒息、异物、溺水、电击、跌落、创伤等,不具备救治条件经紧急对症处理后立即转院。
(5)其他急诊:惊厥、昏迷、出血、心跳呼吸骤停复苏成功后、需专科救治的儿科急症(含传染病)、需要紧急进行外科手术均应及时转院。
2.二级医院(县、区级医疗机构)急性起病,医疗技术力量、仪器设备不足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转诊至具有救治条件的省、市三级医院PICU。
(1)呼吸衰竭:无呼吸支持治疗条件或病情无改善或出现相关并发症。
(2)异物:气道异物或食管异物无取出条件或不能顺利取出。
(3)重症哮喘:规范治疗不能缓解。
(4)心力衰竭:规范治疗病情无改善。
(5)严重心律失常。
(6)心肺复苏:复苏成功后需进一步生命支持。
(7)休克:规范抗休克治疗后病情不稳定。
(8)癫痫持续状态:规范治疗未控制。
(9)昏迷:经治疗无改善;明确有脑死亡不再转运,需器官移植者除外。
(10)外科急诊:不具备儿外科条件需要急诊外科手术。
(11)其他:任何原因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3.三级医院(省、市级医疗机构)急性起病,无救治条件,为争取更进一步抢救,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尽快转诊至区域性医学中心PICU或条件更好的医院进行监护治疗。
(1)需要体外膜肺治疗。
(2)需要床旁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
(3)严重心律失常需要使用心脏起搏器。
(4)需要血液净化治疗。
(5)需要采用亚低温治疗。
(6)心脏病需限期手术治疗。
(7)急腹症、多发创伤等合并严重并发症。
(8)其他需要开展的新技术。
二、转诊方式
转诊可在上下级医院间进行纵向转诊,也可在同等级医院间进行横向转诊。双向转诊是以区域卫生资源分布和社区首诊为基础的转诊制度。
转运交通工具首选救护车进行陆地转诊,远距离转运可创造条件开展空中转运。危重患儿需就地抢救先稳定后转运。转运要综合考虑患儿的疾病特征、转运缓急、转运距离、转运环境、转运人员、携带设备、路况、天气及患儿的经济承受能力等。
救护车应当符合卫生行业标准,医疗救护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医师和护士上岗前应当培训考核合格。
三、转运设备及用品
1.救护车与救护设备 符合卫生行业标准并配备车载儿童和婴儿床等装置。
2.急救箱 内装有不同型号的喉镜和气管导管或各种型号气管插管包、气管插管管芯、吸痰管、牙垫、复苏气囊、面罩、输液器材(包括注射器、糖盐水)、血压计(包括不同规格的袖带)、体温表、碘伏、固定用胶带、听诊器、胃管、备用电池等。
3.常用抢救药物 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毛花苷丙(西地兰)、甘露醇、呋塞米(速尿)、阿托品、利多卡因、胺碘酮、地塞米松、地西泮、生理盐水、退热药等。
四、转运人员要求
转运人员应由儿科医师、护士、专职司机共同组成,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成立专业转运队伍,固定部分人员。医疗救护员可以参与转运,病情不稳定者必须由医师主导转运,病
情危重(Ⅱ级)者宜由急诊科和PICU的专业儿科医师负责。路途遥远或夜间出诊应适当增加医护人员和专职司机。参与转运的人员应接受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人工气道建立、呼吸机应用、休克救治、外伤处理等专业培训,能熟练操作转运设备。
五、转运措施
(一)转运前的准备
1.转诊医院
(1)主管医师根据患儿疾病情况及救治条件决定是否转运,联络接收医院,报告患儿初步诊断、处理及目前生命体征状况。
(2)根据接收医院医师的建议对患儿做好转运前病情稳定的相关处理。
(3)与患儿家长谈话,告知转运的必要性和潜在风险,需要承担的大致费用,征得家长理解和知情同意,填写转运申请单后签字。
2.接收医院
(1)设立24 小时转运急救电话,由专人接听。
(2)接到转诊医院的转运电话后记录转诊医院地址、患儿姓名、年龄、病情、转诊原因、联系电话等。
(3)通知转诊值班的医护人员和司机,及时赶到。
(4)检查转运设备和药品,重点查看医用气体是否充足,调试各种医疗设施至正常工作状态;司机进行临行前车辆安全检查,油箱的油量(不能载有病人时加油)。核对后在登记表上打勾后尽快出发。
3.转运出发前的处理
(1)转运人员到达转诊医院后先详细检查评估患儿,可进行转运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评分(transport 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s,TPEWS)。保持好两条通畅的静脉通路。
(2)采用STABLE模式对患儿进行处理。维持血糖正常(S,sugar,血糖);保持体温稳定(T,temperature,体温);确保呼吸道通畅(A,airway,气道);维持血压稳定(B,blood pressure,血压);稳定内环境(L,lab work,基本实验室检查);向法定监护人解释(E,emotional support,情感支持)。
(3)将患儿病情及转运途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征得家长同意签字及交接后携带好各种病历及影像学资料及时转运。
(二)转运途中监护
1.体温管理 保温,保持车厢温度适当,确保患儿转运途中的体温稳定。
2.呼吸管理 维持好体位,固定患儿头部,保持气道开放。持续呼吸及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气管插管者注意防止气管导管脱出,如病情突然恶化应考虑导管移位或堵塞、发生气胸或仪器故障,尽快作出相应处理。
3.循环管理 心电监护,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及血压,观察肤色、皮温和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了解循环灌注情况,调节适当的输液速度,防止静脉通道堵塞和滑脱。
4.其他管理 与接收医院的PICU医师保持联系,观察并记录患儿转运途中的各种情况、突发事件及处理措施等。司机、医务人员和患儿陪人均应系好安全带,严格固定患儿,处理好各类身体管道。不超速行驶,谨防急刹车,遇到交通严重堵塞或交通事故时,请求交通警察协助。
(三)到达接收医院的处理
1.到达接收医院后,患儿通过急诊绿色通道直接进入PICU或相关科室。与值班人员进行交接,包括转运记录和本地病历资料。
2.转运人员与PICU详细介绍患儿转运全过程情况,并再次应用“STABLE”程序进行评估。交接后应书面签字确认。
3.指导家长办理入院手续,收集整理好全程转运资料,评估转运效果。有条件者建立信息化档案和转运信息化体系,全程管理患儿救治情况,患儿出院后向转诊医院反馈诊疗情况和效果。
六、转运要求
1.转运存在风险,转运前应该充分评估转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儿童重症具有相对性与可变性,需动态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经积极处理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不能维持有效气道开放、通气及氧合严重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的Ⅰ级濒危患儿不宜转运。需立即外科手术干预的重症儿童,创造条件积极转运。
2.制定转运的相关制度和质控标准,以保证重症患儿的转运质量,包括建立转诊流程、值班调度与审查制度、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等。转运人员需接受临床培训和定期复训,评估考核合格才能独立转运。
3.转运设施定期维护,包括急救车辆及车内设备维护。每次转诊完成后应及时检修和补充消耗物品,以备下次使用。转运过程中保持通讯畅通和随时联系。
4.传染性疾病重症患儿的转运除遵守上述一般原则外,还必须遵守传染性疾病的相关法规及原则。
5.实施转运的各类人员在转运过程中均存在人身安全风险,需为所有参与院际转运的相关人员购买相应的保险。
6.本指南未罗列的其他儿童相关疾病和相关转运方式,可参照上述要求执行。原则上各系统重症超出所在医院救治能力或对救治缺乏经验时应转诊至上一级医院,还要注意识别潜在重症或可能发展为重症的患儿。
7.免责声明 本指南为临床医学技术问题,由于各省市区域性医疗条件差异,并非强制性执行。
二、急诊科(室)护理工作
(一)急诊科设置及要求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患儿的场所,布局应以方便就诊、有利于抢救、避免交叉感染为原则。
1.急诊科设置
急诊科入口应通畅,设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急诊患儿和救护车出入通道。急诊科的通道应与门诊部分开。
(1)急诊科设有分诊台(接诊台)、抢救室、监护室、观察室、输液室、治疗室、处置室、小手术室、隔离室。急诊科旁有挂号收费室、药房、放射科、B超室等,形成完整独立的单元,并有公用电话、卫生间。
(2)根据患儿流量和专业特点设置观察床,收住需要留院观察的患儿,观察床数量以医院床位数2%~3%为宜。患儿留院观察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
(3)急诊科应设有专门传呼(电话、传呼、对讲机)装置。有条件的医院可建立急诊信息网络支持系统,实现急诊与院前急救、急诊与院内各相关科室、急诊与卫生行政部门的信息对接。
2.功能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半径
(1)布局:
科学、合理、便捷。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将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即红区[濒危:急诊抢救室→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快速处置],黄区(危重:密切观察诊疗区→病情恶化立即转入红区)、绿区(病情可控:暂时留院观察或返家)。
(2)环境:
候诊区宽敞、明亮通风,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儿科急诊应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
(3)设施设备:
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有急诊监护室,满足急诊危重患儿抢救需要。包括呼吸机、中心吸引、中心吸氧装置、多导联心电监护仪、氧饱和度监测仪、洗胃机、除颤仪、输液泵、床旁X线机等。
1)急救设备:
急救转运设施、基本手术器械。专人管理,处于备用状态,有紧急调配机制。
2)急救药品:
由药剂科、护理部统一制定急救车药品目录,按规定存放,标示醒目,全院同质化管理,抢救患儿使用后及时补充。
(4)电子分诊系统:
自动将急诊患儿相关信息导入,降低分诊漏诊登记,节省资源,为安全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3.小儿急诊的特点及范围
(1)小儿急诊特点:
①起病急、变化快,多数危重患儿为突然发病或原发疾病突然加重;②高热、惊厥、脱水、休克多见,儿科危重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如重症肺炎;③季节性流行性特点:儿科危重症与季节明显相关,如秋季易发生轮状病毒流行,引起秋季腹泻;④与年龄有关,新生儿易发生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溶血症,婴幼儿消化道及呼吸系统危重症多见;⑤易发生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一旦合并多系统器官损害,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因此早期干预治疗是抢救的重要措施。
(2)小儿急诊范围:
1)各种原因不明的高热、肛温40℃、口温39.5℃或体温不升者。
2)各种原因不明的昏迷或惊厥。
3)严重吐泻伴脱水症、休克。
4)呼吸急促、面色发绀、精神萎靡。
5)毒物中毒或吸入异物等。
6)急性腹痛或慢性腹痛急性发作。
7)大量咯血、便血等。
8)初生一个月内的新生儿或未成熟儿。
9)溺水、触电、毒蛇咬伤等。
10)急性损伤(车祸伤)、烫伤等。
11)重度传染病可疑者。
(二)急诊科(室)的管理
急诊科的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水平与医疗质量密切相关。急诊科的管理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核心,技术管理为重点,人力资源为保证。
1.急诊科主要制度
(1)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2)实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推诿急诊患儿。
(3)有急危重症抢救流程和应急预案以及相关科室支持配合,有章可循。
(4)有急诊抢救会诊制度,保证相关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
(5)急诊预检分诊制:根据患儿病情各不相同,预检分诊护士按病情轻、重、缓、急不同程度进行初步判断、分级、分类,使患儿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和抢救。
(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儿身份,准确核对诊疗信息,确保医疗安全。
(7)按有关规定记录留观患儿医疗文书,确保每一位急诊患儿有病历,记录诊疗全过程和患儿去向。
(8)在重大抢救时,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群体灾害事件的重大抢救,启动相应的处置程序。按规定及时报告医院相关部门或上级卫生管理部门。
(9)遵循《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及手卫生规范,对特殊感染患儿采取隔离措施。
2.急诊科医师应掌握的急救技术和能力要求
(1)独立处理各种急症(如高热、胸痛、呼吸困难、急腹症、上消化道出血、黄疸、抽搐等)。
(2)掌握心肺脑复苏术、昏迷、各种休克的抢救治疗。
(3)掌握创伤的初步诊断和处理原则。
(4)掌握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的初步诊断和处理。
(5)对暂时未明确诊断的急危重症给予适当的抢救治疗。
(6)开展电除颤、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心包穿刺、腰椎穿刺、胸腔闭式引流、导尿、洗胃等。
(7)熟练使用输液泵、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血糖仪及血气分析报告等。
3.急诊护士应掌握的急救技术和能力要求
(1)掌握急诊护理工作流程及急诊分诊。
(2)掌握急诊科(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
(3)掌握常见危重症的急救护理:如常见急症病因、症状和体征,熟练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4)掌握急诊危重症患儿的监护技术及急救护理操作技术:如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术,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的使用等。
(5)加强急诊各种物品及药品的管理;熟记常用药物剂量、药理作用、用法、副作用及配伍禁忌。
(6)掌握急诊患儿心理护理要点及沟通技巧。
(7)掌握突发事件和群伤的急诊急救。
4.人员配备
(1)急诊科应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2)有相对固定的急诊医师:且不少于在岗医师的75%,医师结构梯队合理。急诊医师应具有2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具有独立处理内、外科常见急诊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呼吸机使用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间期以2年为宜。
(3)有相对固定的急诊护士:且不少于在岗护士的75%,护士结构梯队合理。急诊护士应具有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经规范化培训考核合格,掌握急诊、危重症患儿的急救护理技能,常见急救操作技术的配合及急诊护理工作内涵与流程,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继续培训,间期以2年为宜。
(4)急诊科护士长应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并至少从事急诊临床护理工作8年以上人员担任;护士长负责本科的护理管理工作,是本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5)护理人员编制标准:急诊科(室)护理人员与医院实际开放病床之比(1~1.5)∶100,设有观察床的护理人员与观察床之比为1∶(2~3)。
5.急诊科工作制度
(1)急诊科医护人员:经过急诊专业培训,能够胜任急诊工作,有培训考核记录;对轮转的医师、护士有上岗前质量与安全教育培训。急诊科医师应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先抢救患儿,后办理手续,凡危重患儿均由急诊医师接待,书写病历、记录抢救经过,在专科会诊医师未到达前,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
(2)建立健全抢救组织,对大批量的抢救,由院领导主持、医务科(处)组织实施。如超过本院的救治能力,应由院总值班立即与有关卫生部门或兄弟单位联系,共同开展抢救工作。
(3)急诊预检分诊:
1)评估与再评估:急诊预检护士坚守岗位,24小时在岗。简要了解病(伤)情,评估患儿生命体征、意识等,根据急诊患儿分级标准决定其评估的优先级,以保证对患儿的及时抢救和治疗,将评估结果记录在《急诊护理评估单》上。再评估的频次根据医嘱进行,每30分钟内至少要对患儿的生命体征和重要症状、体征进行再评估。对于急诊留观患儿,医护人员每班至少要有一次再评估,并做相应记录。
2)急诊预检模式:根据急诊患儿病情各不相同的原则,如一般急诊患儿、危重患儿、批量患儿、特殊患儿按预检模式进行分类、分级、分流,使患儿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和抢救。
3)对危重患儿,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先抢救后挂号,先检查、治疗、后付费等优先原则。
6.急诊预检人员的资格
(1)有急诊工作经历、急诊护士资格证书、工作思路清晰、动作敏捷的护士担任。
(2)熟悉急诊工作流程,急诊工作经历5年及以上。
(3)熟悉急诊工作制度及医院可提供的医疗服务范围。
(4)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及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5)经过急诊分诊相关培训。
(6)能熟练运用急诊分诊工具,记录来院抢救时间、主要抢救经过等。
7.急诊预检分诊规则
(1)预检原则:
简便、快速。
(2)预检项目:
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
(3)分诊原则:
准确、规范。
(三)急诊科(室)工作流程
1.接诊
当急诊患儿到达急诊科(室),护士立即查看病情,安排患儿在候诊椅上或平车上等候就诊。如接诊护士听到救护车报警声,应主动推平车至急诊室门外迎候,立即通知医师、抢救室护士参加抢救。对批量来院就诊的急诊患儿,根据病情轻重缓急作进一步处理。在候诊过程中,护士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处理。
2.分诊流程
根据患儿病情危重程度、疾病类别分流患儿。一旦发现传染病患儿,走传染病通道到隔离室就诊,并作好消毒隔离处置。
3.儿科急诊病种的处理
(1)对危急重症患儿,如心跳呼吸停止或即将停止以及抽搐、昏迷、中毒、溺水、触电、严重脱水、出血不止或大出血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过敏性休克等,立即通知有关医师进行紧急处理,然后再办就诊手续。在医师到来前,护士酌情予以急救处理如给氧、吸痰、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止血等。
(2)对病情复杂者,组织专科会诊、做好病史记录。
(3)转科交接:对病情危重患儿,由转出科室医护联合完成转运。提前通知转入科室作好相关准备,必要时通知电梯等候。
(四)急诊科常见的护理内容
1.急诊患儿的护理包括接诊、分诊及处理。
2.一般输液留察患儿的护理包括整个输液流程的完成(接单排号、中心配药、输液治疗、巡回观察)。
3.重症输液留察患儿的护理包括监护留察输液的指针,对重症输液患儿的病情观察及处理。
4.重症抢救区(EICU)患儿的护理(危重病人的护理常规)饮食指导和卫生宣教。
5.常见的应急预案包括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批量患儿的处理流程、停电的处理流程等。
6.急诊抢救操作技术如:吸氧、洗胃术、心肺复苏术、外伤急救技术(清创、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掌握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术等的抢救配合。
(五)急诊抢救工作制度
1.病情危重须抢救者立即进入急诊抢救室,实施抢救。
2.抢救工作由医疗组长、护士长负责组织和指挥,对重大抢救根据病情提出抢救方案,并立即呈报院领导。
3.医护人员应保持严肃、紧张、积极有序的工作态度,分秒必争地抢救患儿。
4.参加抢救人员必须全力以赴、明确站位及分工、紧密配合,听从指挥,坚守岗位,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5.抢救器材及药品处于备用状态,做到:定人保管、定量储存、定时清点、用后及时补充,班班交接并记录。
6.参加抢救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操作技能,以保证抢救的顺利进行。
7.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填写抢救记录。包括患儿的抢救经过、抢救医嘱及时签名等。
8.患儿经抢救,病情稳定后专人护送到相应科室,必要时联系救护车护送到上级医院。
9.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遵守各项护理制度。
10.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
11.口述医嘱,在执行前必须复述。所用药品的空安瓿须暂时保留,经2人核对后方可弃去。
12.抢救完毕进行消毒处置。
13.及时清理补充物品及抢救药品。
三、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的建立
20世纪80年代,我国医学最有意义的事件之一是引进了现代危重病医学的理论,并建立起一批主要的实践基地——ICU(intensive care unit),使过去许多早期不能存活的患儿的生命得以延长,同时也使危重患儿数量大量增加。虽然这些患儿原发病并不相同,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导致重要器官损害及免疫、代谢、内分泌等全身系统的功能紊乱,构成对生命的严重威胁。不可否认,任何一个临床专科医师都具有一定的救治危重患儿的经验,但毕竟非其所长,用现代危重病医学的标准衡量,在经验和能力上都是欠缺的。当今医学正充分吸收其他科技领域的发展成果,使一大批集微机、电子、机械和传感等技术为一体的先进仪器进入临床,危重病医学和ICU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
(一)ICU的发展与现状
虽然危重病医学作为独立学科较晚,但也经历了一个较漫长的准备阶段,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手术室观察术后重危患儿,后来成为术后恢复室,到了20世纪50年代呼吸机用于呼吸衰竭的救治,心电和循环压力监测技术也不断完善;20世纪60年代末,Swan-Ganz导管用于临床;20世纪70年代,美国正式成立危重病医学会,ICU逐步建立并成为危重病医学主要的实践场所,每年以3%~5%的速度增加,在200张床以上的医院至少要求有一个ICU。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ICU和成立全国急诊医学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某些危重病的抢救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中西医结合治疗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等具有鲜明的特色,令人鼓舞。但目前ICU的收容量小、监护水平低、投入大、患儿承受力小、高素质专业队伍尚不健全、传统治疗模式等仍是ICU快速发展的障碍。因此,加强扩大危重病医学的教育培训,从发展和战略着手建立不同类型的ICU,逐步满足生活质量正在改善和众多人口需求的我国,使ICU成为中国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和一支重要力量。
与传统医学相比,第一,危重病医学和ICU更关注患儿在危重状态时的特点和所面临的共同威胁及损害,如院内感染、器官衰竭、营养代谢障碍等,氧代谢理论、胃肠黏膜的保护、隐匿型代偿性休克及胃肠黏膜内pH监测方法的首先提出,使危重病医学推向了临床医学发展的最前沿;第二,危重病医学实施了广泛的生理监测,方便安全地在患儿床边应用,使诊疗措施逐步量化和及时准确;第三,危重病医学的发展与成熟存在辩证关系,如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的临床认识、命名与发病机制在近20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术虽有效地降低感染率,但患儿预后尚未见实质性改善,监测技术正在由有创向无创过度,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制约因素,ICU加强治疗必然有别于普通治疗;第四,危重病医学特别注重人员专业化和默契的医护配合,在抢救程序、技术操作、监测手段、病情观察、治疗措施等环节均很重要。针对这些特点,ICU无疑能为患儿提供有别于普通病房更高质量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治疗和护理,使患儿尽可能地受益于现代医学发展的成果,因此,危重医学和ICU已成为现代医学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PICU的收治范围
危重病医学以机体在遭受严重伤病打击后引发的全身病理改变,特别是威胁生命的状态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ICU的任务是运用危重病医学的理论,采纳一切当今最先进的手段,中止疾病的发展,维护全身器官的正常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赢得治疗基础疾病的时机,从而争取高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因此,PICU的收治范围就十分广泛。
1.各种急性危重病患儿无论何种基础疾病,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危及生命的各种急性危重状态均可收入PICU集中监护和抢救。按照危重病例的评分方法,可以客观地进行评价进入PICU的指征,也有利于不同医院PICU的比较,利于评价治疗效果和工作效率,也利于开展多中心科研协作。
2.各种原因的呼吸衰竭、重症哮喘、气压伤。
3.各种休克和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肌炎、高血压危象、心脏压塞。
4.各种原因引起的意识障碍、颅内高压和脑水肿、脑疝、癫痫持续状态。
5.急性肾功能不全、胃肠功能障碍、凝血异常。
6.机体内环境失衡和内分泌代谢紊乱 水电解质和酸碱代谢失衡、应激反应、营养与代谢紊乱。
7.重症感染与炎症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多器官系统衰竭(MOSF)。
8.各种中毒与意外。
9.需要进行监护和特殊治疗方法的患儿,如呼吸支持、血液净化、各种引流和灌洗等。
(三)PICU的组建
1.建筑要求
PICU一般选择在利于运送患儿与物品的地方,靠近急诊室和手术室,与检验、放射等部门较便捷。病床数量以医院总床位的3%~6%比例设置,一个专门的PICU以10~15张床位较合适。标准监护病房通常采用环形建筑,为便于观察拟建成一个大病室或病室为大玻璃门窗,中央为医护中心站,将清洁区、污染区截然分开,还要分设辅助用房,包括器械房、化验室、消毒间、杂物间、医护值班室等。室内建立中央空调、中央供氧和中央吸引等装备,保持室内温度22~26℃,湿度50%~60%,有条件者装备空气层流设备。监护病房设备多,用电量大,机器运转不能中断,需要两路供电,需安装地线以确保安全,还应设置单独的高压电源,以保证床旁拍片,每张病床应设电源插座6~8个。因室内需要定期清扫消毒,尽量减少非移动性设备,病床应装有万向轮,输液支架安装在墙上或轨道式装在天花板上。监护仪、输液泵等常用设备固定在床头墙上,其高度便于操作和观察。
2.设备与床单位设置
在PICU内,每一个监护病床应有一定的设备构成一个床单位,如床边监护仪、复苏囊、呼吸机、输液泵,病床床头有管道供氧(高压氧通气口一个,流量60L/min,压力4kg;低压氧通气口一个,流量30L/min,压力1.5kg)、压缩空气与负压吸引装置(真空口一个,容量40L/min,压力66.7kPa),气源压力应达5kg。安装好减压表,能随时保证呼吸机正常运转。负压吸引接头要配备压力调节阀,保证吸痰和胃肠减压等要求。监护病床与观察病床的比例为1∶(1~2),使各种高危儿和经抢救病情有所稳定的患儿继续住在观察床上进一步监测与治疗,直至病情稳定出院或转入其他专科病房康复。在整个PICU中除床单位设置外,应配备血压监测仪、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仪、经皮氧与二氧化碳测定仪、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仪、微量血糖与胆红素测定仪、血气分析仪、床旁X线机、手提式B超、心电图机等监护设备,必须有暖箱、辐射抢救台、光疗仪、除颤仪、静脉营养配制洁净台等,有条件者建立急救实验室。PICU内应有完善的通讯联络系统。
3.人员与护理专业化
PICU危重病患儿需连续监护观察,治疗操作项目多,所需人力物力远比一般病房多,尤其是护理人员。护士与监护床比例应为(2~4)∶1,护士与医师的比例为2∶1。一个护士以护理1~2个重危儿为宜,护理恢复期患儿则以3~4个为宜,特别是夜间不能减少护理人员。护士宜相对固定,护校毕业生需要系统学习1~2年急救护理知识或具有2年工作经验后才能在PICU工作,要求除熟练掌握一般护理技能外,要精于急救护理,包括呼吸道管理和氧疗、监护仪应用和异常心电图识别、安装使用呼吸机、作血气分析甚至气管插管等技术、输液泵应用、血管通路的建立和血管置管技术(如中心静脉置管、外周血管留置)、消毒隔离与无菌技术、营养液配制技术和输注技术等。
(四)PICU的管理
1.患儿管理
不同疾病种类的患儿对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如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器官移植患儿要求高度清洁和无菌环境,不宜与严重感染患儿同处一个病室;需要安静镇静的患儿与呼吸机治疗患儿同处一个病室是不恰当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应与其他疾病隔离。因此,在PICU内要辟出20%~25%相对隔离的几个小病房供不同患儿使用。为保证有足够的空间供仪器使用和技术操作,减少交叉感染,每张床位占地面积需要15~20m 2,单间病房应占20~30m 2。按照PICU的收治范围,准备收入或转入的患儿由急诊室或经会诊后向家长交代病情和谈话签字后接收,PICU应实行无陪护管理。
2.家属管理
家长按PICU规定的探视时间来医院进行病情咨询了解,隔窗探望,或在探视室内通过监视系统探望患儿。对于患儿的特殊治疗和病情的危险性向家长交代清楚,征求治疗和抢救态度后家长签字,留下随时联系电话,若有病情变化可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3.消毒隔离
由于PICU内收治的重症感染患儿多,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菌株多,故PICU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比普通病房高,消毒隔离措施尤为重要,是PICU管理的重要环节。第一,PICU病室的设计要合理,工作人员与患儿通道要分开,消毒物品与污染物品要分道运行,病房要严格区分隔离区、保护性隔离区和普通区,实行家属专门通道的隔窗探视,病房入口安装层流装置。第二,人员出入要更衣,减少人员流动。第三,病室内定期打扫和消毒。第四,严格各项诊疗操作的无菌技术,强调工作人员操作前后洗手。
(五)PICU护理记录
在PICU内,监测与记录是护理工作非常重要的内容,监测是记录的前提,只有系统及时的监测,才能保证监护记录的及时、准确、完整,为医师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1.PICU监护记录的特点
①有反映患儿全身重要脏器功能状态的完整记录,如对各项指标监测的结果记录和治疗用药情况的记录;②有连续、动态地反映病情的记录;③记录单为表格形式,减少护士书写时间,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在患儿床旁。
2.PICU监护记录的内容
临床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肾功能、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胃肠道功能等,对这些系统的监测便是监护记录的主要内容。
3.PICU监护记录的要求
①及时:PICU内患儿病情危重且变化快,要求护士每0.5~1小时记录1次,连续及时提供病情变化的信息。②准确:记录必须要准确反映病情。监测仪器本身难免有不够完善和欠缺的一面,所以其可信度是有限的,必须结合在床旁对患儿的观察做出正确的分析。③完整:记录要求能完整全面地反映病情,而且在完整的基础上突出重点。④简明扼要:危重患儿病情变化常累及多个脏器,记录内容多而记录为表格形式,因而要简明扼要,选择最能反映病情的内容。
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组建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对围产期新生儿疾病特异性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意识到新生儿严重疾病需要特殊的医疗单位照顾,以后开始逐渐建成和完善重危新生儿病室(NICU)。NICU是集中治疗危重新生儿的病房,需要较高的医护技术力量,众多的护理人员和现代化仪器设备。其目的是为了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NICU的病房与床单元设置、仪器设备、人员配备及护士素质都具有独特的要求,从而保证危重新生儿得到及时合理的诊治。
(一)NICU病房与床单元设置
NICU为独立的病区,有单独的出入门户,邻近新生儿病室、产房、婴儿室和电梯,若能靠近手术室、急诊室、化验室和放射科更好。在病室的布局方面,应考虑需接收不同胎龄、日龄、体重;感染或非感染及外科手术后的新生儿、早产儿。
NICU应光线充足,室内温度保持在24~26℃,湿度保持在55%~65%,无穿堂风,有层流装置。理想的NICU应包括3个等级护理区:①加强护理区:专收治病情危重需密切观察、重点护理及抢救者;②中间护理区:收容病情好转已脱离危险或急性情况已稳定者;③低级护理区:接受恢复期待出院患儿,亦可将中间护理区与低级护理区合并称中间护理(intermediate care)区。根据病情轻重可将患儿自一个区转至另一个区内。此外尚需设1~2个隔离室供特殊使用,用于收治具有细菌、病毒感染性需隔离患儿或先天发育异常需要手术的患儿。
1.加强护理区(又称抢救室)
由抢救单位组成。抢救单位是NICU最基本的床位,是指可以提供生命信息监护与生命支持的单位。床位数以6~18张为宜,每一抢救单位占地面积约10~12m 2,基本设备为辐射保暖床或保温箱、滴注泵、微量注射泵、呼吸机、测氧仪、复苏用具及各种监护仪器。每个抢救床旁设有一个有分格和架子的大柜,称为生命岛。生命岛内定点定位存放患儿所需的各种医护用品,如各种型号的一次性注射器、吸痰管、胃管、一次性手套、体温计、胶布、取血针头、消毒用品、输液泵、采血管、棉签、各种记录纸及化验单等,每个柜的下方应有10~12个电源插座。
2.中间护理区(又称恢复期病室)
设有恢复期床位,床位数至少和抢救床位相等或更多,基本设备为保温箱或光疗箱及婴儿床,床间距应达1m以上,需要各种监护仪器,并设有生命岛。
两个护理区的墙壁都应有氧气源、压缩空气源及负压吸引源的接口。病室中心都应有大工作台,设有洗手槽及洗澡用具、存放奶及药品的冰箱、电话机、对讲系统、计算机系统及病历存放车。病室入口处还应设有放置隔离衣的衣柜、衣架及脚踏洗手设备以便工作人员入室时更衣洗手。
3.辅助区设置
包括护士办公室、医师办公室、小型化验室、仪器设备清洗消毒室、备用仪器存放室、治疗室、药品与医疗用品存放室、储藏室、休息室、值班室、家属接待室、厕所等。
(二)仪器设备与人员配备
1.仪器设备
(1)各种监护仪:心肺监护仪、脉率及血氧饱和度监护仪、呼吸暂停监护仪、体温监护仪、氧浓度分析仪、经皮氧分压(TcPO 2)与二氧化碳分压(TcPCO 2)测定仪、颅内压监护仪、透光灯(纤维光源)、电子磅秤。
(2)治疗设备:新生儿辐射抢救台、保温箱、输液泵、光疗设备、氧气头罩。
(3)气源设备:呼吸器(有创和无创)、一氧化氮、氧气源、空压机(空氧混合器)及吸氧温、湿化装置。
(4)抢救复苏设备:复苏囊(带面罩)、气管内插管用具及导管(内径为2.0mm、2.5mm、3.0mm、3.5mm)、除颤器。
(5)各种插管:周围动、静脉内插入管,脐动、静脉插管分3.5Fr、5Fr、8Fr,外周中心静脉置管1.9fr,鼻饲胃管分5Fr、8Fr,十二指肠管分5Fr、8Fr,吸痰管分4 Fr、6Fr、8Fr,胸腔内闭式引流器及负压吸引装置。
(6)床边X线机、B超机、微视野检查仪、床旁脑电图、床旁心电图仪、血气分析仪。
(7)转运设备:转运箱、监护仪、输液泵、抢救复苏装置等,便携式呼吸机一台。
2.人员配备
NICU需要有一支业务水平较高、人数较多、训练有素、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的医护队伍。一般认为,NICU的护士与患儿之比为(2.5~3)∶1,每位护士可护理恢复期患儿4~5人,医师与患儿之比为1∶(2~3)。NICU应配备固定的医师及护士,设病房主任一人,多由新生儿科专家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担任,应有固定的主治医师或高年资住院医师一人,年轻住院医师可采取0.5~1年的轮转。护士长1名应固定,下设副护士长1名。
(1)NICU医师要求:
监护病房中固定的医师除具备广泛扎实的儿科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有新生儿科临床工作经验,经过专业培训能独立处理各种危重急诊情况,如熟练掌握复苏技术、气管插管指征及技术;熟练应用人工呼吸机、各类氧气治疗;能作胸腔闭式引流;能经皮放置周围动、静脉插管;能进行脐动、静脉插管及换血术;能进行脑室、膀胱穿刺及电除颤术等;能使用各种监护仪;能正确分析血气、电解质、酸碱失衡性质及阅读分析心电图及X线片等。
(2)NICU护士素质要求:
NICU护士需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业务技术素质,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及对新生儿细致观察、耐心照顾的工作态度,需正规护校毕业后经过新生儿室及急诊室工作,再经培训后方可入NICU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接受继续教育。除要求熟悉一般护理技能外,要求掌握新生儿的各种护理技术:掌握急救复苏技术、呼吸道管理;正确使用各种监护仪,能分析心电监护仪上显示的各种干扰因素;进行无创血压监测;能熟练进行穿刺,并记录抽取血量;能熟练应用各种输液泵,计算输入药物的浓度、速度;正确应用辐射台及保温箱;同时必须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如皮肤颜色、行为变化、呼吸窘迫程度、喂养的耐受性等,清晰无误记录各种数据,有异常情况及时向医师汇报。此外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及时周到地向患儿家属作好心理护理与育儿知识宣教。患儿出院时应向其父母交代出院后注意点、如何观察、喂养及教会其父母作简易复苏等。
(祝益民 张玲玲 李平 姜红 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