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年鉴(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团结奋进 继往开来 谱写华侨大学发展新篇章——校长贾益民在华侨大学第六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12年12月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董事、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在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之际,今天我们在此隆重举行华侨大学第六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共谋华侨大学未来发展大计,共商“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之伟业。在此,我谨代表华侨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两年来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校各项教育事业的各级领导及各位董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两年前,广大校董与华侨大学一道迎来了她五十岁的生日。那时的华园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还承载着一段筚路蓝缕、白手创业的悲壮历史,是一批又一批心系华园、情牵侨教的董事与华大人一道风雨耕耘五十载,在祖国大地培育出的一朵绚丽的侨教之花,是所有华大人弥足珍贵的荣耀。

对“因侨而立、以侨而兴”的华侨大学来说,那份荣耀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华侨大学开始快速腾飞的起点。两年来,我们在国务院侨办的直接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省市各级领导及部门的热情帮助下,在各位董事的大力支持下,以五十年沧桑为起点,以“十二五”规划为指导,以华文教育为特色,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在践行“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办学宗旨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

下面,我代表学校向董事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

第一部分是两年来工作总结。

一 创新思路谋发展,高瞻远瞩绘蓝图

《华侨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和《华侨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明确提出建设“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两年来,学校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恪尽“为侨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的职责,紧紧围绕“建设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这一奋斗目标,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以及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密切关注当代世界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总结提炼学校办学思路、成功经验和发展战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华侨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学校发展思路愈加清晰、发展目标愈加明确、工作措施愈加有力,为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 坚持内涵发展,大力提升办学质量

(一)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学校中心工作”的认识不动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学校出台了《关于〈印发华侨大学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并召开华侨大学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在全校范围内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对今后一个时期内华侨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了全面部署。

(二)解放思想,积极创新,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

学校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多举措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招生改革,通过开设拔尖人才试点班和英语加强班、直修双学位、设立优秀新生奖学金、加强国际化合作培养等措施吸引优质生源,生源数量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大力拓展和科学规划境外办学,召开境外办学工作会议,建立境外办学工作规范,努力提高境外办学层次和水平;深化教学改革,贴近社会需求,加强专业建设。过去两年,学校新增省级特色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点各1个;新增功能材料、光电子技术科学、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酒店管理、药学和数字媒体技术等7个本科新专业;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专业均以全票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学校还成立了生物医学学院和分子药物研究院,为今后医学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以推进卓越工程师与法律人才培养为依托,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加快全英教学专业课程建设,鼓励学校开展全英教学授课教师的培养、进修等。两年来,学校新增省级精品课程3项、省级教学名师2名。

(三)加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成立华侨大学学生课外科技文化创新工作指导委员会,陆续出台《华侨大学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基金管理条例(试行)》和《华侨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加大投入,不断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共资助112个国家级和校级创新创业项目,资助金额超过百万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我校学生在全国各类重要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中屡创佳绩。其中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上均名列前茅。

(四)加大投入,积极完善教学科研设施

积极推进实验室建设,组织申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两年来,共投入7000余万元人民币,用于实验室建设、教学设施改善、信息化校园建设和图书资料建设,基础保障得到加强。两年时间里学校先后建成了厦门市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重点实验室、厦门市移动通信重点实验室、厦门市数字化测量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了厦门市企业互操作与商务智能工程研究中心、厦门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厦门市智能电力设备系统研发检测中心、工业设计和服务制造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大幅度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旅游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目前我国唯一的旅游学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三 以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加大力度,加强创新,推动我校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上水平、上台阶

(一)紧抓机遇,构筑平台

学校紧紧抓住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的机遇,在全校范围内积极组织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机制体制改革,制订协同创新计划,鼓励部分单位先行先试,按照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层次进行培育、建设,构建我校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

学校积极策划组织,高度整合校内各类资源,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香港凤凰卫视、台湾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成立“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作为福建省首个协同创新中心,学校积极构建华文教育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华文教育与文化资源研发、华文传媒与文化传播等4个创新平台,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中华文化传播科学研究和创新方式的重大转型和积极转变,引领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研究、教学与实践的发展方向,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育一支富有活力、梯队合理、学缘全面的研究队伍,在国内引起积极的反响。

(二)全面规划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学校积极贯彻落实2011~2013年学科重点建设项目,培育和打造一批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新兴学科。学校相继出台《华侨大学学科重点建设及管理暂行办法》等专项文件,推进学科重点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两年来学校新增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统计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更为可喜的是,我校在今年福建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和省重点学科立项中,共有30个学科项目获批立项建设,其中“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平台”获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立项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获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培育项目立项建设,“哲学”等6个学科获福建省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立项建设,“应用经济学”等22个学科获福建省重点学科立项建设。同时学校还整合各类资源,积极准备新一轮的国家重点学科申报。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积极推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脆性材料加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新增哲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流动站总数达到5个。

(三)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努力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力

为了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于今年上半年经国务院侨办商教育部同意批准成立了研究生院,使研究生教育实现了新的跨越发展。学校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华侨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管理办法》等文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强研究生教学规范管理,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两年来,我校4篇论文入选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同时学校加强研究生教学科研管理,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创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我校学科建设开展与科学研究注入活力和提供强有力支持。

(四)加大科研工作力度,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研水平

积极出台各类政策,加大科研工作力度,科研项目数和经费总额呈上升态势。截止到今年10月,学校共承担横向课题341项,立项经费达3000余万元,纵向课题535项,立项经费达7436余万元。其中“脆性材料加工技术与装备”获教育部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实现学校在国家级创新团队建设上零的突破,“海外华侨生存安全预警机制研究”课题获得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级别最高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填补了我校在该项目上的立项空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省发改委技术专项等项目的立项数和增长率位居省内高校前列。专利授权量获得大幅提升,共有32项专利获授权,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我校教师的科技发明获第二十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发明创新成果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1项。

(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学校充分依托企业的资金、品牌、技术优势,整合学校学科、人才、科研资源,达成了一批校企深度合作项目。与雷克通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华大光微研究院”,与丰泽区签署产业项目对接合作框架协议,与厦门市计量检定测试院签署院校合作协议,搭建起高校与企业(部门)科研成果的对接平台,促进双方项目人才对接发展。积极贯彻落实福建省推动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发展的重大部署,结合学校办学优势,启动华侨大学“工业设计与服务制造研究中心”建设筹备工作。积极寻求项目成果对接,着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与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共建“智慧城市”创新研发实验室。“闽港台工业设计资讯共享平台建设”和“厦门市电力电器产业公共研发检测平台——智能电力设备系统研发检测中心”项目相继获立项资助。鉴于华侨大学为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2011年2月,国务院侨办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新一轮共建华侨大学协议。至此,国务院侨办携手福建省政府开始第四轮共建华侨大学,持续至2015年。

四 狠抓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一)加大引进力度,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学校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和保障机制建设。两年来,共引进优秀博士154人,绝大多数来自“985”高校和中科院、社科院系统,其中38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对学校紧跟国际学术前沿、扩大学术视野和培养国际化人才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果显著,1人入选第三批“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创新团队领军人才”,8人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8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厦门市第三批引进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1人入选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百人计划”),1个研究中心入选“海西产业人才高地”,1个创新团队入选“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团队”。在今年福建省“闽江学者”评选中,我校12名引进人才分别获评“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实现了省级优秀人才数额的重大突破,极大地提升和优化了人才队伍。

(二)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努力营造氛围留住人才

学校持续通过“教师访学留学计划”,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学术水平,共有60余人出境留学或访学。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加大支持中青年教师从事国内访学力度。有20余人从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访学研修结业,新选派22人赴“985”和“211”高校及社科院访学。同时学校还支持教师提高学位,两年来,有50余名教师相继获得博士、硕士学位。师资培养力度的加大,使师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校完善校内津贴分配,改善教职工的福利待遇,教师教学、生活的幸福感明显增强。

五 德才并育,涵养优质文化,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育才先育德,素质教育成果斐然

学校对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改革,进一步提出以“专业教师明方向、学术活动造氛围、成功人士立目标、优秀学生树榜样”的“四位一体”导学模式。同时,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为核心,将思想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融为一体,育才先育德,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在国内外各类学生活动或大赛上表现优异。例如我校学生林丹、李雪芮、谌龙、汪鑫在伦敦奥运会上取得二金一铜和一个第四名的好成绩,校学生男子篮球队连续两年闯入CUBA全国总决赛,成就七冠伟业;校辩论队荣获“中华名辩盟2011花样年”国际辩论邀请赛公开赛大组冠军;1位同学荣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毕业生奖、1位同学获世界名校巴斯大学国际留学生奖学金。

(二)科学统筹规划,推进侨校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进一步总结凝练富有侨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整体规划,按照“精品活动全校统筹,特色活动学院主导,日常活动班级开展”的原则,在保障校园文化活动有序开展的同时,进一步丰富特色校园文化。在“一元主导,多元交融”的校园文化中,不断丰富校园“主流”文化,通过举办以“长征组歌”大型音乐舞蹈专场演出、“创建和谐校园、磨砺精彩人生”为主题的华侨大学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倡导“健康、活泼、高雅、时尚”的校园主流文化,鼓励各学院结合专业优势开展学生活动,出精品、创品牌;同时学校搭建更多活动平台,举办了“华侨大学澳门周”“华侨大学泰国周”“全球华人中华才艺(龙舟)大赛”“东南亚文化展”“台湾青少年夏令营”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境内外两类学生的文化交流,提升“多元交融”的校园文化。精心组织境外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拓展境外生社会实践基地。学校“根在中国”中国文化之旅优秀境外生夏令营,组织了300余名优秀境外生奔赴祖国各地考察,让境外学生走近祖国,了解祖国,感受祖国的发展成就和优秀文化,同时学校开启境外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新模式,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华侨大学境外生社会实践文化教育体系”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实现了福建省零的突破。

六 积极实施《华侨大学华文教育拓展和提升计划》,推动中华文化传播

(一)继续强化“大华文教育”理念,在全校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大范围的华文教育格局

学校制订出台了《华侨大学华文教育拓展和提升计划》,从七个方面入手,加强学校华文教育建设。为进一步提升华文教育学科建设水平,成立华文教育研究院,作为我校华文教育研究、学术交流和政策服务平台。学校积极推进海外华文学校普查与调研工作及华文教材教学资源中心建设,推进海外华文媒体数据库建设和海外华侨华人社团普查与调研工作,搭建具有高水平、高层次、高品位的华文教育研究平台。举办华文教育论坛,提升华文教育学术科研水平,创新华文教育发展平台。学校举办了“两岸华文教育协同创新研讨会”,加强与台湾华文教育的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二)深入实施华文教育“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华文教育办学空间不断拓展

继续推进华文教育品牌建设,品牌著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泰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升格为“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共有来自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三国的近百名政府官员参与学习。此外,还成功举办了2011年“中华文化大乐园”夏令营和“第二届中华文化知识竞赛总决赛”。在积极走出去开展传统华文教育品牌推广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引进来”的力度,学校陆续邀请泰国国防部、泰中文化经济协会,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委员会,印度尼西亚文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度尼西亚穆斯林文化访问团等来校访问,开展华文教育合作。

(三)积极开展各类项目活动,拓宽华文教育途径

两年来,学校积极承办“全球华人中华才艺(龙舟)大赛”“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饶宗颐与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研讨会”“海外华侨华人社团中青年骨干培训班”“海外华人文化社团中华才艺(龙舟)培训班”“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等,加强华文教育基地建设,拓宽华文教育途径,提升华文教育水平。与泰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泰中文化经济协会共同在泰国曼谷举办第一届中泰战略研讨会,泰国诗琳通公主和英拉总理出席有关活动,在中泰双方教育文化交流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七 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不断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一)以项目驱动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取得实质化进展

为适应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学校成立华侨大学国际化战略委员会,推进学校国际化战略实施,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两年来,学校扎实推进德国名校硕士项目、“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英国名校硕士预备项目等三大国际交流核心项目,与日本、韩国、以色列、乌克兰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2个教育机构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或备忘录,不断取得新的合作成果,百余名学生相继赴国外名校攻读学位。面向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缅甸、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开设研究生培养项目和华文教育本科生培养项目。深化全方位国际合作办学内涵,推动双向交流交换和联合培养,制订全英文国际课程体系建设方案。成立泛华学院,定向印度尼西亚培养学生,积极策划在印度尼西亚办学,建立对外交流发展的新平台。

(二)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学校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沟通与联系,积极深化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合作,推动合作研究项目的落实;举办“全国高校澳门学生论坛”和“华侨大学澳门周”,进一步扩大学校在澳门地区的影响。学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加强与台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台湾姊妹校的交流合作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组织艺术团赴台交流演出,进一步扩大双方的合作内容和范围。“2011年台湾青少年福建冬令营”活动成功举办,加深台湾青少年对大陆的了解和认识,学校对台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八 转变思路,创新服务,加强沟通与联系,开创董事会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学校积极转变思路,调整工作方向,创新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开创董事会工作新局面。根据近年学校在海外开展华文教育工作需要,结合海内外热心华侨教育人士在学校发展建设中作出的贡献,积极开展董事增聘工作,经过增补和调整,第六届董事会现有名誉董事长1位,董事成员93位,荣誉董事10位。学校密切与董事的联系,加强沟通,两年来学校分别在香港、澳门、泉州召开四次董事座谈会,听取董事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与各位董事共商办学大计。学校积极争取董事对学校多方面、多层次、多元化的支持,推出了董事联系学院制度,如蔡素玉校董担任文学院名誉院长,李碧葱校董担任音乐舞蹈学院名誉院长,林昌华校董担任泛华学院名誉院长,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董事们积极支持学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引进高水平人才,组织召开或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例如,在黄玉山校董的努力下,促成了华侨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

广大董事始终关心学校,热心教育,为学校发展慷慨解囊。两年来,在各位校董及社会各界热心华侨高等教育事业人士的积极支持下,新增对学校捐资总额折合人民币达1.3亿元,目前实际到位捐资额超过7000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九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一)加快厦门校区建设步伐,新校区风貌日新月异

建设厦门校区是中央和国务院侨办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十五”“十一五”期间学校加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有力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员工艰苦努力、顽强拼搏下,厦门校区基本完成立项内的项目建设,同时还完成了图书馆、学生餐厅(一期)、学术交流中心、学生宿舍一期和二期、公共基础与机电信息实验大楼、材料及化工学科实验大楼、体育运动场、中水回收系统等教学、科研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近两年来,又陆续开工建设土木学科实验教学大楼、抗震防灾实验中心、建筑学科实验教学大楼、学生宿舍三期及学生食堂二期工程项目。同时已经启动华文教育培训中心——陈延奎大楼及游泳馆、龙舟馆等项目的建设工作。

(二)积极推进泉州校区校园规划与基建工作,强化两校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后勤改革,办学条件和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对泉州校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调整,制定“十二五”期间校园建设规划,争取泉州校区抗震危房改造工程立项建设,推进泉州校区的修缮改造,进一步改善两校区的办学条件。全年完成工程投资额约2600万元。完成教职工周转房(人才公寓)、紫荆园学生宿舍建设;加快推进西区体育中心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泉州校区东片区的改造,有效处理我校东区土地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做好华大片区涉及我校公建部分的拆迁及补偿工作;完成了两校区校园交通技术设施改造,改善校园交通状况;制订了学校后勤改革方案,积极推动后勤改革,强化了后勤服务保障;进一步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努力创造和谐、文明、安全的校园环境。

第二部分是学校今后工作要点。

两年来,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各位校董的大力支持下,华侨大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使命,我们绝不会安于眼前的成绩而忘记探索前进的道路;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学校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今后,我们将始终坚持“两个面向”的办学方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夯实办学基础,科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稳定办学规模,改革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为“建成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旗帜,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团结奋进,促进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文化引领为己任,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中去,贯彻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八大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十八大精神,是动员和激励广大师生员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伟大实践的迫切需要。因此,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全校要加强宣传学习,强化组织领导,推进学习宣传贯彻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推进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 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决定着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走势。华侨大学要在新的时代践行为侨服务的使命,就必须始终走质量兴学之路。

学校将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坚持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以教学为重心、以人才培养为重点,牢固树立“质量第一”“质量是生命”的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继续开展“教学质量年”活动,深入推进“质量工程”,重点实施教育教学卓越工程,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特色发展,不断凝练和培育办学特色,坚持以特色打造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品牌,以特色争创一流;通过全员育人、实践育人和特色育人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通过学科交叉、跨国联合培养、校企合作等措施促进协同创新,培育一流人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有效的教育平台和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 以“2011计划”为契机,狠抓特色学科建设,促进协同创新

学校将科学谋划,积极准备,抓住“2011计划”实施的有利时机,围绕国家构建创新型社会的现实需要,汇聚海内外的智慧与力量,在全校范围内积极组织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机制体制改革,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鼓励部分单位先行先试,按照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层次进行培育和建设。有效整合相关各类创新要素,形成较强的资源汇聚能力,力争创建1~2个国家和福建省协同创新中心。

深入推进“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创新合作方式与内容,努力开展华文教育普查工作,启动《世界华文教育年鉴》编写、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资源库建设以及全球华文教育门户网站建设,引领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以及教学实践,促进华文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一支富有活力、梯队合理、学缘全面的华文教育及华侨华人研究队伍,建立“协同创新”科学的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

四 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提高科研工作水平

认真落实华侨大学学科发展规划,继续实施华侨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以“福建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福建省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福建省重点学科”立项建设为契机,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和重点,凝练学科特色和优势,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社会效益,引领学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等工作,为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申报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管理及指导教师的动态考核机制,完善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大力实施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和优势领域,促进我校科研特色和优势尽快凸显。强化科研团队建设,悉心研究科研团队成长的规律,给予研究团队成长所需的环境和支持,通过团队建设凝练研究方向,整合科研力量和研究资源,带动人才队伍成长。加强科研项目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的申报与管理工作,广泛调动广大教师、科研人员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在项目申报立项的数量和质量上再获新突破,进一步提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的能力。认真做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的管理工作。继续深化与福建省泉州、厦门、漳州、莆田、三明等地市的合作,发挥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厦门工程技术研究院、泉州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作用,充分结合地方产业调整需要,积极搭建学校与政府、企业合作的平台,建立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科研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通过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

五 深入实施《华侨大学华文教育拓展和提升计划》,提升为侨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海外华文教育基地建设,拓展华文教育办学空间,形成“大华文教育”战略格局。巩固并拓展华文教育品牌项目,建立“中华文化知识竞赛基地”“中华文化大乐园基地”“海外华文师资培训基地”。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力度,特别是巩固和扩大学校在东南亚国家主流社会的影响,将学校在泰国开展华文教育的成功经验推广至其他东南亚国家。办好“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进一步扩大华文教育在主流社会的辐射范围。发挥美国中文学院的作用,拓展在欧美国家的华文教育办学空间。依托海外教师公会,通过开展学历教育、短期培训、海外办班等形式,加大对海外华文师资的培训力度,扩大外派教师规模,选拔优秀教师和志愿者赴海外重点华校支教。加强泰国农业大学孔子学院等海外办学机构、办事处和招生处的建设,拓展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空间。加强华侨华人研究和华文教育研究,打造国家华侨华人研究和华文教育研究的理论中心、咨询服务中心、资源研发中心和文化教育推广中心。

六 以队伍建设为关键,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坚持人才强校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工程”,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激发人才活力,增强人才凝聚力,提升人才汇集力,在充实师资队伍的同时,通过引进、培育等办法,打造一支拥有一批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拔尖人才,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大力实施“师资补充计划”“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创新团队和人才高地建设计划”“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逐步打造以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为主导的多层次、国际化、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始终瞄准人才建设的“国家队”标准,并力争尽快实现新的重大突破。

七 积极推动国际化办学,提高学校国际化程度与水平

坚持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思路,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不断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全力推进全英文授课专业建设项目,加强全英文授课师资队伍建设、全英文课程和双语课程建设、全英文专业课程图书资源库建设等工作。加强与合作高校的沟通联系,全力推进各项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逐步增加校对校的“3+1”“2+2”等形式的校际联合培养项目,将“引学生进来”与“送学生出去”相结合,努力均衡学生交流的双向性。重视与台湾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创新合作形式与内容,努力扩大赴台交流学生的规模,积极通过举办学术夏令营等活动吸引台湾高校学生来校交流。

八 努力建设“文化校园、和谐校园、生态校园、美丽校园”,为人才培养及教学科研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

要进一步发展“一元主导、多元交融”的具有侨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引领作用;要大力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和校务公开等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工作方针,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努力兼顾不同方面群体的利益,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利益,教育引导师生员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形成学校发展教师受益、教师发展学生受益、学生发展社会受益、社会发展学校受益,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共同发展、共享成果的良性循环系统;要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依托现有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科学构思、精心设计,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以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多样化景观与空间设计,创造优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营造别具特色的园林化与生态化校园模式。鼓励师生将自己的美丽设想融入学校建筑设计和整体布局中去,努力融合师生关于幸福的诉求、学校关于文化的诉求和自然关于生态的诉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建设文化校园、生态校园和美丽校园。

回首过去,历史的点点滴滴需要我们去继承;展望未来,侨教的各项事业需要我们去开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唯有团结一心,继往开来,努力谱写华侨大学建设发展新篇章。在国务院侨办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董事会各位董事的大力支持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侨办马儒沛副主任在我校视察工作时所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新动力,用“三大理论成果”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以学校第五次党代会召开为新起点,用“三个建设”夯实学校的发展基础;以融入海西为新要求,用“三个服务”来体现学校的存在价值;以抢占制高点为新突破,用“三个目标”激励全校师生斗志;以强化顶层设计为新引领,用“三大重点”支撑学校的建设;以两地办学为新探索,用“三大优势”来强化学校特色;以厦门的快速崛起为新机遇,用“三高理念”促进厦门新校区的建设;以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为新期待,用“三个留人”汇聚力量;以长效机制、治本措施为新标准,用“三个坚持”来弘扬正气;以创先争优为新理念,用“三大手段”为学校发展提速提档,促成学校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以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为保障,以国际化办学为特色,以华文教育为品牌”,“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想得更细一点,干得更实一点”,为早日将华侨大学“建成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