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中世纪初期和中期简史
一 中世纪初期(公元5~10世纪)
公元5世纪期间,罗马的势力在地中海迅速衰落,汪达尔人得以在北非建立起一个王国。随着王国的日益强大,汪达尔人迅速建设起一支强大的海军,开始袭击马耳他和西西里。公元6世纪期间,拜占庭人控制了马耳他和西西里。
公元9世纪中期,穆斯林从阿拉伯本土向外扩张,在北非、西班牙和西西里征服了大片地区。公元870年,他们夺取了拜占庭人所控制的马耳他岛。阿拉伯人对马耳他两个世纪的统治在文化上和经济上都给列岛以深远的影响。当时的马耳他语基本上就是阿拉伯语。
在此期间,马耳他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的一些记载一直流传至今:“城镇村庄,林木水果。”这种描述使人眼前呈现一幅四野葱绿、富庶兴旺的画面。一些保存至今的史料证明,在阿拉伯统治时期,列岛上人工栽培的果木相当多。阿拉伯人带来新的农作物,大力变革岛上的耕作方式,并利用灌溉进行耕作,尤其以种植棉花和柑橘为重点,棉花在马耳他的农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曾有数世纪之久。阿拉伯人统治地中海中部时期,贸易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马耳他本身也成为阿拉伯人的贸易站。阿拉伯人把罗马时代的旧都再度设防,并更名为姆迪纳(即“城市”之意)。阿拉伯人还兴建了今天的圣安德鲁要塞及其周围的市镇。
总之,阿拉伯人的统治给马耳他文化与经济发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阿拉伯人留下的最重要的贡献还有马耳他语。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马耳他人讲的阿拉伯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语,它们来自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以及后来的英语。这种多样语言糅合的结果,使马耳他语演变为一种独立的语言。
二 中世纪中期(公元10~15世纪)
公元11世纪初,有一群诺曼人朝圣回国,在途经意大利南部时,被招募去当雇佣兵。许多年后,这一小股的诺曼武士势力逐渐变得非常强大,在控制了意大利半岛的东南部之后,转而注目于西西里。1061年5月,一个马耳他历史上久负名望的人——诺曼人罗哲尔,攻占了墨西拿。最终,诺曼人统治了整个西西里。1091年罗哲尔的舰队进攻马耳他,利用智慧,施展计谋,兵不血刃,就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了列岛。
诺曼人征服马耳他的初期,穆斯林的影响几乎丝毫未受削弱。当时只有少数诺曼人定居列岛。1240年,为了征税,列岛曾有过一次人口估计。有关这一估计的原始文件没有流传下来,但对其中各要点的摘要保存下来,这一摘要表明,穆斯林在数量上超过基督教徒,并且掌握着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
1090~1200年,只有少量的欧洲人和基督教徒移居马耳他。诺曼人在西西里人数也不多,与其说是移民,不如说是统治者。12世纪后期,热那亚人在马耳他建立了一个贸易站,但是参与这一活动的人很少。13世纪时,发生了一些新的事件,导致伊斯兰教势力的削弱。1224年,阿布鲁齐地区的切拉诺发生起义,起义的居民有一部分被放逐到马耳他。这批移民人数也许不多,但对当地具有重要意义。此后短短几年内,驱逐穆斯林的运动就开始了。13世纪期间,有一些基督教教团开始在岛上定居。其修道院无疑是欧洲文化的重要传播机构,他们普遍加强了基督教的地位。
穆斯林在公元13世纪40年代期间终于被逐出列岛,基督教徒成为多数居民。无疑有许多穆斯林宁愿放弃宗教信仰,而不愿离开家园。此外,还有一些因素促成列岛穆斯林势力的衰退。最初,诺曼人对西西里经济潜力的开发进程相当缓慢,但在罗哲尔二世即位统治(罗哲尔二世1097~1154年在位,所建之国称西西里王国)西西里王国(国土包括西西里、马耳他等地)时,其经济扩张的速度加快。邻近岛屿的繁荣使马耳他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马耳他通过贸易加强了与海外的联系,特别是与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的联系。在继承罗哲尔二世的两个诺曼人国王——坏威廉和好威廉的相继统治下,列岛继续趋向繁荣。好威廉逝世后,王国进入一个混乱的时期。但在腓特列二世皇帝(1198~1250年在位)稳定了局势后,西西里就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和经济中心,从而把地中海中部地区变成欧洲最富庶区域之一。
腓特列二世是一位果断英明的君主,博学多才,治国有方,他深知妥善治理国家经济极为必要。这位皇帝鼓励改进农业,大力发展新的工业部门,王国的贸易得到审慎的管理。马耳他对腓特列家族来说举足轻重,因为岛上有大量的皇家财产。皇帝热心于在皇家土地上养牛养猪,饲养猎鹰,并曾计划设立一所露天、广阔的养殖场。这一地区的经济繁荣盛极一时,但未能持久。1250年,已被逐出教会的腓特列去世,教皇鼓动安茹的查理(1226~1285年),即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幼弟(称安茹伯爵)消灭这一王朝,夺取了西西里王国。这个傲慢的法国骗子很快就激起了西西里人的憎恨,1282年岛上的居民揭竿而起,这里的法国人几乎全遭杀害。西西里人以前曾同阿拉冈有过接触,法国人被击败后,西西里就成为阿拉冈王国的领土。1283年,安茹的查理企图以马耳他为基地收复西西里。他的舰队在大港海战中被击败,马耳他于是成为阿拉冈王国的一部分。
阿拉冈对马耳他和西西里有重大影响。马耳他贵族阶层的形成始于阿拉冈统治的早期,而这个新的社会成分显然促使西班牙文化的某些方面渗入当地的生活。阿拉冈国王统治着西班牙本土的一部分、西西里、希腊的部分属地以及其他一些地区,构成一个“地中海西部共同市场”。阿拉冈利用这个贸易区及其与北非之间的贸易联系而大大获益。马耳他从与阿拉冈其他领地的交往中也得到好处,并扩大了同其他国家的接触。构成广大的阿拉冈王国的大多数地区,在处理本身的事务上享有相当大程度的自治权,马耳他也不例外。15世纪时,马耳他的行政机构总称为“尤尼佛西塔”(Universita),即“人民议会”(Consiglio Popolare)。人民代表由村镇的户长从贵族、知识分子、神父和商人中选出。人民议会的官员称为“哈基姆”或“执仗长官”。“哈基姆”是首席法官,也是人民议会的首脑。“哈基姆”由阿拉冈国王或由其派往西西里的总督任命。政府首脑下设4个选任的“纠拉提”管理日常行政事务。
此外,还有一批官员负责特殊任务,“卡塔帕尼”监察市场条例的执行并管理度量衡;“马拉梅罗”负责城墙的维修;“波尔托拉诺”则管理港务。总之,人民议会没有立法权,但是可以讨论马耳他的内部事务,向国王陈述马耳他人的需要,组织粮食供应和征收赋税。
马耳他居民的自治权有限。从当地官员和阿拉冈当局之间的往来文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前者只能在经过审慎划定的范围内做出一些行政决定。阿拉冈王室常把马耳他当作领地授予有功之臣,以表奖励。这些享有马耳他领地的贵族大都相当贪婪,不少贵族常常策谋叛乱,使岛上居民也卷入反抗国王的战争。这些冒险家得势之时,“尤尼佛西塔”对于事态所能施加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鉴于这种局面,马耳他人在1428年筹集了一笔巨款交给国王,以此赎买列岛当时的领地权,今后列岛不再作为领地授予任何人。
设在姆迪纳的“尤尼佛西塔”并不掌管马耳他所有地区的事务。15世纪在戈佐岛另立一位“尤尼佛西塔”,与阿拉冈当局直接联系。而姆迪纳所设的政府是否为比尔古城所承认,也尚属疑问。在中古时期的马耳他,比尔古城在某些方面情况比较特殊,该城居民主要以经商为生,有许多外国人,特别是商人和工匠在这一居民点定居。因此,在中古马耳他的全部城镇和村庄中,唯有比尔古这个地名属于拉丁语,而不属于阿拉伯语。
在阿拉冈统治期间,基督教徒在马耳他社会里的地位上升并居于主要地位,贵族的分封、地方政府的发展、移民——特别是来自西班牙和意大利南部的移民的影响,以及伊比利亚半岛和西西里文化的影响,促使马耳他居民在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阿拉冈统治时期,马耳他的经济情况不佳。穆斯林的退出必然在经济上造成一定破坏,而西西里晚祷起义前后发生的动乱一度使马耳他成为争夺的对象。14世纪时,海盗的劫掠成为地中海中部地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大多数港口,包括马耳他在内,实际上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到海盗活动之中。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宗教因素所起的作用愈来愈大,北非穆斯林有袭击南欧航运的强烈趋势,而南欧的基督教徒同样企图袭击北非航运。马耳他由于面积小,且位置偏僻,遭到袭击的可能性更大。此外,西西里和加拉勃利亚的海盗每逢北非沿岸买卖不佳,便在列岛四周的海面发动袭击。
公元15世纪,这一对峙的规模扩大了。1412年、1422年和1423年,都有北非的军队袭击马耳他。1424年,一支阿拉冈的远征军以马耳他为基地,向穆斯林进行了一次报复性的袭击。这次袭击招来1429年对列岛的一次反击,其结果是马耳他岛和戈佐岛都遭洗劫。3年后,阿拉冈人进行报复,大规模地袭击了靠近突尼斯海岸的岛屿杰尔巴,但这也对仍然满目疮痍的马耳他经济造成了破坏,马耳他农业发展遭遇极大挫折,其后数年颗粒无收。15世纪时,马耳他旱灾越来越频繁,使得农业的各种问题恶化。此外,由于棉花的种植显得日益重要,橄榄树的栽培受到影响,这也促使土地日益干旱,增加了歉收的概率。
连年的战祸阻碍了商业的发展,使棉花的输出与从西西里输入主要的食物日益困难。人口数量有一定幅度的减少,瘟疫也是促使人口减少和商业萧条的另一因素。马耳他的人口是从13世纪前半期的最高峰节节下降的。马耳他的衰退是从驱逐穆斯林开始的,至15世纪时,衰退速度就加快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也因人口的变化而更加恶劣。位于海滨或地形广阔地区的村落全被舍弃,居民大都乐于在内地的居民点安家。村庄既然消失,过去由农民耕种的农田也就逐渐荒废,不少农田陷于无人经营状态。15世纪中期,“尤尼佛西塔”的卷宗上有不少关于贫困和发展不景气的记载,其中有一段记录谈到马耳他当时的情况是:
汪洋大海之中的一块礁石,孤立无援,生活艰难。
由于当时财源不足或无心经营,姆迪纳和比尔古的防御工事得不到适当的维修,镇上大量居民只得迁居他处。根据16世纪的一篇文章的记述,那个曾经是“美物皆备、产量且丰、备受神恩”的马耳他岛已经变为:
汪洋中一块孤石,上覆三四尺厚的一层土壤,其中碎石累累,不易种植五谷……
因土地贫瘠,海盗频繁袭击,马耳他贫困愁苦。总之,在马耳他定居不但令人不愉快,而且简直无法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