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人地关系的理论解析
人地关系理论自古有之,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因地制宜”的思想演变。人地关系研究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始终不能脱离对人与地相互关系的讨论。人地关系思想主要包括人对地的依赖以及人对地的改造或影响作用。人地关系理论中最重要的是对“关系”的定义。吴传钧院士提出人地关系,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人对地具有依赖性;第二,在人地关系中人居于主动地位,人是地的主人,地理环境是可被人类认识、利用、改变、保护的对象。
我们生活所处的环境一直处于变化当中,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完整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些变化都是由在这个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变化引起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工业化和社会城市化加剧及先进技术手段应用,使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改变,引发一系列的生态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社会的进程。21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变化、社会地理及政治地理的变化,对“地”的影响越来越大。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正在转变为由人类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这些现实的变化使得学界对于人地关系理论的假说也处在不断更新变化中(图3-1-1)。假说的核心观点见表3-1-1。
图3-1-1 人地关系理论不同发展阶段衍生出的假说
表3-1-1 各假说核心观点
② 方修琦,张兰生.论人地关系的异化与人地关系研究[J].人文地理,1996,11(4):4—9.
③ 夏湘远.从混沌到觉醒:人地关系的历史考察[J].求索,1999, (6):72—76.
④ 李铁锋.论人地关系危机与地球科学[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6,19(6):753—757.
⑤ 蔡运龙.人地关系研究范型:地域系统实证[J].人文地理,1998, (13):7—12.
⑥ 艾南山,李后强.人地关系和山区经济发展[J].贵州科学,1992(3):6—9.
① 方创琳.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4, (59):21—32.
② 李广全,刘继生.思维方式与人地关系理论[J].人文地理,2001,16(6):77—80.
③ 王黎明.面向PRED问题的人地关系系统构型理论与方法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2):38—44.
④ 吴攀升,贾文毓.人地耦合论:一种新的人地关系理论[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15(3/4):50—53.
⑤ 刘继生,陈彦光.基于GIS的细胞自动机模型与人地关系的复杂性探讨[J],地理研究,2002,21(2):155—162.
⑥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89,11(3):1—5.
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了人地关系一直处在异化中。在人类漫长发展历程中,人地关系因生产劳动工具的变革发生了四次异化过程,分别以工具的使用、农业文明的出现、文明社会的产生和工业革命为标志,逐渐形成了由自然环境、人类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共同组成为人类所特有的人地系统。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有学者总结了人类社会的四次异化过程,并探讨人地关系异化与人地系统研究的关系,认为人地关系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人地关系的驱动机制以及系统内部相互作用机制。此外对人地关系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人地关系的每一次异化,人都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人类极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改造环境,环境也会给予相应的反馈。在异化过程中,环境都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改造和破坏,这必然会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和反思,自然产生了人地关系错位论和危机冲突论等假说。张复明认为人地关系危机的根本核心是资源问题,认为人类应该树立资源中心论,着力改善资源利用结构和效率,改进人地关系关联方式和复合作用效应,建立多层次人地协调工程,以上是在人地关系危机论下调控人地关系的基本思路和方式。
20世纪90年代晚期,当意识到人地关系危机的实质是由于人类和自然任何一方的不正常“扰动”和非弹性的“越轨”影响人地复合结构的进化和功能的良性发挥,最终影响系统组织和自身发展,甚至导致衰退时,人们不得不开始寻找人类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因此相关学者提出人地关系协同论、优化论和协调共生论。
进入21世纪,随着人地关系的复杂化和研究的深入,学界将人地关系系统作为人对地相互作用所涉及的诸因素固有的系统特征进行模拟分析的概念模式。这也是人地关系研究从实物到概念抽象的进步标志之一。此阶段学界提出了耦合论、分形论、构型论、耗散结构论及地域系统论等。耦合论就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出的一种新人地关系理论假说。“耦合”强调了人与环境是耦合在一起协同演进的,也就是说两者在演化路径上密不可分。有学者认为现在的人地关系是一种太极式的耦合关系。分形论的提出纠正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将复杂的人地关系线性化的错误,指出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是复杂的非线性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某种混沌机制,从而导致地球表层许多人文分形结构。刘继生等尝试通过逻辑斯蒂方程的数学变换,分析人地关系非线性相关作用的混沌特征,并探讨了人地关系的分形性质,通过优化分形结构,可有效调控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构型论是将具象的事物进行抽象研究的有力工具,研究者在研究人地关系系统时,利用一定的方式(文字、图示、数学模型等)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的过程称为人地关系系统的构型,即构造模型。如面向区域P(人口)R(资源)E (环境)D(发展)问题的人地关系系统构型。地域系统论的提出是将人地关系置于某一特定地域,将这一地域的人地关系看作一个地域综合体,此理论的提出为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并对此展开了人地关系评价、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进等方面的定量研究。
现阶段,有学者批判以人类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是人地关系理论的现阶段形式或最高形式,并在易经阴阳思想上提出人地关系中“人”和“地”互为或互不为中心,并根据阴阳“一生二”、“二生三”分别提出“人系统”和“地系统”两个中心假设,并以阴阳此消彼长来构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
由上述人地关系理论假说发展变化可知,人地关系研究对象发生了由具象到抽象的变化,其研究方法也发生了从线性到非线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