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文献综述
我们发现关于女性研究的资料已相当丰富,然而这些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女权运动、女子教育等方面,而对近代大学女教师群体进行研究,则是非常有限,可供参考的原始资料也非常零散。因此,把对近代大学女教师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同时也富有很大的挑战性。现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做一系统梳理。
1.直接对近代大学女教师群体进行研究的专著和论文
直接对近代大学女教师进行研究的专著还没有,仅有的主要是1篇硕士学位论文和几篇学术论文。主要有蔡锋《民国时期高校女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该文分独立设置的女子高校和一般高校女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并分析了影响民国高校女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张建奇《我国早期高校女教师队伍的形成与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一文主要描述了教会大学女性教师的贡献、中国籍大学女教师队伍的形成和国民政府时期大学女教师队伍的发展;而张建奇的另一篇《建国前我国高校女教师队伍的历史演进》(《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7年第4期)则从时间上阐述了高校女教师队伍的形成和发展。但所有这些研究都侧重于近代大学女教师队伍的发展阶段和来源的分析,对本书第一章的写作具有很大参考意义。而对大学女教师进行深入探讨的则是李巧敏《1927—1937年的高校女教师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该文主要研究了1927—1937年高校女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生活和对社会的影响。但这篇文章从时间上看仅仅局限于研究1927—1937年的这十年的高校女教师,还不能全面展示近代大学女教师的教育风貌。前期研究成果虽然十分有限,但所有这些前期研究成果,却为本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并指明了研究方向。
2.通过对教师群体研究涉及近代大学女教师群体研究的专著和论文
王文娟《近代苏州女教师群体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从整体上叙述了近代苏州女教师的婚姻生活、职业生活以及社会活动,其中涉及苏雪林、杨荫榆、俞庆棠等大学女教师;陈媛《中国大学教授研究——近代教授、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史(1895—1949)》(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一书中的第三章中就有论述大学教师的性别结构,大学教授群体中出现女教师,反映了中国近代女性社会角色的多元化,也打破了大学教授群体的男性垄断的单一局面,呈现出别样的风采;庞海江《近代大学教师群体透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一文的第二章近代大学教师群体结构分析,梳理了近代大学教师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从地缘结构、知识结构、性别结构和国籍结构四个方面对大学教师群体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其中性别结构中就涉及大学女教师的问题。此外,对教师群体进行分析的还有:章亚希《近代中国女教师的兴起(19世纪末至1937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刘强《1927—1937年安徽教师群体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许妍《1927—1937年河南教师群体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慈鸿飞的《二三十年代教师、公务员工资及生活状况考》(《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马方方《民国时期女教师的经济地位状况研究(1912—1937)》(《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1期)、李彦荣《民国时期上海教师的薪水及其生活状况》(《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刘玉梅《清末民初教师群体过渡性特征分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等等。这些论文都是从整体上对近代教师群体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但其中或多或少亦涉及近代大学女教师的生活、工资待遇等问题,虽只是片言只语,但对本书的研究却是弥足珍贵。
3.通过女性职业的视角研究近代大学女教师群体的专著和论文
大学女教师是职业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女性职业进行研究的主要有:王晓丹《历史镜像——社会变迁与近代中国女性生活》(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一书中第五章“独立与自立:中国近代女性就业之路”第四节专门描述了女教师的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经济生活;王琴《女性职业与近代城市社会》(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一书从社会史的角度分析了近代女性职业的发展,其中第六章分析了女教师。此外,还有大量论文,如何黎萍的系列论文《试论近代中国妇女争取职业及职业平等权的斗争历程》(《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抗战以前国统区妇女职业状况研究》(《文史哲》2002年第5期)、《解放战争时期妇女职业状况考察》(《史学月刊》2003年第1期)、《中国近代妇女职业的起源》(《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3期)等。这些文章指出了女性职业的演变历程,从女工到女医生、女教师,再到女记者、女编辑等。文章虽然没有直接谈及大学女教师,但却为研究写作提供了一个整体的社会背景;程郁《二十世纪初中国提倡女子就业思潮与贤妻良母主义的形成》(《史林》2005年第6期)、阮珍珍《1912—1937年知识女性职业状况考察》(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郭瑞敏《浅析民国时期妇女职业不发达的原因》(《文史杂志》2002年第4期)、蒋美华《中国近代妇女就业初探》(《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王志辉《女性职业问题的言说:以<妇女杂志>(1915—1931)为中心的考察》(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等等。这些研究为本书书写大学女教师群体的形成背景以及在职过程中处理家庭与事业等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4.通过女子教育史研究涉及近代大学女教师群体的论著
在中国女子教育史研究中,涉及了大学女教师研究的资料。如安树芬主编《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一书的前三章对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和评价进行了叙述,其中有一节叙写了民国时期大学女教师队伍的状况及发展,并分析了女教师队伍形成的影响因素,虽然篇幅非常有限,但对本研究却具有导向性作用;张建奇在《高等教育中女性地位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一书的第一章书写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女性在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其中第二大点考察了女性担任高校教师职务状况,主要分三个历史阶段进行,并对每一阶段大学女教师的人数、地位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剖析,这些对本课题研究也是非常宝贵。此外,程谪凡编《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黄新宪《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雷良波等《中国女子教育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年)、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谷忠玉《中国近代女性观的演变与女子学校教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乔素玲《教育与女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觉醒(1840—192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卢燕贞《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史(1895—1945)》(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比较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等等。这些研究虽只描述了女子教育的发展概况,对大学女教师的研究涉及亦相当有限,但对本书的研究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对研究大学女教师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底蕴。
5.通过留学史研究涉及近代大学女教师群体的论著
近代担任大学教师的人员几乎都有出国留学的背景。因此,从大量留学史研究中,我们可以窥见她们在国外学习的概况。台湾中正大学王惠姬女士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化的推手——以留美实科女生为主的研究(1881—1927)》(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1年)一文从清末自金雅妹留学美国以来,至1927年为止,对实科女生群体进行了相关研究,这些实科女生回国后很多人从事大学教师的职业,对中国的理工与自然科学、医护卫生科学以及农工科技与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该文资料翔实,对本书的写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学者史黛西·比勒的《中国留美学生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是一本专门论述留美学生状况的著作,它以《留美中国学生月刊》为核心材料,用一些具体个人故事来构建其整体的主题,在第六章中选取了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教授——陈衡哲的个人事例作为研究对象,生动展示了那一时期留美学生在国外的生活学习风貌,其中很多关于留美女学生在美国的细节研究,对本研究内容的充实、深化不无裨益;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波士顿分校的历史系教授叶维丽编写了《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1900—1927)》(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一书,从中美两种文化交汇冲撞中蜕变出来的现代中国人——留美生入手,从不同的视角着手研究,譬如留美生对“唐人街”的态度和与华工的关系,在婚姻与爱情问题上的态度,在课余生活中的表现,以及留美女性需面对的与她们性别相关的种种独特问题,均进行了研究概述。编著第四章专门论述了“女留学生的故事(1880年代—1920年代)”,为本研究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框架提供了可供借鉴参考的重要依据;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一书中有一章专门用来讲述从深闺走向世界的留学女性,这就为本研究的撰稿提供了大量的史料线索和可供参考的研究资料。此外,还有大量留学史专著如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中国留学通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孙石月《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黄新宪《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反思》(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留学生丛书编委会《中国留学史萃》(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田正平《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周棉《留学生与中国的社会发展》(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谢长法《借鉴与融合——留美学生抗战前教育活动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周一川《近代中国女性日本留学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林子勋《中国留学教育史(1847—1975年)》(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陶龙生《留学与中国社会》(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汪一驹《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留学生与近代中国(1872—1949)》(新竹:枫城出版社,1978年)、陈琼《清季留学政策初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等等。通过留学史研究,挖掘了大量女教师在国外留学时的经历,对本研究丰富化立体化大有帮助。
6.通过近代妇女运动史和女权运动研究涉及近代大学女教师群体的专著和论文
有关近代妇女运动史的专著和论文研究中,也或多或少有提及大学女教师的资料。如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描述了从古代一直到近代妇女的生活概况,特别是对近代妇女的教育、职业、婚姻、性态度、参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近代妇女的生活,对本书的研究更加清晰和深刻。另外还有李又宁、张玉法主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1842—1911》(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5年,上下册)、谈社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南京:妇女共鸣社,1936年)、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马庚存《中国近代妇女史》(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年)、梁占梅《中国妇女奋斗史话》(北平:建中出版社,1943年)、王平陵《中国妇女的恋爱观》(上海:光华书局,1926年)、梅生编《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上册,上海:上海书店据新文化书社影印,1989年),等等。
此外,大量有关女权运动的论著,也为本书的研究拓宽了思路。如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对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流派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对女性气质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她的另一本专著《性别问题》(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年)中,则开辟专章讨论了性别气质中的刻板印象问题;王俊《遮蔽与再现:学术职业中的性别政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一书生动地描绘了女教师在大学被边缘化的结构性因素,解读了学术职业的性别符码。此外,[英]莱斯蕾·罗杰斯《大脑的性别》(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Ⅱ》(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李小江等《文化、教育与性别:本土经验与学科建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方刚主编《性别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郑新蓉《性别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等等。这些有关性别理论的书籍,为书的写作提升了理论高度,提供了新的视角。
7.人物传记、回忆录、自传中涉及民国大学女教师群体的资料
人物传记、回忆录、自传的资料现在很多。有关陈衡哲的主要有:陈衡哲《陈衡哲早年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史建国《陈衡哲传:“造命”人生的歌者》(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编《任鸿隽陈衡哲家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陈衡哲《说中年》(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1999年),等;有关林徽因的主要有:陈学勇《林徽因寻真》(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陈学勇《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刘小沁编选《窗子内外忆徽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杨永生编《记忆中的林徽因》(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陈钟英和陈宇编《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林徽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等;有关冰心的主要有:冰心《冰心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冰心《冰心自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肖凤《冰心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等;有关苏雪林的主要有:苏雪林《浮生九四:雪林回忆录》(台北:三民书店,1991年)、苏雪林《苏雪林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苏雪林《苏雪林自述自画》(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范震威《世纪才女:苏雪林传》(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等;有关袁昌英的有罗惜春《袁昌英评传》(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5年)、杨静远编选《飞回的孔雀——袁昌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等;有关冯沅君的有严蓉仙《冯沅君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许志杰《陆侃如和冯沅君》(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等;有关林巧稚的有吴崇其《林巧稚》(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张清平《林巧稚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年)等;有关吴贻芳的主要有:程斯辉、孙海英《厚生务实 巾帼楷模——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钱焕琦和孙国锋《厚生育英才:吴贻芳》(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有关杨崇瑞的有左奇和严仁英主编《杨崇瑞博士——中国妇幼卫生事业的开拓者》(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年)、严仁英等主编《杨崇瑞博士:诞辰百年纪念》(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年);有关陆礼华的有:李小江主编《让女人自己说话:独立的历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等等。
此外,还有大量有关大学女教师个体研究的论文:夏一雪《现代知识女性的角色困境与突围策略——以陈衡哲、袁昌英、林徽因为例》(《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4期)、黄波粼《女人,只有一条女性的路可走:陈衡哲的事业与家庭》(《档案春秋》2013年第2期)、冯梅《陈衡哲:中国第一女教授》(《新世纪周刊》2008年第10期)、赵晓玲《中国第一女教授陈衡哲四川行》(《红岩春秋》2001年第1期)、杜方智《胡适与陈衡哲》(《书屋》2003年第2期)、段明艳《“一代才女”陈衡哲家书家事》(《收藏界》2007年第7期)、吴继路《勇于“造命”的女教授陈衡哲》(《炎黄春秋》1999年第3期)、刘云《陈衡哲女性观解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谈晓洁《勇于造命的女学者——陈衡哲生平及思想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高云贵《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杨荫榆》(《档案时空》2004年第3期)、宋凤英《杨荫榆的复杂人生》(《文史天地》2008年第5期)、梁从诫《我的母亲林徽因》(《北方人》2006年第2期)、啦哇《倾城才女林徽因的爱情传奇》(《健康》2010年第11期)、朱勉《林徽因的建筑人生》(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陈学勇《<林徽因年表>补》(《新文学史料》1999年第2期)、沈晖《1930—1931年:苏雪林在安徽大学》(《新文学史料》2009年第2期)、潘丽珍《伊人宛在——守护精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等等。
这些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某位大学女教师个体的一生,虽然只是个案,但从这些大学女教师个体身上,我们可以窥见整个近代大学女教师群体的概貌,同时也为个案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而深入的资料。
8.校史、史料中涉及近代大学女教师群体的资料
大量校史、史料中真实地记录着近代大学女教师的资料。如龙泉明、徐正榜编《老武大的故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其中有吴鲁芹的《记珞珈三杰》一文,生动地展现了苏雪林、袁昌英和凌淑华在武汉大学的教学生活。此外,还有袁昌英女儿杨静远的《一个小女孩眼中的珞珈山》一文,对母亲袁昌英在武汉大学的生活进行了追忆;徐正榜主编《武大逸事》(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一书中有《孙家琇》一文,对孙家琇作为武汉大学最年轻的女教授在学校的教学、课余生活进行了描述;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纂委员会编《南雍骊珠: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该书对曾在中央大学教过的女教师陈衡哲、潘玉良、俞大等女教师的教育教学事迹进行考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教职员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对各个年份的教师的籍贯、学历、学位、毕业学校等进行了统计,其中就包括大量女教师的信息。此外还有王学珍、郭建荣主编《北京大学史料(1912—1937)》(第2卷上、中、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萧超然编《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朱斐主编《东南大学史(1902—1949)》(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南大百年实录》编辑组编《南大百年实录·中央大学史料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王振乾、丘琴、姜克夫编著《东北大学史稿》(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美]华惠德《华南女子大学》(珠海:珠海出版社,2005年),[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得《金陵女子大学》(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年),等等。这些资料和研究成果都是研究大学女教师群体的重要文献,对本书的写作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总而言之,有关近代大学女教师个体研究的资料已非常丰富,不同的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大学女教师有所阐述。以上资料,对丰富本研究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