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5
上海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状况研究
摘要:为了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身心全面发展,上海各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上海未成年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取得较好发展,具体表现为未成年人品德发展良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科学素养,具有较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较高的艺术修养,未成年人关注城市发展,愿意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等。同时,上海学校德育推进扎实,校园文化建设成效凸显,校外活动场所覆盖面扩大,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可以说,上海正努力朝着儿童友好型城市迈进。当然,未成年人睡眠和体育锻炼时间不足、学业压力大、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未成年人 成长发展 儿童友好
一 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未成年人是青年的后备力量,关注未成年人就是关注未来的青年,关注未来国家的发展;培养未成年人就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未成年人创设好的发展环境就是为未成年人创设美好生活,提高未成年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2017年11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在全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了解社情民意、完善政策举措、解决实际问题,把全市各方面工作做得更好。在李强书记提出要深入开展大调研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深入开展针对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和成长环境的大调研。
2017年9月,上海市市长应勇在第29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提出,到2040年,上海将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随着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影响力显著提升,上海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国际一流创新创业人才的汇聚之地。城市的发展靠人才,今天的未成年人就是未来上海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因此,关注上海未成年人发展是事关国家和城市发展以及未成年人个人和家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为了了解上海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现状,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受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委托,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协调处的指导下,开展“上海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状况调查”,以此为依据分析上海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状况以及未成年人工作的成效,并为上海进一步提出促进和完善未成年人发展的社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上海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状况调查”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未成年人成长发展
(1)品德发展。主要从理想信念与爱国情感、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树立、基本道德规范的遵守和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品德发展进行考察。
(2)学习能力。主要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习惯、开拓创新能力和新媒体使用情况等方面对未成年人在学习方面的能力和动力进行考察。
(3)身体成长。主要从睡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和身体健康等方面考察未成年人的身体发展状况。
(4)心理健康。主要从未成年人的自我悦纳与幸福感、情绪稳定性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考察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状况。
(5)综合素养。主要从参与课外活动、特长爱好、艺术修养以及科学素养等方面对未成年人在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素养进行考察。
(6)劳动实践。主要从劳动行为、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考察未成年人参与家务劳动、学校劳动以及社会实践的状况。
2.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1)学校育人。主要从学校和班级的学风情况、学校德育课程开展情况及中小学教师的行为和道德情况等方面考察未成年人所在学校育人工作的推进状况。
(2)学校生活。主要从学校校园文化开展情况、校园安全情况、校园心理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开展情况、学校学业压力等方面考察未成年人的学校生活状况。
(3)家庭生活。主要从家庭物质基础、家庭生活习惯和家庭情感交流情况等方面考察未成年人的家庭生活状况。
(4)家庭支持。主要从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投入、家庭学习氛围、家校衔接情况和家庭学业压力等方面考察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学习支持状况。
(5)文化环境。主要从未成年人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校园与社区周边文化环境情况、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服务配置情况对未成年人的文化环境进行考察。
(6)社区环境。主要从社区(村)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设置情况和社区(村)未成年人活动的开展情况对未成年人所在的社区环境进行考察。
(二)研究方法
调查于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上半年在上海16个区开展,覆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校,学校类型包括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完全中学、九年一贯制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调查包括未成年人卷和家长卷。学生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首先根据各区总体在校生的人数,配比出各类中小学生的比例,然后确定每个区需要抽取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人数,再根据各个区的办学特点,随机抽取符合条件的学校,并对抽取到的学校进行整群抽样,整群抽样的年级包括小学四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的全体学生。家长调查则是邀请被调查学生的家长(父亲或母亲)完成家长问卷。调查采用网上填答的方式。调查最后获得有效未成年人卷7653份,有效家长卷7804份。
在未成年人调查中,小学生的比例为50.1%,初中生的比例为32.5%,高中生的比例为17.4%;男生的比例为51.8%,女生的比例为48.2%;上海户籍的比例为79.5%,外省市户籍的比例为17.9%,港澳台及外籍的比例为2.6%;居住在市区的比例为52.2%,城镇的比例为43.7%,农村的比例为4.1%。
在接受调查的家长中,父亲的比例为36.2%,母亲的比例为63.8%;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比例为10.4%,高中(职高、技校、中专)的比例为21%,大专(高职)的比例为27.4%,本科及以上的比例为41.2%。
三 未成年人成长发展新特征
调查显示,为了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身心全面发展,上海各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上海未成年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获得一定发展,上海的未成年人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上海正努力朝着儿童友好型城市迈进。
(一)未成年人品德发展良好,修身活动成效显著
调查显示,目前有明确人生发展目标和理想的未成年人比例达到91.7%,其中排在首位的目标是“报效祖国、为社会做贡献”,占比为31.8%,排在第二位的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占比23.4%,排在第三位的是“追求个人发展和事业有成”,占比22.2%(见图1)。
图1 未成年人未来最主要的发展目标
此外,绝大多数未成年人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梦和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认同,对国家、个人和上海的发展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满信心,能够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对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行为感到羞耻,能够积极参加修身活动,在出行、游览以及人际交往中会遵循基本的文明礼仪。以上成绩的取得与学校和社会大力宣传传统文化,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密切相关。绝大多数未成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有正面积极的态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智慧之源,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对自己有所助益,因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中,如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参与“朗读者”活动等。
未成年人还积极参与到上海市精神文明办举办的系列“市民修身活动”中,参与未成年人修身养德活动。如市文明办开展了美德“童”行——“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上海少年修身金点子征集行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根本,立足于正心、笃行、立德的文明修身行动,旨在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关注身边的美德榜样,发掘养成好行为好习惯的方法,宣传“修身金点子”,践行良好风尚。市文明办还以“文明修身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在易班博雅网开设未成年人修身活动专题页面,全年共计有100多类修身活动可供未成年人参与。以上活动有效地提升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
(二)未成年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科学素养获得提升
到2040年,上海将成为创新之城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际一流创新创业人才的汇聚之地。因此,创新能力是未成年人在未来形成竞争力的重要能力。
调查显示,当前未成年人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绝大多数未成年人能接受新的科学技术和生活方式,能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并积极参与拓展性课程。95.4%的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使用科技产品或服务,其中,排在前三位是智能手机(含电话手表),平板电脑,社交软件如微信、qq、飞信等,使用比例分别为76.3%、72.7%和68.2%。此外,还有一定比例的未成年人使用家庭娱乐终端如小米盒子、苹果盒子等,使用打车软件如滴滴、易到,以及使用云存储和x-box或ps3等(见图2)。
图2 未成年人日常使用的科技产品或服务
有93.7%的未成年人对科学现象感兴趣,其中,有59.8%的未成年人不仅对科学现象感兴趣,而且会努力探究原因并尝试自己去解决,有33.9%的未成年人虽然对科学现象感兴趣,但过后就不再深究(见图3)。
图3 未成年人对有趣科学现象的反应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创新的氛围,鼓励未成年人发展创新思维,为未成年人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帮助未成年人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三)未成年人具有较广阔的国际视野,国际意识初步形成
在新的历史时期,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就要求上海的未成年人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领时代之先锋。调查显示,上海的未成年人具有较广阔的国际视野。从语言的学习上看,除了在学校统一学习的英语外,有33.6%的未成年人表示自己还在学习第二门外语甚至第三门外语,其中以日语、韩语、德语和法语为主。
从出国出境的经历来看,有60.6%的未成年人表示自己有过出国出境的经历,其中出国出境1~3次的占比35.2%, 4~6次的占比13.5%, 7~9次的占比3.5%, 8.4%的未成年人出国出境次数在10次及以上(见图4)。上海未成年人出国出境的地方排在前十位的是中国香港、日本、泰国、中国澳门、韩国、中国台湾、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英国,在有过出国出境经历的未成年人中,53.2%去过中国香港,43.1%去过日本,33.0%去过泰国(见图5)。出国出境的目的以观光旅游、参加夏(冬)令营活动、探亲以及学校等组织的交流活动为主。由此可见,大多数上海未成年人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境外经历,具有较为广阔的国际视野,这对于他们形成国际意识,提升国际理解力和国际竞争力都有所助益。
图4 未成年人出国出境次数
图5 未成年人去过的国家和地区
(四)未成年人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有所提升
教育部高度重视艺术教育,2014年发布《教育部关于推进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艺术素质测评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及教育现代化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未成年人有自己的特长爱好,其中,有1项特长爱好的占比24.4%,有2项特长爱好的占比28.8%,有3项及以上特长爱好的占比37.5%(见图6)。
图6 未成年人有艺术或科技类特长爱好的数量
从未成年人具体擅长或爱好的艺术或科技类活动来看,分布较广泛,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绘画、器乐和乐高拼搭,选择比例分别为50.3%、37.2%和36.5%。其他诸如棋类、声乐、剪纸泥塑、舞蹈、书法、船模、航模、车模、机器人、演讲以及戏剧影视表演也获得部分未成年人的青睐(见图7)。
图7 未成年人擅长或爱好的艺术或科技类活动
此外,大多数未成年人每个月都会接受一次甚至更多次的艺术熏陶。未成年人最常参与的艺术活动主要有看电影、去博物馆、去美术馆、听音乐会、看儿童剧和戏剧、看话剧和歌剧、听演唱会、看杂技马戏、看舞蹈芭蕾表演等。可以说,艺术已经成为上海未成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浸润在艺术的氛围中,对于培养未成年人的审美能力,提高未成年人的品位和鉴赏力非常有帮助,这也有助于提升上海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凝集力。
(五)未成年人关注城市发展,愿意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在以更加积极的视角定位青少年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责任的基础上,《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积极发展”的创新理念,指出要营造良好环境,促进青少年拥有的能力和力量的发挥,从而促进城市活力的不断提升。
调查显示,作为城市的一员,未成年人关注城市发展,对于上海城市的变化持认可态度。具体来看,对上海在绿化生态、治安状况、卫生环境、室内吸烟、河道污染、空气质量和交通拥堵等方面的治理情况表示认可的未成年人比例分别为81.2%、79.4%、77.7%、73.1%、71.5%、70.1% 和60.8%(见图8)。
图8 未成年人对上海城市治理的认同度
在关注城市发展,认同城市变化的同时,未成年人也拥有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意愿和行为。调查显示,有73.7%的人认同未成年人对影响其本人和群体的各类事项拥有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同时,有近六成(56.9%)的人参加过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政策决策以及社区各项决策,具体形式包括参加讨论、投票、表决或提出意见、建议等。此外,有76.8%的人认同未成年人应主动为社会进步出谋划策,贡献力量;有74.3%的未成年人表示自己愿意更积极地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有79%的人认为需进一步拓宽未成年人社会参与的途径,社会应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机会,构建更通畅的参与平台(见图9)。因此,我们要注意到未成年人对拓宽社会参与途径的要求,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社会参与的机会,构建更通畅的参与平台。
图9 未成年人对社会参与的认同度
(六)学校德育推进扎实,校园文化建设成效凸显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和身心综合素养”列为第一个主要任务,指出要“以一体化建设的理念构建大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体系和工作体系,提出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形成大中小学纵向衔接,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横向贯通,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育人的 ‘熔炉’,全方位对学生成长施加影响”。学校德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理当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起到核心作用。调查发现,学校德育推进扎实,德育课程的开展有序,学科育人的成效凸显,未成年人对于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以及语文、数学等基础类学科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发挥作用的满意度均达到九成。同时,近年来上海市教委将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深化民族文化传承等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相连,通过“一校一品”等特色活动推动各级学校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推进学校德育的有效载体,而未成年人对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的满意度也达到九成。
(七)家庭物质基础良好,亲子关系融洽和谐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的育儿心态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从追求数量的养儿防老到如今重视未来发展的望子成龙,其已然成为普遍的现象,而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也体现在对教育投入的增加上。调查显示,未成年人拥有良好的家庭物质条件,八成五的未成年人拥有独立的房间,九成五的未成年人拥有独立的书桌,而未成年人拥有电脑和手机的比例也都达到七成;与此同时,家庭用于未成年人教育的年支出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对此不少家庭明显感到经济压力。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最主要场所,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家庭是否和谐幸福,更是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与否的关键因素。调查显示,九成未成年人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与家长保持着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家长也会主动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另外,和谐的家庭关系也被未成年人所认可,约九成未成年人对自己与家长关系感到满意,并认为家长能够以身作则,为自己树立良好的榜样。
(八)校外活动场所覆盖面扩大,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校外教育在促进未成年人素质全面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发展规划(2009—2020年)》《上海市校外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相继印发和落实,使得校外活动场所在健全管理体制、建设活动阵地、架构内容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探索校内外教育衔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建设了一批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示范基地和市级示范性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开发了一系列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品牌项目,在提升未成年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调查发现,各类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服务项目设置情况较好,在显著位置公示了对未成年人的服务项目,设置了服务于未成年人的专门场地、项目、解说词,并通过配备安全保护人员,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等措施积极确保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性。覆盖全市的校外活动场所以及功能齐备的场馆设施获得了未成年人的高度认可,调查显示,近九成未成年人对校外活动场所供给和服务质量表示满意。
四 挑战与建议
未成年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瓶颈问题,面临一些新的情况,这既是当前未成年人发展面临的挑战,同时也为上海未来的未成年人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未成年人睡眠和体育锻炼时间不足,家校合力仍需加强
未成年人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仍然有所不足,需要引起重视。本次调查显示,65.4%的小学生睡眠时间在10小时以下,73.2%的初中生睡眠时间在9小时以下,73%的高中生睡眠时间在8小时以下,都没有达到相应的睡眠时间标准。甚至还有部分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睡眠时间在6小时以下。睡眠不足会影响生长素的分泌,导致内分泌紊乱,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而且会引发精神状况不佳,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率,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体育锻炼方面,调查显示,有60.8%的未成年人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下,未能达标,有的未成年人甚至几乎没有任何体育锻炼时间。不锻炼身体会导致身体素质下降,体能不足,影响孩子的精气神,还会导致疾病发生率上升,从长远来看,对成年之后的身体健康也会有不良影响。充足的睡眠和体育锻炼时间是未成年人身体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老大难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联手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0条规定:“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具体而言,家长应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和体育锻炼习惯,在家庭中尽力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学校可制定午睡制度,帮助孩子在白天补充睡眠,同时应保障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场地和设施。通过家校合作,为未成年人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基本的身体成长。
(二)学业压力依旧显著,减负改革期待新突破
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难题之一。“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调查”显示,上海学生的日均作业时间超过3小时,和湖北黄冈并列全国第一。上海市教委近年来一直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作为上海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工作推进,并成立了市级层面的减负工作小组,构建了跨部门统筹协调、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出台了各类“减负”政策,如推行零起点教学、限制作业时间、控制考试难度等,并配合以开展放学后“快乐30分”活动、规范净化教育培训市场、指导民办中小学招生评价等“减负组合拳”,获得显著成效。但不可否认,一些发生在日常教学中的不规范行为,也给推行减负带来了阻力。调查发现,上海各级学生的实际作业时间大大超过市教委的规定时间,近八成的小学生、近3/4的初中生和1/3的高中生每天作业时间超过教委的规定;有超过半数的高中生、初中生和1/4的小学生认为作业负担过重;同时,有1/3的未成年人所在学校存在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组织学生上课或集体补课的现象。除了学校的学业负担之外,未成年人来自家庭的学业负担也较大。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未成年人参加了校外补习班,八成未成年人每天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之外还需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或校外补习的作业。破解“减负”难题,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当下“减负”政策存在一定的表面性和低落实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精细化监督管理,严格责任追究制度,让“减负”措施真正贯彻到实处;另一方面,在治标的同时更要治本,要继续推进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和推进办学质量均衡,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分数是升学唯一指挥棒的状况,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
(三)未成年人学习兴趣有待提高,教学改革仍需深入
求知欲是人的本能,爱学习是人的天性,但是当学习压力过大时,人的天性会受到压抑。调查显示,有52.7%的未成年人完全认同学习是快乐有趣的,但是如果分年级来看,会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未成年人对学习的兴趣在不断下降,其中,完全认同学习是快乐有趣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别为64.8%、43.5%和34.9%,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而对学习持一般或负面态度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别为11.6%、26.5%和37.2%,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学习的主动性上,也呈现相同的特点。调查显示,有45.3%的未成年人表示自己学习时很主动,不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催促。但是如果分年级来看,会发现这种主动性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不断下降,其中,完全认同自己学习时很主动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别为50.3%、44.3%和32.8%,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而对学习主动性持一般或负面态度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别为20.5%、25.6%和35.9%,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与随着年级的增长,未成年人承受的学业压力不断增加,因此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断下降有关。如何调动未成年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关注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习中要注重激发未成年人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学校教学中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促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在学校教学中,未成年人不是消极被动的被教育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学习主体。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符合未成年人学习特征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家长要善于观察和引导未成年人的兴趣,做到因材施教、因趣施教,要留给未成年人足够自我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切不可以各种学习任务将其课余时间填得过满,这样反而会降低未成年人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
(四)未成年人闲暇质量不高,闲暇教育有待加强
闲暇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未成年人的身心得到放松,享受美好生活,同时对未成年人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以及实现自我认同有积极作用。但是调查显示,当前未成年人的闲暇时间(不包括双休日)存在不足的问题,仅有43%的未成年人每天闲暇时间达到1小时,有57%的未成年人每天闲暇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有14.2%的未成年人几乎没有任何闲暇时间,15%的未成年人每天的闲暇时间在半小时以内。另外,未成年人的闲暇质量不高,闲暇活动主要集中于读课外书、看手机和电脑以及看电视,这些活动虽然可以使未成年人得到放松并获得一些知识或信息,但是相对比较单一,缺乏社会性和互动性,对于培养未成年人的利他性以及社会交往能力无所助益。学校应重视闲暇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编制闲暇教材,开展相应的闲暇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闲暇引导。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闲暇时间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以及志愿者活动,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及利他意识和能力。社会要尽可能为未成年人提供闲暇活动场地和设施,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五)网络对未成年人存在不良影响,媒体素养教育仍需加强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其中,网络成瘾对未成年人而言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调查显示,有13.7%的未成年人认同自己常常因为上网忘记做作业或拖延做作业的时间。而且这一问题会随着未成年人年级的增长而变得更为严重,认同自己常常因为上网忘记做作业或拖延做作业时间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别为10.1%、11.7%和25.5%,可见高中生在网络失控的问题上最为严重。同时未成年人对网络信息还存在选择、鉴别和评估能力不足的问题。当前,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自控能力以及针对未成年人的媒体素养教育仍需加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编制媒体素养教育的校本教材并开设相关课程,帮助未成年人提高对媒体的认知、辨别、批判及信息获取能力。家长也可有意识地引导未成年人有节制地使用网络,如和孩子约定上网时间,制定上网规则并有效执行,在孩子使用的电脑或手机上安装绿色上网软件,帮助控制上网时间、筛选上网内容等。
(六)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使用率偏低,便捷性有待提升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特别是将未成年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是社区未成年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载体。调查显示,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设置情况基本良好,但存在未成年人对社区活动场所的知晓率和使用率偏低的问题。如有三成的未成年人不知道社区图书馆的地址和开放时间,有超过六成的未成年人不知道社区活动中心和社区运动场所的地址和开放时间;同时,有30.6%的未成年人从来没有使用过社区活动场所。究其原因,除了宣传不足、活动内容单调等现实问题之外,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分布不均也是主要障碍之一。调查发现,有19.8%的未成年人从家至社区活动场所所需时间在30分钟以上,甚至有7.4%的未成年人从家到社区活动场需要花费时间1个小时以上。进一步加强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提升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知晓度;二是要丰富活动形式和内涵,增强社区未成年人活动的吸引力;三是要切实推进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合理布局,缩小区域差异,提升使用的便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