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香港回归:后过渡期重大事件始末](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9/23511079/b_23511079.jpg)
第3章 序二
李步云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00多年前被英帝国主义通过武装占领、签订不平等条约强占、强租的中国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洗刷国耻、实现民族伟大振兴而彪炳史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行“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一大创举。在一个多世纪里,我国的无数仁人志士曾为香港的回归作出过不懈努力,但只有在祖国日益强盛、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现实条件下,这一民族愿望与目标才得以实现。在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在香港实行资本主义“五十年不变”,如果香港能继续保持其繁荣稳定,“五十年后也没有理由变”,我们的中央政府和中国人民表现出何等的大气和大度。
然而,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之路漫长而又艰巨。特别是1992年至1997年,在彭定康担任末届港督的最后一个阶段里,斗争异常复杂和尖锐,真可谓有风有雨有波澜。正是在这5年里,曾长期担任湖南日报社社长兼总编的梁新春同志于1992年7月奉命到港担任《大公报》副社长兼第一副总编。他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主管评论工作并撰写社评和观察员文章。由于香港《大公报》的性质和地位,要求社评的作者既要对各种事件的来龙去脉有着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与把握,又要有很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由于梁新春同志亲历、见证并参与了香港后过渡期全过程,加之他具有对事物很强的洞察、分析与综合能力,具有很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在这一场全世界都十分关注的香港回归政治风云里,他不辱使命,很好地完成了祖国和人民赋予他的任务。
现在呈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亲历香港回归——后过渡期重大事件始末》所收167篇文章,是从他在任期间所撰写的600篇社评、观察员文章中挑选出的。其中,曾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内权威媒体以及境外媒体转载、摘发的近百篇,可见它们在当时影响力之大。这些文章从一个很高的层次和独特的视角,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与社会全方位地反映了香港回归最后一段路上的风雨历程,深刻体现了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勇气和智慧,全面反映了香港无数进步和爱国人士与广大人民群众不畏艰难险阻而实现香港回归的意志和力量。
因而,我认为本书具有历史与人文两个方面的重要价值:一是,它将为现在和未来研究“一国两制”提供第一手的重要资料。作者在编辑本书前,还曾广泛收集与研究有关文献和资料,并撷取其精要,以附录的形式,放在有关篇章之后,使全书的史料性内容更为丰满。“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本身的意义又将超越国界,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财富。正如邓小平在谈到香港基本法的制定时所讲:“说它具有历史意义,不只是对过去、现在,而且包括将来;说国际意义,不只是对第三世界,而且对全人类都具有长远意义。”一些著名国际机构和人士在评价“一国两制”时曾提出:“这是20世纪战略史上以来没有攀登过的新高峰”,这一构想,“可以为未来的政治哲学开一新纪元”。二是,它将为树立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具体而生动的范例。本书的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人本与和谐的理念,以及正义与爱国的精神。“一国两制”的创举,是以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增进全体香港人民的福祉作为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是建立在一个国家里两种不同制度之间、持各种不同政见的政党和集团之间、具有不同生活方式和思想信仰的人群之间彼此宽容相待、和谐共处的政治伦理之上。香港回归祖国,是伸张正义之举,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曲凯歌。我相信,本书一定能在研究借鉴历史与弘扬人文精神这两个方面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我和新春既是亲密无间的兄弟,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当我去香港讲学或转道从香港回内地时,常常住在他家里。在我们每次促膝长谈时,都会赞叹实行“一国两制”决策的英明,对祖国内地与香港的美好未来充满着憧憬、期盼和信心。今天,香港回归祖国已经15周年。香港正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向前,伟大祖国也日益繁荣昌盛。我们都为此感到无比欣慰。(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法学家)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