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研究区域基本特征与数据处理方法
2.1 大庆市基本特征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本书的研究区域为大庆市区部分,其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属松花江流域,东与安达市相连,南与肇州县、肇源县相接,西与杜蒙县毗邻,北与林甸县接壤。大庆市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24°19′~125°12′,北纬45°46′~46°55′,下辖萨尔图、龙凤、让胡路、红岗、大同5个区,土地面积5107.7km2,大庆市区东南距哈尔滨159km,西北距齐齐哈尔市139km。滨洲铁路横贯东西,让通铁路穿越南北,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其位置情况如图2-1所示。

图2-1 大庆市区地理位置图
2.1.2 自然环境特征
1.气候条件
大庆市位于我国东北部,正处于欧亚大陆边缘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受蒙古内陆冷空气和海洋暖流季风的影响,冬季长(11月至次年2月),寒冷干燥,夏季短(6~8月),温热多雨,春秋短促,气温的日较差比较大,多风沙。大庆市历年平均气温为3.7℃,年平均降水量442.6mm,年蒸发量平均为1603.2mm,蒸发量大约为降水量的4倍,除夏季外,大多数月份比较干旱。全年平均风速为4.1m/s,每年最大风力出现在4月和5月,历史记录为30.8m/s。大庆市气候特征如表2-1所示。
表2-1 大庆市气候特征

(1)光能资源
太阳辐射是农业生产的能源。据计算,本区太阳总辐射量为4900MJ/m2左右,5~9月光合有效辐射为1350~1400MJ/m2,地表面太阳辐射收入与有效辐射的差值即辐射平衡量为1600MJ/m2左右。各地的日照条件也很好,年日照时数一般在2800h以上,生长季5~9月平均日照时数在1300h以上,日照百分率60%~65%。光照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2)热量条件
本区热量资源也比较丰富。自北而南,年平均气温由2.2℃增至4.4℃。日平均气温≥10℃为喜温作物生长期。≥10℃活动积温,林甸最少,多年平均为2777.4℃;肇源最多(达2930.9℃),杜尔伯特、大庆、肇州则在2850℃左右。
积温的年际变化较大,以肇州为例,≥10℃积温最多年份为3355.2℃(2000年),最少年份为2426.1℃(1969年),变幅达929.1℃,负偏差最大为412.8℃。比较历年的积温值,各地均以20世纪90年代的积温值最高,20世纪60年代次之。积温值的高低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根据80%保证率的积温值来选用适宜品种,各地积温保证率的计算结果如表2-2所示。
表2-2 大于等于10℃积温保证率(单位:%)

从表2-2中可见,全市肇源县的热量条件最好,80%保证率的积温值在2800℃以上;林甸县的热量条件较差,80%保证率的积温值不足2700℃。无霜期也是衡量作物生长期长短的一个指标,自西南向东北,平均无霜期日数由152天减少到120天左右。
(3)水分条件
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均在400~450mm,自东向西减少,肇州最多(平均为447.8mm),杜尔伯特最少(为411.6mm)。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各地最多年份的降水相当于最少年份降水的2.1~2.7倍(见表2-3)。平均雨量变率为15.64%~25.64%。统计降水量的保证率,可以反映作物的水分供应状态。各地的降水量保证率如表2-4所示。
表2-3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表2-4 降水量保证率(单位:%)

杜尔伯特的降水保证程度最差,有52.4%年份的年降水量低于400mm,在42年中有5年的降水量低于300mm,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各地多年平均4~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例高达92.0%~94.4%,夏季6~8月降水量也占全年降水量的70.0%~72.3%,雨热同季,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但春季4~5月降水量偏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5%~11.1%,故春旱严重,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区域空气的湿润程度不仅决定于降水量的多少,还与蒸发量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应用张宝望的干燥度公式,计算各市县的干燥度,结果为大庆、林甸1.17,肇州1.13,肇源1.28,杜尔伯特1.26,即干燥度自东向西增大。按全国半湿润气候的干燥度为0.9~1.2,半干旱气候的干燥度为1.2~1.45的标准,本区属半湿润与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区域,东部肇州、大庆、林甸仍属半湿润气候,而肇源、杜尔伯特则属半干旱气候。南部肇源的干燥度较大,与温度高、蒸发能力较强有关。
(4)不利气候条件
① 干旱。由于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和年际变化大,干旱时有发生。春季降水少,气候干燥,风力大,蒸发强烈,易发生春旱,各地春旱的发生概率为60%~80%,但因普遍实施坐水种,尚能保苗,一般对产量影响不大。夏旱或春夏连旱则可导致严重减产,因此实施节水灌溉尤为重要。以大庆市为例,以6~8月降水量低于200mm作为夏季严重干旱的指标,则1958年、1968年、1982年、1989年、1995年、2000年均为严重夏旱年,出现频率为11.4%。2000年6~8月大庆市降水总量仅为124.3mm,只有多年平均值(309.4mm)的40.2%,造成作物严重减产。全市各县区粮豆薯总产量为8.665×105t,仅为1999年总产量2.2369×108t的38.7%,其中玉米、小麦的减产尤甚,分别减产七成和八成。
② 洪涝。受暴雨和连阴雨的影响,本区低洼地也易受洪涝危害,但概率较小。大庆市历年最大日降水量达115.2mm,1969年8月21日出现11天的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均出现涝害。至于洪水泛滥成灾则受流域各地的降水量和生态环境变化制约。1998年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危害期间,受东北冷涡、华北气旋和蒙古气旋等天气系统影响,虽然本区各县降水量除林甸外,尚非历史上的最高值,但流域内许多市县则出现大量降水,如龙江、甘南、依安、克山的年降水量分别为828.5mm、981.3mm、888.0mm、901.0mm,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多一倍,相当于最少年降水量的3~4倍,甘南8月降水量达522.4mm,流域内8月1日至15日降水量超过350mm的面积达1.66×106hm2,导致嫩江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本市肇源县胖头泡决口两处,决口总长度590.1m,最大冲深16.46m,最大冲宽538m;从8月15日至9月21日,决口水量达6.43×108m3,淹没农田8.33×104hm2,直接经济损失35.27亿元。
③ 低温冷害和霜冻害。低温冷害是指在作物生育期内,由于温度低,总热量不足或由于在作物生育期某一阶段出现了低于作物正常发育所能承受的低温天气而导致减产。低温冷害一旦发生,则受害面积大,减产幅度也较大。
根据低温冷害发生的机制和危害,可划分为延迟型、障碍型和混合型冷害,延迟型是由于生育期内长时期连续低温,致使作物生育期推迟,籽粒灌浆缓慢,甚至秋霜到来时尚不能成熟。根据本区的实际,若以≥10℃活动积温低于2600℃作为延迟型低温冷害年,则各县区42年来,本类型低温的出现频率为10%~15%。障碍型冷害是在作物生理温度最敏感期出现强降温天气,虽然其持续期短,但仍使作物受到严重危害而减产,水稻孕穗、开花期对低温反应敏感,低温可使花粉发育不良,授粉和授精受阻,造成胚胎的发育停止,造成结实率降低,空壳率增加。在水稻孕穗和开花阶段,若分别连续2天日平均气温≤17.0℃和≤19.0℃低温,则为障碍型冷害年。据此统计,水稻障碍型冷害的发生频率为5%~15%。霜冻害是指在一年中的春、秋两季,因北方冷空气的侵袭或强烈的地面辐射作用,使土壤表面或作物表面温度下降到作物可抵抗的最低温以下,使植株受到冷冻伤害的现象。春霜冻,轻者冻伤叶片,重者幼苗冻死;秋霜冻可冻坏叶片,影响灌浆成熟而减产。根据本区的霜冻灾害状况,若以9月中旬出现初霜和5月中旬出现终霜,分别作为统计秋霜冻和春霜冻的指标,则秋霜冻的出现频率为20%左右,春霜冻的出现频率为15%左右。
④ 大风和沙尘暴。大风的危害:一是春季大风吹蚀表土、刮走种子、折断或埋没幼苗;二是夏季大风常刮倒或折断高秆作物,或使果树落花落果;三是加重干旱和导致土地沙漠化。大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为最多。春季大风日数一般占全年日数60%左右。大风日数以20世纪60~70年代较多,平均年日数30天左右,80年代末至90年代,随着“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形成和发挥防风效益,大风日数有所减少,为15天左右。沙尘暴日数的变化也类似,20世纪60~70年代一般为2天左右,杜尔伯特达5天左右;80年代减少到1天左右,杜尔伯特平均为1.7天;20世纪90年代,没有记录到沙尘暴天气,但仍有扬沙。2001年4月7日,杜尔伯特发生的严重沙尘暴天气,能见度仅有50m,说明沙尘暴的危害仍然存在。
2.水资源
大庆市境内天然水系缺乏,内外排水不畅,地表水文状况属于松嫩平原闭流区,因此天然降水都汇集到低洼地,形成季节性或常年积水的水泡子。但受古地质和现代地貌的影响,大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文状况具有独特区域性,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据统计,仅大庆市区就有172个常年积水的泡子,容水总面积208km2。
(1)河流
本区主要河流有松花江干流、嫩江和嫩江支流。
① 松花江干流。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界河,流经肇源县8个乡镇128.6km,占松花江干流长的13.7%,以降水补给为主,地下水和融雪水补给为辅,水位随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水位年际和年内变化均较大。根据对下岱吉水文站多年水文资料的统计,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82.20×108m3,径流深134.4mm。
② 嫩江。嫩江在杜尔伯特江湾乡拉海西入境,于腰新乡兴隆村出境,又流入肇源县,并于三岔河汇入松花江干流,嫩江流经大庆市境内,河长260.96km,占嫩江总长度的19%,以降水补给为主,地下水和融雪水补给为辅。嫩江多年平均径流深80.0mm,多年平均径流量2.499×1010m3,径流年际变化较大,多年平均流量628m3/s,1998年特大洪水期间,大站洪峰最大量达16100m3/s,最小流量仅为188m3/s;流量年内分配也不均,6~10月占全年总流量的80%,11月至翌年5月仅占20%。
③ 乌裕尔河。为嫩江左岸最大无尾河,也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内陆河,乌裕尔河南支经龙安桥进入东升水库,入大庆境内,消失于齐齐哈尔以东、林甸西北的大北湿地之中。据乌裕尔河依安水文站多年水文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97×108m3,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丰水年最大径流量与枯水年最小径流量相差33.8倍。
④ 双阳河。为嫩江左岸无尾河,经依安县后流入林甸县境内,消失在林甸县境内广袤沼泽中,双阳河上游河槽较完整,河长85km;下游河流紊乱,河床逐渐消失,双阳河属季节性河流,主要受降水补给,根据双阳水文站多年水文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63×103m3,多年平均径流深为32.4mm,径流季节性变化较大,径流主要集中在7、8月份,冬季基本断流。
(2)湖泊
大庆号称“百湖之城”,60%的面积都是湿地。大庆西靠嫩江,南临松花江,处于两江汇合转弯处,这里地势低洼,江流平缓,水域辽阔,湖泊沼泽星罗棋布,湖泊中饵料丰富,有上百种淡水鱼类繁衍,不仅有鲫鱼、鲢鱼等商业鱼种,还有嫩江红鲤、白鱼、鳌花等稀有名贵鱼种。辽阔的水域还盛产优质芦苇。大庆芦苇面积占黑龙江的40%,常年产量25万吨以上,出产的紫花苇、白花苇,颜色正、纤维厚、出浆率高,造出的纸张拉力强、弹性好,是高级纸张的理想原料。
受地质构造和近代自然与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大庆市的湖、泡星罗棋布,湖盆特点是宽、浅,无固定岸边,呈碟形或不规则形状,受气候和引水条件的影响,丰枯水位变化较大,蓄水能力不足。有河成湖和风成湖两种类型。河成湖是河道变迁造成的古河床、牛轭湖;风成湖是由于风力的强烈吹蚀而形成的。大庆湖泊群是松嫩平原各湖泊群中面积最大的湖泊群,大于等于1000hm2的湖泊有18处(见表2-5)。
表2-5 大庆市主要湖泊及其面积(大于等于1000 hm2的湖泊)

(3)地表水资源
本区地表水资源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年降水量和年径流主要集中在7~8月,而主要灌溉用水期为5~6月,再加之水资源年内和年际变化大,易导致春旱、夏旱和夏秋涝;松花江和嫩江分布在南部、西部,而且为界河,区内仅有乌裕尔河和双阳河两条无尾河,而腹地无天然水系,水资源较为贫乏;水资源丰富的松花江和嫩江过境,但受到流域规划对水资源分配数量、上游用水及工程能力的限制,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也十分有限。本区地表水及可利用水资源见表2-6。在《水利“十五”规划》中,对可利用的水资源量进行进一步核算,提出本区可利用水资源量为22.80×108m3(见表2-7)。
表2-6 大庆市地表水资源量

注:据大庆市水利局,1995年。
表2-7 大庆市地表水可利用资源表

(4)地下水资源
本区地下水含水层主要由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第四系白土山组承压含水层、第三系泰康组承压含水层和白垩系明水组承压含水层组成。由于含水层结构特征、埋藏条件、补给、径流条件的差异很大,各含水层富水性差别明显。
根据地下水含水特性及其埋藏条件,大庆市水利局对本区地下水划分为4个区:富水区,面积占本区总面积的74.53%;中等富水区,面积占9.91%;弱富水区,面积占8.15%;贫水区,面积占7.4%(见表2-8)。
表2-8 大庆市地下水资源分区

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的岩性为冲积和湖相沉积的细粉砂层,含水层底板埋深2.0~30.0m,含水层厚度在长垣以西地区,由东向西增厚,潜水水位埋深在0.2~5.6m之间变化,Ⅳ1区含水层富水性差,单井出水量小于50m3/d,水质易受污染;Ⅳ区含水层补给条件好,单井出水量为150~1000m3/d。第四系白土山组承压水含水层,除大庆长垣顶部缺失外,在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以西部发育最好,含水层厚度多为20~60m,含水层主要由河流相沉积细砂岩、砂砾石组成,透水性强,富水性好,单井出水量为3615~5462m3/d,原始静水位为3.0~10.0m,目前在降落漏斗范围内,水位埋深15.0~25.4m。第三系泰康组承压含水层主要分布在大庆油田的西侧地区,岩性主要为含砾细砂岩和砂砾岩,自上而下由细变粗,呈明显河流相沉积,含水层颗粒粗大,透水性强,富水性好,单井出水量30008000m3/d,与上覆第四纪砂砾层之间有一层分布不稳定的砂质泥岩和粉砂岩面层,厚度20m左右,原始水位一般距地表5~10m,目前降落漏斗内已降至15~35m。第三系大安组承压含水层是本区南部肇州和肇源一带唯一可开采的含水层(较薄),一般小于10m,富水性中等,顶板在肇州和肇源为60~90m,原始水位一般在地下20~35m,单井出水量小于1000m3/d。白垩系明水组承压含水层主要分布在本区东部,是长垣东部和肇州北部主要开采层。该含水层自上而下分为两段,第二段多以透镜体分布,一般有2~10层,单层厚3.0~26.0m,累计厚度10.0~80.0m,含水层岩性颗粒较细、富水性差,单井出水量仅为430~1700m3/d,该含水层在油田开发初期可喷出地面10余米,目前漏斗范围内最大降深在地面以下50m,单井出水量为400~1000m3/d。
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根据大庆水利局计算,1995年本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18.6×10m3,允许开采量为9.66×105m3,在大庆市《“十五”水利规划》中提出本区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为10.06×108m3,其中潜水可利用资源为3.82×108m3,承压水可利用资源量为6.24×108m3。
3.湿地资源
(1)湿地类型与分布
大庆市湿地资源丰富,湿地面积约69.7万hm2,分布在肇源、杜尔伯特、林甸和大庆市区。参考国际上有代表性的湿地分类系统,结合大庆市的湿地状况,将湿地分为两级,第一级按成因或水文地理将湿地生态系统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类,天然湿地根据地质地貌、景观划分为河流、湖泊、滩地和沼泽四类;人工湿地根据用途和目的划分为库塘和水田两类。本区较大水库15处(见表2-9),水库面积4.2万hm2,人工湿地稻田面积,据2001年卫星遥感调查为5.03万hm2,与统计面积5.4万hm2相仿。
表2-9 大庆市水库

著名的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庆市的西北部,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3°47′~124°37′,北纬46°52′~47°32′,隶属齐齐哈尔市、富裕县、泰来县、林甸县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交界区域,总面积210000hm2,大庆市的林甸县和杜尔伯特所属区域占保护区面积的三分之二,该保护区1987年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保护区的湿地有沼泽、湿草甸、湖泊、河流等类型,芦苇沼泽是该区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沼泽类型,形成单优势群落,株高1.5~3m,总覆盖度80%,伴生有少量的狭叶甜茅、菰、驴蹄草、水葱和泽泻等。漂筏苔草沼泽分布在乌裕尔河下游两岸和无明显河床的沼泽性河流中,镶嵌在芦苇沼泽之间,形成的草根盘结层厚度可达1m,其下有几十厘米至2m的水层。湿草甸以星星草草甸为主,有不定期或季节性的积水,水生植物多分布在淡水湖泊中,浮水植物有菱、槐叶萍等。
(2)湿地景观变化
表2-10~表2-13分别显示出大庆1988年以来湿地景观变化情况。
表2-10 1988—1992年湿地景观类型转化

表2-11 1992—1996年湿地景观类型转化

表2-12 1996—2001年湿地景观类型转化

表2-13 2001—2013年湿地景观类型转化

注:“-”代表其他类型向湿地转化。
表中数据显示,湿地景观向其他类型景观转化的方向主要是湖泊和沼泽向盐碱地、草地和旱地转化,而其他湿地类型很少发生转化,从这个方向可以分析出湖泊和沼泽易盐碱化,1988—1992年大量的沼泽变为旱地,其主要原因是那时大庆市石油开发正处于鼎盛时期,人口大量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致使人们把沼泽变为旱地。从其他景观类型向湿地景观转化可以看出主要是盐碱地向湖泊和沼泽转化,草地向沼泽转化,旱地向水田转化,盐碱地和湖泊沼泽的相互转化。草地和沼泽的相互转化主要是季节性降水的不同导致的,降水年份多的季节,这些地区可能就为湖泊和沼泽,降水比较少或者是干旱的季节这些地区就为草地或者是盐碱地,大庆市1976年的年降水量为325.6mm,1988年为582.9mm,1992年为331.7mm,1996年为471.3mm,2001年为296.6mm。1988年的年降水量最大,所以也只有1988年其他类型的景观向湿地转化的面积比较大,而其他年份都是湿地向其他类型景观转化的比较多。不管降水是多少,我们都可以清晰地分析出大庆市的湿地在严重退化,大片的湖泊和沼泽盐碱化现象严重,碱泡子遍布各地,应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制止。
4.地质背景与地貌条件
大庆市地貌类型属于松花江、嫩江一级阶地。境内无山岭,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变低,海拔高度在126~165m,地貌表现为波状起伏的低平原,相对高度为10~39m,稍高处多为平缓的漫岗,其上植被发育较差;平地上多为耕地、草原,同时也分布着许多面积不大的盐碱小丘;低处多为排水不畅的季节性积水洼地和低位沼泽,以及大大小小的碱水泡子[50]。
本区位于松嫩平原西部(松嫩平原在地质构造上属新华夏系的第二沉降带)。第四纪初期,在地质构造的作用下,缓慢沉降,大兴安岭相对上升,于是侵蚀作用加强,被搬运的灰白色砂砾石沉积在松嫩平原松散层底部,在早更新世的沉降过程中,松嫩平原西部沉降带形成了大湖盆,并沉积了30~70m的湖相黏土层,直到更新世中、后期,随着大陆裂谷的萎缩,NE断裂活动减弱,而NW向及EW向断裂活动增强,松辽分水岭缓慢抬升,平原区大湖盆逐渐缩小,并向西迁移,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湖泊,随着河流的不断发育,在平原上,河流迂回摆荡,形成广阔的冲积、洪积平原,并埋藏了深厚的粉沙质河流冲积、淤积物质,此时中央坳陷不复存在,局部还出现地壳隆起,在各局部断裂控制下,出现了新隆起与新坳陷交错展布局面。
从表2-14可以看出松嫩平原的地层岩性特征。本区是在前古生界和上古生界结晶基岩基底上发育起来的构造盆地,中生代沉积了巨厚的陆源碎屑岩沉积地层,白垩系下统在平原上发育的十分完整,各层间虽有沉积间断,但一般无大角度不整合,从老第三纪中期开始接受新生代沉积,下第三系很薄,并缺失古新统地层,始新统-渐新统主要为泥岩、夹薄层砂质泥岩及粉砂岩,厚度变化不大,第三系中新统主要为泥岩、黏土质泥、砂质泥岩和粉细砂岩,底部为砂砾岩,其间下更新统主要为灰白色砂砾石和紫红色泥砾,中更新统主要为砂砾石、砂、湖相淤泥、黏土和亚黏土,上更新统为砂砾石、细砂粉砂层、黄土状亚黏土和亚砂土,第四系的全新统主要为砂砾石、砂、亚黏土和黏士。
表2-14 松嫩平原区域地层特征

注:宋长春.松嫩平原土壤盐渍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演化,1999。
本区地形的发育主要受水力、风力作用,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一般地面高程126~165m,相对高差10~29m,自然坡降1/5000~1/3000,西部分布有条带状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或者沙岗,地势起伏较大,中部和东部地势低平,起伏较小,地貌类型可分为堆积地貌和风成地貌两类。
(1)堆积地貌
中部广大地区,海拔高度110~140m,地势低平,呈微波状起伏,坡降在1/7000~1/10000,第四纪地层厚度50~100m,上部为黄土状亚砂土、粉细砂,中部为淤泥质黏土夹砂层,下部为砂、砂砾石层。区内湖泊、洼地大面积分布,形成大面积盐渍化、沼泽化土壤,是本地区盐渍土集中分布区;冲洪积河谷平原沿嫩江、松花江及其支流呈带状分布,海拔116~160m。河谷平原地势平坦,由阶地、河漫滩组成,嫩江和松花江的心滩及河曲发育,沼泽湿地及牛轭湖分布较广,在乌裕尔河下游盲尾区为古河道洼地,洼地与现今河道相连,为阶地面上负地形,在一级阶地面上还偶见残留的、呈台地状的二级阶地,组成物质为黏性土、砂及砂砾石层。
(2)风成地貌
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本区西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沙地(杜蒙沙地)是松嫩平原五大沙地之一。杜蒙沙地呈西北-东南向带状分布,在嫩江和通让铁路间,以杜尔伯特境内最为集中,向东包括大庆市区、肇源西部和林甸南部。风蚀风积地貌包括沙垄及沙垄间低地,海拔高度在140m左右,由一系列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组成,形态上有覆沙型平缓沙地、灌丛沙堆、横向沙垄、抛物线沙丘和新月形沙丘等,沙丘表面波状起伏,主要由全新世风积细砂组成,多已发育成风沙土。
5.土壤类型与特征
大庆市地区地带性土壤类型为黑钙土。黑钙土面积6968.25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3.0%。由于本市所辖地区具有明显的闭流区特征,西部又处于风沙线上,所以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多。主要非地带性土壤(土类)有草甸土、盐土、碱土、风沙土、沼泽土和泛滥土等,它们与地带性土壤(黑钙土)共同组成了本地区特有的土被结构。
大庆市地处温带半干旱草原区,地带性土壤为黑钙土。但是,由于各种自然条件及其组合的地区特性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本地区土壤非地带性类型多,面积所占比例大,大庆市共有各类土壤1.893×106hm2,占面积的89.2%,各种土壤类型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草甸土、黑钙土、风沙土、沼泽土、盐土、碱土、泛滥土,分别占总面积39.3%、33.0%、13.7%、6.2%、4.0%、3.3%和0.45%。总体来说,大庆的西部是以发育在嫩江冲积沙地上的风沙土为主,东部是以黑钙土、草甸土为主,江岸形成泛滥土,盐碱土(包括盐化、碱化土壤)镶嵌分布于上述东西部两条土壤带之中,组成了复杂的土壤复区,构成了本地区独特的土被结构。
在大庆地区,真正的风沙土和盐碱土(盐土和碱土)面积并不是很大,但受风沙和盐碱侵害的土壤(即沙化土壤和盐碱化土壤)面积却相当大,远远超过了土壤分类中风沙土和盐碱土的面积,风沙土和盐碱土以及沙化和盐碱化问题,是农业开发所面临的困难问题,也是必须考虑的、应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此同等重要的还有土壤肥力减退、土壤生产力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或处理,既要广泛吸收传统的技术措施,又要寻求新的方法、途径,尽量避免或减少对土壤直接产生不良影响的行动,也要防止善意的行动带来不良的后果。
(1)成土条件与成土过程
大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湿热,冻融交替作用突出,典型原始植被为草甸草原,地势平坦,起伏甚微,具有明显的闭流区域特征,季节性地表积水明显,致使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位一般在1~3m,埋藏深度较浅,矿化度较高,母质一般为第四纪黄土状物质,质地较黏,多含钙质,种植业、放牧等农业活动,石油开采、加工等工业活动,以及交通运输等都很发达,土地开发利用强度较大。在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主要发生的成土过程有腐殖化过程、草甸化过程、盐渍化过程、钙化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本地区腐殖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自然土壤中,是在水分和气候影响下的土壤中的腐殖质积累过程。由于降水较少,植物残体数量不多,表现不强烈。
草甸化过程是本地区最主要的比较普遍的成土过程,这与本地区的水文、气候、地貌有直接的关系。在本地区低平地上,干湿季节交替,有利于草甸化发展,融冻水也参与草甸化过程,在质地较黏重的平地上,也有着较弱的黏化过程。
盐渍化过程也是本地区主要的成土过程(除黑钙土、岗砂土外,其他所有土壤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盐渍化过程)。虽然此过程是在气候、地形、地下水、成土母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但地下水矿化度较高是其主要原因。地势低平、低洼封闭、排水不畅,也为盐渍化创造了条件。春秋干旱季节盐化过程强烈;长达7个月的季节冻层使土体内产生温度与水分梯度差,也引起心土积盐;而在夏季,降水较集中,由于雨水淋洗,部分盐分随水流走,使土壤发生脱盐碱过程。
近年来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开荒、进行不合理的灌溉、工业废水排放等,造成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上升,使一些土壤发生或加剧了次生盐渍化。同时,人们也采取了开沟排水、引水冲洗等工程措施,降低地下水位,使盐分随水流走,甚至使土壤可溶性盐类降低到0.1%以下,使盐化土壤改良为非盐化土壤。
本地区的盐渍化过程的特征是盐化与碱化伴生,形成了盐土、碱土复区;另一方面,由于盐渍化过程主要受地下水影响,因而该过程多与草甸化过程共同发生,形成了分布广泛的草甸盐土、草甸碱土或盐碱化草甸土等盐渍化土壤。
钙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平岗地上,这里主要是指发生在黑钙土类、草甸土类中,某些风沙土中也有较弱的钙积现象。本地区的气候决定了土壤淋溶作用较弱,而且为季节性淋溶,致使活跃的钙、镁部分被淋流失,部分发生淋溶和淀积,在土体的中、下部形成一个钙积层,由于水的再分配作用,有利于钙化过程的发生、发展,在低平地的土壤中下部一般都有一个碳酸钙斑块明显的钙积层,而在岗坡地,钙积层在土壤中不明显,并且多以菌丝状均匀分布。此外,许多地区成土母质也含有碳酸钙,成为钙化过程产生的物质基础。
潜育化现象也由于诸多因素(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季节冻层)的长期存在而比较普遍,程度较明显。强烈的潜育化过程,致使土壤形成潜育层,本地区潜育化过程主要发生在沼泽土、沼泽盐化草甸土中,在强度苏打盐化草甸土、苏打盐土类的中下部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除上述过程外,本地区还有沙化、沼泽化和熟化过程等。它们共同作用,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了具有不同剖面特征及理化性质的土壤类型,并伴随着自然条件的演变和人为作用的影响,成土过程和土壤特征、类型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2)土壤类型与特征
按照发生学观点,以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剖面特征、土壤属性和肥力等综合因素为依据,本地区土壤划分为7个土类,19个亚类,详见表2-15。
表2-15 大庆市土壤类型与特征

续表

(3)土壤微域分布规律
大庆地区地势变化不大,但小地形却非常复杂,是成土条件的突出特点,对本地区的成土过程有着显著的、广泛的影响。本地区多见有突起小丘、低平地、碟形洼地和平缓漫岗地地貌类型组合,由于微地形的变化,引起地下水埋深不同,进而导致不同地形部位有不同程度的盐分积累,微地形对大气降水也产生了再分配,并使太阳能辐射分布发生改变,因此形成了许多水盐系列或者水热系列,在同一系列中,盐分、酸碱度、温度、湿度、石灰反应、植被等均随着地形的变化或所在地形部位的不同而有着很大的差异,形成的土壤类型也有较大的差别,随高度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分布。例如,在原红色草原牧场的平地和平缓坡地,地下水位相对较低,在2~2.5m,地下水中的盐分对土壤影响较轻,主要发生钙化、草甸化过程,土壤类型主要为碳酸盐草甸黑钙土、沙土类;低平地上,地下水位埋深较浅(1~2m),土壤受可溶性盐类影响较重,盐渍化强烈,主要分布有盐土、碱土和盐渍化草甸土、沼泽化草甸土;在季节性积水的低洼地,干旱季节土壤过于湿润,沼泽化、草甸化极其发育,主要分布有草甸沼泽土、沼泽草甸土或潜育草甸土;在低平地、低洼地的局部小丘上,则生成了草甸碱土;在局部小丘的下部缓坡上,植被稀疏或为光秃地,分布着草甸盐土类;在碟形洼地上,水分状况较好,盐分运动规律主要是向下淋洗,积盐较轻,因而生长着繁茂的喜湿性杂草,土壤则主要为轻度盐化草甸土和碳酸盐草甸土。总的来说,盐碱土的分布具有“大中洼”和“洼中高”的规律,即从大地形看,盐碱土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洼地上,而从洼地看,则在相对较高的地形部位上。
土壤分布突出的微域性规律,使土被结构非常复杂。单元土区面积较小、数目多,形状多种多样,分割度较大,多为强镶嵌关系。这些土被结构特征均不利于土壤改良利用和培肥,影响到其方法、方式、方向等。特别是本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盐渍化、沙化等退化因素极为活跃,更为土壤的合理开发利用增加了难度。对此,应深入研究,提出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合理的土壤资源管理和利用方法、措施。
(4)土壤养分状况及特点
总体而言,大庆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低,且肥力在不断地下降;不同土壤类型之间、不同的利用方式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庆市土壤调查分析表明,有机质与氮素储量符合一般的正相关关系,即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其氮素含量也较丰富。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45%,全氮含量0.15%,碳氮比为1∶14,高于1∶25,说明相对而言,碳多氮少;碱解氮含量较高,平均在124mg/kg,氮素的来源主要是人为施肥和植物残体的分解,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大庆市土壤中磷素比较缺乏,施用磷肥后,作物长势明显见好,钾素含量较丰富,基本可保证作物生长对钾肥的需要。
大庆市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由于利用方式不同、地区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分析结果表明,除个别地区外,本地区土壤大多都处于极度缺Zn状态,给作物带来很多生理性病害,除了Zn以外,Fe也偏低,Mn属中等,Cu则较高,此外,这些元素分布均具有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的趋势,各元素含量均以沼泽最高,草原次之,耕地最低。形成这种分布状况的原因主要归属于成土母质、成土过程和农业生产等。自大庆市成立以来,无论是天然草场自然土壤,还是耕地,绝大多数都呈肥力下降的明显变化趋势。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化验资料统计,原表层有机质含量为2.65%、全氮含量降为0.17%的自然土壤,经垦殖20年后,有机质含量降为1.8,全氮含量降为0.15%;碱解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没有明显的变化。而据最新土壤样品化验表明,经过15年后,平均而言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含量未发生大的改变,但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有明显的降低。天然草场土壤肥力下降较为明显。例如,在原红色草原第一牧场,20世纪50~60年代,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一般在6%以上,牧草高度在1m左右,密度在800~1200株/m2;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表层有机质平均含量下降为4.85%,草的高度下降了10~30cm,而密度(500~900株/m2)也下降了30%左右。牧草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又减少了土壤有机物质和养分的补偿,形成不良循环。如今,土壤表层有机质的含量大多已不足4%,牧草的高度、密度、产量、质量等又均有所下降,可见人们的生产活动,以其不合理的管理、利用方式,造成肥力下降。诚然,与此同时人为生产活动也加速了一些土壤的熟化过程,使得土壤养分含量、结构等发生了区域性良好转变。人们的各种活动应努力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肥力下降,以便永续利用。
大庆市天然植被主要由草甸草原、低地盐化草甸和沼泽构成。草甸草原是松嫩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布在漫岗、缓坡地和低平地上,植物主要以中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建群种,并以丛生和根茎型禾草占优势。
6.地热资源
1994年9月30日林甸第二温泉(林深1号井)开采成功标志着大庆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林甸第二温泉位于县城东北部7.9km处,与第一温泉相距仅1km,此井地下1775m、1249m、924m的深度分别含有74℃、61℃、42℃的温水,而且水源充足。泉水平地涌出,水温41℃,长年流淌,适宜人体直接洗浴。同第一温泉一样,经省级专家勘察化验,证实属于一口中等矿化度的氯化物热泉,泉水中含有氯、氟、锌、铁等18种矿物质,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皮肤病等。全国矿泉水开发权威也证实林甸矿泉水质含有几十种独特的元素,可做直接饮用水,在全国300多处矿泉资源中排名第11位。
7.土地利用
截至2013年年末,大庆市土地资源面积2121900hm2,其中市区面积510700hm2。主要以草地和耕地为主,其中草原总面积679003hm2,耕地4460005hm2,占大庆市土地面积的21.1%,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黑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森林面积189021hm2;水域面积279014hm2;芦苇面积105000hm2;湿地面积1203163hm2,占全国已知湿地面积的4.95%;未利用地面积75000hm2,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土地质量不断退化,据有关部门统计大庆市水土流失面积为693861.3hm2,占土地总面积32.7%。
2.1.3 社会经济特征
1949年后,大庆的草原牧场、耕地的数量有一定的增长,农牧业初具规模。1959年9月发现大庆油田,1960年“石油大会战”开始,到1965年,原油工业已占总产值的43%,1980年4月25日正式成立大庆市人民政府,工业产值、人口质量迅速增加,经过40多年的开发和建设,大庆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大庆市在搞好以石油、石油化工为主业的生产建设同时,依靠自然资源,积极发展替代产业,发展农牧渔业生产,使大庆市逐步由石油、石油化工单一生产,向独具特色的综合生产体系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以化工、计算机、食品、建材为主导的产业群体,由单一资源型城市向多元化综合型城市转变。
1.行政区划与人口
大庆是一座新兴的石油矿区城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偏西,市界东与安达、肇东市相接,西同泰来县、齐齐哈尔市毗邻,南和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扶余市隔江相望,北与富裕、依安县接壤。市区南北长约138km,东西最宽约73km,总面积5107km2,占黑龙江省总面积的1.19%,大庆市政府所在地萨尔图东南距哈尔滨市159km,西北距齐齐哈尔139km,如图2-2所示。
2013年末大庆市区总人口121.1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5.3万人,农村人口25.8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78.64%和21.36%;人口密度为237.3人/平方千米。全年出生人口9960人,人口出生率为8.33‰,死亡人口4886人,人口死亡率为4.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4‰[51]。
2.经济发展水平
大庆市处于全国百强城市前列,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在2010年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评比中,大庆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地级城市第12位,在进入百强的资源型城市中雄居榜首。2013年,大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人均GDP达到10.4万元,在全国名列前茅。城市化水平为78.64%,高于全省平均城市化水平,达到区域城镇化高级阶段。经济结构更趋优化:三大产业比例为:3.3∶82.2∶14.5(见图2-2)。

图2-2 2013年大庆市三大产业比例图
3.科教文化和卫生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也有很大发展。全市形成了以17个科研院(所)和石油院校为主体的科研体系。几十年来,有近400项获国家部级奖励。全市初步形成了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两个体系。有大中专院校8所,中小学校1199所,技工学校27所,职工大学、职工中专和各类职工培训学校17所。2010年,全市8所普通高等院校,全年招收本专科学生17084人,在校生64158人,毕业生18586人。在学研究生2121人。拥有公共图书馆5个,藏书102万册。
至2013年末,全市卫生机构1520个,卫生机构病床13784张,卫生技术人员18665人[51]。新建市妇女儿童医院、5所县区医院、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龙南医院和市人民医院晋升三甲医院。
4.交通网络建设
大庆市是黑龙江省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市域内的主要交通网有:航空,建有4C级民用机场一个,机场距离市区25km,大庆萨尔图机场于2009年9月1日正式通航,通航初期开设了连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的4条航线,其中部分航线经停青岛、大连、杭州、西安等城市。大庆萨尔图机场按2020年旅客吞吐量147万人次设计,可满足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933人次的需要。机场还可以服务于林业作业、灭火等[52]。大庆市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中心,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有哈尔滨至满洲里铁路东西穿过,市区让胡路至通辽的铁路,使东北、内蒙古和全国各地相通,境内公路纵横交错,总里程达9365.1km,通车总里程6419.6km,占公路总里程的68.5%。全市现有国道205.2km,省道215.8km,油田专用公路6042.1km。
目前大庆市区对外交通仍以铁路和公路为主,滨洲铁路横贯东西,让通铁路穿越南北。大庆市现有滨洲铁路过境69.5km,让通铁路过境97km,担负市区内的各生产站、库的产品外运的铁路专用支线有:西油库及南三油库专用线、化工区专用线、菜库专用线、让库专用线、银浪库专用线等。
大庆市的公路建设是随着油田的开发建设和工农业生产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市区对外交通状况较好,境内公路纵横交错,总里程达9365.1km。由哈-大-齐高速公路出口进入大庆市的交通比较顺畅,现已形成以油田化工专用路为主体,以萨尔图为中心,沟通市区居民点及相邻市县,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大庆市区对外公路主要包括:向北的让林路(让胡路—林甸);向南的大肇路(大同区—肇州);向东的安萨路(安达—萨尔图)、哈大高速公路G015(哈尔滨—大庆)、同安路(大同区—安达)。向西的让杜路(让胡路—杜蒙)、庆西路(大庆市创业庄至泰来县大兴镇)。对外公路现状一览见表2-16[53]。
表2-16 大庆市区对外公路现状一览表

至2013年末,大庆市全年完成铁路客运量745.7万人,货运量1.13×107t,公路客运量33665万人,公路货运量3.485×107t,货运周转量5.52×109t/km[51-53]。
5.旅游业发展的潜力
大庆市是我国北方新兴的一座工业城市,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石油资源被发现和大规模开采以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庆这个名字,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大庆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在自然旅游景观方面,一望无垠的湿地作为一种多功能载体,将为旅游业开辟一条新兴之路;秀丽的湖泊,以连环湖为代表,可为游人提供浴场、荡舟、垂钓、观鹤、游岛等旅游项目;广阔的草原,蓝天白云浑然一体,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清新感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尤为突出,进入大庆,随处可见的是数以万计的采油机,游人至此,无不为这宏大、壮观的景象所震撼,中国第一大石油城将是旅游业发展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标志大庆油田诞生的“松基三井”,缅怀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被誉为“地宫”的反映大庆石油开发辉煌历史的“油田科技博物馆”,向世人展示了奋发进取的大庆精神,强烈地吸引着成千上万人来参观旅游。此外,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黑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那达慕盛会,传统项目赛马、射箭、摔跤等,展示了蒙古族雄浑博大的胸怀。
城市型农业又适于发展观光农业。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观光农业方面已取得许多经验,如荷兰的花卉种植旅游,法国的葡萄种植园乡村旅游,英国的“热带种植国”产业观光,新加坡的城市绿地、花卉建设,以及我国昆明园艺博览等各种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每年都能吸引大批游客。目前,大庆市让胡路、龙凤棚室花卉已初具规模,即将建设的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园区,也将为发展观光农业提供条件。
目前,大庆市的旅游业刚刚起步,初步形成了以石油文化、湿地风光、民俗风情、野生动植物观赏、温泉疗养等为特点的旅游项目,以及杜尔伯特的那达慕、林甸的烟花节、肇源的莲花节等盛会。通过进一步开阔思路,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加强旅游宣传力度,大庆市将成为我国北方一处风格独特的旅游区,旅游业将成为大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6.优越的能源条件
大庆市能源条件十分优越。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已探明石油的可开采储量列世界各大油田的第13位,“九五”期间共产原油2.75×108t,天然气1.153×1010m3,生产石油化工产品120余种,已形成以石油开采、石油加工、石油化工和能源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1)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大庆市地下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石油储量居全国各油田之首。到2009年末,大庆市共发现29个油田,油田面积4415.8km2,原油实际储量约5.62×109t。探明天然气储量5.482×1010m3。大庆市油气资源开发利用近40年,仍有较大开发潜力,规划期内仍是我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之一。依靠这些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产值在2013年占大庆市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大庆的石油勘探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全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共72万平方千米的广大地区,占据中国陆地面积的1/13。在地质历史上,这里曾是一个大型内陆湖盆,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沉积了丰富的生油物质。据预计,这个地区蕴藏石油资源量为1.13×1010t。
大庆地区地下天然气资源埋藏在700~1200m甚至更深些的中浅层和深层地层中,大庆油田的天然气资源和原油一样具有广阔的前景。据现有资料估计,在松辽盆地北部的深层、中浅层生油、气地层中,总储量约为10×1012m3,可以找到的聚集量为(8000~14000)×108m3,目前找到的储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相当部分的天然气待发现。
(2)石油资源及其特点
储量多。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中部,在地质构造上属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松辽盆地的一部分。盆地东西宽350km,南北长750km,面积约7.610hm2。1959年在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发现了大庆长垣各油田。大庆长垣为一轴向东北15°,南北长140km,东西宽12~20km的背斜型二级构造带。构造闭合面积超过2.0×105hm2,共有7个局部构造,自北向南为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太平屯、高台子、葡萄花、敖宝塔。这7个构造是非均质多油层砂岩油田,是大庆油区的主力油田,油田层数多,厚度大,油层埋藏深度为700~1000m。近年来,通过大庆长垣外围的勘探工作,又先后探明了龙虎泡、杏西、萨西、敖古拉、新店、齐家、金腾、龙南、哈尔温、高西、宋芳屯、模范屯、升平、朝阳沟、徐家围子、榆树林、尚家17个低产小油田。这些油田一般都具有油层厚度小、渗透率低、生产能力小等特点。到目前为止,已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为46.39亿吨,占全国总地质储量的30%左右。
优势大。大庆油田不但储量多而且产量高,石油生产曾连续25年获5000万吨以上的稳产、高产。1995年原油开采56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基本上左右全国石油生产形势。按照国际惯例,如果一个企业生产量占市场份额30%,即可左右市场。
创汇率高。原油是我国换汇率比较高的大宗出口商品。大庆原油属特低硫石蜡基原油,外输原油含水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据有关资料记载,1962年至1985年各种产品出口创汇241.77亿美元,占国家同期创汇2206.6亿美元的11%。
2.1.4 大庆市城市发展轨迹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兴起了大庆市这座工矿城市。大庆市的城乡建设是随着石油、石油化工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1959年以油井所在地(现高台子镇永胜村)为中心,成立大庆区。1964年成立安达特区,将萨尔图、让胡路、喇嘛甸全部和龙凤公社以北的区域划归安达特区管辖。1968年至1977年,安达县先后5次将19个生产大队划归安达特区管辖。安达特区设置了让胡路区、萨尔图区、龙凤区3个相当于县级的政权机构。1978年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红色草原牧场及其所管辖的5个分场,32个农场队移交大庆管辖。同年,安达县所属的大同(镇)、高台子、八井子、庆阳山、老山头、葡萄花、双榆树等10个公社和红旗林场、立志办事处全部划归大庆,成立大同区。1980年,经黑龙江省政府同意,大庆增设红岗区。各区管辖境域为:萨尔图区549km2,龙凤区510km2,让胡路区1394km2,红岗区812km2,大同区2235km2。1980年4月25日大庆市正式成立。1978年至1984年城市建设进入了矿区建设时期,此时开始了大规模的城镇建设,但建设地域仍集中在油区内(油水分界线内),城市建设与油田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尤以萨尔图地域更为突出)。在此期间,由于矿区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和统筹考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随着油田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进一步加大采油力度后,分散的居民村和大部分居民点在油田内的现实,对自然的破坏加重,给人民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矛盾和阻力,形成了点多、线多、面广的城镇布局。在1985年至1995年,鉴于“地上地下”(采油与地面建设)矛盾突出,在“政企合一”的体制下,着手编制了《大庆市总体规划》,并针对现状提出“让开大路,建设两厢”的战略决策,使城镇布局进入了相对集中阶段[54]。《大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10年)》是对1995年省政府批准实施的《大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的修编。本次规划将我市城市性质调整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是以石油和石油化工及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综合发展的高科技现代化城市,是黑龙江省西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市域城镇体系由1个一级城镇(主城区)、7个二级城镇(卧里屯、红岗、大同、泰康、林甸、肇州、肇源)、16个三级城镇和30个四级城镇组成。规划确定由东城区、西城区及萨尔图中区构成主城区。明确了主城区各组成部分的主要职能和用地规模。确定了大庆市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制定了城市发展项目库。主城区采用组团式布局,构成功能分区明确、组团结构合理、草原泡沼环抱、绿色空间相隔、快速通道相连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大庆市是在油田矿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石化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现代化城市已初具规模,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现代化城市,黑龙江省西部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大庆的建设史上,城市规划发挥了重要作用,城镇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油田开发初期(1959—1964年)
1960年初,党中央批转了石油工业部关于组织大庆石油会战的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6万多名职工会师大庆,展开了石油大会战。限于当时条件(缺少建材、交通不便等),为了解决广大职工及家属越冬问题,用泥土兴建了大批干打垒住房,并做了工农村规划(当时也称生活基地规划),形成了一批一面搞石油生产(重点),一面搞农业生产的分散布局的小城镇。1962年6月21日周恩来总理视察大庆时,对矿区建设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城乡结合,工农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十六字方针。1964年,大庆开始按此方针有计划地进行了矿区建设,编制了较为正规的生活基地规划,为保证石油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60年代大庆行政区划如图2-3所示。

图2-3 20世纪60年代大庆行政区划示意图
2.自由发展时期(1965—1978年)
20世纪70年代始,由于历史原因,管理失控,主要是城镇盲目建设、自由发展,形成了更加分散的局面,到1979年,全市共有4个镇、34个中心村、110个居民村、150余个小居民点。该时期,大庆市的经济结构有所改善,除石油开采工业增加外,石油化工工业亦开始兴建。
3.矿区建设时期(1978—1984年)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庆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城镇建设,强调了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城市建设与油田开发的矛盾有所突出(尤以萨尔图地域更为突出)。除东风新村外,大都未按居住区、小区配套建设,多数城镇居民点沿公路两侧较窄地段建成整齐排列的住宅楼,难以形成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清静安全的居住环境,同时亦浪费了土地和市政建设投资;而萨尔图高产油田上又兴建了大批文化体育设施,加剧了地上地下的矛盾。20世纪80年代大庆行政区划如图2-4所示。

图2-4 20世纪80年代大庆行政区划示意图
4.城镇建设阶段(1985—1995年)
20世纪80年代初在政企合一的体制环境下,成立了大庆市规划局,并着手编制了第一轮大庆市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市局领导针对地上、地下矛盾突出而提出的“让开大路,建设两厢”战略决策,以法律形式在这轮规划中固定下来。该规划于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并付诸实施,开始了战略转移。鉴于地上地下矛盾日趋尖锐和东西两侧建设无序的实际,大庆市政府和大庆石油管理局联合对1985年省政府批准的《大庆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让开油田、建设两厢、统一规划、分片组合、相对集中、分级配套、分期实施”的建设规划原则。控制住了分散的居民点布局,缓解了地上、地下的矛盾,形成了以东风新村、让胡路为核心,以让—乘串珠式城市群、城市东部城市群分片组合为重点,众多卫星城式工矿区相协作的总体格局。20世纪90年代大庆市中心城总体规划图如图2-5所示。

图2-5 1991年大庆市中心城总体规划图
5.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建设时期(1996年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庆市城市建设进入战略转移时期,大庆市人民政府和大庆石油管理局政治中心向两厢的转移使让—乘地区和东风新村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城市建设如何为大庆“二次创业”提供系列服务,为大庆市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优化城市空间成为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十分迫切的任务。黑龙江省人民政府1999年批复的《大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10年)》是目前大庆市正在执行中的城市总体规划,该规划是大庆市城市规划建设史上一部重要规划。
规划首次提出了由东城区、西城区和萨尔图三大组团共同组成的“主城区”作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核心地域,并真正将其作为统一的城市空间载体进行规划,奠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庆市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的基本空间格局,同时提出了大庆市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和项目库,对大庆市规划建设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见图2-6)。

图2-6 2005年大庆市主城区规划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