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程传注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同人卦第十三

离下乾上

同人〔1〕,《序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夫天地不交则为否,上下相同则为同人,与否义相反,故相次。又世之方否,必与人同力(一作“欲”)乃能济,同人所以次否也。为卦乾上离下,以二象言之,天在上者也,火之性炎上,与天同也,故为同人。以二体言之,五居正位,为乾之主,二为离之主。二爻以中正相应,上下相同,同人之义也。又卦唯一阴,众阳所欲同,亦同人之义也。它卦固有一阴者,在同人之时,而二五相应,天火相同,故其义大。

注释:

〔1〕同人:卦名。《说文》:“同,合会也。”《杂卦》:“同人,亲也。”故同人有“与人和同”之义。

同人于野〔1〕,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野,谓旷野,取远与外之义。夫同人者,以天下大同之道,则圣贤大公之心也。常人之同者,以其私意所合,乃昵比之情耳,故必于野。谓不以昵近情之所私,而于郊野旷远之地。既不系所私,乃至公大同之道,无远不同也,其亨可知。能(一作“既”)与天下大同,是天下皆同之也。天下皆同,何险阻之不可济?何艰危之不可亨?故利涉大川。利君子贞,上言于野,止谓不在昵比,此复言宜以君子正道。君子之贞,谓天下至公大同之道,故虽居千里之远,生千岁之后,若合符节,推而行之,四海之广,兆民之众莫不同(一作“合”)。小人则唯用其私意,所比者虽非亦同,所恶者虽是亦异,故其所同者,则为阿党,盖其心不正也。故同人之道,利在君子之贞正。

注释:

〔1〕同人于野:喻能广泛和同他人而无偏私。野,原野。《尔雅》:“郊外曰牧,牧外曰野。”《本义》:“于野,谓旷远而无私也。”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

言成卦之义,柔得位,谓二以阴居阴,得其正位也。五中正,而二以中正应之,得中而应乎乾也。五刚健中正,而二以柔顺中正应之,各得其正,其德同也,故为同人。五乾之主,故云应乎乾,象取天火之象,而《彖》专以二言。

同人曰。

此三字羡文〔1〕

注释:

〔1〕羡文:多余的文字。《说文通训定声》:“羡,借为衍。”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1〕也。

至诚无私,可以蹈险难者,乾之行也。无私,天德也。

注释:

〔1〕乾行:是说能合于天之所行的刚健无私,是以能同人于野并利涉大川。王引之《经义述闻》:“乾行也,亦谓乾道。”乾卦《彖传》“乾道变化”的“乾道”与此意同。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1〕,君子正也。

又以二体言其义,有文明之德而刚健,以中正之道相应,乃君子之正道也。

注释:

〔1〕中正而应:指六二与九五两爻都居中得正而又相应。

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天下之志万殊,理则一也。君子明理,故能通天下之志,圣人视亿兆之心犹一心者,通于理而已。文明则能烛理,故能明大同之义;刚健则能克己〔1〕,故能尽大同之道,然后能中正合乎乾行也。

注释:

〔1〕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而一本大公的精神。

评析:

君子法天而行,至诚无私,故能会通天下人心。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1〕

不云火在天下,天下有火,而云“天与火”者,天在上,火性炎上,火与天同,故为同人之义。君子观同人之象,而以类族辨物,各以其类族,辨物之同异也;若君子小人之党,善恶是非之理,物情之离合,事理之异同。凡同异者,君子能辨明之,故处物不失其方也。

注释:

〔1〕类族辨物:谓区别族类,审辨事物。《本义》:“类族辨物,所以审异而致同也。”《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郭注:“因其所异而异之,则天下莫不异……因其所同而同之,则万物莫不同。”因此,审异乃为求和同。

初九:同人于门〔1〕,无咎。

九居同人之初,而无系应,是无所偏私,同人之公者也,故为出门同人。出门,谓在外,在外则无私昵〔2〕之偏,其同溥〔3〕而公,如此则无过咎也。

注释:

〔1〕同人于门:和同于门外的人。门是室家与外界的界限,门内为私,门外为公,借喻无所偏私。

〔2〕昵:亲也,与“昵”通。

〔3〕溥:广大也。音pŭ。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出门同人于外,是其所同者广,无所偏私。人之同也,有厚薄亲疏之异,过咎所由生也,既无所偏党,谁其咎之?

六二:同人于宗〔1〕,吝。

二与五为正应,故曰“同人于宗”,宗谓宗党也。同于所系应,是有所偏与,在同人之道为私狭矣,故可吝。二若阳爻,则为刚中之德,乃以中道相同,不为私也。

注释:

〔1〕同人于宗:和同于宗亲之人。

评析:

《孔子家语》云:“楚恭王出游,亡乌嗥之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由于楚国胸襟不够远大,终不如用人唯才的秦国,卒能统一六国。(乌嗥:良弓名。嗥音 háo)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诸卦以中正相应为善,而在同人则为可吝,故五不取君义,盖私比非人君之道,相同以私,为可吝也。

九三:伏戎于莽〔1〕,升其高陵〔2〕,三岁不兴〔3〕

三以阳居刚而不得中,是刚暴之人也。在同人之时,志在于同,卦唯(一有“二”字)一阴,诸阳之志皆欲同之,三又与之比,然二以中正之道与五相应,三以刚强居二五之间,欲夺而同之,然理不直,义不胜,故不敢显发,伏藏兵戎于林莽之中,怀恶而内负不直〔4〕,故又畏惧。时升高陵以顾望,如此至于三岁之久,终不敢兴。此爻深见小人之情状,然不曰凶者,既不敢发,故未至凶也。

注释:

〔1〕伏戎于莽:伏兵于草丛之中。

〔2〕升其高陵:登上高山窥探。

〔3〕不兴:不敢兴兵争战。

〔4〕怀恶而内负不直:内心怀着邪恶不正。负,荷也。直,正也。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1〕也;三岁不兴,安行〔2〕也?

所敌者五,既刚且正,其可夺乎?故畏惮伏藏也。至于三岁不兴矣,终安能行乎?

注释:

〔1〕敌刚:敌手过于刚强。

〔2〕安行:如何可行?王弼《易注》:“安,辞也。”指疑问语气辞。

九四:乘其墉〔1〕,弗克攻,吉。

四刚而不中正,其志欲同二,亦与五为仇者也。墉、垣,所以限隔也。四切近于五,如隔墉耳,乘其墉欲攻之,知义不直而不克也。苟能自知义之不直而不攻,则为吉也。若肆其邪欲,不能反思义理,妄行攻夺,则其凶大矣。三以刚居刚,故终其强而不能反。四以刚居柔,故有困而能反〔2〕之义。能反则吉矣,畏义而能改,其吉宜矣。

注释:

〔1〕墉:城垣也,高墙也。

〔2〕反:同“返”,返回正道。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1〕;其吉,则困而反则〔2〕也。

所以乘其墉而弗克攻之者,以其义之弗(一作“不”)克也。以邪攻正,义不胜也。其所以得吉者,由其义不胜,困穷而反于法则也。二者,釆阳所同欲也。独三、四有争夺之义者,二爻居二五之间也。初终远,故取义别。

注释:

〔1〕义弗克也:在道义上说不过去。“弗克”即不胜。

〔2〕因而反则:是说能因困穷,知难而退,回返于常道。

评析:

九三、九四象征与尊者争相和同于人,殊不知和同于人,端在以德不以力,三与四违中失正,是以前者徒劳无功,后者改过方吉。

九五:同人,先号咷〔1〕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九五同于二,而为三四二阳所隔,五自以义直理胜,故不胜愤抑,至于号咷。然邪不胜正,虽为所隔,终必得合,故后笑也。大师克相遇,五与二正应,而二阳非理隔夺,必用大师克胜之,乃得相遇也。云“大师”云“克”者,见二阳之强也。九五君位,而爻不取人君同人之义者,盖五专以私昵应于二,而失其中正之德,人君当与天下大同,而独私一人,非君道也。又先隔则号咷,后遇则笑,(一有“正”字)是私昵之情,非大同之体也。二之在下,尚以同于宗为吝,况人君乎?五既于君道无取,故更不言君道,而明二人同心,不可间隔之义。系辞云:“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2〕中诚所同,出处语默无不同,天下莫能间也。同者一也,一不可分,分乃二也。一可以通金石,冒水火,无所不能入,故云“其利断金”。其理至微,故圣人赞之曰“同心之言,其臭如兰”〔3〕,谓其言意味深长也。

注释:

〔1〕号咷:大声痛哭。音háo táo。

〔2〕见《系辞上传·第八章》。

〔3〕见《系辞上传·第八章》。臭,气味,音xiù。

《象》曰:同人之先〔1〕,以中直〔2〕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3〕

先所以号咷者,以中诚理直,故不胜其忿切而然也。虽其敌刚强,至用大师,然义直理胜,终能克之。故言能相克也。相克,谓能胜,见二阳之强也。

注释:

〔1〕同人之先:乃“同人先号咷而后笑”之省文。

〔2〕中直:即中正。

〔3〕言相克也:是说能克敌制胜。

评析:

依公羊家之说,欲一统天下,有三阶段,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同人卦所追求之最高境界,即《礼记·礼运篇》所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之大同世界,亦即太平世之阶段。衡诸九五既大兴兵戎,而后得以和同六二,而九三、九四亦怀藏二心,显见九五非能以德同人,乃以力同人者也,不唯距升平世尚遥,恐犹在据乱世中,宜乎本爻不以君、大人、君子等称说之。

上九:同人于郊〔1〕,无悔。

郊,在外而远之地。求同者必相亲相与,上九居外而无应,终无与同者也。始有同,则至终或有睽悔〔2〕,处远而无与〔3〕,故虽无同亦无悔。虽欲同之,志不遂,而其终无所悔也。

注释:

〔1〕郊:城外。

〔2〕睽悔:指因乖离所产生的悔恨。

〔3〕处远而无与:身处僻远而没有朋友。

评析:

卦辞“同人于野”之“野”,乃指旷远无私之地;上九“同人于郊”之“郊”,则指无和同之人,二者有别。王弼《易注》云:“郊者,外之极也。处同人之时,最在于外,不获同志,而远于内争,故虽无悔吝,亦未得其志。”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居远莫同,故终无所悔。然而在同人之道,求同之志不得遂,虽无悔,非善处也。

评析:

上九远离人群,自鸣清高,孤芳自赏,以此处乱世则可。唯处同人之世,未能和同于人,虽远于内争而无悔,终究不足以称扬。《论语·泰伯》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此诚见道之语。