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台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焦桐:拼就一副酒肉肚皮

台北带路人

焦桐

诗人,美食家

焦桐的美食书在大陆出过好几本,《暴食江湖》和《台湾味道》是最为人知的。

两本书有三个特点,一是看了很长见识,二是看了很想吃,三是真的很爆笑。而最关键的认同感来自,他是一个真正的吃货。

他在《上帝保佑猪脚》里痛心疾首地写:“我恐怕太贪吃了,从前感觉一个月比一个月胖,后来觉得一天比一天胖,现在竟发现一餐比一餐胖,悲哀的是,这些都是真的。”

这之后的故事是,他被太太送进了断食营。是夜,飘来一阵卤猪脚的香气,将一切减肥决心就地秒杀。于是毫不犹豫地潜逃,重投美食江湖。

这样一位永远对食物充满着斗志,燃烧着热恋一般激情的前辈,我们太渴望一见了。

焦桐的办公室在台师大旁,按约定时间前往,稍等了片刻,便见一人施施然而来。很惊讶,非常惊讶,既没有吨位非凡,也没有须发皆白,他不老,不胖,高大有型,穿西装戴眼镜,儒雅爽朗,很有学者风度。

落座寒暄后,先送我们书,正是在台湾热卖,大小书店都搁在柜台边的《台湾餐馆评鉴》。这是焦桐历经三年,与14位专业评审跑遍全岛,匿名考察评判的成果,从一星到五星,总共评出385家上星餐厅,结集成书。米其林尚未进入台湾的今天,这本红色封面的餐馆评鉴就是业内外一致认可的美食宝典。

其实焦桐首先是诗人,有人评价他是左手缪斯,右手烹饪,诗与美食不相上下。他自己也说,全因《完全壮阳食谱》这本诗集而学着烧菜,然后被餐馆老板误认为美食家,时常受邀试菜,久而久之,越陷越深。加上一有新菜出锅,老婆和两个女儿便给予不遗余力的夸奖,便一路行来,成就一手好厨艺,也成就了美食家的名声。

焦桐的办公室里堆满了书,后来据他自己说,还藏了最好的酒与茶。聊到中午饭点,他便站起来说,我带你们吃饭去,顺手拎起一瓶红酒,带头晃荡出去。这瓶酒,是他觉得为数不多可以配中餐的红酒,来自阿根廷的Argento Bonarda。

后来,在台北度过平安夜的那一晚,我们一行人没有去任何餐厅,就在夜市以扫街方式狂吃。在其中一个无名小铺,端起一碗卤肉饭时,忽然想起焦桐说的,吃卤肉饭不能斯文,一定要大口扒饭!遂在饭上狠狠浇两大勺蒜泥,拌匀,五分钟扫清两碗,爽极了。

推荐去处1 淮扬菜×银翼

银翼餐厅

台北市大安区山金南路二段18号2楼

11:00—24:00

人均600台币+10%服务费

可代客停车

台北的淮扬风情

《台湾餐馆评鉴》结集成书后,便被业界誉为“台湾米其林”。在焦桐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有机会来到在书里获得四颗星的银翼餐厅一试究竟。

银翼餐厅是一间有故事的老店,不仅餐厅的年头较我们熟悉的鼎泰丰更久,老台湾人对它的感情也比鼎泰丰要深厚得多。

台湾导游林小姐说,打从她记事起,爷爷奶奶那辈的亲友,逢年过节就爱约在银翼餐厅吃饭,导致他们一年中要来这里很多次,一回忆起节庆,就离不开银翼餐厅的那些招牌大菜。她曾经觉得大人何其乏味,请客来来去去就是在这几家馆子,毫无新意。后来和班上同学聊起,才发现原来大家的长辈都是如此,周末全家会去的那些餐馆,雷同度竟如此之高。


{快刀水上漂}

银翼餐厅的菜色兼容川扬两系,不过,要说最地道的,还得数淮扬菜。

譬如那道“锅巴虾仁”,就名列银翼餐厅的招牌菜之首。号称天下第一菜的“锅巴虾仁”,在这里严格遵循古法制作,店家以虾仁、熟鸡丝、鸡汤熬制的浓汁,浇在炸酥的锅巴上,上桌后再浇汁,一碗下去,盘中吱吱声大作,一股鲜香味随着白烟扑出碗沿,直冲鼻腔。

在台北新一代的餐厅中,淮扬菜和上海菜、宁波菜、江浙菜常被混为一谈。如今,也只有像焦桐这样的专业级吃货,才能分辨得出淮扬菜选料严谨、刀工讲究、粗料细作、细料精作的特色。

谈到银翼餐厅的四颗星,焦桐说,正是餐厅这种几十年如一日保持最本真的古早味道,赢得了他和众多评审的好感。

例如店里那道每桌必点的冷盘,招牌三拼,其中的镇江肴肉是取自猪前腿部位,经硝、粗盐腌制处理后,肉皮、肉冻、肥瘦肉相间,冷切上桌,佐以香醋姜丝,咸香入味,口感实在,却一点也不腻。你可以要一壶茶来,学最地道的吃法,一叠肉,一碟醋,一壶茶,可以再来一份报纸,慢慢吃将起来。

淮扬菜讲究的刀工更是令人叹服,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文思豆腐即是一例。大厨手起刀落将一块嫩豆腐切成绣花针一般细丝的刀工技法,令人瞠目。“每一根豆腐丝都要能漂浮在水面上,才算合格。”焦桐先生说,只有看过银翼餐厅的大厨切豆腐,才能体会古龙小说里“快如闪电的刀法”,因为下刀若是稍有迟疑,豆腐就会瘫软散架,无法顺利切成细丝。

不过,在焦桐的建议下,银翼餐厅一改用火腿丝、鸡肉丝加入文思豆腐调味的做法,只用清汤底来衬托细如绣花针的豆腐丝,端的是细嫩鲜美,温婉动人。

{点心也动人}

银翼餐厅的招牌大菜太多,肴元宝、砂锅狮子头、拆烩鲢鱼头和鲍鱼干贝火鸡爪等,每每上桌,都带给人一种节庆的满足感。

鲍鱼干贝火鸡爪胶质饱满浓稠,层次丰富,透出些许清新气息。

让人牵肠挂肚的“肴元宝”采用的原料是猪后脚,先用食用硝炒熟,腌渍三天,烫去硝水再煮一下,刮去皮上污物,除掉涩味;最后的工序是整只清蒸,以求去油的效果。吃起来极为酥烂,肉与骨只需用筷子一拨弄便可分离,正好大块送入口中,吃得来不及说话。焦桐建议,此菜不妨两吃——加大白菜、豆腐、草菇、笋煮吃剩的骨头,即一道美味的汤品,可一解大口啖肉的绵涩。

好的点心犹如美人的临去秋波,最容易给人留下美好幻想。在银翼餐厅,焦桐大赞这里的小笼、煎饺和拌面,用他的话说,“出乎意料地好吃,做得丝毫不马虎。”

看似寻常的什锦小笼、甜咸小笼包、蒸饺和烧卖,馅料调得非常鲜美,蒸笼底垫着的松针让每件小点心入口时都带有一股清幽的松香。一顿饭吃到尾声,一碗有喷香猪油加持的古早风味葱开煨面,最适合为这趟美食之旅做一个完美又落胃的收尾。

前不久,银翼餐厅度过了自己的六十大寿。这几十年来,就算餐厅前后搬迁过几次,老客人却总能循香跟随。在银翼餐厅大堂看到,大部分客人是有一定年纪的长者。这样的老滋味,年轻一辈若是不懂欣赏,错过的美味可是别处寻觅不到的呢。

招牌菜

风鸡肴肉双拼

锅巴虾仁

文思豆腐

肴元宝

什锦小笼

推荐去处2 精菜×食养山房

食养山房

新北市汐止区汐万路三段350巷7号

11:30—15:00 17:00—21:00

舌尖上开出一枝花

来到台北,无论与哪位带路人讨论起餐厅,大家都会提到食养山房。

食养山房,《台湾餐馆评鉴》榜单上的五星得主,台湾无菜单料理的鼻祖之一。它是一家园林式餐馆,如今已是台湾精致文化的一部分。

亭台楼阁隐于花木之间,空间只用竹帘区隔,来到这里,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放低说话音量,时间也仿佛变得缓慢而悠长。

订位需提前至少两三个月,至于吃什么,这里没有菜单,也不属于任何一个菜系,每一道菜的出品都极具美感,让人不忍动箸,但一入口,又见丰富层次。

是为传奇。


{山房,画境}

这是一片隐秘的山谷。食养山房从葱茏树影中露出一角,脚下是清澈的溪流,旁边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雨后也不会太过湿滑,穿着布鞋走在上面有一种格外轻快的感觉。路旁的小花长得鲜嫩可爱,一路引领你走向花木深处那一道木质长廊,脱鞋,赤足,被主人林炳辉请进室内。

山间有屋,往往是文人雅士画卷中的生活。而如画意境的食养山房会令人幻想自己真的是画中人,这正是曾为设计师的林炳辉的聪明之处。食养山房已有16年历史,林炳辉带着山房搬了三次家,越搬越偏远,绝非存心避世,只是想要找一个更接近自然的地方。

食养山房主人 林炳辉

食养山房分两个区,每一座建筑都是木质结构,带有唐宋时期的韵味。室内没有太多的装饰,大部分空间通透而空旷,随处可见的落地玻璃将室内与户外的风景交融在一起。尤其是在暮春与初夏交替时,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了整座山房,满眼所见,皆是清新。

建筑大师陈从周曾说:“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食养山房正是如此,用大篇幅的留白给客人以想象空间,偶尔点缀其间的细节则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比如外围那一条几乎感觉不到是后期加建的长廊,又比如角落里那些低矮的旧家具、小小的烛台和陶罐里的鲜花,还有玻璃窗外的卷帘,用安徽当地做宣纸淘汰下来的竹帘做成。

极简的作风,让许多来客将山房简单归为“日式风格”。林炳辉并不完全认同,“日本的茶室很利落,相对严肃而拘谨,这里却有人情的温度,有生命的宽广度。”

看起来仙风道骨、简衣素食的林炳辉其实非常好客。进屋后,林炳辉先招呼我们在蒲团上坐下,慢慢品茶。从茶室的布置到泡茶、斟茶的过程,都充满诗意与禅意。来客觉得身心都安静下来,连呼吸也变得缓慢,嗅觉、味觉、听觉都格外灵敏。

品过茶,一众人跟着林炳辉沿石板路往山房深处走去。经过一道长廊,又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出现在眼前,餐厅到了。在落地玻璃窗前赤足盘腿而坐,外面一阵山风吹过,檐下的风铃摇摆,当屋子里响起《南风歌》时,上菜了。


{在地,时鲜}

食养山房真的是吃饭的地方?若非菜上来,真的很难将如此清静的地方与食欲联系起来。

这里没有菜单。置身山野,卖的是最新鲜的当季菜,有许多食材干脆自产自销,除了蔬菜,连配菜甚至用来装点摆盘的鲜花都是自己种的。林炳辉不愿一板一眼地照着菜单做菜,喜欢随意混搭、自由组合带来的乐趣,正如朋友来吃一顿家宴,吃什么、怎么做,当然是主人说了算。食养山房的定位是做“台湾料理”。一道菜,从色到形到味,都十分讲究。品尝时,能完全感受到浓郁的本地菜气息。

当天的开胃菜花生豆腐,就是典型的客家菜,既品得出花生的香甜,又保留了豆腐的嫩滑,吃口非常清爽。另一道开胃菜是现磨的玉米浆,醇厚、养胃,装在小小的茶盅里,一点点分量就能让味蕾打开,却不致有饱腹感。

再比如主菜红虾南瓜里的乌鱼子,几乎是台湾特产的代名词。餐后甜品就更不用说了,主体是一团芋泥,上面撒着米仁,和现做的汤圆一起泡在黏稠的甜汤里。本地人喝了都大赞这是妈妈的味道。著名珠宝设计师曾郁雯就说:“很多台湾人家里过年的最后一道菜就是芋泥。”

另一道主菜莲花炖鸡汤的吃法堪称绝妙。加莲藕、嫩笋、菱角、鲜菇等食材炖成的鸡汤,汤色清澈,上桌时,将一朵夏日采摘的干莲花轻轻置于汤面,闭合的花苞在热力的作用下慢慢绽放开来,美不胜收。待莲花完全盛放,用筷子轻轻扯一块鸡肉、一片莲花瓣,入汤一起食用,清心降火。

{说菜,摆盘}

菜是一道道上桌的,节奏缓慢却不拖延,一道刚吃完,下一道已经在门口等候。每道菜都用不同的器皿装着,有时事先已经分盘,有时上一整份,再给每个人分发相应的盘子。粗略一数,十个人一餐饭,上了十一道菜,用掉了一百多个盘子,而且每道菜用的盘子造型、颜色和花纹都不相同,真是绝了。

摆盘的同时,服务生还会对每道菜进行一番讲解和说明,他们管这个叫“说菜”。碰到大菜,林炳辉还会亲自解说,用了哪些食材,再以什么手法烹饪。有些客人还会追问各种食材在哪里可以买到,林炳辉毫不吝啬地一一告知。以前,食养山房的食材大多购于宜兰,因为那里海产丰富,搬到汐止后,主要食材都到距离更近的基隆去进货。

台湾美食界的朱振藩说,论菜的摆盘,做得最极致的要数唐朝的梵正,她曾用各种各样的菜拼成王维的名画《辋川图》,因为实在太美了,无人敢吃。而食养山房的上菜与摆盘则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既精美,又让人很有食欲。

每道菜上来之后,大家都下意识地先拍照,再动筷,不然就觉得对不起这件艺术品。比如甜点的摆盘,就用到了树枝与百合花。粉红色的百合花用剑山来固定,这是东方插花艺术中的常用工具。就连最后的水果盘,也因为搭配了一枝孤挺花而显得格外有气质。

这样一餐,到底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来准备,会不会因此延长预订的时间?林炳辉坦言,有时若是材料准备不充分,那么宁可不开席,给来客留下一丝一毫的遗憾都是他不愿看到的。大部分外来客,甚至当天载我们的台北出租车司机,都因为种种传说而误以为食养山房是个天价店。事实上,这里的人均消费差不多也就一两百元人民币。

席间,林炳辉不动声色地不停往你碟子里夹菜,让人感觉回到了自己家里。

招牌菜

烟熏鲑鱼卷+干贝蒸蛋+蔬菜

综合蔬菜鱼生拼盘+醋

红虾南瓜+红心芭乐

番石榴果汁

莲花炖鸡汤

其他推荐去处


点水楼

点水楼在焦桐的餐馆评鉴中得了五星,而2010年的评鉴中,它也是唯一的五星。他的理由是,一般餐馆有两三道菜非常好吃,就够叫座了,而点水楼几乎无一道弱菜。该餐馆主打江南菜,我们再熟不过的西湖醋鱼、叫花鸡、老鸭煲、东坡肉,都在它的菜单上。点水楼也十分擅用本地食材,比如台湾菜中最常见的配角九层塔,在这里却做主角成就了一系列好菜,比如九层塔拌香干、九层塔墨鱼烧肉,用焦桐的话来说,真是香得令精神为之一振。

台北市松山区南京东路四段61号(南京店)

11:00—14:30 ,17:30—22:00

台北市大安区忠孝东路三段300号11楼(SOGO复兴店)

周日至周四11:00—22:00,周五至周六11:00—22:30


牛肉面

比《台湾餐馆评鉴》稍早出版的,还有一本《台湾牛肉面评鉴》,照例是走遍全岛,从一星到五星排出173家牛肉面铺子。比如某家馆子一天只卖三碗面,只用牛脸肉做浇头,一头牛的脸肉才能下几碗面,大概就正好是三碗吧;更尊贵的,又比如用松阪牛做料,一碗卖一万台币的牛肉面。这些传说经由焦桐一一讲出,益发神乎其神。其实,在他的书中,多的是平价而又获得高星级的面馆。比如民生东路的史记正宗牛肉面、桃源街的老王记牛肉面大王,以及我们大家都熟悉的鼎泰丰,尤其推荐信义路的鼎泰丰创始店。

史记正宗牛肉面:台北市中山区民生东路二段60号

11:30—15:00 ,17:30—21:00

老王记牛肉面大王:台北市中正区桃源街15号

10: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