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管理案例研究集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专家点评

萧瑞麟(台湾政治大学)

这份研究探讨的是使用者(或用户)的参与问题。导入资讯系统时,如ERP系统,让使用者参与是导入之成败关键。本文分析如何以脑力激荡(文中使用“头脑风暴”来翻译brainstorming)来强化使用者参与,并分别从心理与行为面来讨论其影响,颇有创意。该研究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法,归结出变革者与使用者的行为,以及运用脑力激荡法所带来的成效。图3点出全文核心观点,说明企业主管的投入与激励、顾问的讲解与建议、使用者充分地参与脑力激荡,都可以引发使用者的心理拥有感,并且激发他们主动关注,提升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篇论文有三点令人赞赏之处。第一,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归纳出使用者参与的层次,由参与(involvement)、剑及履及(participation)到涉入(engagement)。此外,作者还提供清晰的架构,呈现出使用者、企业主管、顾问三方面的观点,使得我们对科技导入过程中,使用者“思维”与“行为”的问题一览无遗。第二,作者将观察点转移到“脑力激荡”会议也是一项创举。脑力激荡一直是启发创意、创新的方法,屡屡应用于新产品开发(Sutton & Hargadon,1996)、生产力提升(Pinsonneault,Barki,Gallup,& Hoppen,1999)、创意思考(Taylor,Berry,& Block,1958)。此处,作者将脑力激荡与科技导入、使用者接受度结合,更可以点出当今文献之不足。第三,作者由行为面去分析使用者与主管、使用者与顾问的对偶关系,也是一种不错的分析方式。虽然文中尚未能点出具体分析结果,但是,对比两者的认知差异将有助于理解科技意会之理论内涵(Davidson,2002;Faraj,Kwon,& Watts,2004;Orlikowski & Gash,1994)。

该文之研究详尽,也强化了用户参与的理论,更提供了企业未来导入科技时妥善处理用户参与的做法。该文已经于研究设计、方法、推理上力求尽善尽美,以下谨提供几点个人浅见,希望能够提供未来该文进一步发展之参考。

(1)研究选题:该研究提出的问题是:“如何让用户有效参与科技导入?”但是研究的内涵却多是用户的采纳困难,这是“为何”(why)的问题,分析的重点是不愿意参与的原因,与主题略有失焦。

(2)理论基础:该研究的重点是:“脑力激荡如何能强化用户参与?”但是,文献中却未能由用户参与的大文献,聚焦到脑力激荡的小文献。这其中有两大问题需讨论。第一,过去的用户参与文献中,有哪些方法能促进用户更有效地参与?此外,该文的文献也未能即时更新。近年来,用户参与的问题已经变得更复杂了,例如,科技物件与用户关系可以决定参与效果(Al-Natour & Benbasat,2009;Faulkner & Runde,2009),用户回应常常比参与更为重要(Beaudry & Pinsonneault,2005),用户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参与的力度(Oudshoorn & Pinch,2003),或者,组织中的政治过程也会形塑用户参与的方式(Spicer,2005)。这些议题也值得我们留意。第二,脑力激荡到底能带来哪些用户参与方式?这些议题也还未厘清。脑力激荡是创意产生的方法,用来分析使用者时会有何效益?这些议题讨论较为详尽的是在产品创新的文献上(Sutton & Hargadon,1996)。若能作更详尽的说明将可以让推理过程更为清晰。

(3)研究方法:图1与图2的架构颇为有趣,也引导了资料分析。但是这两项架构与文献中的讨论并不直接相关,需说明。而且,这两项分析架构与脑力激荡的关系也不尽清楚。资料收集时,研究者调查的问题也与“脑力激荡”失焦,收集的多是用户的抱怨与意见。可是,对如何改善用户参与方式着墨并不多。

(4)研究发现与结论:研究发现中花了大篇幅分析用户的抱怨,如工作量增加、系统不稳定、用户对科技的恐惧、主管积极的态度等。但是,这些多只是充要条件,而非关键因素(Sauer,1999)。根据研究主轴,我们迫切要了解的是:如何以脑力激荡方法强化用户的“深度”参与?采用脑力激荡法与没有采用脑力激荡法,用户的参与力度与效果会有差别吗?用了脑力激荡法后,用户真的能深度地参与“科技导入”吗?该案例公司所采用的脑力激荡法有何特别之处?在脑力激荡过程中,用户都讨论了什么?经过脑力激荡后,用户与主管的行为,于科技导入时,有何差异?这些证据都尚未呈现在研究发现中,所以不易理解用户参与方式如何被改变了。资料中所显示的,多是用户的“意见”(抱怨),但是与行为相关的“证据”却较为薄弱。

感谢让我有机会赏析这篇精彩的文章。以上不揣浅陋,贡献几点意见,希望进绵薄之力,让此佳文能百尺竿头,更上一层,也预祝作者未来能将此佳作刊登于学术期刊,以飨读者。

参考文献

[1]Al-Natour S,& Benbasat I.2009.“The adoption and use of IT artifacts:A new interaction-centric model for the study of user-artifact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10(9):661-685.

[2]Beaudry A,& Pinsonneault A.2005.“Understanding user response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A coping model of user adaptation,”MIS Quarterly,29(3):493-526.

[3]Davidson E J.2002.“Technology frames and framing:A socio-cognitive investigation of requirements determination,”MIS Quarterly,26(4):329-358.

[4]Faraj S,Kwon D,& Watts,S.2004.“Contested artifact:Technology sensemaking,actor networks,and the shaping of the Web browser,”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eople,17(2):186-209.

[5]Faulkner P,& Runde J.2009.“On the identity of technology objects and user innovations in func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34(3):442-462.

[6]Orlikowski W J,& Gash,D.C.1994.“Technology frames:Making sen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organizations,”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12(2):174-207.

[7]Oudshoorn N,& Pinch T.2003.How users matter:The co-construction of users and technology.Cambridge,MA:MIT Press.

[8]Pinsonneault A,Barki H,Gallup R B,& Hoppen N.1999.“Electronic brainstorming:The illusion of productivity,”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0(2):110-133.

[9]Sauer C.1999.“Deciding the future for IS failures:Not the choice you might think,”in W.Currie,& B.Galliers(Eds.),Rethink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279-309.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Spicer A.2005.“The political process of inscribing a new technology,”Human Relations,58(7):867-890.

[11]Sutton R I,& Hargadon A.1996.“Brainstorming groups in context:Effectiveness in a product design firm,”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41(4):685-718.

[12]Taylor D W,Berry P C,& Block C H.1958.“Does group participation when using brainstorming facilitate or inhibit creative thinking?”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1):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