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按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舒尔曼的解释,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对其教学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幼儿园教师要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就应当掌握专门的美术学科教学知识,这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知识有所不同,它体现了美术领域的独特性。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关于该学科的教学法知识和儿童在该学科中的发展知识,是三者的综合体现。通常,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会专门讲解儿童美术发展知识与美术领域的教学法知识,但可能没有时间系统介绍美术学科知识本身。如何在培养方案中处理美术学科知识、美术教学法知识和儿童美术发展知识之间的关系,困扰了很多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构。我们认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学习了相应的美术课程,在大学里的通识教育课程中也有专门的美术课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的最重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科知识向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探究与综合研习,为此我们会向学生提出设计美术主题活动的任务。
美术主题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美术教育方案设计,采用综合性的美术教育方案是符合中外美术教育的发展潮流与幼儿园教育的要求的。从幼儿园教育的要求来看,国内外都倡导综合性的教育方案,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国际上的美术教育有三种趋势。一是追求美术课程的结构化设计,以学科为基础开展美术教育,课程包括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四个领域,以保证美术教育的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四个领域要综合在一起,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教授受教育者。二是追求美术教育与其他艺术领域教育的结合,如美术与音乐的结合、美术与戏剧的结合等。不同的艺术领域之间是可以互通的,人在审美体验上也存在通感现象;而且,不同艺术领域的结合可以增强人的审美体验与创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美术、音乐、戏剧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三是追求美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结合,在美术教育中综合健康、语言、社会与科学等其他领域(学科)的内容,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尤其注重儿童人格的健康成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美术教育内容中其他领域的关键经验,依照儿童的学习顺序或兴趣将不同领域的学习内容组织在一起。这三种趋势事实上都是在采用综合化的策略开展美术主题活动,只是在不同范围和程度上进行综合而已。在本书中,会看到在三种不同范围内综合的美术主题活动。在设计美术主题活动时,要求学生必须做到鉴赏与表现相结合,并充分挖掘主题中美术要素的学习价值,尽可能运用综合化的艺术策略与多领域互相渗透的原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三个不同的综合范围里,准教师应该首先学会设计第一种综合方案——以学科为基础来设计美术主题活动。这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容易把握的。在课堂上,我会用“课程地图”这个概念和过程来帮助学生学会设计主题活动。首先,在美术学科内部深入挖掘学习内容,将其组织成有结构的网络,并对其中的关键概念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解释。其次,在这个网络中为儿童筛选有价值的、适宜的学习内容,并考虑这些内容的关系与不同难度水平,将这些节点内容罗列成表。最后,依据儿童的学习心理,对筛选好的内容进行有组织的架构,设计成有顺序的主题学习方案,并写出每一个环节上的具体学习过程。这个工作的起点可以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类艺术作品、一种艺术要素或技法、一个艺术主题或一种艺术材料。从这里出发组织架构主题学习方案,是一个深入研习美术学科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将美术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这种组织架构方式将重点放在对学科知识的梳理上,但并非不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与生活兴趣,而是将其作为重要的内容筛选依据、顺序编排依据与方案设计依据。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以学科为基础设计的美术主题活动最具学习与借鉴价值。已有研究发现,我国幼儿园教师的美术领域教学知识水平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美术学科内容知识的水平最差。面对现状,我们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补充学科教学内容的知识,并多多借鉴以学科为基础设计的美术主题活动。当然,对于在职的幼儿园教师来讲,美术主题活动方案的理想状态是上述第三种综合范围,即美术领域的学习与其他领域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像瑞吉欧一样,把美术作为儿童的表达方式与学习方式,成为儿童每一个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自然地与其他学习内容整合为一个活动整体。然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需要讲究一个顺序。当教师能够以学科为基础来设计主题活动时,也才能更好地将美术与其他领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感谢所有参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的人士,因为你们的优秀和分享,才使得本书有与读者见面的机会。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多部门对该课程的重视与支持,因为有了学校和部系所的支持,我才有条件和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实验与探究。感谢党天天和王晶,她们不仅在课程中设计了优秀的主题活动,还多次帮助我整理作品,才使得这本内容丰富的书看起来条理清晰。
本书属于《构建自主探究式试验教学模块,提升师范生面向儿童开展美术教育的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建设研究的成果之一。
冯婉桢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