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中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研究暨师生优秀社会实践论文集.第二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云南省永德县为例2016年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二等奖;2016年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指导老师:张欢欢(社科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

李凤婷 陈瑶作者均为2014级社会工作系心理咨询专业。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教育扶贫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进程,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的过程中强调,要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中进一步指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习近平.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OL].央广网.http://www.cnr.cn/zgzb/2015jpyfzgclt/zy/20151016/t20151016_520167525.shtml.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少数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有1400多万。云南省永德县位于滇西南边陲,全县辖3个镇、7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总人口36.97万人(2010年),世居汉、彝、佤、布朗、傣、傈僳、拉祜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1.78%,是少数民族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调研组结合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的工作部署,以及我国各民族地区发展实际,以云南省永德县为案例调查我国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扶贫现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找准扶贫对象,进而开展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扶贫措施的相关研究。

(二)研究意义

教育扶贫,是指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当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谢君君.教育扶贫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2(3).本项研究在教育扶贫理论上提出教育扶贫需要同步“智”力、“志”气、“制”度、“质”量这四方面的协调发展,是对现有教育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精准扶贫”的理论研究,而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精准扶贫研究,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教育扶贫研究较少。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实证调研,为当地提供可行的对策,以及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更是为数不多。本项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将国家教育扶贫大政方针政策运用到民族地区的教育实践中,为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贡献一分力量。

本项研究通过了解永德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实地调研了解永德县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分析永德县教育贫困的原因,以期提出相应的教育扶贫的措施,帮助当地改善教育贫困现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在调研方面,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搜集和分析,借鉴现有研究经验,快速聚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为研究指明路径和方向;问卷调查法是一个迅速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在问题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循问卷设计原则,将封闭性问答与开放性问答相结合,在涉及观点态度的问题上,尽可能全面考虑,并通过问卷试做反复修改问卷整体;对于一些个体差异性较强的问题,选择了访谈的方式来收集信息,同时通过现场调查实地了解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实际情况,参观了永德县第二中学、勐角中学、勐角中心完小、大山中学与沧源民族中学等多所中、小学,到访永德县的乌木龙乡、大雪山乡和沧源县多个乡镇等地,为调研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在问卷设计方面,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问卷设计,共分为两组,即学生组与家长组,从不同的视角了解教育贫困及教育扶贫现状。访谈主要包括对学生家长、教师,以及教育机关工作人员的专访,调研组制定访谈提纲进行访谈和谈话。

(二)研究样本

报告中的学生样本主要来自永德县第二中学、勐角中学、勐角中心完小、大山中学与沧源民族中学,调查样本涉及临沧市永德县,以及沧源佤族自治县,共收回有效学生问卷46份;家长样本主要来源于下乡走访,到村民家中了解实际情况,共收回有效家长问卷30份。

受访者中男性36人、女性40人,民族分别为彝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等(图1)。

图1 问卷调查民族分布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现状

采取从大到小的方式纵向描述所调查到的当地教育现状,社会层面注重整体教育状况,包括学校数目、师资情况与生源情况;学校层面我们主要了解学生目前的需求,现有教育资源下学生的感受,以及辍学情况;家庭层面通过访谈与问卷结合的方式,了解当地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投资,以及家庭教育是否缺失;个人层面我们主要面向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以及对学生实际的帮助。

1.社会层面

全县现有各类学校210所,其中幼儿园41所,小学107所,教学点有47个,特殊教育学校有1所,初级中学有11所,九年义务制学校2所,完全中学有两所;各级各类在校生51115人,其中幼儿有969人,小学有27773人,初中10164人,普通高中有3525人,职教中心有608人,特殊教育75人;幼儿教育教职工225人,小学教职工1691人(专职教职工1682人),初中教学教职工881人(专职教师784人),普通高中教育教职工274人(专职教师245人),职教中心79人(专职教师58人)。数据来源于教育局报告。

2.学校层面

实地参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教室都安装有多媒体设施,学校也都设有计算机机房。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希望改善的教育条件仍是学校的教育硬件设施,以及师资力量,其次是食宿环境(图2)。

图2 学生最希望改善的教育条件

关于师资力量,问卷结果显示教师资源欠缺的情况并不是很多,但我们走访的时候发现,教师资源缺乏的情况集中在一些偏僻的村落里,至今还存在一个学校只有两位老师这样的问题。此外,美术、音乐类的专业老师整体上来说都比较缺少。在接受访谈的时候,某校长就曾提到过这个问题,目前音体美这样的副科课程,大多由非专业老师兼任(图3)。

图3 师资力量现状

关于辍学问题,问卷结果显示学生辍学比例并不是很高(图4)。但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结束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就不再选择继续接受教育,初三毕业以后外出打工者居多,并逐渐形成一种趋势。不再继续上学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考上重点高中,父母认为没必要继续读普通高中;另一方面则认为高中教育对自己工作并没有什么帮助,不如早点走入社会。

图4 学生辍学情况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学生辍学大部分是学生自身对学习不感兴趣,或者是一些意外情况导致学生被动辍学,家庭不支持的情况极少(图5)。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的家长都很支持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图5 学生辍学原因

3.家庭层面

当地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会用土话交流,但在学校中会讲普通话,当地的许多小孩子都是看电视学会说普通话。在走访中,我们采访到的家长普遍反映无法辅导学生功课,都是去学校找老师解决,家长们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图6)。

图6 学生家长的学历水平

因为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各种学生补助政策,上学并不会给一个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每个家庭对于教育投入的态度不同,因此在教育上的投资是不同的,大部分家庭还是很乐意为孩子上学进行投资(图7)。

图7 家庭对教育的资金投入情况

教育态度方面,大部分家长均表示支持(图8)。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当地并没有男女受教育的偏见,凡是适龄儿童,均可自觉入学。

图8 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态度

4.个人层面

对于现有教育水平,整体来说学生们是较为满意的(图9)。访谈时问到“为什么想上学”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回答“知识改变命运”,可见学生们主动上学的意愿是很强烈的。

图9 学生对现有教育水平的满意程度

但就成绩而言,大部分学生觉得自己的成绩一般(图10)。

图10 学生个人的成绩水平

影响学习成绩的绝大部分原因是个人努力,但也与教学资源有限有关(图11)。有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也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大部分学生还是比价依赖客观环境,从而体现了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图11 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课余生活中,部分学生会选择学习,也有同学会在家中分担家务等(图12)。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得知当地主要经济收入为种植业,也看到很多小孩子会帮助家中做农活,这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出了学校,其实学生们很难找到一个适合学习的地方。

图12 学生课余时间的活动

(二)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教育扶贫情况

永德县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多数家庭以种植茶叶、核桃、烟叶等农作物为经济来源,县内工厂稀少,少有打工的机会,所以永德县多数居民的经济状况处于贫穷状态(图13)。

图13 家庭人均年收入

教育扶贫方面,国家采取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方式,即免学杂费书本费,补贴伙食费、住宿费。大部分少数民族与汉族所享扶贫政策相同,除了一些人口稀少的民族(如拉祜族)国家额外进行补贴。但问及学生是否了解教育扶贫的内容,问卷显示有近乎一半的学生不了解教育扶贫政策(图14)。

图14 学生对教育扶贫的了解

对于扶贫政策的落实,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教育扶贫的补助帮助他们完成了学业,说明了政策的时效性(图15)。

图15 教学补助对学生的用途

(三)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优秀教师的缺乏

在我们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在边远山区任职的优秀教师的确稀少,毕竟边远地区环境艰苦,优秀教师的择业面很广,选择机会很多,所以人才的缺乏在情理之中。在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们非常渴望学习更多的知识(图16),但现在的教学资源并不能满足他们。如何在边远山区留住人才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没有相关政策的支持,山区小学的未来还要走很长的路。支教团队的建设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但目前并不系统,无法保证教育的持续性。

图16 学生认为亟待完善的教育上的帮助

2.学校之外学习环境的缺乏

离开学校后,学生们一方面缺乏监督,另一方面没有适合学习的场所,所以大部分不会选择在校外学习,学习也都在学校进行。但在学校的时间毕竟有限,课外时间又很珍贵,如果不想办法利用起来,损失很大。但家庭教育因为受父母知识水平所限,所以这部分很容易缺失。

3.学生的自主努力意识不强烈

在永德县的调研中,发现当地生活节奏缓慢,人民生活安逸,在这种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倾向于满足于当下,缺乏竞争意识,自主努力意识并不强烈。

四、研究对策与建议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导致贫穷的原因在于资金缺乏、人才流失、思想保守。通过不断反思此次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调研团队创新性的提出了教育扶贫需要同步“智”力、“志”气、“制”度、“质”量这四方面的协调发展,是对现有教育理论的补充和发展。“智”代表着教育素养的提升,“志”代表着学生自我实现的倾向,“制”代表着完善的教师人力资源战略培训系统,“质”代表着教育扶贫实际可行有效。

(一)发展“智”力,提高教学素养

贫困首先带来的是物质上的匮乏。由于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资源的匮乏导致当地教育水平的低下及受教育上的智力思维发展受限。在永德走访的村寨一级的学校里发现,教学楼简陋、图书馆破旧,教师自身的受教育水平有限,所以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仅是课本知识。这样低下的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们的智力思维发展产生了影响。由于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资源的匮乏导致当地教育水平的低下及受教育上的智力思维发展受限。所以我们应加强、加快教育扶贫的进度与力度。但扶贫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用知识武装自己,因为“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思想智力上的改变,方能使人由内而外、自发的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状态。否则,由外而内、不治愚,直接从经济层面上入手扶贫,很难让人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一味的经济帮扶,也更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只有提高贫困群众的思想智力,将知识内化并运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改变当下的状态,然后再辅以适当的物质援助,既治标又治本,这才是教育扶贫的最终目的。

(二)匡扶“志”气,开拓学生视野

精准扶贫的有效落实,与教育扶贫中的扶“志”的开展密不可分,富兰克林有一则名言这样描述贫穷与思想的关系: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如果教育不能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改变,那么扶贫工作只能实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教育扶贫,通过教育扶“志”,让每个学生拥有自我实现的意识,从心理上摆脱贫困的标签,积极地走向未来,才能真正意义上彻底的改变,虽然一时看不到效果,但教育扶“志”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云南省永德县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依山而居,交通不便,经济来源单一,学生们很难有走出大山的机会,加之当地互联网覆盖并不全面,对学生与外界的交流有很大影响。加强学生与外界交流,可以组织学生去知名大学参观,让他们亲眼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埋下一颗走出山村的种子。并且引导学生思考未来,让学生有目标的自主努力学习,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志气的青年。

(三)创新“制”度,加强落实监督

现代教育的差别,随着各地对基础教育设施的升级,逐渐由硬件资源主导转型为人力资源主导,所以在影响教育的多种因素中,教师成为最关键的因素。在永德的实际调研中发现,优秀教师不愿意到偏远地区教学,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边远山区地理条件恶劣,经济不发达,在教师的临岗选择上不占优势,很难吸引留住优秀教师人才。我国现行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依旧比较传统,人力资源整体规划不清晰,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并不系统。孙其松.浅析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导刊,2010(10).

教育扶“制”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落实教育扶贫,补全现有教育人力资源系统的缺陷,针对支教教师与志愿者制定良好的人才保留制度和再教育制度。人力资源系统的补全,是对边远地区教育制度的极大完善。制度上的完善,才能保证整个教育体系更加顺畅地运行,教育扶贫机制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四)强调“质”量,重视实际改变

事实胜于雄辩,好的政策方针如若得不到良好的落实,依然达不到目的,于现状无益。在永德调研时我们注意到,很多政策制定得不错,但是无法真正落实。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做到”了什么总是重于“做”了什么,质量的胜利远高于数量的胜利。有针对性地帮扶一个地点让当地有实质性的改变所能带来的收益,远大于漫无目的地帮扶很多个地点却都是隔靴搔痒、无关痛痒的行为。精准扶贫讲究质量,教育扶贫仍要落实这个方针,保证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效的,这就是精准的意义所在。

五、结语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精准扶贫是其重中之重,教育扶贫是关键。精准扶贫的一小步,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大步,脚踏实地地走好这一小步,对整个社会而言就是意义重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