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前不是这样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那些曾经热血的事你都忘了吗

1.草根百折不挠终悟道

打开电脑,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体育,几乎每个板块都能找到他的新闻;走进书店,传记、励志、经管、口才、教育,好像每个分类都有介绍他的图书。即便是在达沃斯参加这种大腕云集、名流荟萃的国际性论坛,他也会被各国记者、企业家、学者,甚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像粉丝一样追着问问题,要签名。试问在中国,谁有如此大的魅力?鉴于他如此之火,名气如此之大,答案也异常简单,就是那个曾经被《福布斯》描述为长相怪异、志向远大的商人——马云。

马云火也就罢了,关键是他还说了两句就像“超级鸡汤”一样挑逗年轻人心灵的话。一句是在多个场合屡次被提到的“如果马云能成功,那么中国80%的年轻人都能成功”。另一句则是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时,被当作礼物送给在场嘉宾的带有公司Logo的T恤上印的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马云亲自选择,未必是他本人原话)。本来就是商界奇人,再加上金句不断,马云的这两句话就像激励年轻人通过奋斗实现自我的“圣经”。

马云的故事很励志,创业很成功。但是,马云的人生实在太“高”,这既让瞻仰他的人兴奋,也让渴望“长高”的人郁闷,结果是很多人反过来对他的话表示怀疑。那么,究竟是马云骗了大家,还是大家误解了马云?事实上,两者皆有。

普通的身世加上平凡的学历,奠定了马云作为传奇的基础。事实上,如果马云作为富二代或者学霸的身份取得现在的成就,那么众人对他的效仿都会多少有些变味。数学考过1分,高考连考3次才勉强上了一个专科(事实上,所选英语专业是本科),求职麦当劳被拒,创业2次皆宣告失败,这些都是马云屡屡在众人面前表示自己资质平庸的常用典故,或许也是他得出“80%的年轻人可以成功”的直接原因。但是,不管是出于谦虚也好,还是发自内心的感觉不值一提也罢,马云的“帝国大厦”其实早在他还是孩童时代便已经开始奠基。

马云小时候为朋友或者兄弟姐妹而打架的举动所表现出来的侠肝义胆的精神,和他日后创业的成功,对慈善事业的投入,以及对乡村教育事业的关注,不能说没有关系。马云的说话方式、思维习惯、行为特征,甚至连企业文化,都深刻流露出侠者风范。马云的数学成绩确实很差,但他的英文好到什么程度,相信很多人仅仅只是根据他现在的表现来判断。事实上,他12岁起就坚持听英语广播,13岁就在西湖边给老外做向导,在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毕业后成为学院500名本科生中唯一留在大学任教的老师。可以这样讲,没有良好的英语底子,就没有现在的马云。若论人生,马云的起点亦比现在很多年轻人高出不少。少年时,马云就和同龄的澳大利亚小伙伴称兄道弟般地交朋友,并互相隔海通信。大学时,除了当选学生会主席,马云还担任了两届杭州市学联主席。毕业后当老师,马云被评为杭州市优秀青年教师,还在西湖边发起第一个英语角,当时已在翻译界小有名气。虽然在创立阿里巴巴之前,马云已经经历过多次失败,但就起点而言,他各方面的资质在当时所有同龄人中,绝对居于前20%的行列。

正如“苹果”教父乔布斯所言:“你不可能充满预见地将生命的点滴串联起来;只有在你回头看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些点点滴滴之间的联系。所以,你要坚信,你现在所经历的将在你未来的生命中串联起来。你不得不相信某些东西,你的直觉、命运、生活、因缘际会。”马云自己也强调,没想过自己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但是,当我们现在回过头去把他的经历串联起来时,你会发现那正是一套标准的成功学逻辑。

人生的成败没有特定的模板,但必定符合一定的规律、道理、逻辑等。创业的艰辛,事业的辉煌都只是一个人呈现出来的表象,真正支撑他们,或者说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正是他们从小就开始参悟的道理,并在日后不断培养的精神。人们趋之若鹜般追求的是马云呈现出来的表象,但真正像他一样对一件事情百分之百地坚信,持之以恒地坚持的人则寥寥无几。可以这样讲,对马云片面化的理解,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好高骛远、盲目规划人生的原因。当然,这一切也是最终造成自己烦恼的症结所在。

“马云热”对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一个标杆,但如果视野过于局限在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或者马云成为亚洲首富之类的琐碎新闻上,不仅事业难成,人生也会变得畸形。所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一下马云创业背后的“悟道记”,或许会让你看到完全不一样的天空。

马云悟道之侠义精神

对功夫的着迷,对太极拳的热爱,对金庸武侠世界的向往,所有这一切都在马云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马云不仅热爱这些东西,还让这些元素在自己的身上留下了诸多非常个性化的烙印。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小时候为义气而打架,成名后做慈善,为乡村教师颁奖,马云还将这种侠肝义胆融入了自己的企业文化,比如他将办公室命名为“桃花岛”。2016年3月10日,马云在向92岁高龄的金庸送生日祝福时坦言,金庸武侠世界中的侠义精神对他以及阿里企业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马云一再强调自己创业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让天下商人更好地做生意。如果他的企业年营业额只有100万,估计只有100个人会相信;如果他的企业年营业额有1000万,估计有1000个人会相信。现如今,阿里巴巴2015年的总营业收入已达到943.84亿元,估计相信的人数也会成正比例地增加。如果的确如此,那么还有哪个词语能比“侠义”二字更好地概括马云的精神?

客观来讲,侠义并非马云“悟”的结果,而是他与生俱来的气质。马云以此为基调,将自身的优势、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便有了阿里今日的辉煌。既然如此,他人自然不适合盲目模仿,否则只会邯郸学步。每个人都有自身性格上的优势,比如善良、坚韧、乐观等,随便哪一个发挥到极致,都会从中受益。此时,可将侠义演化为一种豁达,纳入自己的精神世界,亦堪称受人尊重的侠士。

马云悟道之学习意识

马云有多狂妄?看看他曾经吹过的“牛”就知道了。但是,这是马云的全部吗?当然不是。事实上,马云的好学也是出了名的。虽然数学很差,但马云在英语方面的毅力和劲头都是有目共睹的。

马云曾经讲过,在经营理念、哲学层面、人的层面、道的层面上,要多和稻盛和夫交流;理的层面,必须和杰克·韦尔奇谈;机会层面要和比尔·盖茨谈;生态系统的层面,要和沃尔玛谈;而希望获得长期发展的思想,就要去看巴菲特。马云是这样想的,事实上也是这样做的。

在科学日新月异,技术瞬息万变,思想日趋多元的时代,学习力就代表了生存力,影响着创新力,制约着思维力,或许这也是马云以及阿里巴巴能够强势成长的主要驱动力。

马云悟道之坚持品格

关于坚持,马云说过的最有名的一句话莫过于:“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不管放弃获得的是立马产生的解脱,还是久久无法释怀的失落,它都不是一种被人生轻易接纳的品格。马云也遭遇过失败,也做出过放弃,但他学会并培养了坚持的品格,并成功运用到阿里巴巴这一实践中。马云曾经调侃,下辈子死也不再创业。当然,作为旁观者,我们从中看到的是创业的艰辛。

坚持只有在坚持不了的时候,才有价值和意义,所以,坚持考验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品格,还有眼光。对眼下的年轻人而言,不管是学业上的负担,工作上的压力,还是创业路上遭遇的挑战,只要放眼未来,恪守坚持的品格,定会有所作为。

对于马云,可以学习,可以羡慕,但不要嫉妒,更不要恨。成功,自然有成功的理由;失败,必然有失败的原因。理由和原因或许各不相同,但都依附于相同的智慧和道理,这才是我们重温马云“悟道记”的根本所在。

2.一条咸鱼的梦想

周星驰在电影《喜剧之王》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做人如果没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事实上,拿个网随手在人海中一捞,十之八九捞上来的都是怀揣梦想的咸鱼。有梦想固然了不起,但如果不及时将其“孵化”,时间久了,梦想也会像鸡蛋一样变臭。有些人怀揣臭鸡蛋,还自欺欺人地坚信自己有梦想,岂不知,他的梦想早已“绝育”,不可能再为他创造出任何新的生命。纵观历史上怀揣梦想并最终有所成就的大家,有几个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又有几个没有卧薪尝胆的魄力?当然,勇气不是说嘴巴一张,呼一口气就能吹大的;魄力也不是嘴巴一合,牙齿一咬就能挤出来的。这一切,如果缺乏激情,做起来都会难如登天。总之,梦想只是人生的开端,如果没有激情相伴,那人生多半还是翻不了身的咸鱼,扶不起来的阿斗。

有梦想为帆,以激情为桨,那么人生这条大船是否就可以直奔“沧海”?未必。其实,这也是很多人的苦恼。当然,并非前辈的智慧有误,也不是后人的道理作假,纯粹只是当事人的理解力有限或者侥幸心太强,难免会起浑水摸鱼之意,有投机取巧之举。

“你感觉自己有梦想,有激情吗?”

“我感觉自己有梦想,也有激情,但就是迈不开步子去行动。”

看到没有,这才是很多问题的关键。有梦想,也有激情,只是尚未行动。那么另一个问题就来了,没有付诸行动的激情究竟是不是激情?关于这一点,与其听当事者狡辩,还不如从古人的智慧中直接提取精华,比如心学大家王阳明关于知行关系的论述。在回答弟子徐爱的提问时,王阳明就知行关系做了如下解释:“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真领悟便可以发现,其实激情与行动又何尝不是知与行的关系?激情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证明激情确实存在的依据,两者互为表里,互相促进。如此说来,那些光说不练的假把式们身上充斥的都是“伪激情”。

当然,也存在这种情况,就是有些人确实很有激情,比如在篮球场上生龙活虎的表现,在演讲台上慷慨激昂的说辞。那么举一个极端点的例子,让飞人乔丹搞科研,让马丁·路德·金去创业,试问他们成功的概率有几成?所以,很多志在写作的人往往把自己在球场上的激情当作与生俱来的天赋,很多渴望创业的人总是把自己通宵游戏的激情当作前进的动力,到最后,不坑自己,情何以堪?人们对不同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激情未必就没有相通之处,只是在追逐梦想的时候,依然要实事求是,不可盲目自信。

说到激情,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很多人,包括本章节开篇已经提到过的马云,还有乔布斯、扎克伯格等。鉴于此类人成就斐然,身上的共性颇多,而激情又是其中比较明显的特征,我们不妨称其为“激情帮”。

谈到思考之道,还有一位“激情帮”的成员不得不提,那就是有“日本企业之父”称号的大实业家涩泽荣一。这位实业家到底有多牛,且浏览一下他人生中的主要事迹:创立日本第一家银行和贸易公司;担任过明治政府财政大臣;创办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制银行;他的资本渗入铁路、轮船、渔业、印刷、钢铁、煤气、电气、炼油和采矿等重要经济部门;一生创办了500多家企业。涩泽荣一为何会这么牛?不用说,原因很多,但有一个原因绝对算得上主流,那就是他在《论语与算盘》一书中所传达出来的商业智慧与处世哲学。涩泽荣一主张将《论语》作为经商和立身处世的准绳,绝对算得上商人从儒家思想中汲取养分的典范。

以上所列“激情帮”的成员皆为商人纯属巧合。事实上,不管是运动员、演讲家,还是诗人、画家,要想在各自的领域取得成就,除了必要的努力、天赋之外,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持久的激情。当然,在保持激情的同时,还需要主动思考,这样努力才不会“错位”,天赋也不至于“跑偏”。激情主动,思考好静,要想让自己的人生远离迷茫,摆脱烦恼,就要动静结合,互相促进。

3.是个小人物又怎么了

当浮躁成为一种风气时,平淡看起来就像一个笑话,这似乎已经成了当下很多年轻人与这个时代达成的默契。那么,平淡的生活真的就是一种不值得想象的境遇吗?平淡对人生而言,就真的犹如一场瘟疫吗?或许,这样的问题只有轻狂气盛的人会去想,年少无知的人会去问。

基于两方面的原因,平淡不仅不是,也不应该是人生无奈的境遇。一方面,一个人不管曾经如何风光,终究有归于平淡的时候,而且相对于历史上那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伟人,大部分人的经历终其一生都可以用“平淡”概括;另一方面,名气大有名气大的好处,但名气过于旺盛也会有它的弊端,比如昔日宁静、祥和的生活不复存在,而平淡注定会成为活跃在他们脑海中的念想。所以,平淡不是我们如何做才能避免的状态,而是早晚、多少都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影子。既然如此,如不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寻觅乐趣、感受真谛,焦虑必然会成为留在此段岁月中当仁不让的痕迹。

与激情帮的风光人生相比,平淡派的岁月或许鲜有波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人生乏味。如果要在平淡派里面选一个人生最与众不同的代表,德国思想家康德绝对是一个经典的案例。这个身高不足五英尺,终身未婚,除了在年轻时做过一次距离稍远的旅行之外,一生未离开过出生地柯尼斯堡的哲学家,生活可谓单调至极。但是,谁敢说他的人生乏味?从作息时间来看,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等安排,几乎可以精确到让附近的邻居用来对表。事实上,这是现在很多都市白领可望不可即的规律;从精神生活来看,“三大批判”每一部都震撼人心;从社交生活来看,康德亦非离群索居的怪人,而是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比如经常参加凯塞林克伯爵夫人举办的沙龙等。规律的作息时间,痴迷的哲学思考,再加上偶尔的社交活动,康德的乐趣便已然得到最大的升华。

哲学思考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非常枯燥的事情,而康德不仅在思考哲学这项事业上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而且还以80岁的高龄去世。即便他的生活再规律,社交再频繁,如果没有一颗视哲学思考为人生乐趣的心态,高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康德的快乐之法源于康德是哲学家这一事实,对其他人来说未必适用,但这至少给我们一个启迪:生存本身的状态是一回事,我们看待这种状态的心态是另外一回事。以挫折为例,有人从此一蹶不振,有人开始怨天尤人,有人趁机磨炼心志,结果可想而知。

说到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人生趣味的大家,中国古代也有一位半人半仙的智者——陶渊明。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种着“草盛豆苗稀”的庄稼,过着“箪瓢屡空”的生活,却也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让其成为自己精神生活中如活水般不断涌现的灵感之源。人们常说,生活中并非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罢了。如此看来,陶渊明便拥有那双不断在田园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这似乎又为平淡派的快乐找到了一个新的启迪:他人赋予你的快乐是短暂的,而自己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快乐才是真实的、持久的。

平淡派中有像康德这样的智者派代表,也有像陶渊明这样的逍遥派代表,但更多的是没有一技之长或者特殊才华的普通人,他们的快乐何在?或许荣获“201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陇海大院”可以告诉我们答案。原本只是出于缘分住在了一个小区,邻里之间并没有洗澡、陪伴、护理这种只有家人或者医务工作者才有的义务或责任,但他们把这个担子一挑就是将近40年的时间。他们把孝顺、慈善、邻里和谐、社会和睦等价值观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在温暖邻里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从此,他们这些原本分量不大的善行,因为时间的积淀,升华为感动全国的大爱。习惯了付出,或许只是习惯了累,但习惯了爱之后,累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的方法。

在激情的世界里埋藏一颗坚韧的种子,你的人生未必能够绿树成荫,但在平淡的土壤里种下一颗乐观、善良、随性的心,那人生处处都会有绿树成荫的风景。

4.做好一件不感兴趣的事

兴趣与事业的关系虽然还存在着零星的争论,但大势已经明朗:顺从兴趣建立的事业更为稳固、持久。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马云的志向,也是他的兴趣所在,这两个因素叠加起来从而奠定了他事业的格局;星云大师天性好静,悟道是他的兴趣所在,这也奠定了他人生的蓝图。马云和星云大师的兴趣不同,志向有别,但都在实现自我。从表面上看,人们游离于激情与淡薄之间出于选择的无奈,实际上是没有从自己身上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以及它们潜在的价值,也就没有自我,自然无从谈起奋斗。所以,在兴趣的指引下明确自我,才是事业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

话虽如此,但并不意味兴趣与事业可以和它们的载体——人的关系达成一致。有些人在兴趣培养方面就像风流成性的浪子,见到喜欢的就想据为所有,结果真正结婚的时候才发现对对方没有真心;有些人的兴趣朝开夕落,毫无定力可言,如果硬往事业上发展,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头来只能害人误己;还有一些人,兴趣固然已经在心中开花结果,但始终缺乏将其发展为事业的魄力或头脑,结果还是连同郁闷一起憋在心中;当然,还有一些人思来想去,发现自己身上似乎没有可以用来发展为事业的兴趣。兴趣与事业的关系看似简单,但一涉及人的心理和欲望,就会变得格外复杂。不管怎样,兴趣作为成就事业的王道这一公理还是没有改变。所以,一个人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处理好与兴趣的关系。

兴趣的种类繁多,人的情感也很广博,那么如何才能像月老在男女之间牵红线一样在兴趣与心灵之间搭建一座稳固的桥梁呢?事实上,有些人根本不需要费力寻找,因为他们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有些天才一生下来便会对诸如音乐、数字等方面表现出极为敏锐的注意力,平日所思所想自然会向兴趣领域靠拢。当然,这样的人不多,即便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也不是说一开始就对物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所以,作为有主观意识的个人,为了不让自己在人生路上误入歧途,或者在蹉跎的岁月中迷失太久,主动出击寻找自己的兴趣才是人生大计。

寻找自身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但最为直观的便是博览群书。国际知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于201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做过一次名为“兴趣的培养决定终身事业”的演讲,开篇便讲到博览群书的重要性。作为第一位获得有“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的华人,丘成桐从十岁就开始练书法,背古文,稍长大一点后,又开始看名著,比如《红楼梦》《浮士德》,都有涉猎。或许这些东西对日后的数学研究没有直接的益处,但通过博览群书,他开阔了视野,对自己的志向也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列举了古今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第一便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人只有站在高处才能望得远,而博览群书正是登高最便捷的台阶,也是发现自己兴趣最容易的办法。

当然,博览群书只是发现自身兴趣的途径之一,并非对所有人都适用。不管通过何种方式建立起自己与兴趣的关系,刚开始都会有一个比较甜蜜的过渡期,这就好比新婚夫妇度蜜月一样。蜜月期一过,检验自己与兴趣之间关系的时刻才真正开始。有些人遭遇了少许挫折,便认为自己在兴趣方面定错了方向,结果就像很多不负责任的离婚,草草结束对自己兴趣的追逐。结婚未必就要生育子女一样,但是为了能够获得一个更为圆满的人生,生育子女依然是绝大多数夫妇毫不犹豫的选择。同理,培养兴趣也不一定要将它发展为自己的事业,但在人生更高理性追求的刺激下,绝大多数人依然会把兴趣与事业相提并论。

现实比较尴尬的地方在于,很多人的事业与兴趣毫无关联,这就好比已经结婚但仍然分居两地的夫妇一样。作为思潮的引导者之一,我们是否可以赤裸裸地建议凡是兴趣与事业没有关联的人都应该辞职?毫无疑问,这种想法与做法都是不负责任而且也是不现实的。比如,一个在银行上班但对跳舞特别感兴趣的单亲妈妈,即便有一定的天赋,难道就可以冒着断绝收入来源的风险而去竞争激烈的舞台上碰一碰运气吗?兴趣对事业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我们的兴趣是不是自己的事业,其次则在于我们的兴趣是否可以推动自己事业的发展。所以,对于无法将兴趣发展为自己事业的人而言,真正的痛苦不在于兴趣的廉价,而在于自己意志的低迷,结果荒废了兴趣。

我们经常会在媒体上看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楷模,而且我们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工作不一定就是他们的兴趣。那么,他们的动力从何而来?不要忘记,兴趣除了自我发现,他人指点之外,还可以自己培养。对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会越做越苦;慢慢在工作中培养出兴趣的人,会越做越轻松。前者最后会一无所有,后者最后得到的会是一份自己都想象不到的事业,而这正是兴趣成就事业另一个版本的王道。

生活经常戴着面具到处骗人,但它从来不会把人往绝路上逼:你看到的那个可以成就事业的兴趣,或许只是幻景;你忽略了的那个兴趣,或许会在时间中复活。

5.我们这些性格不好的人注定失败吗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除了讲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之外,还有一句名言被后人作为经典屡屡提及: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与哲学家说的诸多名言类似,这句探讨“命运”的金句也没有摆脱被后人翻来覆去反复辩驳的命运。观点无非集中在性格是否可以决定命运。如果赫拉克利特的这一观点本身就是错的,不可能跨越两千多年还如此盛行;如果他的观点是对的,不可能辩论了两千多年还在尘世间充斥着诸多杂音。很显然,认为这句话既对也不对的说法,除了敷衍一些逻辑思维比人体内的肠道还要复杂的哲学家之外,一般很难在普通大众那里过关。

如果没有这句话,人们在规划人生的时候或许会少一份牵挂、顾虑,现在正好相反,很多自认为性格明显处于劣势的人,不甘心人生也比他人低一等,纷纷在自己的性格上“做手术”。结果发现,手术极其困难,情绪也陷入了低谷,人生仿佛也失去了方向。所以,搞清楚性格与人生关系的问题,还是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我们不妨以本章开篇提到的两位主角为参考,看看他们的性格与人生。就人生而言,毋庸置疑,他们都很成功,而且在各自领域都是出类拔萃的典范。那么,性格呢?其实关于这一点,在前文已经略有探讨。马云富有激情、外向、直觉,星云大师沉稳、随和、感性。前者经商,后者悟道,不管是性格,还是人生,他们都好像处在两个极端。纵向单独分析性格,会发现他们的人生就是赫拉克利特的“命运说”最为直观的注解案例;横向对比人生,会发现其实他们的性格有互补、相通的成分,情感也有某种程度的交集。马云并非不懂沉稳,否则他不会在道观里寻找灵感;星云大师并非没有激情,否则他根本没有动力去搞诸如“佛光山”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在人生事业方面,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对慈善的热爱,虽然做法不一,但所流露出的情感却大体一致。如果说激情是主导马云性格的主旋律,那么沉稳便是主导星云大师性格的主旋律。在他们各自性格主旋律的周围,也存在着很多其他相对次要,但不可或缺的性格因子,比如激情、直觉、感性等。

很多人认为性格主旋律是天生的,其实这样讲并不准确。英国小说家毛姆在其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一书中讲过这样一句话:“在爱情的事上如果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其实你更爱的还是自己。”人的性格究竟是否可塑以及性格主旋律的表现都可以从这句话中揣摩出一些端倪。如果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始终没有遇到能够让自己心动的风景,那么他的性格基本上就是一成不变,始终如一;如果一个人在旅途中遇到了自己真心喜欢的人或事,他肯定会让自己的行为朝着有利于追求到这个人或事的方向上迈进。性格与行为本身就是一衣带水的关系,如果行为发生了改变,性格不可能一成不变。

如果细分,人的性格可谓千差万别,但它掩盖不了人作为一个群体在诸多方面表现出大体相当的现象,包括性格。那些大体相当的性格一般是左右人生选择的主旋律,与心相连;而那些相对次要,但同时也不可或缺的性格因子便是决定人生高度的基石。或许也可以这样讲,人心决定着人生的方向,性格综合后的结果影响着人生的高度。方向只能有一个,但性格可以多面,甚至不排除它们在有些地方是矛盾的。

很多人的困惑并不在于他的性格太单一,或者不够强势,而是明明在骨子里流露出平淡派的因子,却想完成激情帮的挑战。当然,这样的挑战并非完全不现实,因为运气降临、机会乍现、贵人偶出等不确定因素,都有可能混淆在你的经历中,让你误以为那都是自己的能力。性格在人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不意味着人们要完全依赖自己的性格,或者干脆认命,而是明确自己的性格,把握好自己的方向,从而让自身能力最大化。

西汉初期,刘邦称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酒宴,招待文武百官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论能力,手下将士皆可为其师,但为何称王称霸的是刘邦,而非诸将。这是因为刘邦代表了一种性格,一个方向,它可以把手下不同能力,不同性格的人糅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一个综合能力最大化的效果。相反,项羽多疑,“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最终兵败如山倒,自刎垓下。

人们对好的性格总是心存期待,对好的人生也总是充满向往,但性格的好坏有时候并不与自己想要的人生直接挂钩。我们暂且把很多哲学家和艺术家孤僻、怪诞的性格抛在脑后,但凡想要人生与众不同的人,都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特立独行的一面,比如苹果手机“非同凡响”的背后是乔布斯近乎偏执的性格。没有人在选择朋友的时候,会把对方的偏执放在首位,但作为乔布斯,他依赖于自己的偏执。相反,那些在性格上几乎无可挑剔的人中,很多也都是一事无成的失败者。所以,任何轻易对自己的性格盖棺定论的行为都是草率之举。

人生无他,心为王,性格左右之。失败,心为性格挟持所致;成功,性格忠心辅佐而已。

6.把一件事情玩到极致也是修成正果

狄更斯在其代表作《双城记》的开篇,讲过这样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很多人以为这段话描述的是一个具体的年代。事实上,这段话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它普遍适用的价值。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就物质水平、科技能力而言,确实处在巅峰阶段,但是谁敢说我们的幸福已经达到了最为饱满的状态?谁敢说我们的痛苦已经处在了历史的最低水平?堕落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有这么多的花样,欲望也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有这么多的种类。迷茫说有就有,压力说到就到,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

俗话说:“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看看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各色各样的励志语录、成功宝典,社会上还有各种以公益为名大肆敛财的人生导师,就可以看出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多么空虚,人的迷茫达到了何种程度。当然,人的迷茫、压力并非天生就有,也不是自古就普遍存在的,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竞争加剧的结果之一。既然如此,励志鸡汤也好,人生导师也罢,都有它发挥良性作用的余地,而且也确实出现了诸如拿破仑·希尔、卡耐基、陈安之等出类拔萃的典范。但是,正所谓物极必反,导师多了,自然有人滥竽充数;被励志的次数多了,人在困难面前的免疫力就会下降,结果迷茫的频率也会增加。古人讲:“有志者立长志,无知者常立志。”那些屡败屡战的“立志家”们,表面上给人一种很勤勉的状态,实际上内心则非常空虚。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的这种尴尬呢?其实,不管左手是马云还是胡雪岩,也不管右手是星云还是曾国藩,人的心灵和直觉才是最值得信赖的灯塔。关于这一点,已故的乔布斯早有感悟,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人们之所以会迷茫,又之所以会屡屡修改自己的志向,无非就是没有遇到自己的“真爱”,还往往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从而做出一些毫无远见的行为。每个人都想做最好的自己,也想做最真的自己,但现实往往不如人意。有些人压根没有志气,有些人在自己的志气面前又缺乏足够的勇气,有些人有志气,有勇气,但欲望心、自信心又太强烈,结果容易好高骛远。其实,真正成功的人往往只专注于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便可以称霸天下。所以,在追寻内心的时候,人们除了要有坚持做什么的勇气之外,还需要有决定不做什么的智慧。比如,“苹果”CEO库克在清华大学的一次对话活动中就讲到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所有的想法都是最好的,但苹果公司只选择其中一种,并努力把它做到极致,其他的都会果断放弃。”

坚持和放弃是守护自己内心过程中比较充满挑战的选择,但人生本来就不会一帆风顺,所以,如何坦然面对接下来可能遭遇的挑战也是非常重要的个人素养。2012年,伦敦举办了第30届夏季奥运会,口号为“影响一代人”。其间,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回答:“体育教孩子如何去赢。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违心的选择即便获得了所谓的成功,依然难以真正地取悦自己;而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即便遭遇了失败,人生也会多一个难忘的风景。

心灵和直觉是很“神秘”的东西,有些人奉其为引领自己摆脱平庸的导师,有人视其为毫无依据的滥调。的确,人们内心的某种想法、观念确实会忽隐忽现,它“隐”的时候,人们很容易迷茫,它“现”的时候,人未必有勇气,结果到最后,人们对心的认识越来越缥缈。迷茫并非现代人的专利,也非年轻人特有的现象,或许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凡是人,都有迷茫的时候。就连孔夫子老人家,也是人到四十才开始“不惑”。但这并不能作为宽容自身陷入迷茫的借口。

其实,心中原本没有的东西,奋斗得多了,它自然会出现;心中原本模糊的东西,坚持得久了,它自然会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