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哲学:雷军的商业生态运营逻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2018年7月9日,小米集团在香港主板上市,并在港交所举行敲锣上市仪式。踏进香港的街头巷尾,小米广告牌随处可见,特别是地铁站口高耸的“谢谢”大牌子,更是引人注目。其实不只在香港,上市前,小米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都进行过大屏幕投放。

作为香港首家同股不同权的内地上市公司,小米开盘首日创造了3759.19亿港元的市值,在国内互联网上市企业中市值排名第五。自2010年创立以来,小米在短短八年时间里发展迅猛,一跃成为国内第三大、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品牌,颠覆了世界手机行业的固有格局。

和早期依赖小米手机打天下相比,经历八年风雨洗礼的小米帝国的商业版图如今已然初现雏形。在华米、青米、云米等诸多生态链企业的支持下,小米系产品涵盖了手机、电视、路由器、机器人、空气净化器等上百个品类,辐射了家居、电子、出行、运动、娱乐、个人护理等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场景。

相比于大部分国内互联网科技巨头,2010年成立的小米起步较晚,而且当时的传统互联网入口被以BAT(指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三家公司)为首的巨头们瓜分殆尽。小米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取得如此之高的发展成就,着实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商业奇迹。在小米赴港上市之际,资本市场能够给出小米千亿美元的估值,充分证明了小米具有惊人的发展潜能。

深入剖析小米的经营管理之道,挖掘小米帝国背后的商业生态运营逻辑,不但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小米,而且能为创业者及其他企业开展技术、模式及管理创新,挣脱同质竞争与价格战泥潭,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小米在对抗华为、vivo、苹果、三星等国内外竞争对手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善的互联网企业运营方法论,包含了团队建设、用户及市场定位、粉丝经济、爆品战略、供应链管理、商业模式创新、营销媒体矩阵构建等互联网时代企业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小米的互联网思维、“飞猪理论”、限量预售战略等,更是被外界津津乐道。

人才之争是21世纪企业竞争的主旋律,在小米成立之初,雷军每天拿出超过80%的时间用来招募优秀人才,最终为小米搭建了豪华的创始人团队。即便后来被繁琐的事务缠身,雷军每天仍拿出50%的时间招募优秀人才。小米最早的100名员工,在入职前都和雷军进行过面对面的交流。正是因为对团队建设的高度重视,小米才能够持续输入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的新鲜血液,为形成“和优秀的人一起追求卓越,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企业文化奠定基础。

爆品战略是小米产品能够在海量同质竞品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小米强调做少做精,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将单品做到极致,和竞争对手实现差异化,以高品质商品打动用户,利用用户的口碑传播提高产品销量,进而发挥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最大程度让利消费者。

同时,小米为用户搭建高效便捷的反馈渠道,引导用户积极参与设计研发、营销、定价等环节。在促进供需平衡的同时,使用户获得体验感、荣誉感,最终将用户转化为重复购买甚至终身购买的忠实粉丝。从简单的交易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小米以此实现和用户的价值共创。

竹林战略是小米能够从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壮大为超级舰队的关键所在。强调品质制造的小米积极打通上游供应链,截至2018年3月,小米投资孵化了超过210家公司,其中包括90多家专注于智能硬件的公司,青米、华米已经分别在国内新三板及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

更为关键的是,小米和它投资的生态链企业之间并非简单的交易关系。小米向它们输出高质量、高性价比的经营标准,充分利用基于大数据分析描绘出的立体化用户画像,帮助其优化设计方案、改造业务流程、实施品牌建设,与之建立利益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关系。

发展之初,小米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优势,大力布局网络渠道,结合限量预售模式,按单生产,从根本上解决了库存积压问题。在新零售风口来临之际,小米在顶层设计方面及时做出有效调整,持续巩固小米商城、小米天猫及京东旗舰店等传统线上渠道的领先优势,并开发品质电商平台——小米有品。同时,对此前定位为售后服务网点的小米之家进行战略升级,将其改造为集产品展示、体验、销售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超级门店,充分满足消费者全渠道、多元化的购物需求。

当然,小米的经营管理之道绝不局限于上述几点,其营销策略、轻管理理念、国际化经营视野等,同样值得广大创业者及企业深入研究和借鉴。

本书共分为小米的奋斗、小米经济学、竹林战略、品质革命、新零售战略、小米有品、轻管理秘诀、引爆流行、营销策略、国际化征程、上市之路等11个部分,对小米的组织架构、业务体系、企业文化、用户经营、品牌建设、竞争策略等经营管理之道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化呈现。

由于同质竞争与价格战,我国实体零售、物流、制造业等产业早已沉疴遍地,小米所在的智能硬件与电子产品市场更是首当其冲。因此,作者创作本书的目的,并非在于提供一套适合所有企业的万能解决方案,而是想通过对小米经营管理及成长历程的分析,帮助更多创业者和企业更为全面深入地认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从更多的维度参与市场竞争,改写市场游戏规则,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不同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发展阶段、利益诉求等存在一定差异,简单地模仿小米模式绝非明智之举,更为可行的做法是从小米案例中借鉴技巧与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创新,从而推动企业实现基业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