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国外经贸发展方向
毫无疑问,中国的外经贸经济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它不但加快了国内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且提升了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化水平;它不但扩大了中国经济规模,而且提高了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它不但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而且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对中国外经贸经济发展成就应予以充分肯定,但从发展前景及更高层次上讲,其存在的问题亦不容忽视,必须适时进行战略调整。
1.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
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不到1%,居世界第29位。2009年,我国货物出口额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一,进口额居世界第二。201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8668亿美元,而当年我国GDP为82622亿美元(519322亿元)。就进出口货物、尤其是出口货物总量来说,其数量规模十分可观,虽然今后我国的外贸数量还应不断扩大,更多地占有国际市场份额,但我国外贸的主要问题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应着力改善产品结构,尤其要减少消耗资源的初级产品出口,扩大深加工产品出口;减少传统产业产品的出口,扩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产品的出口,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以质取胜,实现由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转变。
2.坚持贸易、资本“进来”与“出去”并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经济,总的来说,货物贸易是出口多进口少;资本项目是进来多出去投资少。比如,我国从2001年到2012年外贸年年顺差,累计达17175亿美元;资本投资也年年顺差,从2001年到2012年,直接资本净流入累计达5689亿美元。如下表4—4:
表4—3 2001—2012年我国进出口状况[5]
表4—4 2001—2012年外贸顺差、直接投资净流入状况[6]
续表
因此,我国今后应该不断加大进口和对外投资的力度,更加积极有效地推进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尽快构建起与世界经济更加有机融合的中国的全球生产、全球资本、全球贸易和全球市场体系。
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简称流量)为6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连续9年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速为49.9%。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位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562.6亿美元)、英国(110.2亿美元)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根据《统计公报》,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简称存量)达3172.1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7位。当然,我们应当看到,尽管发展速度较快,但中国对外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规模与传统大国差距极大。2010年我国对外投资存量虽突破3000亿美元,但也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6.5%,英国的18.8%,法国的20.8%,德国的22.3%。2010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高达3200多亿美元,我国所有存量加在一起也赶不上美国一年的量。
根据统计分析,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并购比重超四成,再投资(利用利润进行再投资)上升,这一方面说明企业的眼光更加长远、国际化经营意识更强,不再急于收回经营利润,另一方面也说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给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更多商机,吸引企业更多投资。2010年,中国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存量所占比重下降了3个百分点,降至66.2%。这说明我国对外投资主体的结构开始发生了变化,很多地方企业、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也大大加快了。截至目前,中国“走出去”企业在海外投资所交税金总共超过100亿美元,创造了100多万个就业岗位,这让很多国家非常欢迎中国企业前去投资。[7]
长期以来,中国一向是外商投资的首选地,但这种状况开始改变,已经出现了投资资金双向流动趋势。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显现其强劲态势,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扮演更活跃角色的兴趣也日渐增强。2012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为11172亿美元,同比下降3.7%;而中国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8.6%,开始形成一个“剪刀差”的发展趋势。照此态势发展下去,中国很快会成为海外净投资国家。
中国资本“走出去”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中国企业到海外并购。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进入加快阶段的同时,也开始步入了风险高发期。这次欧美金融及经济危机的爆发,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一个战略契机。据有关人士统计,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投资金额,从2008年的103亿美元迅速增长至2012年的652亿美元,五年增加了五倍有余。但是与此同时,并购风险也进入高发期。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仅为40%左右。这意味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仍面临巨大的风险。
这种风险的根源,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企业未能建立起备受尊重的全球品牌,二是国外政策制定者和高管对中国企业的信任度不足,三是中国企业未能与全球利益相关者建立起强有力的联系。当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高企还有政治因素也不可小觑,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强大,中国企业尤其在欧美并购,可能比世界其他国家会受到更多的政治阻力。此外,法律、经济、文化等也可能成为并购失败的重要风险因素。[8]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资本走出去将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高风险的挑战。
3.坚持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进
我们不但要推进出口与进口、外贸与外资、引资与投资(对外)的协调发展,而且还要促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服务贸易范围广,市场大,就业高,污染低,越来越成为各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重点,竞争也十分激烈。服务贸易方兴未艾,前景广阔。这些年来,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如下图:
图4—16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快速增长
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货物贸易增速有所下滑,服务贸易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服务贸易规模偏小。2012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47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3%,比前10年平均增速低了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905亿美元,仅增长4.6%。服务贸易占全部贸易额的10%左右,低于美国和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有待优化,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在服务进出口总额中占58.8%,而高附加值服务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通信服务进出口占比偏低。
4.坚持国际收入与支出并举
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一起,国际收支平衡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基本目标之一。国际收支顺差过多,说明一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还不深不广,对本国经济结构调整带动效果还不明显,尤其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甚至引发国际外交争端等重大外事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国际收入一直处于顺差状态,无论是经常项目还是资本和金融项目都是顺差,尤其经常项目顺差规模较大,有的年份占到GDP总量的10%以上。如图所示:
图4—17 2001—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统计局
5.坚持创汇与用汇并施
国际收入的长期顺差,必然意味着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改革开放早期曾一度把外汇作为发展外贸的目的,这也许在缺汇和外贸规模很小的起步阶段是有意义的。创汇、持汇本身并不是发展外经贸的目的,而且事实上也不是持汇越多越好。
据统计,2006年初我国外汇额为8190亿美元,到2008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到2010年达到了2.85万亿美元,而到了2011年3月底,则更高达3.04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上外储最多的国家。[9]到2011年中,我国外汇储备已达3.2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近1/3。[10]据美国财政部2011年2月28日公布,中国在2010年底持有美国国债总数达到1.16万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日本则以8823亿美元位居第二。[11]中国还持有美国证券1.39万亿美元,有的说大约有1.5万亿美元。2009年底,中国海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投资)为2300亿美元;金融债券投资1.7万亿美元左右,总数2万亿美元。截至2011年9月末,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资产余额为16256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资产余额为3455亿美元,[12]加上金融证券总数也少于我国对外投资。
持有大量外汇储备,不但收益不高,而且风险很大。例如,美国和欧洲不少国家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经济措施常会造成别的国家外汇储备账面资产的重大损失。有人分析,金融危机发生一年多来,中国外汇账面损失就达一万亿人民币,美元贬值促使我国调整外汇资产结构,增加了欧元的比重,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又使欧元贬值。
当然,也有人认为,我国虽有3万亿美元的储备,但同时有14.7万亿人民币的基础货币,这意味着有大致等量的外汇和人民币,所以汇率波动几乎是等值的、安全的。且不说仅仅从汇率变动来分析外汇与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比值是否令人信服,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些外汇本身的价值变动、本身风险以及它们能否得到合理高效使用,创造更多的为中国现代化服务的价值。这就有个“死”的外汇与“活”的外汇的关系问题。
据2011年4月15日《参考消息》报道:中国央行今天称,截至2011年3月末,中国外储余额为3.0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4.4%。如此庞大的外储是北京大规模购买美元和其他外国货币的结果。这么做的目的是阻止人民币随着出口收入增长与投资的大量涌入而升值。如果开放外汇交易,涌入国门的资金就会推高人民币汇率,抬高中国出口产品在海外的价格。
而据路透社北京2011年4月14日电,中国外储突破3万亿美元,结果刺激了通胀,打破了经济平衡。乍一看,这笔巨额储备似乎象征着中国迅速增长的财富。但如果深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大笔钱恰好遗憾地证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存在着巨大的问题。过去十年来,中国庞大的贸易顺差与不断购买美元压低人民币的举动导致外储激增17倍。对于外储里每增加的1美元,中国都需要印刷约6.5元人民币来冲抵,这就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更多现金。为中和印刷出的新钱,中国采取了所谓的“对冲操作”。其主要武器就是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要求银行把原本想要贷出的资金锁起来。据大多数分析师估算,中国只需要7800亿美元外储就够了。这样的数额足以支付3个月的进口商品和中国所有的短期外债——这是衡量一个国家需要多少外储来平安渡过金融危机的标准尺度。
高外储同样会引发国内问题。中国的做法与其刺激消费的要求背道而驰,中国需要借助内需来应对主要出口市场的疲软。
此外,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为这3万亿美元找到一个安全的投资场所。资金过于庞大,导致绝大多数市场都不可能处于中国的考虑范围之内,于是只剩下美国国债这一种选择。这就使北京容易受到美元疲软的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