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英语学习50“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为“你”写书

写本真正体现自己想法的书挺难的!因为书籍的内容来自于生活的积累;零散的内容需要合理地组合;打磨语言自然不在话下……其实这些都很正常,也并不难。但当我把书稿的第一个章节拿给国家督学李涵女士审阅并求序的时候,她给我提出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回答的问题:这本书是给谁写的呢?“不好回答”不是“不能回答”,更不是“回答不好”。自己的事情做多了、思考过细了,确实经常收到“不容易被理解”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是时候给大家讲讲故事、说说“书”了。

1.致英语学习者:发现与积累

我们可能确实需要更多的勇气面对现实:因为省去“糖衣溶解”过程的学习方法才算高效。

——引自本书第50坑

78、89、98这三个数字完美地概括我的“英语人生”:笔者1978年生人,1989年(即11岁,五年级)开始学习英语,1998年开始课堂教学至今。近30年与英语“贴身肉搏”的经历让我无限感慨: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我亲身体会了外语学习道路上的困难和收获;而作为一名老师,我有动力去探索语言和教学这两个广博无边的领域。

中国人正式学习英语的时间,其实就是我学英语的初始时间。改革开放让中国走向世界,作为“世界语”的英语也走入了国人的视野。40年间,国人英语学习者前赴后继,教学机构及培训机构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教学环境更是从死板的教室迁移到了丰富多彩的网络直播平台。没有变化的只有一个:各个时代的群体好像都没有太多“针对国人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成功经验。

“因为国人探索了40年无果,老张(学员对我的“官称”)在学习英语30年、教学20年的过程中没有发现‘快捷简便有成效’的学习方法,证明了‘英语学习不能更加科学、高效’,”这个说法在逻辑上是根本不成立的。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想一下:在研究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拿出一些时间,剖析一下英语学习者“力争高效”的学习态度呢?

“探索无限”,这个说法是没有问题的,但“牛顿的苹果”毕竟是小概率事件,绝大多数有成果的探索都是以时间和投入为基础的。一名身为眼科医学研究者的学员告诉我,她的专业相关研究的方向和课题其实不少,但是最终能转化成为有效临床疗法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而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最终取得实效,无不需要三到四代研究者的接力。

本书15章,共计50节,涉及总计260个英语学习(相关)的话题。在此,我只想通过这些内容告诉国人英语学习者:语言学习需要时间,学习经验和方法来之不易。为了让大家的自己学习更有方向,请大家给予这些总结足够的关注。

2.致年轻读者:锁定方向、借鉴经验

那个男生找错了问题的核心,他应该想的是“如何吸引(女神)”而不是“如何追求”。

——引自本书第一章

打个比方:如果“入土为安”是人生的终点,我觉得土已经到了我的胯部了……所以我有一定的资本去和“土还在脚脖子、腿肚子”的学员或后辈们聊聊人生。考虑到我三岁不到的女儿已经可以熟练操作我的iPhone,考虑到“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古训,我觉得中学或者以上学历的在校生和毕业生都是可以理解本书的。所以,我这本书也是写给年轻人、青少年读者的(“别把我们当小孩儿”是你们自己说的),所以,你们看不懂,也得想办法看懂。

不是所有的事情你都要做一遍,因为每个人的生命有限。如果大家拿出休闲的时间学习英语,大家是不是很有可能当上了翻译或者成了我的同行(教师)?如果大家拿出学英语的时间去健身,大家是不是可能已经当上了模特或者健身教练?但有多少人能够同时具备做好这些迥异的工作的条件呢?就算有,是不是我们分身乏术、无法身兼数职呢?

不是所有的事情你都要做一遍,因为生活的进程无可逆转。“只有你有了孩子,才能理解爹妈的做法,”这句话我的父母和我说过很多遍,但我在女儿出生之前,对此说法是不屑一顾的。因为,有些事情不需要经验就知道结果,例如,让孩子远离危险物品,加强对孩子的看护,理解这些事情都是不需要经验的。但是,抱着孩子的家长永远无法理解丢了孩子的家长有多痛心,莫非我真的要丢一次孩子,才知道痛心,才知道拉紧孩子小手的重要,才决定狠狠教训一下在人多的地方乱跑的小朋友吗?

学不学英语、怎么学英语、学习英语有哪些大家尚未经历的困难,乃至英语学习和大家的生活、职业、未来的相关性,我在本书中都有讲述,是否能理解书中的“陈词滥调”、听不听这些“唠叨碎念”,全看大家自己了……

3.致青年家长:学习与运用

扎克伯格以本田“飞度”代步是低调;而我们开“飞度”则是因为囊中羞涩……如果我们无法与扎克伯格比较财富的多寡,我们为什么可以用“母语法”学习外语呢?

——引自本书第30坑

在父母改变孩子之前,孩子已经改变了父母。我想说的是,在2013年,与其说沪江CCTalk直播平台在微博上找到了我、约我开课,还不如说我尚未出世的孩子改变了我的职业轨迹——为了避免校区奔波,有时间照顾家人,我开始有意识地转向网络教学,并最终在2014年彻底放弃了实体培训学校的工作,专职从事网络教学。从2013年年底至今,我在沪江平台创建的在线教育品牌“华丽学院”,及旗下“华丽英音”“华丽美音”“华丽语法”“华丽词汇”等品牌培训课程,覆盖了数十万在线英语学习者。

2014年夏天,我的女儿如期而至,我成为了父亲。借此机会,我要郑重感谢下我的太太,不光因为怀胎十月、一朝分娩这些虽自然、但痛苦到我无法想象的过程,更是因为我太太为了迎接女儿所做的巨量的“准备工作”:大到儿童家具,小到尿布奶粉,国内淘宝不断,国际代购没完;看公众号推送,刷育儿微博,购母婴书籍……她是一个优秀的太太,更是一个尽职的母亲。

相比之下,我逊色了很多。可能是工作繁忙,可能是我的话都写成了字、讲成了课,我和女儿相处的时间远不及太太对女儿的陪伴,因此,我和女儿的交流也不是很多。此外,网络教学要求的投入比起实地教学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人在家中,身在书房,心在网络”是我这几年真实的写照。但是我还是尽量以我所长去培养孩子的英语能力。渐渐地,我对女儿的培养有了一些小收获,等我有了大收获,我就让女儿去把我的“华丽英音”变成“华丽婴音”。

如果太太不能在信息浩如烟海、言论此起彼伏的育儿领域孜孜不倦;如果我没有专业技能傍身、没有教授过不同年龄段学员的经验,我的家庭育儿尝试应该是失败的。身为年轻的家长,我们有太多的事情不知道,太多的不了解,太多的没做过……这些经验没有人拱手相送,就算有,也需要家长们身体力行。

如果当父母这件正常到人之常情的事情都这么困难,大家哪来的信心去教好像一张白纸似的孩子的英语呢?我在教自己孩子英语的过程中,也还需要不断地摸索、修正、总结心得,那没学过英语的家长呢?当孩子拿着学校老师出错的、讲错的、有争议的英语题目来问我,我会后怕,因为有可能还有更多的我没见到过的问题,那作为非英语教师的您,怎么敢碰孩子的英语学习呢?

在此,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各位已经不寒而栗的家长:本书可以给大家带来不少温暖的助力。

4.致青年英语教师:精专、传承和发展

其实“教书”本应该和“治病”一样,是“专业人”做的“专业事”。之所以老师好当、行医困难,是因为当不好老师不会直接伤及性命。

——引自本书第35坑

“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能,在当今的网络社会似乎已经无法成立了。思维多元、观点求新让“传道”似乎显得多余;当获取无限知识的速度基本取决于点击鼠标、敲击键盘的频率的时候,“授业”变成了“获业”;而社交平台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也让无法登上讲台的人们过了一把“解惑”的瘾。现实如此,那老师的工作,尤其是社会培训老师的工作是什么呢?

对于上面的问题,凭借几近年龄半数的从教经验,我已经找到了答案——无限探索最有效、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并用于教学实践之中,让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

我相信这个答案是正确的,因为作为老师,哪怕是体制内的老师,我们都可能无法左右学生的学习,因为天资、因为努力、因为环境、因为……就像再好的医院也有“站着进去、躺着出来”的病人。老师是人,不是神。

但正像摩西拿着石板子和上帝讨价还价、拿回“十诫”救了追随他的那群人一样,确实有些事情不到最后不能放弃;我们好像总能做得更多一点、更好一点,去延续那渺茫但可能辽源的火种。当老师可能就是一件这样“悲催”但伟大的事情。且不说教学不成功,就算教学成功,有多少老师面对“胜于蓝的青”能泰然自若?又有多少老师明知“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而继续“舍生取义”?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同仁们可以顿时释然。知识获取的本质是“传承”,受益者是有义务把好的知识传递下去的。知识的更新是无法避免的,掌握具体知识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老师势必也会经历“后浪推前浪”的更迭。知识更是公平的,因为在现今社会,每个人都有弥补知识缺陷的条件,每个人都有探索未知的自由。身为老师,从业于这个年代,我们难道不应心存感激、喜不自胜、倍加努力、全心授业、献身传承吗?

友情提醒:同行,你今天备课了吗?

5.致出版方和华丽拥趸:思考、坚持、回报

“我们还有时间,再想想!”——本书策划编辑

这是印上我名字的第七本书了。此前,我写过三本,与他人合著过一本,还有两本书,我出任主编。除了合著的那本书,为我出书的机构都是机械工业出版社,与我合作的编辑都是唐绮峰老师。

对于机工社的实力,我就不赘言了。相比之下,机工社对出版的严谨态度倒是给了我更加深刻的、直接的感受:获得社内选题会的评审通过、收到来自专业人士的书稿意见、看到书稿上被审校圈出的中文文字问题(详见本书第九章第二节),每本书的编辑过程给我带来的各种心情可谓历历在目。感谢机工社给了我这么多、这么好的机会,让我成为了一个“情感丰富”的作者!

我的编辑、唐绮峰老师被我称作“唐哥”。除了他年龄长我并负责我的稿件这些明显的原因,我认他为兄长是因为他给了我“包容的激励”:他体恤我工作和生活的忙碌,延期收稿,我无法不挑灯夜战、不让他更加为难;他能够接受我的意见,然后拿出更专业、更靠谱的方案,弄得我“外焦里嫩”;他对于书稿及相关事项不满意的时候,他会说“我们还有时间,再想想”,而这句话的真意是我写到这本书的时候才明白的……谢谢您,唐哥!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那些名字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书稿中,但一字一句地塑造着、影响着本书的华丽学员们——是你们像“复读机”一样地重复提问,给了我总结学习问题的动力;是你们像“钻井机”一样追求学习效果,让我知道了研究这些学习问题的必要性;是你们像“永动机”一样对外语学习的“执念”,让我挤出时间、一期期地把问题的回答写成公共号推送、总结成网络课程,并最终转化成了这部书稿!

感谢所有帮助了本书的人!感谢所有需要看这本书的人!

因为,这本书为“你”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