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的艺术:运营管理中的供需匹配策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消费的放心

蔡瑾玲在网店看上了一件衣服,一直犹豫要不要购买,于是决定先到实体店看看。

来到实体店,迎面走来一位销售员,热情礼貌地询问了蔡瑾玲想要的款式,随后找来了蔡瑾玲想要的衣服,以及与该款类似的衣服。

蔡瑾玲试过自己挑选的衣服后,发现并不如所预想的那般好,却意外发现销售员推荐的另外两件衣服正好适合自己。

正当蔡瑾玲纠结买哪一件衣服时,销售员建议:“其中一件衣服穿着显得优雅,另一件穿着显得俏皮,都十分适合您;现在店面正好有优惠活动,两件合买能够省下四百多元;另外,这两件衣服库存已经不足了,适合的尺码只剩这最后一件,如果现在下不了决心买下来,明天再来就一定没有了;买下来,若是一个月内您不喜欢了或者衣服质量出了问题,可无条件退换……”

为避免在销售员三寸不烂之舌的劝说下买更多衣服,蔡瑾玲买了这两件衣服就走了。

明明退货有成本,企业为何还要提供无理由退货服务?

明明喜新厌旧,为何消费者还要执念于产品保修期的长与短?

明明被多家监管,为何产品质量还是无法得到保证呢?

销售员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给蔡瑾玲提供了放心购物的理由。首先,他承诺一个很长的退货期,不仅打消了蔡瑾玲的后顾之忧,而且向蔡瑾玲暗示了产品的高质量;其次,他传递出产品库存短缺的信号,向蔡瑾玲暗示其他消费者也很喜欢这件产品,不仅可通过从众效应增强蔡瑾玲的购物倾向,还增加了蔡瑾玲如果当下不购买产品事后所会产生的后悔感觉;最后,他告知蔡瑾玲当前的打折优惠活动,提高蔡瑾玲当下购买产品的交易效用。

想退就能退吗

● 退货引发成本

退货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消费者购买商品后,由于某种原因,向企业退回商品,企业给予一定金额的退款。

常见的退货理由包括:产品质量问题,产品的款式或型号不合意,或仅仅自己不喜欢该产品了。笔者在澳门大学访问期间,到超市购置了一台烧水壶,拿到家后方发现,电源线插头的制式非笔者所需,于是,笔者便退货了。

在美国,售出商品的平均退货率约为8.9%,在加拿大,约为8.6%。流行服装在退货商品中占大多数;并且,95%的退货商品没有特别的退货理由,可能只是消费者拿到商品后不喜欢就退回了[15]

商品售出后退货在所难免,这给企业造成较高的运营成本。一是,收集和处理商品退货需要付出仓储、人工等成本;二是,一些退回来的货品残值较低,与商品原来的价值相差甚远,企业再次销售商品的收益大幅降低。

退货政策吸引消费者

一些企业只看到退货不好的一面,当消费者要求退货时,百般阻挠不予配合,给消费者造成不好的购物体验。然而,对争夺市场份额的企业而言,提供宽松的退货政策有助于提高收益。可能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是,企业提供宽松的退货政策,向消费者传递出产品质量较好的信号。若退货政策较为苛刻,消费者在浏览器上打开一堆页面后,由于比较各种产品信息和顾客评论的工作繁重,令其较难做出产品购买决策;若退货政策较为宽松,消费者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愿意做出大胆的购买决策。笔者曾询问一家电商领域的企业是否实行延长产品退货时间的策略,该电商回答,目前尚未实行,但若能够通过延长产品的退货时间,给消费者以买得放心的心理感受,从而提升产品购买率的话,则愿意尝试该策略。

二是,延长退货期限,或提供退货运费险[16],可消除消费者对购买后后悔的担忧,从而增强消费者的购物欲望。一些企业鼓励消费者一次买下好几件商品,消费者试用后,可以退回不合适的。若退货政策较为苛刻,消费者需要打开一堆网页,比较各种产品的信息和顾客评论,工作量繁重,且往往较难做出产品购买决策。

退货期限长的策略未必意味着会有大量的退货。王湘红和王曦(2009)抽取了淘宝上主营商品为日用品、小家电、厨房用品等的部分店铺共574869个订单数据,发现商家承诺的退货天数对消费者退货申请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退货政策越宽松,消费者申请的退货量越少。原因何在?一是,一旦消费者购买并拥有了某种商品,他们对该商品价值的评价会比其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即禀赋效应会使消费者对已经购买的商品产生额外的效用(Kahneman,Knetsch和Thaler,1990);二是,退货期限越短,消费者越容易采取退货行动。这是因为,任务期限越长,消费者感知目标的难度越大,消费者认为需投入更多的资源,从而放弃目标(Zhu等,2019)。因此,当商家提供的退货期限越长时,消费者感知退货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成本越高,反而没有动力去退货了。

● 控制退货成本

消费者能否轻松地获得企业的退货服务因人而异。企业有黑名单,恶意退货次数较多的人会进入黑名单,在黑名单上的人退货有一定的困难。相应的,企业也有白名单。生活在加拿大的陈静教授曾买了一个破冰机,用了5个月后,电机出现故障,于是到退货维修点维修该产品,然而工作人员告诉她,可直接退货,全额退款。因为工作人员输入顾客信息后,发现她是一个信用很好的顾客。

不过,消费者可能由于促销加上宽松的退货政策,购买大量不必要的商品。一旦消费者的理性回归后,便大量退货,而这种行为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有时,企业为争取并留住消费者,会在消费者因产品质量问题提出退货要求时,直接给消费者发新货。

笔者的一位朋友在美国访问期间,曾在一家电商平台上花费几十美元购买一个鼠标,使用几天后,她发现鼠标的灵敏度存在问题,希望换货,但想到需要先退货,便觉得麻烦。她的朋友知晓后,建议她给电商平台发邮件说明情况。电商平台在收到徐红利教授有关鼠标存在质量问题的邮件后,并未要求她退货,也未要求她提供相关证明,而是直接邮寄了一个新鼠标给她。这是因为电商平台处理消费者退货的成本较高,考虑到鼠标的进货成本较低,为留住消费者,获得未来潜在收益,当下再给消费者发送一个新鼠标是更好的处理方式。

想修就能修吗

售卖耐用品的企业,如何做可以既不加大企业的售后运营成本,又能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呢?

● 延长产品保修期

消费者会担心,若是自己买了有故障的产品,那么产品的故障率就是100%,这与人们相信小概率事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并且,产品发生故障后,消费者也需花费时间和成本,所以消费者对购买产品略有迟疑。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较长的产品保修期,可激发消费者对耐用品的购买欲望,提高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可能性。

对企业而言,产品保修成本是保修期内包换新品,或维修旧品所要付出的代价;若企业可将该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那么延长产品保修期是一个可行方案。

● 缩短产品生命周期[17]

并非所有消费者都习惯于东西坏了就修,有些消费者是喜新厌旧型的。有些企业洞察到消费者有此心理,便采用计划报废策略,故意制造不耐用产品,迎合消费者的厌旧心理。

苹果手机的消费者可能体会到,更新手机的操作系统后,手机CPU处理器的速度会降下来,这是何故?或许,这是苹果公司助推消费者购买新一代苹果手机的一种策略。

采用计划报废策略的企业,一方面,迎合了具有厌旧心理的消费者需求,却也让那些希望物尽其能的消费者,面对出现故障的产品,无法想修就修;另一方面,企业所培养的消费习惯是东西坏了就重新买,而不是东西坏了就去修。这不禁令人感叹,人类需索无度,是否会耗尽自然资源,最终令人类走向灭亡?

想买就买得放心吗

面对海量购物信息,消费者不知所措,只能借助产品的简要介绍以及已经购买此产品的消费者留下的短评,来推断产品质量。

由于消费者只能获取关于产品的片面信息,这诱发一些企业利用此漏洞售卖伪劣产品。笔者的一位学术界同行,在南京访问期间,到商场购买男式衬衣,试穿完毕、确定尺码后,当下决定购买四五件颜色与花纹各异的衬衣。听闻此,销售员顿时脸色大变,不愿意将衬衣销售给他。为何?因为销售员怀疑他是专业打假人士。

饮食男女,吃饭是天大的事。然而,食品,特别是母婴产品、白酒等,却是伪劣产品的重灾区。2008年,食用三鹿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18]; 2015年,雀巢旗下的“美极”方便面在印度被检测出铅含量超标[19];2018年,消费者通过京东自营渠道购买到假茅台[20]

市场上存在伪劣产品的原因何在?

一是,反伪劣产品之战实则是对抗人类贪婪本性之战,这并不容易,也不能一蹴而就,而必须持之以恒,战斗不止[21]

二是,对政府而言,此事知易行难,如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呢?以中国和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的食品管理为例,食品安全监管的共同点是监管系统分散化,几个部门管不了一头猪,十几个部门管不了一桌菜的“九龙治水”局面难以改变;并且,由于监管系统分散化,各监管部门为最小化自己的管理成本而“搭便车”,导致“懒政”,增加了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从企业角度,可运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和验证产品,增加供应链上信息传递和共享的透明度,降低伪劣产品进入销售渠道的可能性。

从政府角度,监管体系需从“九龙治水”转变为“三位一体”。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挂牌,将食品安全办的职责、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职责、质检总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工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整合,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主要职责是,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22]

面对商家各种促销和优惠活动的诱惑,消费者需思量:想买产品,若不喜欢了,可想退就退吗?想用产品,若产品坏了,可想修就修吗?所买产品存在是假货的隐患,总要无奈接受吗?

期待未来,消费者的权益不是仅在3·15这一日被保障,而是在一年365天中的每一日都被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