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教 中
孔仲达1曰:“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先儒之释《易》义,未有明通若孔氏者也。得其说而进推之,《易》为王者改制之巨典,事与治历明时相表里,其义昭然若揭矣。许叔重2释“易”文曰:“蜥易,守宫;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周官》太卜,掌三《易》之法。郑氏3注:“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者也。”朱子4以谓《易》有交易变易之义。是皆因文生解,各就一端而言,非当日所以命《易》之旨也。三《易》之名,虽始于《周官》,而《连山》、《归藏》可并名《易》。《易》不可附《连山》、《归藏》而称为三连三归者,诚以《易》之为义,实该羲、农以来不相沿袭之法数也。易之初见于文字,则《帝典》5之“平在朔易”也。孔《传》6谓“岁改易,而周人即取以名揲卦之书”,则王者改制更新之大义,显而可知矣。《大传》曰:“生生之谓易。”韩康伯7谓“阴阳转易,以成化生”,此即朱子交易变易之义所由出也。三《易》之文虽不传,今观《周官》太卜有其法,《左氏》8记占有其辞,则《连山》、《归藏》皆有交易变易之义,是羲、农以来,《易》之名虽未立,而《易》之意已行乎其中矣。上古淳质,文字无多,固有具其实而未著其名者。后人因以定其名,则彻前后而皆以是为主义焉,一若其名之向著者,此亦其一端也。
钦明之为敬也,允塞之为诚也,历象之为历也,历象之历,作推步解,非历书之名。皆先具其实而后著之名也。《易·革·象》曰:“泽中有火,君子以治历明时。”其《彖》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9、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历自黄帝以来,代为更变,而夫子乃为取象于泽火,且以天地改时,汤、武革命为《革》之卦义,则《易》之随时废兴,道岂有异乎!《易》始羲、农而备于成周,历始黄帝而递变于后世,上古详天道,而中古以下详人事之大端也。然卦气之说,虽创于汉儒,而卦序卦位,则已具函其终始。则疑大挠未造甲子以前,羲、农即以卦画为历象,所谓天人合于一也。《大传》曰:“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此黄帝未作干支之前所创造也。观于羲和10分命,则象法文宜,其道无所不备,皆用以为授人时也。是知上古圣人,开天创制,立法以治天下,作《易》之与造历,同出一源,未可强分孰先孰后。故《易》曰:“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书》曰:“平秩敬授,作讹成易。”皆一理也。夫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曰:“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学《易》者,所以学周礼也。韩宣子见《易·象》、《春秋》,以为周礼在鲁。夫子学《易》而志《春秋》,所谓学周礼也。
夫子语颜渊11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是斟酌百王,损益四代,为万世之圭臬也。历象递变,而夫子独取于夏时;筮占不同,而夫子独取于《周易》;此三代以后,至今循行而不废者也。然三代以后,历显而《易》微,历存于官守,而《易》流于师传,故儒者敢于拟《易》,而不敢造历也。历之薄蚀盈亏,有象可验,而《易》之吉凶悔吝,无迹可拘,是以历官不能穿凿于私智,而《易》师各自为说,不胜纷纷也。故学《易》者,不可以不知天。观此益知《太玄》、《元包》、《潜虚》之属,乃是万无可作之理,其故总缘不知为王制也。
1 孔仲达(574—648):名颖达,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唐朝著名学者,为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精通经学,尤明《左传》、《尚书》、《易》、《毛诗》、《礼记》,兼善历法,奉命与颜师古等撰《五经正义》,是书融合南北经学家见解,成为经学注疏定本,考试用书经学的准则。
2 许叔重(30—124):名慎,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人,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少博学经籍,曾从贾逵受古学,马融常推敬之。时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美誉。著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说文解字》等书。
3 郑氏:指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人,是东汉著名经学家。博通群经,聚众讲学。曾遍注群经,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成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世称“郑学”。平生著述达百万余字,所注以《毛诗笺》、《三礼注》影响最大,又作《六艺论》、《驳五经异义》。
4 朱子:指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在今江西)人,侨寓建阳(在今福建)。生平以讲学著书为职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贡献。在哲学思想上,将二程学说发展为完整的理学体系,为理学之集大成者。其学说被视为理学正宗,对后世影响极大。著有《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太极图解说》、《周易本义》、《通书解说》等。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语类》等。
5 《帝典》:指《尚书》中的《尧典》。
6 孔《传》:指孔安国为《古文尚书》所作之传。孔安国字子国,鲁(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十二世孙。西汉经学家。相传汉武帝时,鲁共王扩宅,坏孔子旧宅壁,发现壁中藏有《尚书》、《论语》、《孝经》等用先秦文字写成的古文经书。当时无人懂得,遂由他整理,并奉诏作《书传》,定《尚书》为五十八篇。又作《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古文经书遂得以流传。今存《尚书孔氏传》乃后人伪托,故一般称为“伪传”。
7 韩康伯:名伯,东晋学者。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人。殷浩之外甥,少家贫,长而留心文艺,通玄理。官至吏部尚书、领军将军。作《辩谦》。今传《周易注》,是他与王弼合撰。《直斋书录解题》云:“魏尚书郎山阳王弼辅嗣注上、下《经》,撰《略例》。晋太常颍川韩康伯注《系辞》、《说》、《序》、《杂卦》。”
8 《左氏》:指《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左丘明作,不可信。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四《春秋阙疑之书》中指出:“左氏之书,成之者非一人,录之者非一世。”《左传》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因为《春秋》虽早,但太简单。
9 汤:商朝开国国君。卜辞作“唐”,子姓,名履,天乙、太乙,灭夏后又称“武汤”、“成汤”、“殷汤”。契之后裔。原为商部落首领,后得伊尹之辅佐,经过十一战而灭夏。在位期间,重视生产,安抚民心,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统治。
10 羲和:羲与和是同族两氏,分别为重与黎的后代,相传重黎氏世掌天地之官,故尧使其后代中的贤能者继续担任此职务。
11 颜渊(前521—前490):春秋时鲁国人。字子渊,亦作颜渊,孔子门人。以好学而深得孔子喜爱,重德行,恪守“仁”。虽箪食瓢饮,贫居陋巷而不改其乐。以贤为孔子所称道。年三十二卒。引文出自《论语·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