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认知:稀缺与富饶
生命,是我们难以回避的重大问题。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我们拥有了生命。不能准确认识生命的真相,我们的人生将难以准确开局,必将走向终点的懊悔与失落。
(一)对时间要有财富心
时间是生命的概念存在和量化显现,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大财富。健康时我们意识不到时间有多么值钱,一天两天似乎周而复始,令人厌烦。只有患上绝症的病人才知道时间有多么值钱,不惜倾家荡产,只为多留恋那么几天。难道只有当生命进入倒计时,时间的财富值才能被我们所认知?
岁月如梭,白发催老。时光匆匆,令人感触。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这样说过:“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那横扫的镰刀。”明代沩山大师在《沩山警策释记》中说:“只知事逐眼前过,不觉老从头上来。”时下网络语言中把时间比作一把杀猪刀,不解风情,杀人无情。各种各样的说法,其实隐含着一种无奈:时间看似为我们所拥有,却超然于我们之外,无视美好或者丑陋、有用或者无用,冷酷甚至残忍地毁灭一切。
时间是唯一存在的特殊资源。世间万物皆有获取的众多渠道,唯独时间是租不到、借不到,也买不到,更不能以其他手段来获得的。当前网络小说中流行的重生题材,其实反映了当代人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畏惧、对生命从头再来的渴望。每部重生小说的主人公成长史也正符合哲学家的论断:假如能从70岁开始活起,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圣人。然而,“人行犹可复,岁月哪可追?”
时间是一项限制因素,任何人任何事情都会受到时间这种稀有资源的限制。例如康熙大帝在位61年,为政比较勤勉,治国还算有方,晚年深知吏治腐败,但自感年老力不从心,就考虑把问题留给后任来处治,在九王夺嫡的复杂局面中不选百官倾慕推崇的“八贤王”,不用与己风格相似最喜爱的十四子,而是选择了刻板严苛的铁面皇子雍正继位。结果,雍正铁腕治国,打下乾隆盛世的基础。有学者甚至研究认为,如果没有雍正的统治,清朝将提前败亡。康熙有心无力的案例告诉我们,能力也受时间的制约,一旦没有足够的时间,再强大的能力也无法施展。
时间的供给丝毫没有弹性,时间永远是最短缺的。即使你特别需要,即使你争分夺秒,也不会多给你一分钟。即使活到一百岁的高寿,也就拥有36 000天。即使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同样的一天:24小时1440分钟86 400秒。
时间也完全没有替代品,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已经失去的时间。世间万物除时间外,任何物品都有可替代品。物质皆有替代,极端缺粮的年代,瓜菜代之大行其道。即使是感情,也有替代,日常生活中的我们,爱情没有了友情补,友情裂缝了亲情在,等等。唯独时间没有任何替代品,从古至今没见过时间不够了拿什么来顶一顶的情况。
做任何事情都少不了时间,都需要支出时间。清代魏源曾说:“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事实上,珍惜时间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人都以为时间可以取用不竭,也因此人人都是时间消费者,同时也是时间浪费者。高效率、有成就的人与其他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善用每一分秒。
不同的时间支出会结下相应的果实。恩格斯指出:“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时间抓起来就是金子,抓不住就是流水。今天的不努力,需要明天的加倍努力来还账。人生道路上每个阶段的生存状态,都意味着曾经阶段你的努力状态。现在的张皇失措,其实是在为过去的准备不足买单还账。今天的努力奋斗,其实是在为明天积蓄力量。
时间创造财富,我们支出的每一笔时间,都存在生命的银行里。每一笔时间的效益多少,清清楚楚,做不得半笔假账。
这些关于时间的特点分析,其实告诉我们这样的生命理念:时间是最珍贵最稀有的财富,一定要珍惜每一刻每一事,尽可能创造这一刻这一事对自我成长的最大效能,这样的人生才能充实、富有、安全。
(二)对生命要有敬畏感
不知终点,焉知起点?没有终点观,焉能做好起步者?增强起点意识,也要树立和强化终点意识。对生命要有敬畏的第一个概念是:任何生命都有终点,我们终将死亡。
美国耶鲁大学哲学教授谢利·卡根说,关于死亡,长期以来有两种观点,几乎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
一是我们都承认,我们的肉体最终将停止运转,但我们其实都不相信自己会死掉。在托尔斯泰的经典小说《伊万·伊里奇之死》中,伊里奇摔伤了,他的伤势每况愈下,他最终死去。但是,当伊里奇发现自己终有一死时大为震惊。托尔斯泰想通过这个故事向我们阐述:我们大多数人实际上都跟伊里奇一样,口头上承认自己会死去,也在感叹别人的死去,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并不当真相信。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现象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死亡时都在挣扎,都不能坦然面对,都不相信自己会死,都在想尽办法拖延一些时间。卡根说道:“这确实让人迷惑,一个人怎么会同时相信又不相信自己终有一死?”
二是对“独自死去”的恐惧。没有人能代替我经历我的死亡,但因为害怕独自死去而畏惧死亡的却大有人在。古代帝王害怕独自死去,安排大量臣民殉葬,目的之一也是减少这种恐惧感。中国民间兄弟结义,誓词一般有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死之类的话,其实也隐含着寻找志同道合者共同面对死亡的向往。
死亡的存在,最大的价值是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逼迫我们更热烈地拥抱时间,更精明地使用时间。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维克多·法兰柯说:“如果我们是不死的,我们就可以正当地永远推迟一切活动。现在做不做事没什么差别;明天做,后天做,一年后做还是十年后做都一样。”的确,倘若人可以无限拥有时间,那么谁还会珍惜时间?对死亡正确的情绪反应不是恐惧,也不是愤怒,而应该是感激,感激我们可以拥有生命、活在当下。
禅宗有偈语:“今日脱下鞋和袜,明朝不知穿不穿?”其教育信徒的理念是:生命是无常变化的,没有人知道明天将会如何?如果把每天都当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或许比较容易提起正念,更好地把握当下。佛教僧人常在晚课中唱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经常提醒自己切莫蹉跎光阴,务求每日有所精进。已故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就曾说过自己的一个工作理念:每天都站在镜子前,问今天是最后一天,我该干些什么,警醒自己提高效率、不要浪费。
其实这些思想都吻合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起步者思想:当下就是新起点,今天就是新的开始,抓住今天,明天就将不一样。这也告诉我们这么一个生命真相:生命是短暂的,时间是稀缺的,过一天少一天,所以,要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用好当前,抓住当下,每一刻每一事都力求有所进益。
对生命要有敬畏的另一个概念是: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时间会冲刷一切。
佛陀行经一个森林,天气炎热,感到口渴,就告诉侍者阿难:我们不久前曾跨过一条小溪,你回去帮我取一些水来。阿难回头找那条小溪,刚好有一些车马经过,溪水被弄得很污浊,不能喝了。阿难回去告诉佛陀:那小溪的水已经变得很脏不能喝了,我知道有一条河离这里只有几里路,请允许我去那里取水。
佛陀说:不,你回到同一条小溪那里。阿难表面遵从,但心情很不愉快,一直在想着水那么脏,再去一趟也是浪费时间,走了一半路,忍不住跑回去说:那水是脏的,您为什么要坚持?佛陀不加解释,仍然说:你再去。当阿难委屈地走到那条溪流时,竟然发现溪水是那样干净,把水污染的那些脏东西已经被水流冲走了。阿难笑了,提着水回到佛陀面前,信服地说:感谢您给我上了伟大的一课,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
这个故事其实说出了两个意思:
时间的冲刷能够抹去一切,我们发展人生的关键是抓住时间,而非时间外的一切。
拥有一切,不如拥有时间。没有时间,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哪个年少不轻狂?对于我们过去犯的错误,对于我们曾经浪费的生命,对于过去发生的一切不好,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关爱今天,做好手头上的每件事,不要让错误在自己的人生中持续发酵。
(三)对人生要有起点观
人生七十古来稀,一般到70岁的人就觉得人生的尽头快到了,于是便开始准备后事,忐忑不安地迎接死亡。美国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在70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随后的人生岁月里一直冒险攀登高山,95岁时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了攀登此山的最高年龄纪录。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阿尔卡特拉斯岛,1963年以前是联邦监狱。一名囚犯被判终身监禁,身陷囹圄40年,通过悉心照料受伤的小鸟,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被称为阿尔卡特拉斯的养鸟人,后来成为鸟类学家。
二战结束后,丘吉尔没能连任首相,家里人动员他去学画画。学画的第一个下午,刚从政治战场上败下来的丘吉尔面对着画布,迟迟不敢下笔,似乎害怕自己在这个新领域再受失败。老师在旁边默默看了很久,最后拿起颜料盒往画布上一甩,瞬间干净的画布变得乱七八糟。丘吉尔一下放松起来,开始拿起笔涂抹起来。从此坚持画画长达十几年,留下了不少优秀的画作,同时也恢复了自己在其他领域的自信。
王家卫拍的电影《东邪西毒》有这么一句台词:“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如果什么都可以忘掉,以后的每一天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
这几个事例其实说明了我们作为起步者在路上应当坚守的理念:
影响人生的不是环境,不是遭遇,而是我们所持有的信念。
信念的高尚与否,信念的清晰与否,信念的坚定与否,都会影响我们人生的走向。
人生中时时处处事事都是起点。只要你做出决定,那么现在并不晚,抓住现在,坚持下去,必定能成就梦想,最起码也能接近梦想,让自己在生命尽头能够少一些怨悔。
起点处不要畏惧青涩,不要忧虑失败。既然是起点,就要准备承认无知、接受批评,就要有从零开始、达者为师的求学精神,以一张白纸的面貌坦然面对一切。
成长是一个旋转楼梯,你走在向上的楼梯上,一切都会慢慢向上。如果台阶向下,一切都会慢慢下行。每一个台阶都很重要,走每一步做每一事都应该思考:是在向上还是向下。
为什么活在当下如此困难?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常常不是在幻想未来,就是在追忆过去,为并不存在的过去与未来而烦恼,因而不能如实地正视身处的当下,采取合适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