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皇甫谧的医学教育思想
皇甫谧(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在文学、史学、医学诸方面都很有建树。古人曾赞云:“考晋时著书之富,无若皇甫谧者。”(李巨来《书古文尚书冤词后》) 皇甫谧所编撰的12卷《针灸甲乙经》在总结、吸收《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古典医学著作精华的基础上,对针灸穴位进行了科学的归类整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收辑整理古代针灸资料的重要文献。该书奠定了针灸学科理论基础,是一部影响中国针灸学发展的划时代著作,远在隋唐时期就已作为医学教育的必学课本,后世著名的针灸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此基础上发挥而成的,被后世视为中医针灸学之祖。该书享誉海内外,8世纪时日本医界即以该书为教科书,法国针灸界将此书译为法文,其英译本早已流传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并成为日、朝等国医学研究的必修科目,皇甫谧也因此被后人尊崇为“世界针灸鼻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
皇甫谧虽无多少教育言论留世,但其“门人挚虞、张轨、牛综、席纯,皆为晋名臣”,足可看出他是育人有方的。这种育人思想虽然我们无法闻其言传,但却可睹其身教。
一、安贫乐道、潜心著述
皇甫谧虽然终生布衣不仕,但史书称他是“高人”。这种称赞之辞不仅是对其成就的赞美,更是对其高尚人格的崇仰。在名声渐起时,针对周围人劝他修名广交,他认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在《玄守论》中他提出了“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处常得实,没齿不忧,孰与富贵扰神耗精者乎”的观点,表达了不与世俗流趣,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思想。尽管后来“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岁余,又举贤良方正”,但皇甫谧皆力辞不就。
《晋书·皇甫谧传》记载他:“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正是具有这种安贫乐道、潜心著述的高尚人格,皇甫谧才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二、勤奋刻苦,广闻博识
皇甫谧读书非常勤奋,据《晋书·皇甫谧传》载:
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武帝诏他前往做官,他不但不前往,反而“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足可看出他对书的痴迷程度。即使后来他疾病缠身,仍“披阅不怠”。
三、倾心医学,穷搜博采
皇甫谧在42岁时,突患风痹症,半身不遂,右脚萎缩,兼苦耳聋。身遭疾患使他深刻认识到身体为人之根本,人要精通医道,在《针灸甲乙经·序》中他写道:“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人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可以说是与张仲景的思想一脉相承。再者,患病期间所接触到的世医皆为学术浅薄之徒,令他大失所望,遂潜心于医学,终生不渝。
皇甫谧认为,黄帝以来历代名医都有回春妙术,唯独世医不可托命,恨生不逢时,愤而作《释劝论》,在这篇文章中皇甫谧表达了对历代名医的向往和仰慕,“若黄帝创制于九经,岐伯剖腹以蠲肠,扁鹊造虢而尸起,文挚徇命于齐王,医和显术于秦晋,仓公发秘于汉皇,华佗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徒恨生不逢乎若人”。正是出于对医学的这种认识,皇甫谧不畏艰难,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穷搜博采,寻求、阅读医典,并结合自身患病治疗的实际,摸清了人身的脉络与穴位,针对古代医籍中的“文多重复,错互非一”“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编撰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针灸甲乙经》。
四、热心教育,精心育人
皇甫谧在教育上的成就特别突出。他热心教育,精心指导青少年学习。他培养的学生中有许多人都是品学兼优的社会精英,《晋书·皇甫谧传》载“门人挚虞、张轨、牛综、席纯,皆为晋名臣”。对于皇甫谧指导后学的具体作为,我们目前所能掌握的史料并不多,但从皇甫谧对左思的提携,足可看出他对后学的热心鼓励和帮助。
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晋书·左思传》)
左太冲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思意不惬。后示张公。张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求于皇甫谧。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敛衽赞述焉。(《世说新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