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精简城镇人口,主要是作为解决“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严重困难的措施之一出台的。那么,从1959年到1961年,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三年困难”,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为什么会陷入困境?这就要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经济状况可以说是穷困不堪。一方面,在原有的制度束缚下,农业生产极其落后;另一方面,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生产规模小,技术装备差,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大量的机器设备和原料都依赖进口。如此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加上战争的创伤,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党面临的重大考验。因此,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恢复国民经济。为此,我国用三年的时间恢复经济。在城市,通过打击不法私商,建立国营经济和新的经济秩序;在农村,通过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实现了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到1952年,全国的工农业生产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在国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剿匪斗争,肃清了各地的匪患,实现了西藏、新疆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在国际上,实施了新的外交方针,与苏联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并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这一系列的举措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从1952年底开始,中国共产党着手考虑在恢复经济的基础上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早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起来和发展起来了,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2]《共同纲领》也明确规定,要“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3]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中国怎样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大致设想,后来经过反复斟酌,中共中央于1953年6月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这条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造”,一化即“工业化”,三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工业化”是其主体内容。而在当时,在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选择过程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模式。第一种是英、美模式,以发展轻工业起步,等到积累大量资本后,再发展重工业,这种模式充分考虑到了工业发展内部的平衡问题以及国民的生活需要,但这种模式会使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第二种是日、德模式,由政府投资发展重工业,由民间投资发展轻工业,这种政府与民间并重的方式,比起第一种模式大大缩短了发展时间,使日、德很快成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但这种模式需要一个相对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即需要较高的经济发展的起点;第三种是苏联模式,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在短期内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这一模式会延缓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速度,从而影响国民的生活。[5]
如何选择适合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鉴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加上中国建设工业化的起点低,缺乏大机器制造业和现代技术装备的状况与苏联有很大的相似,而且两国社会制度相同,因此,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就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取消西方国家在中国的特权、土地改革以及没收官僚资本等方式,使得国营经济空前壮大,各项资源不断集中。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从1953年开始,随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不断加强,“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逐步形成,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公私合营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至“三大改造”完成,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据十分明显的优势。[6]“一大二公”所有制的形成,使国家手中掌握的可支配的经济资源越来越多,这就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除了“苏联经验”外,1949年后中国逐步形成的“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也促成中国最终走上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在国民经济不断恢复的过程中,从1951年开始,中共中央着手编制旨在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从1953年开始实施。这一计划的指导方针即: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按照这一方针,“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五年中将新建一批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的新兴工业部门,同时要用现代先进技术扩大和改造原有的工业部门;要合理利用和改建东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地区城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同时开始在内地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基地。[7]
1957年底,“一五”计划顺利完成。“一五”期间,重工业各项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以钢产量为例,1957年全国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8]其他如原煤、发电量、机床等主要指标都成倍增长。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机器、无线电、无缝钢管等相继建成,重工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除了重工业的发展外,其他如轻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也有一定的发展。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已经明确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顺序,即优先发展重工业,而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农业与商业的发展放在了次要发展的地位。据统计,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期间,国家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7.5%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85%用于制造生产资料的重工业建设;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约为1∶5.6,[9]轻、重工业的投入比例处于失调状态。
一方面,国家将大量资金投入重工业建设之中;另一方面,重工业建设不仅建设周期长,资金短期内不能回笼,也见不到效益,而且重工业产出的产品不能直接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因此,除重工业以外,各个产业发展均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不仅得不到明显提高,甚至出现全国人民节衣缩食以满足重工业发展需要的局面。
浙江省从1949年5月起也逐步进入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时期。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挺进浙江,浙江的国民党正规军纷纷败退,但一些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地方上的土匪恶霸、流氓地痞等依然大量盘踞于浙江。在这一情势下,中共浙江省委首先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除了在城市留少量干部外,大部分干部转入农村,同时驻浙野战军迅速组织1万人的工作队奔赴农村,发动群众,搞好农村工作。到1949年12月初,浙江农村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及地方上的土匪恶霸基本被肃清。与此同时,在对全省的土地状况、阶级关系、租佃关系等内容做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全省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到1952年春季以后,浙江的土地改革工作基本结束。
剿匪与土改工作结束后,中共浙江省委又将工作重心转移至城市,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浙江省一方面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也进入“一五”计划的建设中。
“一五”计划之初,浙江省就提出了“一五”计划纲要,规定:要积极地改造和发展地方工业,有计划地发展手工业,以增加对农业生产资料及日用品生产,发展地方工业应为农业和人民生活服务。[10]以这一计划纲要为指导,浙江省在“一五”期间取得了一些成就。1957年与1952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由24.53亿元增加到37.27亿元;[11]工农业总产值由26.07亿元增加到40.26亿元,五年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了10.89%。[12]
在浙江省的国民经济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发展趋势:在工农业生产部门,工业生产的发展大大超过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工业生产部门内部,重工业的发展超过了轻工业生产部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五”期间,工业生产超过了农业生产。由表1-1可见,工业生产总值在五年间增加12.64亿元,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长了16.6%;农业生产总值在5年间增加1.75亿元,但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了18.8%。由此可见,无论从增加的数值还是从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来看,5年间工业生产的发展都超过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表1-1 “一五”期间浙江省工农业生产情况对比
其次,“一五”期间,浙江省对工业的投入远高于对于农业的投入。据统计,在五年间,全省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约为5.08亿元,其中农业投入仅占8%,而工业投入却占41.3%,[13]两者相比相距甚远。
再次,浙江省在20世纪50年代虽非国家重点建设的区域,工业发展尤其是重工业发展有限,但在“一五”期间,浙江省的重工业生产仍有较快的发展。一方面,大量大规模企业如新安江水电站、衢州化工厂、杭州钢铁厂、绍兴钢铁厂、杭州制氧机厂、江山水泥厂等都是在这一期间扩建或动工兴建;另一方面,重工业与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变化。由表1-2可知,从1949年到1952年,轻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90%左右。至“一五”计划完成之时,即1957年,浙江轻工业产值约占全省工业生产总值的82%,下降了8个百分点,而重工业产值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却增加了。
表1-2 1949—1957年浙江省轻重工业总产值对比
由此可见,虽然浙江的“一五”计划纲要中强调在发展地方工业的同时,还要照顾到农业和人民生活用品的生产,但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改变了浙江原有的各产业之间的比重,重视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生产是经济发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