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名
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以四肢、躯干骨关节病变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古代常称之为“痹病”。早在公元前6世纪时即有关于四肢病的记载。《春秋左传·昭公元年》所云“风淫末疾”,就是指因受“风”而得的四肢关节疼痛的疾病。然而古代医家对痹病缺乏系统的论述和统一的名称,有的叫“骨痹”“肾痹”,有的称“历节”“顽痹”,有的则称“鹤膝风”“鼓槌风”等。对痹病的认识,最早可追溯至《五十二病方》,其雏形成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在金元时期得以发展,明清、民国进一步完善,至现代臻于成熟。
最早出现“痹”字的出土医学文献,是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及竹木简。其中载有“疾畀(痹)”“足小指痹”等文字,但仅局限于寥寥数字的记载。汉代字书《说文解字》解释说:“痹,湿病也。”《荀子·解蔽》:“伤于湿,而击鼓痹。”注云:“痹,冷疾也,伤于湿则患痹。”《汉书·艺文志》记载:《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颜师古注曰“痹,风湿之病。”
《内经》是最早系统论述痹病的医学专著,并对痹病进行了分型。《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行痹”“痛痹”“着痹”是痹病的不同种类。该书还提出了五脏痹、脏腑痹,如“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素问·逆调论》中记载:“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也有把痹病称为“风湿”的。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风湿”的记载,其后《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也均有“风湿”的记录,而首立“风湿”为病名的是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中记载:“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同时《金匮要略》明确将具有关节肿痛变形的疾病谓之“历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专篇论述历节病。其中条文指出:“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历节病也有称为“历节风”的,如《诸病源候论》载:“历节风之状,短气,自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仅指出历节病有病程长的特点,而且还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历节病后期患者关节改变的病状:“历节风着人,久不治者,令人骨节蹉跌。”明《景岳全书》曰:“历节风痛,以其痛无定所,即行痹之属也。”后世也有称为“历节疼风”者,如《重订通俗伤寒论》曰:“历节风,又名历节疼风,症见头痛身热,肢节拘挛而痛。”
痹病还有称“白虎病”或“白虎历节”者。后魏时期的许孝澄最早提出“白虎病”这一称谓。唐·王焘《外台秘要》卷十三引许孝澄《新录单要方》曰:“许孝澄疗白虎病云:妇人、丈夫皆有此病。妇人因产犯之;丈夫眠卧犯之。”该书《卷十三·白虎方五首》:“白虎病者,大都是风寒湿之毒,因虚所致,将摄失理,受此风邪,经脉结滞,血气不行,蓄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严氏济生方》曰:“夫白虎历节病者……其病昼静夜剧,其痛彻骨如虎之啮,名曰白虎之病也。”指出此病命名为“白虎历节”是形容此病疼痛剧烈。
痹病在金元时期又被称为“痛风”,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指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对其后一段时期影响颇深。明代也有医家沿用“痛风”病名,如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论痹》中说:“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后世医家多主张把“痛风”病名统一到“痹病”中去,故“痛风”之名在明代以后只有很少医家沿用。
此外,还有称痹病为“箭风”者。清·林珮琴在《类证治裁》中提出了“箭风这一概念,“痛风,痛痹之一症也……《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痛痹,《金匮》谓之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风,近世俗名箭风。”但此种说法并不多见。
我国近代治痹专家焦树德教授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比一般的风寒湿痹更为复杂,病情更为深重,主要是风寒湿三气杂至之邪,尤其是寒湿之邪,已经深侵入肾,并影响到肝,而致骨损筋挛。焦老在继承前人各种论述的基础上,参考近代文献,结合多年临床体会,对以四肢关节疼痛、变形为主要病变的痹病的因证脉治等,进行了归纳整理,统称之为“尪痹”。“尪”字意是指足跛不能行,胫曲不能伸,骨质受损,身体羸弱的废疾而言。《金匮要略》中所说:“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就是指关节肢体弯曲变形、身体羸弱、不能自由行动而渐成废人的疾病。“痹”即《素问·痹论》所谈“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痹病,尪痹就是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的痹病,相当于类风湿关节炎。同时,焦老把以脊柱骨弯曲为主要病变的强直性脊柱炎称为“大”。大是从《黄帝内经》中“大偻”改变过来的。大偻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曰:“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王冰注曰:“身体俯曲,不能直立,偻,背脊弯曲。”将“偻”改为“”的原因是由于“尪痹”的“尪”字与“”字义同。《康熙字典》说:“与偻通,尪也,曲背也。”“ 尪痹”与“大”二病在病因和治法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将“偻”改为“有助于医生对病情的理解。而此处的“大”字,也有两种涵义:一指脊柱为人体最大的支柱,一指病情深重。所以大即指病情深重,脊柱弯曲,背俯的疾病,相当于强直性脊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