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理适应
第一节 适应的意义
适应是个体通过身心调整,在现实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也是自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一种良好的生存状态。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生活,要与环境相适应,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这样,人才能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从总体上来说,个体与环境的适应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个体自身做出改变;另一种是环境改变。通常情况下,人们选择环境、改变环境,但改变环境是有一定限度的。大多数时候,要求个体自身做出调节,适应既定的环境,因为要环境改变是很难的。个人要在大学期间获得发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调整自己,适应现实的环境。由于我们生活的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因此,适应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人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就需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珍妮特认为:“人的一生是一系列的适应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会对个人的长期生活产生影响。”
实质上,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给每个人的生活适应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会适应是每个人健康生活、获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正处于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来说,能否良好适应是关系到大学生活是否顺利及未来在社会中能否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艾夫考认为,适应是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自我身心状态,使身心与现实环境保持和谐一致,从而达到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发展自我的目的。
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看,适应可以首先被视作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构建良好心理机制的过程。
从物质层面来看,个体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即必须凭借社会环境获得丰富的生活资料,通过对环境的作用取得自己所需的生活资料。从宏观角度看,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舞台,人类以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手段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从微观角度看,环境对于具体的个人,有着巨大的力量。个体能够直接控制和支配的只是自身的行为,而不是环境。每个人都必然会遭遇许多自身无法选择和改变的生活环境,这时,个体便要通过调整自己的心理机制来积极地顺应环境。
适应还可以被看作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的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因为社会在发展,环境在不断变化,个体的心理也在变化之中,或是环境的变化要求个体的心理随之进行相应的改变,或是个体的心理改变需要做出新的调整以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我们正经历着一个变化的时期,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到社会成员价值追求的变化,再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等,每个人都深切地体会到,社会适应的相对平衡期越来越短,动态的调整期越来越长,社会对人们适应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大学生来说,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社会经验,不断完善个性,提高能力,才能建立起新的适应模式,提高生活质量。适应过程,不只是被动地顺从,还需要个体主动调适环境,保持与环境的和谐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