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第一章中医外科外治法发展概况1
中医外治法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缘起于先秦、成型于汉唐、发展于宋元、成熟于明清。外治方药由单味药到复方药,外治方法从简单的外敷到多种剂型应用,外治应用从经验到理论升华,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外治法来源于长期的医疗实践,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外科学的一大特色。外科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临床学科,重视与强调外治法是主要原因。《医学源流论》云“外科之法,最重外治”,外治不但可以配合内治以提高疗效,对于疮疡轻浅之症也可专用外治收功。其治疗范围不仅限于外科疾病,对于内科、妇科、儿科、五官、骨伤科等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一、缘起
原始社会,人们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创伤,便出现了用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等最简单的外科治法。随后在《山海经》中又出现了“箴石”排脓治疗脓肿的方法。殷商时期,开始有了外科疾病的记载。周代医事分工中有了专职的外科医师——疡医。
二、成型
春秋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记载30多种外科疾病及敷药、药浴、熏蒸、按摩、熨、砭、灸等外治疗法。《黄帝内经》记载近30种外科疾病及针砭、按摩、猪膏外用等多种疗法,并提出用截肢手术治疗脱疽。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载有治疗外科疾病的多首方剂,首载了蜜煎导法、坐药法、吹耳救急法等。汉末的华佗被尊为中医外科鼻祖,他创制中药全麻药“麻沸散”,施行的全麻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
三、发展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有压迫烧灼止血、清创、引流、导尿、灌肠、穿刺等外科急诊治疗技术,可谓现代外科急救治疗的雏形。晋末的《刘涓子鬼遗方》记载有薄贴法、围药法、洗溻法、祛腐生肌等多种外治方法及外治方剂83首,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有结扎血管以止血、肠吻合等重要记载。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载有发背初期用冷熨法,瘘管初期用纸捻引流,脓肿用水蛭或火罐吸脓,开展了连体婴分离术、五官整形术等,对中药外用剂型也进行了丰富与补充。金元时期,刘完素的《河间六书》提出创立“漏针”去水法治疗水疝、“钩钤”治疗狐疝的方法;齐德之的《外科精义》全面总结了砭镰、溻浴、针、灸等法,并灵活运用温通、排脓、拔毒、止痛等多种疗法。杨清叟所著《仙传外科集验方》,所载回阳玉龙膏、冲和膏,仍为现代临床所运用。
四、成熟
明清时期,形成诸多学术流派,以“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为代表。①“正宗派”:以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注重全面掌握传统外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临证每以脏腑经络为辨证纲领,治疗内外并重,内治长于消、托、补三法,外治讲究刀针手法,并载有“截肢”等多种外科手术及“挂线”等多种外治方法。②“全生派”:以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该流派以阴阳为辨证论治纲领,治疗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及丹药,而以温通法为主要大法,公开家传秘方阳和汤等名方。③“心得派”:以高锦庭的《疡科心得集》为代表,它吸收了清代温病学说的内容,用三焦辨证揭示了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变化机理,确立了“审部求因”的诊治规律,为外科辨证论治提供了新的思路。晚清到民国时期,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外科学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五、创新
民国时期,中医外科继续在继承与发展中稳步前行。张山雷所著《疡科纲要》可谓此时期的代表性著作,他认为中医外科具有“未成可消,已溃可敛,退毒围毒,散肿化坚,提毒止痛,祛腐生新”的作用。丁甘仁对外科皮肤疮疡病证有丰富经验,对膏丹、丸散、药线等多种治疗手段均有涉猎,尤以大红膏著名,临床疗效显著。此外,他还常采用古法“火针”穿刺脓疡,排出脓血,用以代替外科手术刀。四川安县文琢之继承名医释灵溪大师治疗外科病及杂症的经验,对黑膏药、红升丹等各种膏丹丸散的制作技术进行了传承和发展。江西修水余世高,自制“黄狗膏药”,主治痈疽疮疖及无名肿毒。另外,民国时期中医外科受到了西医外科的强烈冲击,中西医汇通日渐成为医学界的趋势。余无言所著《实用混合外科学总论》、汪洋所著《中西外科学讲义》《中西皮肤病学讲义》等都是此时期的代表。中医外科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吸纳西方科技的新理念、新方法,走上了开放式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医药及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复苏与发展,中医外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科专病建设等,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及外治法、疮疡、皮肤、肿瘤、周围血管病、肛肠病、乳腺病、泌尿男性病、急腹症等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广泛开展中医外科学术交流,促进中医外科各专业学科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各个专业学科都有自己非常有特色的中医治疗手段,在医疗保健、防病治病方面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中医外治疗法在前人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也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成果。上海龙华医院中医外科在顾云岩、顾筱岩、顾伯华等人的带领下创制的拖线疗法和中药滴灌介入法,对于各类复杂性窦道及瘘管疗效显著。北京中医医院外科在赵炳南、房芝萱、王玉章等名老中医带领下,研制了朱红膏纱条、烫伤Ⅰ号纱条、铁箍散软膏等,应用蚕食清创法、溻渍法治疗糖尿病足、下肢溃疡等疗效显著。广东省中医院禤国维,创建了岭南皮肤病学流派,并系统总结和发展了中医皮肤病外治法,该院乳腺科在林毅教授的带领下,研发生产消癖酊、复康灵、生肌膏、土黄连液、提脓药捻、四黄膏、金黄膏等14种制剂。天津地区以津沽中医外科为依托,在中药促进溃疡愈合研究方面提出了“腐去肌生,肌平皮长,给邪出路”的学术思想,对生肌橡皮膏机理研究、糖尿病血管病变机理研究等多有阐发。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外科以瘰疬和骨痨为专科特色,拟定了“外治八法”,即敷贴消散法、祛腐拔管法、提脓生新法、平胬通络法、生肌收口法、微波照射法、超声药物透入法、中药熏蒸法,院内制剂如瘰疬宁、泽及流浸膏、Ⅰ号丹、Ⅱ号丹、灰黄散等,广泛应用于结核性窦道、慢性疮疡等,受到患者们一致好评。
(钮晓红 王芷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