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电解质
1.血清钾(potassium)
钾在细胞内占98%,在细胞外仅占2%。维持体内钾平衡依赖于胰岛素、醛固酮、酸碱平衡、缺氧等因素。90%的钾从肾脏排出,约10%从肠道排出,少量从汗液排出。肾功能正常时,可以排出大量的钾,只有肾功能受损时,摄入过多的钾才会造成钾潴留。组织缺氧、排尿困难也可造成高钾血症。摄入减少、严重腹泻时大量钾丢失,可造成缺钾。
(1)低钾血症:
主要见于摄入不足,如营养不良;丢失过度,如频繁呕吐、严重腹泻、肾小管性酸中毒、排钾性利尿药、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另外,碱中毒、同时应用葡萄糖与胰岛素、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瘫痪)等,可使钾过多转入细胞内,导致血钾降低。
(2)高钾血症:
主要见于摄入过多,如输入大量库存血;肾脏排钾减少,如肾衰竭的少尿或无尿期,远曲小管或集合管泌钾功能障碍(醛固酮水平下降或反应下降);细胞内钾大量释出,如细胞损伤、酸中毒、高血糖合并胰岛素不足、高钾性周期性麻痹(瘫痪)、某些药物(洋地黄、β受体阻断药)和溶血等。
2.血清钠(sodium)
正常情况下,体内钠的摄入量与排出量应保持平衡。钠主要经肾脏由尿排出,临床上发生的电解质异常通常都包括钠失调。血浆钠浓度只反映细胞外液钠离子与水的平衡,所以应随病情变化随时测定。
(1)低钠血症:
主要见于肾失钠失水,如肾小管病变、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反复应用利尿药等;摄入不足,如长期低盐饮食;胃肠道失钠失水,如过多丧失消化液;皮肤失钠失水,如烧伤等。
(2)高钠血症:
主要见于摄入水过少排尿过多,如渗透性利尿、肾小管浓缩功能不全;皮肤、胃肠道或呼吸道大量丢失水分等。
3.血清氯(chlorine)
人体所需氯的主要来源为食盐。进入消化道的氯,主要在肠道吸收,吸收后迅速、均匀地分布在细胞外液。氯的排泄与钠基本上并行,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1)低氯血症:
主要见于摄入不足、丢失过多,如反复应用利尿药、频繁呕吐等;转移过多,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疾病、酸中毒等;摄入水过多,如尿崩症,呼吸性酸中毒等。
(2)高氯血症:
主要见于低蛋白血症、脱水、肾衰竭时补充盐引起平衡失调、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呼吸性碱中毒及摄入过多等。
4.血清钙(calcium)
总血钙包括40%与蛋白结合的钙、60%离子钙(游离钙)和与磷酸盐和枸橼酸盐络合的钙,其中具有生理活性的是离子钙。
(1)低钙血症:
主要见于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如慢性脂肪性腹泻和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需要增加,如孕妇;吸收减少,如维生素D缺乏症;肾脏疾病,如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常伴有低钙血症。
(2)高钙血症:
主要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骨病如骨癌、骨组织脱钙,服用维生素D过多等。
5.血清磷(phosphonium)
体内大多数磷和氧复合成磷酸盐。磷酸盐参与机体有氧和无氧能量代谢。
(1)高磷血症:
主要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维生素D过多症、应用雄激素、继发性骨癌、多发性骨髓瘤等。
(2)低磷血症:
主要见于摄入不足和吸收减少,如应用含铝磷结合剂、吸收不良综合征;应用葡萄糖及胰岛素或碱中毒使磷转移入细胞内;血液透析、肾小管酸中毒等使磷丧失过多;其他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酒精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慢性肾功能不全早期,滤过率下降引起磷的排出减少,血磷升高而血钙降低,血钙降低使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分泌增加,促使肾排磷增加,因此,血磷可维持正常水平。而在晚期,由于残存肾单位明显减少,尽管PTH分泌增多,也不能维持磷的充分排出,从而导致高磷血症。血磷升高时,肠道分泌磷酸根增多,并与钙离子结合成难溶解的磷酸钙从肠道排出,因而妨碍钙离子的吸收。此外,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1,25-(OH) 2D 3减少、毒物损伤小肠黏膜,使肠道吸收钙减少。
6.血清镁(magnesium)
人体所需要的镁来源于食物,由小肠黏膜吸收,经肾脏排出。肾脏能够有效地保留镁,当体内的镁缺少时,肾脏排镁量极少。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因镁排出障碍而引起高镁血症。
7.血清铁(ferrum)
具有生理活性的铁,除以血浆转铁蛋白形式存在外,主要以血红素的形式存在。因此,缺铁会引起贫血。测定血清铁可用于帮助诊断缺铁性贫血。
降低见于:①机体摄取不足,如营养不良、胃肠道病变、消化性溃疡、慢性腹泻等。②机体失铁增加,如失血,包括大量隐性失血,特别是肾小球肾炎、肾结核、溃疡病等,以泌尿生殖道和胃肠道的出血。③体内贮存铁释放减少,如急性和慢性感染、尿毒症等,均可引起铁释出减少。④某些药物治疗,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大剂量阿司匹林、考来烯胺等。
(1)不饱和铁结合力:
在正常情况下,约有1/3的转铁蛋白与铁结合,结合的铁即为血清铁含量。其余的2/3转铁蛋白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在体外加上一定量的铁,可使其成饱和状态,所加的铁量称为不饱和铁结合力。血清铁与不饱和铁结合力之和称为血清总铁结合力。血清铁与血清总铁结合力的百分比值,称为血清铁饱和度。
(2)总铁结合力:
铁从肠黏膜吸收后,经血流运送到红细胞生成系统,这一过程是由铁与β-球蛋白结合生成的转铁蛋白来完成的,测定血清总铁结合力即代表血清转铁蛋白的含量。
血清总铁结合力升高见于缺铁性贫血。降低见于:①转铁蛋白的丢失,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严重烧伤和蛋白质丢失性胃肠道疾病等;②转铁蛋白的合成不足,如遗传性转铁蛋白缺乏症;③铁蛋白减少,见于肝硬化、血红蛋白沉着症;④其他疾病,如慢性感染性贫血、恶性肿瘤贫血、溶血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中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