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灵枢经](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13/27360313/b_27360313.jpg)
第二章 经脉之循行
【原文】从“肺手太阴之脉”至“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提要】分叙经脉的循行、病证及其诊治。可分作十二节。
【讲解】第二章分述各经脉的循行。先讲经脉的循行,接着讲相应的病证表现,每一经都是这样表达的。《难经》据此提出每一经都有“是动”病、“所生”病,例如大肠经,“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什么叫“是动”病?什么叫“所生”病?《难经·二十二难》文中云:“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就是说不管内伤、外感,病之中期、晚期,凡是其邪在气分,则为该经的“是动”病,凡其邪在血分,则为该经的“所生”病,这是《难经》的解释。
《难经》的这种发挥有没有道理呢?还是要依据《灵枢·经脉》所述来解答。先看“所生”病。《灵枢·经脉》所述是有规律的,在“所生”病中,凡是心、肝、脾、肺、肾五脏的所生病均为本脏所生。至于六腑就不一样了,如“大肠”不是主大肠所生病,而是主津液所生病者,胃是主血所生病者,胆经是主骨所生病,《难经》与此认识一致;小肠是主液所生病,膀胱是主筋所生病,心包络是主脉所生病,三焦是主气所生病,《难经》与此说法就不一致了。五脏“所生”病就是其本脏的病变,至于六腑“所生”病,有主血所生的,有主气所生的,有主津液所生的,有主脉所生的,有主骨所生的。由此看来,《难经》对于“所生”病均为“血也”的解释没有什么根据,至少《灵枢·经脉》中没有这层意思。历史上有的医学家不认同《难经》的这种观点,我也认为《难经》的这个说法没有什么意义,尤其是没有临床意义。
再看“是动”病。这个“动”是“变动”之意,是相对经脉的正常循行而言,经脉受到病邪的侵袭,就叫做“是动”病变。如肺病变就会出现“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肺主气,肺气不降则胀满,满则胸痛,缺盆位于胸部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瞀”是“麻木”之意,“臂厥”是因为两臂之气厥逆,两臂之气即为肺气,肺之气系于肩背,肩背是心肺的所主部位,所以临床上心肺的病变都会出现肩背的疼痛。后面所云“主肺所生病者”,与前面没有分别的意义,这些表现都是肺脏不能宣发肃降引起的,而不是所谓的“血分”的问题。咳、上气、喘咳、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掌中热、肩背痛等,是肺之经脉所在,为肺气盛而有余的表现;“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小便的问题与肺主“治节”有关,肺为水之上源,肺不能治节则小便数,“欠”是肺气不宣的表现;肺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呼吸都短了,溺色变,为此诸病。由此看来,“是动”病是气分的病变,肺本身主气,“所生”病还是气分的病变,看不到血分的问题。所以,是动病、所生病没有区别的必要,认为“是动”病是一种性质,“所生”病又是一种性质,《难经》的这种解释没有足够的依据支持。
治疗仍然是“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但可以看出古人认为“针”和“灸”还是有区别的,虚证者多用灸的办法,不盛不虚者则循经取穴而调之。
关于诊断,文献云:“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由此可见“寸口脉”和“人迎脉”有做比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