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天度气数与运气说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文献中“人以九九制会”的“人”字,我认为一定要改,应该是“地”字,后面有云:“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先谈“天”“地”,再及“人”这样顺理成章。
【提要】提出“天度”和“气数”的概念,特别是阐发了“气数”的问题,因此这节的主要议题就是讲天度和气数在运气中的意义。
【讲解】问曰:什么叫“六六之节”?什么叫“九九制会”?人体的“三百六十五节”又是什么?黄帝提出的这些问题涉及古代象数之学,象数学又作“相术学”。宋朝邵雍研究相术学,他认为自然界很多物质现象是可以用“数”来进行推算的,或曰用“数”来认识、来理解、来表达。相术之学从《河图洛书》起,就是理学学术思想中的主要内容,这里的“六六之节”“九九制会”均是相术学中的概念。
要理解“六”“九”,首先应该从“三”来谈起。中国人认为“三”是个基础数字。为什么呢?《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生之本,本于阴阳”的理念,认为自然界的生命活动之本质就在于阴、阳的运动,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每一个细小的生命运动都是遵从阴、阳运动的规律,而“三”正是来源于阴、阳。从“数”而言,“阳数”是奇数从“一”开始,“阴数”是偶数从“二”开始,奇偶相合即阴阳相配,这就是“三”。古文献中“三”即“叁”,多写作“参”,“参”即是“三”。两个“三”,就是“六”,三个“三”就是“九”。
所谓“六六”是“六乘以六”的意思,即三百六,就是一年的天数。“节”是“节制”之意,一种算法而已,“天以六六之节”的意思是六六为一年,这是天度的算法。“九九制会”如何理解呢?所谓“九九”是与天之“六六”相应的,一个“九”由三个“三”构成,两个“九”相合就是四个“九”,四九是三百六,也是天度之数,这就是说地数同样含有一岁之数,“会”是与天之“节”相合的意思。由此看来,地之“九九”是个虚数,只表示和“六”有倍数关系,即包含关系,以表达阴阳相合的一种理念而已。
这样,天数是三百六,地数也是三百六,人为自然之物,于是“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这个“节”,有人理解为“骨节”,这是错误的。《灵枢·九针十二原》上做了解释,文云:“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明显这是指“腧穴”,腧穴所在称为“节”。人体十二经的腧穴基本上也是三百六这个数,关于这个数字,《灵枢》和《素问》是有些出入的。
这样天、地、人相合,即是“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以构成一个自然生态之系统,故曰“以为天地久矣”,这里的“天地”指整个宇宙而言。
岐伯解释说:“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宇宙有无穷之大,怎样去认识呢?天体再大,总会有个“度”有个“数”,“度”就是“数”,可以用“数”来进行推算。古代天文学家计算出周天的大数是360度,太阳一天运行一度,365度为一个周天,即一年。“正”是“确定”之意,以太阳运动为准,一个周天是365度,所谓“六六之节”“九九制会”都是计算周天度数的一种方法。当然无论是“六六”还是“九九”,都不能正好与天度相合,所以在农历中,用“闰月”的方法来处理这误差问题,两年要一个小闰,五年要一个大闰,使误差局限在五年之内,以确保“正天之度、气之数”。“气之数”是指二十四节气而言,依据古代天文家的算法,一年从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这是90度;夏至过了,有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这又是90度;又经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这又是一个90度;冬至过后,有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这是最后的一个90度,四个90度即360度,此即所谓“气之数也”。
总之,“天度”是计算日月运行规律的,故曰“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如太阳总是绕“黄道”(从地球上看太阳在天空中移动的轨迹)而行,太阳日行一度,月亮30天行一度。“气数”,即24个节气,也应合360这个数,它具体地反映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气候规律。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尽管现在都使用公历了,这24节气仍在应用,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方面,时刻不能离开这个“气数”,故曰“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