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秦汉从卖爵到卖官
关于中国古代的卖官,《管子·八观》说:“上卖官爵,十年而亡。”但其具体含义不甚清楚。《韩非子·八奸》说:“故财利多者买官以为贵,有左右之交者请谒以成重。”《五蠹》篇说:“今世近习之请行,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反映了至晚在战国时已有卖官,但具体情况不详。据《通典》卷11《鬻爵》和《文献通考》卷35《赀选进纳》,唐人杜佑和宋人马端临将卖官制度上溯到西汉。其实,按《册府元龟》卷509《鬻爵赎罪》、《山堂群书考索》后集卷62《鬻爵》等书所载和一些前辈学者的研究,还可上溯到更早。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规定,“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1]这大致应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明确的卖官制度性规定。
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令民得卖爵”。[2]
汉文帝时,贾谊建议:“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此处是指爵级与儿子。后汉文帝采纳晁错之议,“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3]规定富人可以向官府纳粟买爵,汉朝继承秦商鞅变法制定的二十等爵,二十等爵原为军功而设,汉文帝增设为“入粟”六百石,即可得二等爵上造,直到“入粟”一万二千石,可得十八等爵大庶长,只有第十九等关内侯和二十等彻侯不授。《资治通鉴》卷15将此事系于文帝前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时间不见得准确,而大致上应在此年前后。但在卖爵的同时,秦爵原有的煊赫光彩也不免褪色和贬值。晁错在上“入粟”议的同时,还提出“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4]爵至第九等五大夫,其家也只是有一人免役。按汉高祖曾下诏规定:“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5]所谓“七大夫”应是第七等爵公大夫。从第六等爵官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降为自第九等爵五大夫以上才“复一人”,其特权的贬降幅度是相当大的。后来汉武帝时,“兵革数动,民多买复及五大夫”。[6]汉文帝后六年(公元前158年),因为旱蝗灾,“发仓庾以振民,民得卖爵”。[7]
汉景帝时,“上郡以西旱,复修卖爵令,而裁其贾以招民”,[8]又将爵位减价出售。“胶西王卬以卖爵事有奸,削其六县”,[9]可知不仅汉廷可以卖爵,诸侯王也可卖爵。
汉武帝对匈奴用兵等大量耗费,财力拮据,故千方百计,开辟财源。《盐铁论·轻重第十四》说,“买官赎罪”,是为“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有司请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请置赏官,名曰武功爵”。其“武功爵,一级曰造士,二级曰闲舆卫,三级曰良士,四级曰元戎士,五级曰官首,六级曰秉铎,七级曰千夫,八级曰乐卿,九级曰执戎,十级曰〔政戾〕庶长,十一级曰军卫”。“级十七万,凡直三十余万金。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除;千夫如五大夫”。颜师古解释说:“五大夫,旧二十等爵之第九级也。至此以上,始免徭役,故每先选以为吏。千夫者,武功十一等爵之第七也,亦得免役,今则先除为吏,比于五大夫也。”“其有罪又减二等。爵得至乐卿”。颜师古解释说:“乐卿者,武功爵第八等也。言买爵唯得至第八也。” [10]武功爵除了奖赏军功之外,更用于卖爵,这是在汉文帝规定之外,新增卖爵途径。
当时除增设卖武功爵之外,也开始增设卖官制。“入财者得补郎,郎选衰矣”。[11]“乃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终身复,为郎增秩,及入羊为郎”。“是时,豪富皆争匿财,唯卜式数求入财,以助县官。天子乃超拜式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以风百姓”。“始令吏得入谷补官,郎至六百石”。“吏更迁补高官,郎又就增其秩,得至六百石也”。[12]黄霸“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后复入谷沈黎郡,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13]杨仆“以千夫为吏”。[14]当时通过买爵补吏,再由吏升官,是一条入仕途径。
如淳说:“《汉注》:赀五百万得为常侍郎。”西汉有若干买官入仕的名人,如张释之“以赀为骑郎,事文帝”,[15]司马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16]按“郎官故事,令郎出钱市财用,给文书,乃得出,名曰‘山郎’”。[17]当时郎官的地位已相当高。
因买官入仕而有政绩者,自然是寥若晨星。董仲舒认为:“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18]汉景帝后二年(公元前142年)诏:“今訾算十以上乃得宦,廉士算不必众。有市籍不得宦,无訾又不得宦,朕甚愍之。訾算四得宦,亡令廉士久失职,贪夫长利。”当时“訾万钱,算百二十七也”,这是一种财产税。西汉“限訾十算,乃得为吏。十算,十万也”。但有市籍的是商人,商人“不得宦”,汉景帝改为“訾算四得官”,[19]实际上也须拥有四万钱的家产,方能当官。其意也与董仲舒之说相似。但汉武帝时,“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吏益多贾人矣”,[20]又打破了商人不得为吏的某种限制。
贡禹指责卖官鬻爵说,“孝文皇帝时,贵廉絜,贱贪汙,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而汉武帝“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桀,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坏败,乃至于是!”[21]贡禹的说法其实有片面性,卖官的结果必然是滋长官场中贪饕之风,然而并非汉文帝时就无贪饕之风,不过到汉武帝时,贪饕之风更加炽盛而已。
汉成帝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四月,“令吏民得买爵,贾级千钱”。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诏:“关东比岁不登,吏民以义收食贫民、入谷物助县官振赡者,已赐直,其百万以上,加赐爵右更,欲为吏,补三百石,其吏也,迁二等。三十万以上,赐爵五大夫,吏亦迁二等,民补郎。” 以赐爵和补郎的办法赈灾,右更为“第十四爵”。[22]王莽地皇元年(公元20年),也“令民入米六百斛为郎”。[23]
东汉继续实行卖爵制度,其出卖的名目有所扩大。汉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三公以国用不足,奏令吏人入钱谷,得为关内侯、虎贲、羽林郎、五大夫、官府吏、缇骑、营士各有差”。[24]西汉时,关内侯爵尚不能出售,而如虎贲、羽林、缇骑、营士之类宿卫或军士衔也不在出售之列,而在此时却都成了商品。王嘉《拾遗记》卷6载,永初时,“有琅琊王溥”,“后以一亿钱输官,得中垒校尉”,“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故曰军门主簿”。买卖校尉,又在正史记载之外。
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占卖关内侯、虎贲、羽林、缇骑、营士、五大夫,钱各有差”。[25]
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山阳公载记》曰:“时卖官,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26]董太后“使帝卖官求货,自纳金钱,盈满堂室”。[27]崔烈虽“有重名于北州,历位郡守、九卿。灵帝时,开鸿都门榜卖官爵,公卿、州郡下至黄绶各有差。其富者则先入钱,贫者到官而后倍输。或因常侍、阿保别自通达。是时段颎、樊陵、张温等虽有功勤名誉,然皆先输货财,而后登公位。烈时因傅母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及拜日,天子临轩,百僚毕会,帝顾谓亲幸者曰:‘悔不小靳,可至千万。’” 崔烈问儿子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崔钧说:“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不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崔烈又问:“何为然也?”崔钧说:“论者嫌其铜臭。”崔烈“怒,举杖击之”。[28]此事还是反映了清议的影响,但清议到头来还是敌不过铜臭,在皇帝、宦官等的倡导下,卖官风与东汉的国运已成决堤千里,而不可掩抑之势。汉灵帝“遣御史于西邸卖官,关内侯顾五百万者,赐与金紫;诣阙上书占令长,随县好丑,丰约有贾。强者贪如豺虎,弱者略不类物,实狗而冠者也”。[29]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南宫灾”。宦官张让、赵忠“等说帝令敛天下田亩税十钱,以修宫室”。“刺史、二千石及茂才、孝廉迁除,皆责助军修宫钱,大郡至二、三千万,除各有差。当之官者,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有钱不毕者,或至自杀。其守清者,乞不之官,皆迫遣之”。[30]宋代洪适《隶释》卷15《义井碑阴》说:
右义井碑阴称五大夫者三十一人,称分子者六十人,摩灭者数人,题名之下,又有数十字,盖是纪事之辞,残缺无成文者。汉承秦制,爵二十级,其九爵曰五大夫。帝纪安帝永初三年,三公以国用不足,奏令吏人入钱谷,得为关内侯、虎贲、羽林郎、五大夫、缇骑、营士。又灵帝光和元年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则知汉末以赀受爵,比屋皆然。此碑五大夫所以若是之众也,惟分子未详……此碑分子似指土豪出分之子。
此段残碑也反映了当时卖官之滥。后来晋人傅玄评论说:“灵帝时榜门卖官,于是太尉段颎、司徒崔烈、太尉樊陵、司空张温之徒,皆入钱上千万,下五百万,以买三公。颎数征伐有大功,烈有北州重名,温有杰才,陵能偶时,皆一时显士,犹以货取位,而况于刘嚣、唐珍、张颢之党乎!”[31]反映了当时卖官之盛。《续汉志》等说,“灵帝时卖官”,曹操之父曹嵩“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 “以货得拜大司农、大鸿胪,代崔烈为太尉”。[32]据说,汉“桓帝之初,京都童谣”,“‘梁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卿怒’者,言永乐主教灵帝,使卖官受钱,所禄非其人。天下忠笃之士怨望,欲击悬鼓以求见,丞卿主鼓者,亦复谄顺,怒而止我也”。[33]汉灵帝末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卖关内侯,假金印紫绶,传世,入钱五百万”。[34]这意味着卖得关内侯者还可以传子袭孙,但当时黄巾军造反,天下大乱,汉朝也国将不国,是否能兑现已成大问题。
由于汉灵帝利用卖官爵,聚敛私财,为祸甚烈,成为当时政治腐败和昏暗的重要标志,故在后世史书上就非常出名。如《隋书》卷24《食货志》说:“灵帝开鸿都之榜,通卖官之路,公卿州郡,各有等差。汉之常科,土贡方物,帝又遣先输中署,名为导行,天下贿成,人受其敝。” 马端临评论说:“武帝、灵帝卖官之事同,而其指意则异。武帝取之于豪富之百姓,盖风以毁家纾国之公谊。故卜式、黄霸虽以赀财进身,而不害其为名士也。灵帝取之于贪饕之公卿,盖纵其剥下媚上之私心。故崔烈、张温虽以公誉登仕,而无救其为小人也。”[35]宋人戴埴《鼠璞》卷上《鬻爵》说:
今之鬻爵,泛滥极矣。多咎晁错之作俑。余谓今之弊非鬻爵也,鬻官也。鬻爵所鬻者,虚利归于上;鬻官所鬻者,实利归于下。鬻爵虽非正论,然晁错令募天下入粟,得以拜爵,六百石爵上造,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不过予之虚爵以免罪,初非任以官事。文帝时,张释之以赀为郎,武帝令吏入谷补官,郎至六百石。此不徒鬻爵而鬻官。至灵帝鸿都榜卖公卿及州郡、黄、散,[36]段颎、张温、崔烈虽有功勤名誉,亦以货贿得之。晁错复生,必大为所笑。
此说对卖爵到卖官,还是分辨得相当清楚。从单薄的史料记载来看,秦汉时代的卖官制,无非是为弥补财政的亏空,其后果也必然是滋长官场的贪污和腐败,政以贿成,而在汉灵帝时达到了极致。所谓卖官,不仅包括无官者授官,也包括有官者的晋升。汉时官员私人卖官的记录较少,这是因为当时盛行辟举制,由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员为数不多。既然官员辟举下属,是合法的行为,名正言顺,则向官员行贿而买官的情况事实上就不胜枚举。
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规定,因军功“受爵赏而欲移卖者,无所流”,按颜师古的解释,“此诏言欲移卖爵者,无有差次,不得流行”,[37]实际上应是禁止私下售爵。汉成帝时,翟方进劾奏陈汤和逢信“邪枉贪汙,营私多欲。皆知陈汤奸佞倾覆,利口不轨,而亲交赂遗,以求荐举。后为少府,数馈遗汤。信、咸幸得备九卿,不思尽忠正身,内自知行辟亡功效,官媚邪臣,欲以徼幸,苟得亡耻”。[38]东汉安帝时,杨震上奏说:“周广、谢恽兄弟,与国无肺腑枝叶之属,依倚近倖奸佞之人,与樊丰、王永等分威共权,属讬州郡,倾动大臣。宰司辟召,承望旨意,招来海内贪汙之人,受其货赂,至有臧锢弃世之徒复得显用。白黑溷淆,清浊同源,天下哗,咸曰财货上流,为朝结讥。”[39]两条记载涉及了“荐举”和“辟召”制下的卖官。皇甫规在对策中说,汉顺帝“威分近习,畜货聚马,戏谑是闻;又因缘嬖倖,受赂卖爵,轻使宾客,交错其间,天下扰扰,从乱如归”。[40]汉顺帝的乳母山阳君宋娥得到宠信,“黄龙、杨佗、孟叔、李建、张贤、史汎、王道、李元、李刚九人与阿母山阳君宋娥更相货赂,求高官增邑”。[41]汉顺帝至桓帝时,外戚梁冀专权,“吏人赍货求官请罪者,道路相望”。[42]“宛有富贾张汎者,桓帝美人之外亲,善巧雕镂玩好之物,颇以赂遗中官,以此并得显位,恃其伎巧,用埶纵横”。[43]此类为嬖幸们私下卖官的实例。汉灵帝时,刘焉上奏说:“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44]看来到东汉末,“货赂为官”已十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