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蓝皮书 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9):关注民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tou1

B.16
以党建引领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上海市普陀区石泉路街道的探索

宋胜利 张虎祥 李友权宋胜利,上海市普陀区石泉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张虎祥,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友权,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要:在新时代,城市社区如何推进服务与治理并顺利实现转型与发展,一直以来就是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普陀区石泉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在“同心家园”建设持续推进实践中,着力打造“宜居石泉”的品质与内涵,在社区更新、公共服务乃至社会治理方面不断推进创新探索,并由此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路径与实现方式,主要体现在社区微更新、社会协同提升、线上线下联通、智能化治理及以激发社会活力、坚持党建引领等方面,对正处于快速转型过程中的街道社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党建引领 公共服务 社会治理 转型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加速分化,不同利益群体日益形成且其诉求日益复杂化;同时,市场化与信息化也使得社会成员的自主性日益增强,社会治理的优化面临着新的现实挑战。作为基层基础基本的街道社区,进一步优化社会治理的路径与方式,将直接关系到社会领域的稳定与发展。可以说,基层社会的治理创新是城市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普陀区石泉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在“同心家园”建设持续推进实践中,着力打造“宜居石泉”的品质与内涵,在社区更新、公共服务乃至社会治理方面不断推进创新探索,并由此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路径与实现方式,对正处于快速转型过程中的街道社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也是本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所在。

一 新时代石泉路街道面临的挑战

如前所述,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从现实来看,随着市场化与信息化的持续推进,社会成员的自主性日益增强,其自身诉求与利益表达日趋强烈,而传统的社会关系纽带日益松弛,社会整合的难度进一步提升。由此,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变动,也对基层党和政府管理理念、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伴随改革开放而形成发展起来的石泉路9街道,其在社区管理和治理实践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石泉路街道成立于1991年9月,是在上海快速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之初就建立并发展起来的社区,属于居住密集型的老城区。在20多年的快速发展实践中,石泉路街道日益呈现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结构变动较快,社区结构日趋多样化等态势,这些情况也对社区民生建设与社区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来说,这些要求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社区更新的挑战,社区内多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造的工人新村,以老式公房住宅为主,承载着历史记忆,但同时社区房屋设施老旧,旧改任务较为繁重。其次是社区人口结构多样化,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与复杂化。旧区改造、人口导入使得该街道人口属性日趋多样化,同时使其老龄化形势日趋严重。截至2017年6月底,石泉路街道60周岁以上老年人数占到35%,且8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占比接近10%,这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也更高。最后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自身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产生了自治和参与的需求,但在实践中无法有效行使自身的权利,并由此产生了诸如物业关系等矛盾冲突,亟待有效引导并形成党建引领下的社会协同态势。从某种程度上看,石泉路街道所面临的这些挑战,是社区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既是对基层政府决策与执行能力的考验,也对通过区域化党建引领日益发育的社会领域并由此实现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面对社会治理所提出的现实挑战,石泉路街道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理念,着力打造“宜居石泉”的品质与内涵,探索创新工作模式与方法,在着力推动社区管理与服务转型的同时,引导居民社会参与,提升社区技术治理,从而将社会治理的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要求落到了实处。

二 石泉路街道社区民生与治理实践的创新探索

近年来,石泉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着力推进“同心家园,宜居石泉”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城区管理,提升居住品质,提高社区公共管理水平;着眼民生需求,进一步提升为老服务、劳动就业、救济救助等社区服务功能,优化社区共治和居民自治机制,不断激发自治活力;坚守城市安全底线,不断巩固平安社区建设成果,打造安全、和谐、有序的社区生活环境,并由此形成了具有石泉特色的社区转型发展经验模式。

(一)以社区微更新提升居住品质

作为正处于快速转型中的社区,石泉路街道辖区有82个住宅小区,其中老旧小区多达55个,房屋与公共设施老旧使得居住环境以及社区(尤其是人文)环境的改善成为重要的民生需求。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敏锐地把握了居民的这一迫切需求,因势利导,引入专业化的团队,并有效激发居民参与的热情,逐步推进了社区更新的实践。

城市更新可谓世界性难题,不仅涉及物理空间的改造、提升与完善,更与居民或空间使用者各自的利益关联在一起而呈现出某种复杂性。对于石泉来说,进一步将专业力量与居民的需求和要求结合起来,是社区更新的关键所在。正是在这一思考下,2016年启动微更新项目时,街道首先委托上海骏地建筑设计公司全方位摸底调研社区公共空间、小区公共部位和邻近居民需求,梳理出了30多个可改造的街道项目和近30个可改造的开放空间项目。结合海绵城市、安全家园、低碳节能等理念,编制《石泉社区城市微更新设计导则》《石泉街道城市建设规划细则》,对区域内20条马路、2条河浜、17个商品房小区、65个公房小区进行设计,构建石泉街道城市微更新蓝图。

在微更新的思路上,主要凸显了以下几方面。以城市管理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为导向,针对违建集中区域、安全隐患较大区域优先安排微更新项目;以社区群众现实需求为导向,关注群众停车难、充电难等问题;以补充城市公共配套功能不足为导向,将社区单位部分封闭空间向社会开放,挖掘城市风貌,激发人文活力,对区域内2条河浜进行设计。在微更新的实践过程中,街道和第三方专业团队建管并举,强化运行机制,尤其是引入多元参与机制、居民自治机制,专业团队多次对更新点进行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方案并深入居民群众中征询意见、听取居民反馈,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确保项目运行取得良好社会效益。近年来,已经相继完成了管弄路景观街、管一“社区共享客厅”、石二“小西湖”、管三“社区活力森林”和石一“夕阳苑”等城市微更新项目。并且,原先改造集中在小区内部,现在开始逐渐向社区公共部位、城市道路等延伸,逐步从局部空间转向公共空间,这意味着石泉的微更新项目,始终兼顾居民日常生活与公共活动,并且将其统一于改造实践之中。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社区环境的改善,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不断提升,又推动了社区的自治和共治。

从某种程度上看,石泉路街道的社区微更新,较好地将专业力量与居民需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党工委、办事处和居民区又能够积极引导和配合,从而兼顾了专业性、社会性与参与性,走出了一条以社区微更新提升居住品质与社会生活的创新探索之路。

(二)以社会协同提升公共服务品质

作为老旧里弄,石泉路街道在面临艰巨的旧改任务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居民群体公共需求日趋多样化、复杂化的现实状况。从现实来看,由于人口的快速流动和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深化,相当部分的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仍然较大,这就使得街道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面临着许多现实的挑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街道紧紧把握均等化、多样化以社会化的原则,以社会协同提升公共服务品质。

从实践来看,围绕为老服务,街道着力推进适老型宜居社区建设。加强与爱照护等社会组织合作,拓展石岚三村居家养老服务快捷站和管二等3家久龄家园功能。探索医养结合,推进敬老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不断深化“乐助乐龄”等为老服务品牌项目。同时,街道结合片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探索构建15分钟综合管理服务圈,解决居民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依托网格片区建设,街道将其运用于完善为老服务的供给,如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康复管理等的综合为老服务,从而实现了为老服务类别化、精准化、片区化。

同时,街道还积极借助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如上海乐助乐龄为老服务中心开展的社区传统便民服务,有着十几年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历史。石泉社区“大篷车”便民服务队在社区人人皆知,知名度很高。之后乐助乐龄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服务项目,如理发、修磨刀剪、修钟表、维修小家电、配制眼镜、测量血压等服务项目,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尤其是老年居民的交口称赞。还有就是街道培育扶持的上海洄澜心理咨询中心开展的综合人群心理援助计划,其通过个案咨询、沙龙及讲座、“心灵氧吧”互动体验式活动等,提高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解决心理需求,保证正常良好的生活。在这些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专业性社会组织的作用日益凸显。

可以说,在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石泉路街道已然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可喜格局。一方面,政府主推基本公共服务,持续整合资源并完善服务的类型与设施;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和孵化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石泉路街道形成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有效衔接。

(三)以线上线下联通提升自治实效

公众参与是实现社区自治的支撑性条件,也是社区自治得以实践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的社区自治,应以居民为主体,充分动员并使他们投入公共问题解决和公共事务的参与实践中,由此促成公共精神的形成。在石泉路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从线上线下两方面着手,既从最基本的社区单位——楼组入手,推动楼组自治发展并以此来形成社区联动的态势,又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了线上群众工作的拓展,并由此形成线上线下的联通,从而有效强化了社区自治。

楼组是社区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老百姓生活的港湾,因此成为街道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石。2015年,街道在辖区内挑选邻里关系较为和睦,楼组骨干较多的204个楼组,设置楼组互助基金,希望在挖掘和整合社区资源的基础上,发挥社区自治的能量。2016年,街道根据辖区内楼组居民的需求特点,引入专业性社会组织协助居民开展楼组自治增能项目。2017年,街道通过党建示范引领,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各居民区打造“同心楼组”,形成各具特色的楼组自治。“睦邻”“孝亲”“健康”“书香”“巧手”“法治”“绿色”“食尚”等不同特色的楼道在石泉孕育而生,为推进楼组自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2018年,街道逐步建立完善了楼组与楼组、楼组与居委会、楼组与业委会、楼组与物业公司等社区治理主体的互动机制,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民警“五位一体”共同合作,社会组织和群团组织广泛参与的基层工作网络,通过楼组居民自下而上的自治参与,进一步发挥好居委会的协调作用,推动小区物业建设与管理良性发展。

与此同时,线上的自治群落也迅速发展起来,并与社区自治产生联通。如品尊国际社区是一个高档商品房小区,入住居民多为企业家、白领精英等人群,年龄结构也以青年人为主。在居委会筹建之初,社区干部以传统工作方法难以打开局面。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居委会创新工作方法,借助QQ、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如2010年建立了“品尊一家亲”QQ群),从听取居民意见开始,不断扩展其影响力,规模由当时不到100人到如今几乎每户都参加。在此基础上,居委会又拓展了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根据居民的爱好兴趣(如健身、亲子等)等来建设微信群(2014年又建立“品尊一家亲”微信群),目前,正在筹建单身群、党员群等。借助新媒体优势,品尊居民区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了组织动员,并与线下的各种社区活动相互呼应、联通,营造出睦邻友好的社区氛围,真正实现了社区管理与居民需求的有效对接。

正是通过线上线下的相互联通,社区自治从最基本的单位起步并逐步扩展,将居民的需求诉求真正反映到居委会和街道,又反过来促进社区内聚力的生成。可以说,通过线上线下的协同,源于基底的社区自治真正实现了其本源内涵。

(四)以“智慧社区”建设推动智能化治理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运用,利用大数据建设智慧社区,不仅能够为公共服务提供精准化的信息,也能够提升社区智能化,解决之前难以解决的一些难点和焦点问题。作为“智联普陀”的一部分,石泉路街道在智能化治理方面也进行积极的探索。

从公共服务提供来看,智能化能够更精准地把握焦点人群的生活状态并提供及时的服务。作为居住密集型的老城区,石泉社区老年人口占比高达1/3,为保障安全,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尤其是独居老人的需求,街道通过门磁统计门的开合情况、红外识别探测老人的活动状态,通过智能床脚垫检测心跳次数和呼吸频率,利用无线烟感监测可能发生的火情,利用无线可燃气体监测检查可能由于忘关煤气或天然气发生的燃气泄漏,等等。正是通过这种精准的信息把握,老年人的生活和服务得到了有力的支撑。从社区管理来看,智能化能够提升社区安全保障。如在太浜巷小区,车主经常私拉电线将电动车停放在楼道里充电,日益成为小区重要安全隐患。如今,有了“城市大脑”的支持,太浜巷小区安装了智能充电桩、电弧灭火保护器、烟感等设备。在增加充电桩数量的同时还采用了网络支付等方式,使得充电付款简便易行,充电异常时自动切断,并自动推送信息给车主和相关管理人员。

智能化的介入,在解决居民现实问题的同时,也提升了社区的安全水平。除了助力社区精准服务,面对那些城市管理中的棘手问题,“城市大脑”也自有一套办法。如热闹的兰田路一直是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店铺跨门营业、占道经营以及流动摊贩时有出现,而满地的果皮、垃圾耗费了城管部门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治理效果仍难以持久。引入智能化监控之后,通过无线视频监控智能报警,及时对背街小巷出现的流动摊贩或跨门营业等问题进行预警,提升了整治效率。此外,针对高空抛物、新增违建、群租房等基层难点焦点问题,通过“城市大脑平台”实时监控,从被动应付向主动发现转变,破解了城市管理中发现难、取证难、管理难的各类问题,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

通过智能化建设的推进,石泉路街道在整合信息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种探索进一步深化了数据共享与数据挖掘,将城市精细化管理相关部门数据统一接入城市大脑,通过资源整合及平台“串联”,发挥“城市大脑”的核心驱动作用,并由此实现了全区域的精细化管理。

(五)以激活社会参与提升治理实践

社会治理离不开党建引领下多元主体的参与,社会力量的激发乃至于作为主体参与到社区服务和治理的实践中,对于提高社区自治共治极为关键。近年来,石泉路街道一方面积极孵化和培育专业性社会组织,另一方面也利用社区基金会,鼓励居民自主申报实施自治项目,从而有效地实现了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从街道发展社会组织的现状来看,街道现有社会组织48家,其中民办非企业43家,社会团体4家,基金会1家;社区生活服务类21家、社区公益慈善类6家、社区文体活动类7家、社区专业调处类4家,其他包括教育、培训等10家。在实践中,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加强辖区内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设性的服务。社会组织孵化培育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孵化培育期,提供所需资源进行支持,如在资金、场地、信息及综合服务等方面为社会组织提供所需能量;成长期,提升自身活动能力,主要规范社会组织运作,如在获取平台项目、开展项目活动、提供服务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发展期,深入社区参与“同心家园”主题建设,服务中心召开社会组织推荐会、居民区对接会等,彼此了解沟通,提供符合居民需要的公共服务;成熟期,服务中心对发展成熟的社会组织保持长期的追踪和支持,如辖区内的上海正心社区服务中心,始终把自身最强的服务实力放在为社区居民服务上,始终以“双赢”获得社区居民的称赞与支持。

与此同时,依托石泉社区基金会参与社区服务党建服务平台的项目,也有效地动员了居民区乃至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如“同心建家园、名医在身边”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组织市级医院专家下驻社区,成立“泉馨堂”石泉专家工作室,有效提高了社区医疗卫生及健康宣教服务水平。太浜巷居委的“置造家”楼组改造,通过多方筹资的方式,在条件成熟的楼组中进行环境改造,营造人人参与的自治模式,进一步开展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和尝试;“孝亲公益活动”,结合街道志愿者服务中心开展的“孝亲公益”系列爱心义卖活动,建立爱心助老订菜、送菜项目,从而营造良好的孝亲敬老氛围,努力消除空巢老人等人群的孤独感。镇坪居委的“高老师爱心小屋”的功能,主要包括免费为居民缝补衣服、拷边、心理咨询、矛盾调解、疏导服务、小家电家具维修、爱心捐献物资流通等便民服务。石一居委的“同心圆楼组自治”通过楼组“六字诀”管理模式,培养居民服务骨干,孕育楼组特色,满足居民需求;以社区文化宣传和教育为抓手,从而形成建设“同心家园”的良好氛围,拉近居民关系;“商务结对定向助”通过企业捐赠基金会,一次性定向资助社区困难居民,从而发挥社会捐赠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还有其他居委开展的自治项目,如“薪火志愿者服务队”“阿拉爱环保”等,多方位、多侧面展示了社区自治与共治建设的良好氛围。

通过孵化引导社会组织发展以及推进实施社区自治金项目,石泉路街道初步形成了推动社会力量有序发育并参与社区自治共治实践的有效机制。而正是这一机制,有效地优化了社区治理的整体格局,对于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六)以“凝聚石泉”加强党建引领

在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中,党建引领至关重要,尤其是政治、思想和组织引领,在积极激发社区自治活力的同时,还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做大社区资源的总盘子,引入外生资源来推动社区发展。近年来,石泉路街道持续完善区域化党建格局,在拓展工作平台的同时也进一步整合各方面社会资源,共同助力社会治理创新。

石泉路街道的区域化党建工作,在完善组织架构、深化制度建设、强化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取得了积极效果。为深入贯彻落实“1+6”文件精神,完善区域内各类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格局,提高党建工作整体效应,2015年底,石泉路街道成立了“凝聚石泉”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自联席会成立以来,街道以“党建联建、资源互享、服务群众、合作共赢”为宗旨,以“同心家园”建设为目标,不断健全“1+2+2+X”组织架构,优化联席会议工作平台,完善“党工委—党建工作职能部门—基层党组织”三级联动运行机制。截至目前,联席会共有2个分会,85家成员单位,涵盖了居民区、 “两新”组织、驻区单位、“两代表一委员”所在单位等多个组织。

党员志愿、率先垂范拓展党员服务社区新内涵。街道持续深化党员“双报到”“双报告”制度,以“两个覆盖”为契机,首先对驻区单位和在职党员进行了摸底走访,并由此加强了居民区与驻区单位、在职党员的供需对接服务,使党组织、党员及其他各类组织、群体找准各自的工作着力点,形成党建工作合力。其次,街道适时开展了“微公益微服务”志愿行动,发动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小区巡逻、卫生包干、捐款捐物等随手公益,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传递“志愿石泉”精神。

突出优势、共享资源构建社区自治共治新格局。街道深化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党建联席会议、党员代表会议、楼组建设等工作机制和载体,推进社区共建单位积极参与小区自治共管。同时,推进“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社区,通过组织代表接待日、调研督查、服务社区、解决问题等活动,充分发挥“两代表”在帮助基层解决问题和参与社会治理中的引领、凝聚和服务作用。2018年,街道作为全区首个政协委员联络组在街镇的试点单位,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出席社区代表会议,就小区治理、民生服务、社区发展等自治、共治方面的议题进行协商议事,进一步提高了社区事务协商参与度。同时,街道加强共建单位资源优势和基层党员群众需求之间的对接,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推动驻区单位和社区融合发展。如区教育学院与和平居民区党总支牵头的“书韵和平教育服务站”等项目群众评价高、工作成效显,项目内容涵盖为民服务、心理疏导、党建文化互动等多个方面,有效促进了共建单位和社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共赢互利。

区域化党建的推动和实践过程中,石泉路街道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社会治理创新探索的重中之重,以党建平台拓展社会空间,整合社会资源,统筹居民区和社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党员、群团组织之间的资源,搭建多方议事平台,推动社区融合发展与社会治理的有效实现。

三 石泉路街道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习近平同志在考察上海时也指出,加强社区治理,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居民自治功能,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这些指示为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201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本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管理“三全四化”的精细化要求。而石泉路街道近年来的创新探索,也践行了党中央和市委、区委的相关要求,并且逐步探索出了适合转型社区的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路径。具体来说,石泉路街道的探索为我们带来以下启示,以便为将来的社会治理挑战提供参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坚持和贯彻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格局。作为基层社会的领导核心,党组织必须首先完成对自身组织体系的调整:重组党的基层组织以建设和组织行动网络;转变运行机制以促进党对基层党员的整合与凝聚;创新工作平台以提升党组织的影响力。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基层社会政治有序、持续、稳定地发展,最终推动社会治理实践。换言之,党的建设始终是社会治理的核心所在,而只有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党的建设才能够找到发展的空间。展望今后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要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的有效性,就要进一步探索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实现形式,以及党组织引领居民、社区单位与社会组织的有效方式和路径,就要更多地通过挖掘社区能人,借助情理法等多样化渠道实现社会动员,使党能够站高一级,发挥并实现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组织引领的现实效果。

其次,要进一步激活社区社会治理所依托的内在活力与外在推力。从社区内在活力来看,最重要的是在公共事务中发挥居民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公民精神,进而促进社区社会化参与。“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社区民主制度”,不能仅依赖党和政府来管理社区事务,而要更多地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从而在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党的主张、民主意识传递给居民,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受到教育。同时,要进一步依托党建联建共建的区域化党建平台,充分调动辖区内的各类社会资源如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并使其与社区内在活力形成共振与合力,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的能级。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社区内在活力与外在社区推力之间的有效衔接,还必须引入专业化的功能与项目设计策划,以项目形式形成推进合力,在不断积累社区社会资本的同时提升自治共治的有效性。

最后,要在党建引领下推动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与路径创新。社会治理的现实目标在于解决当前社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的现实问题,并由此促成基层社会共同体的有效运作。从社会治理的实现过程来看,其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建和完善,还需要从动态的角度引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通过这一过程激发广大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和公共意识,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以自主的方式来介入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的解决过程。因此,从根本上看,社会治理有助于基层社会生活的民主建设。也正因为如此,要创设有利于居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发现、解决与满足自我需求的社会机制,就需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增强制度的灵活性,以适应不断流变的石泉路社区。

从石泉路街道近年来的实践看,其已然形成了党建引领社区公共服务与公共治理的大格局。在社区内部,居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石泉路街道建立健全各种有效的社会协商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共同体建设的积极性,把基层社会工作与群众性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党建引领、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群众监督的社会共治模式,并由此将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公共性的建构有机结合,共同推进了基层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