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化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古希伯来文化

第一节 概述

希伯来是对犹太民族的古老称谓,古希伯来文化即古犹太民族文化或古以色列民族文化。希伯来文化发祥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兴盛于约旦河两岸。希伯来人初入迦南时,当地人称其为“渡河而来者”,此语被汉译作“希伯来”,于是我们称他们为“希伯来人”,称其文化为“希伯来文化”。犹太是外族人对亡国后的希伯来人的称呼,但“犹太”这一称呼是基于他们对犹太教的共同信仰而生,强调其宗教性。“以色列”意为“与神摔跤得胜者”,是希伯来人的自我尊称。“希伯来”这一称呼始自亚伯兰(亚伯拉罕原名)时代,“以色列”这一称呼始自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圣经·创世记》32:28《圣经》(和合本),香港圣经公会,2000年,第27页。所引《圣经》皆出此本,后出只标章节。)时代,“犹太”这一称呼则始自公元前586年南国犹大亡于新巴比伦之后。对该民族来说,这三个称呼意思相近,但从文化纯度及时间涵盖广度方面来讲,称其文化为希伯来文化更为准确,这里将要讲述的古希伯来文化是从希伯来民族产生到公元135年犹太人最后一次起义被镇压期间的文化状况。

希伯来民族是一个弱小的民族,生活在巴勒斯坦这块贫瘠的沙漠之地,历经外族欺压,以致流散世界各地,但他们却以坚定的宗教信仰和独特的开创精神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兼收并蓄,形成了以《希伯来圣经》(即基督教《圣经·旧约》)为主体的强势文化;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基督教文化,和希腊文化一道成了西方文明的源头。此外,希伯来文化又直接促生了以《古兰经》为核心的伊斯兰文化,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很大。

一种文化的兴衰离不开相关的地理、人文环境,希伯来文化的兴盛也离不开巴勒斯坦地区的沙漠地貌和中东发达的古文明氛围。

巴勒斯坦地区古称迦南,东连两河流域,西靠地中海,南面是红海和阿拉伯半岛,北面是小亚细亚半岛,以约旦河为轴线形成一个狭长地带。古希伯来人认为这里是其上帝亚卫注1所应许他们的“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出埃及记》3:8),实际上该地以丘陵山地为主,南部更是沙漠浩瀚,土地贫瘠,气候干燥,除地中海沿岸和约旦河谷适合农耕及一些山谷适合放牧外,其他大部分地区为不毛之地。因常有旱灾,当时的住民多逐水而居,以放牧、种植葡萄和橄榄为生。因土狭地小,山脉纵横,交通不便,古时该地多为小国寡民,缺少集权统治,易为周边大国一一吞灭,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住民磨炼出了坚韧的政治适应性。希伯来民族出埃及重入迦南建国后,统一时间相当短暂(公元前1028—前933),希伯来民族自入迦南至亡国备受外族欺压仍能维持独立的民族性,与这种环境不无关系。巴勒斯坦地区位于亚非欧三洲交界处,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就决定了希伯来民族多舛的命运。这一交通要冲也成了各大文化的交汇点,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亚述文化、古波斯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等在这里辐射交融,使古希伯来民族得到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养成了其文化模式中强有力的包容性,为其影响世界文明提供了前提。

注1亚卫()是犹太教主神的名字,犹太教忌呼神名,因此这个只有辅音的希伯来词汇原发音不可考,国人据该词的拉丁拼法误译作“耶和华”。

据圣经记载,希伯来人的祖先居住在“迦勒底的吾珥”(《创世记》11:31)。吾珥是两河流域的一座古城,现称穆卡亚,位于伊拉克南部,和纳西里耶隔幼发拉底河相望,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这里已成了苏美尔文化的中心,有发达的农业文明和丰富的宗教文化。亚伯兰等人出吾珥大约是在公元前1800年前后许鼎新:《希伯来民族简史》,中国基督教协会神学教育委员会,1990年,第4页。,当时吾珥城相当繁荣,他们原本信仰当地的月神南纳,因与当地人发生冲突[美]保罗·梅尔编译:《约瑟夫著作精选》,王志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页。,便弃丰美的故土远徙他乡,这使希伯来文化自源头上就具有了流动性。古希伯来文化虽源自两河流域,但其主体却是在与迦南文化的长期斗争与融合中形成的。迦南即巴勒斯坦地区,在圣经中指大洪水后义人挪亚的孙子迦南所居之地。挪亚曾诅咒迦南,称“耶和华闪的神,是应当称颂的,愿迦南作闪的奴仆”(《创世记》9:26),闪是挪亚的儿子,亚伯兰的第十代祖先,因此,希伯来人入迦南似乎是在遵从祖先的遗训。然而迦南地区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就有了众多城邦,其中的耶利哥城在公元前9000年就已存在[英]约翰·德雷恩:《旧约概论》,许一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9页。。自公元前18世纪下半叶开始,喜克索斯人统治埃及,对迦南地区的控制削弱,迦南文化得以进入全盛时期,当地的城邦完备,农业技术发达,铸铜、制陶、酿酒、纺织等手工业技术也相当娴熟,沿海地区商业繁荣,只有在山区及荒漠地带有零星游牧,希伯来人在迦南的第一个立足点示剑就是位于基利沁山区。落后、游牧的希伯来人要想战胜在军事、文化、经济上比他们先进但各城各自为政的迦南人,必须依靠全民团结,这种生存状况促成了希伯来民族超强的凝聚力。当时的迦南人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成了后世希伯来语言和文字的母体。迦南当地信奉主神以勒,又信奉具有复活能力的大神巴力,祭祀仪式多有与庙妓淫合情形,希伯来人初入迦南亦尊此俗,到摩西时代才逐渐认识到其不伦无德之处,遂从以勒创出自己的主神亚卫,订立一神教,但普通民众中始终有人继续崇拜巴力,这种迦南文化之根丰富了希伯来文化,也为希伯来民族后来的分裂和覆亡埋下了祸根。

按照传统的观点,古希伯来民族历史可分为王国前时期、王国时期和王国后时期。

王国前时期可分为族长时代、摩西时代和士师时代。族长时代主要记述希伯来民族形成初期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及约瑟等宗族领袖的历史和传说。

王国时期包括统一王国时期和分国时期。统一王国时期约始于公元前1028年,终于公元前930年。分国时期始于公元前930年北国以色列建立,终于公元前586年南国犹大被新巴比伦王国所灭。

王国后时期可分为被掳时期、波斯统治时期、希腊统治时期和罗马统治时期。被掳时期指公元前586年至公元前538年希伯来人被新巴比伦统治时期。波斯统治时期是希伯来民族的短暂中兴时期。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居鲁士率军攻占巴比伦,他建立的波斯帝国在中东迅速取代了巴比伦帝国的地位,其文化中的二元论思想对希伯来人冲击很大。希腊统治时期是希伯来民族思想、文化得以大发展的时期。公元前331年,希腊联邦统治者马其顿人亚历山大灭波斯,巴勒斯坦的希伯来人居住区就置于希腊统治之下。罗马统治时期是希伯来人作为一个整体民族生存的终结。公元132—135年,巴·科赫巴再度率众起义,弥赛亚主义和启示论在那次起义中扮演了中心角色,但起义的失败导致耶路撒冷彻底被毁,而且,在其废墟上重建的罗马式新城也禁止犹太人进入,幸存的犹太人逃离巴勒斯坦散落世界各地,希伯来民族古代史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