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科学家家国情怀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章 一位工科生的艺术修养

民国时期中小学普遍重视艺术类课程,钱学森是此种“美育教育”的受益者。进入交通大学读书后,他不仅勤于专业学习,还显露出他在音乐、设计和摄影等艺术领域的出色才华,改变了那种刻板和不苟言笑的工科生印象。

专业水平的次中音号乐手

钱学森对音乐的兴趣始于休学期间,在与表弟李元庆的接触交往过程中的音乐体验。李元庆当时就读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经常带着钱学森到杭州青年会听音乐。当钱学森病愈回到学校后,就彻底迷上了音乐,不仅开始读丰子恺的《音乐的听法》、张若谷的《到音乐会去》,而且还到图书馆找The One Hundred and One Best SongsLiterary Digest等阅读。1932年钱学森得到年度奖学金后,便到上海南京路去买名曲唱片。

因此,当同级好友林津动员钱学森加入学校管弦乐队时,钱学森爽快地答应了。不久,钱学森就成为学校管弦乐队的一员,开始练习次中音号。1932年11月16日的《交大三日刊》对管弦乐队的成立做了报道,称:

图2-11 交通大学管弦乐队合影(前排左一为钱学森)

本校向来除军乐队外无弦乐队之组织,虽平日善乐器者大有人在,而迄未能有所集合。闻现已由袁炳南、郭宗仪二君发起组织一管弦乐队,已请定工部局乐队队员C.Y. Van Hyest君为教师,队员大致已征集就绪。闻由郭宗仪、吴肇初、邵象华三君奏First Violin,陈业勋、华美熙二君奏Obligato,袁炳南、陈宪章、关燮和三君奏Second Violin,毛楚恩君奏Flute,林津君奏Bb Clarinet,尹保泰君奏First Cornet,龚绍雄君奏Second Cornet,谢栋君奏Eb Alto,钱学森君奏Euphony,熊大纪君奏Side Drum,胡晓园君奏Bass Drum。预订每星期二下午四时在音乐室练习,闻将于十二月中公开演奏,愿加入者请至郭宗仪君处报名。

于是,钱学森和同学们每周二下午都会聚集在一起练习。他为了吹好乐器,还自己花钱买票去听管弦乐队的演奏。钱学森的大学好友罗沛霖回忆说:

那时,我们已经都是音乐爱好者了。他参加了交大的铜乐队,每天下午在房里抱一个Euphonium(一种军号型的中低音乐器)吹大半个小时。毕业时拿了奖金就去买了一套Glazunov的Concert Waltz唱片。我是跑上海北京路旧货店买旧的唱片,Caruso、Tetrazzini、Schumann-Heink、Amato、Chaliapin、Kreisler、Paderewski、Stokowski的……学森也来我房间同听。

不仅如此,钱学森还积极地参加学校其他乐团的活动,例如1933年交通大学的《军乐队成员名单》《学生会管弦乐队成员名单》《雅歌社成员名单》《口琴会名单》中,均记载着钱学森的名字。

具有“技术美学”思想的设计师

众所周知,钱学森大学时期的一份96分的水力学试卷,是反映他谦虚和严谨态度的典型。通过仔细观察卷面可看出,答题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且排列工整、构图清晰,反映出他对试题的熟悉程度。可以说,这六页答题纸就像一幅艺术作品,充分体现出钱学森晚年提出的“技术美学”的特征。

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期间,是1934级级刊委员会美术部的干事,负责设计《交通大学二三级纪念刊》级徽以及校友通讯录的封面。

可以说,如果将钱学森早年科学手稿综合审阅,不难发现“技术美学”思想贯穿他的整个科学生涯。直到几十年之后的1980年3月20日,钱学森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就以自身经历鼓励搞科学技术的人应该搞一点文艺,且语重心长地说:“青年人不能太拘束,要有雄心壮志,客观世界总是可以认识的,总是可以改造的,我们不要畏难,我们一定能追上去!”那么,如何使青年人不太拘束,有雄心壮志,或许“技术美学”可以在“宏达思维”的训练方面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也是钱学森晚年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技术与艺术的发展历史之后,提出并提倡“技术美学”的原因。

图2-12 钱学森设计的交通大学1934届学生毕业纪念册封面

专业且狂热的摄影发烧友

钱学森对摄影产生兴趣是受到了表哥章镜秋潜移默化的影响。章镜秋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上海摄影界名震一时,其摄影技术精湛,曾在《红玫瑰》《游戏世界》等杂志上发表过不少摄影作品。

钱学森在交通大学读书期间,经常去舅舅章乐山家中找表哥章镜秋玩。钱学森在表哥章镜秋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摄影技术,他的学习能力特别强,不仅找来专业书籍阅读,还经常同章镜秋探讨和交流摄影技术。后来,钱均夫看到儿子如此喜欢摄影,便购买了一台Rolleiflex双眼相机送给儿子。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钱学森有了这台照相机之后,摄影技术渐臻成熟。

在留存的钱学森拍摄的照片中,有几张拍摄时间不详的照片,照片内容非常珍贵,具有相当的历史文物价值。从照片内容可知,应是杭州市中心某几处建筑被日寇轰炸之后的景象,断壁残垣、瓦片四溅,甚至能够从照片中人们的神态和举止,看出他们的迷茫和担心,战争已经来临。

1935年在“杰克逊总统号”航行太平洋之际,钱学森俨然成了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们的“跟拍记者”,拍摄了大量的沿途风光、人物和景色。留美后,钱学森的摄影爱好愈发不可收,留美二十年未曾放弃,在留学生圈中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摄影爱好者,甚至是一位有些狂热的摄影发烧友。

图2-13 章镜秋骑摩托车照(此照由钱学森从不同角度拍摄,1934年)

留美期间,钱学森用奖学金买过一台Weltini相机,并且在读博时还在租住的公寓中搭建了专门洗照片的冲印棚。当时同住的范绪箕说,钱学森对摄影不仅“在艺术上和技术上都有追求,如在时间、距离、角度、取景等方面都有考究”,而且“在洗印技术方面也讲究软镜头、放大、拼接合成等技巧”。因此,中国留学生聚会时都由他担任摄影,甚至袁家骝和吴健雄结婚时还请其担任现场摄影。

钱学森还是一位善于自拍的高手,且对灯光和角度都运用自如,达到了“人机合一”的地步。1947年钱学森结婚之后,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一位专职家庭摄影师,拍摄了大量的家庭生活照。并且,他还精挑细选出经典照片制作成幻灯片欣赏。妻子蒋英在钱学森的指导下,摄影技术日益进步,经常为钱学森拍摄照片。这些照片不仅为了解钱学森留美时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直接图像资料,从中还能够看到当时留美中国学生群体的生活状态,包括他们的着装、居住、饮食、爱好和交友等。

图2-14 杭州被日寇轰炸后的惨状(钱学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